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历史滑入辛亥年: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1辛亥前夜 >

第8章

历史滑入辛亥年: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1辛亥前夜-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王修植终究不是易与之辈,他眼珠一转,立即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txt小说上传分享

04 没文化就会吃大亏 
王修植睡了女人理短,不能不应付应付袁世凯,可如果真要是替袁世凯写一部兵书的话,他心里又不情愿。
  于是王修植灵机一动,给了袁世凯一部废稿。
  怎么说是废稿呢?
  原来,早在王修植替胡燏棻写兵书的时候,第一稿写废了,只好重写。现在王修值就拿写废了的第一稿给袁世凯,谅袁世凯这人没读过几本书,没文化,也看不出个好歹来……
  事实还真是这样,袁世凯见了那部废书稿,如获至宝,大喜过望,挟着这叠子废书稿就兴冲冲地离开了,看着袁世凯的背影,差点没让王修植笑死。
  但是王修植笑得太早了。
  袁世凯这个人,虽然书读得不多,却是地地道道的“不学有术”之人,王修植的这叠子废稿在别人眼里一钱不值,但对于袁世凯来说,却是价值非凡。
  这时候的袁世凯,从朝鲜回来快一年了,这是大清帝国最难熬的一年,地也割了款也赔了,可是日本人还不肯罢休。不肯罢休也没办法,毕竟中国太大了,日本人想一口吞掉,那只会活活把自己噎死。
  袁世凯看得明明白白,大清帝国的控海权是彻底完蛋了,眼下国家最迫切的需要是一支陆上力量,所以仿西洋之法训练新军,是朝廷必做之事。
  朝廷主事的是慈禧太后,这老太太只比袁世凯精明,不比袁世凯糊涂。当袁世凯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慈禧太后已经命广西按察使胡燏棻于天津马场训练武定军,袁世凯慢了一步,失去了这个机会。
  于是袁世凯高薪诚聘赛金花出马公关,终于拿到了王修植的这些废手稿。
  回到自己的寓所之后,袁世凯点灯熬油,彻夜苦读,终于把这些废稿理清了脉络,弄出了头绪。
  然后袁世凯把这部书稿重新改过,另写了一篇《应时练兵说贴》,拿去给荣禄看。
  荣禄官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这个官大小相当于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想获得练兵的机会,首先就得得到荣禄的支持。
  却是想不到,荣禄此人,正在等待着袁世凯的到来。
  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荣禄也深知大清国海上力量的丧失,标志着此后的战争势将于国境之内展开,建设一支强大的陆军力量势在必行,虽有胡燏棻于天津马场已经训练出了五千新兵,但胡燏棻却是翰林出身,一辈子也没打过仗,他所谓的训练新兵,无非是照本宣科,拿着王修植闭门造车的书稿一字一句地念,用这种法子训练出来的新兵,到底管用不管用,那实在是天晓得的事情。
  而袁世凯则不然,他的资历、见识、经验与对西方军事的了解,都不是胡燏棻那种文人所能比得了的,所以荣禄自然也不会放过袁世凯这种人才。
  荣禄当场对袁世凯提问了几个问题,袁世凯对答如流。隔日,荣禄向慈禧太后汇报,要求让袁世凯与胡燏棻在金殿上展开“PK”,看谁的练兵理论更丰富,经验更老道……
  金殿PK的结果,直教人跌破眼镜。
  袁世凯的表现相当优秀,他慷慨激昂,侃侃而谈,等轮到了胡燏棻,却没料到这老胡不会说官话,竟然是满口谁也听不懂的绍兴方言。
  老胡连官话都说不来,这又如何训练新军呢?
  见此情形,光绪皇帝当即下旨,命袁世凯留在督办军务处供亲王及朝中大臣差委—这个职位却是个袁世凯最干不来的闲差,主要工作是翻译、研究各国的兵书,并撰写有“中国特色”的兵书,还要拟订西法练兵的计划和章程……
  也就是说,朝廷是这样安排的,既然袁世凯懂得练兵,那就给胡燏棻提供技术服务吧,多翻译几本西洋兵书,天津练兵的差事,还是由老胡来担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05 慈禧的脸长在李莲英的脚上吗? 
袁世凯无法接受PK大赛的结果,那老胡连普通话都说不来,还怎么练兵呢?可慈禧太后明知道这事,偏偏就是不把这个机会给袁世凯,袁世凯只好去找人说理。
  还好,这大清国还是有说理的地方的。
  李莲英的家里。
  李莲英的家很好找,胡同里拐两个弯,好大一个门楼,那里就是。
  当然太监是不允许出宫的,更不允许参与抢购房地产哄抬物价,所以这个门楼,又称之为李莲英弟弟的家。
  于是袁世凯去找李莲英。
  李莲英告诉袁世凯,近来太后心情一直不好,说话要留神,注意察言观色。喜欢听的就多说,不喜欢听的就别说。
  袁世凯听后很为难,因为跪见太后,怎么能允许看着太后的脸回话呢?
  李莲英说:你回答太后的话时,注意看我的脚。如果我两脚并拢,你就不要说了,那是太后不喜欢听;如果我两脚分开,就是太后喜欢听,你就大胆地说……
  李莲英的这双脚,表情还真够丰富的。
  有了李莲英这双脚表达慈禧太后的喜怒哀乐,袁世凯心里就有底了。
  再上金殿,据理力争,字字句句都说在慈禧太后的心窝子上,老太太听得眉开眼笑,当即传旨:
  着温州道袁世凯赴天津小站,练精兵三十营,钦此。
  圣旨下了,这时候大家才想起一桩事来,那满口绍兴鸟语的老胡还在天津马场呢,他怎么安排?
  人才难得啊,就让老胡去修铁路去吧。慈禧太后胸有成竹地吩咐道。
  袁世凯如愿以偿,奔赴小站去练兵,他走得正是时候。
  他前脚走,俄国人后脚就来了。
  中国北疆!
  日俄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

06 神秘的女才子 
日俄两国在中国本土上交战,清廷无可奈何,只能袖手旁观,宣布中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页,也是国际战争史上的大笑话。
  但这个笑话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实际上,俄国人进入东北,还是由清廷自己给引进来的,这一招又叫驱虎吞狼之计,亦称以夷制夷,是典型的弱国外交之手段。
  当时的情形是,日本人一举消灭了大清国的海上力量,挟新式火器之锋利,长驱而入东北,并向中国的东北三省大量移民,而清廷的陆军战斗力又是不堪一击,如果任由事态发展下去的话,就只能眼看着日本人吞并东北三省。
  俄国人进入中国东北三省,在烧杀劫掠的过程中与日本人交战,这固然是国耻,可再大的国耻也比丧失国土要小得多,但凡有一点点抵抗能力,清廷也不会坐看局势一天天地恶化下去。
  只要日本人和俄国人在东北打着仗,那么无论是日本人也好,俄国人也好,就不可能如愿地吞并东北,等朝廷这边慢慢养精蓄锐,等中国强大了,民族觉醒了,不愁不逐日俄两寇于国门之外。
  也就是说,与日本人不同,俄国人侵略中国,是清朝政府自己请来的。在1896年,清廷与俄国就签署了《中俄密约》,条约中第一款规定:
  日本国如侵占俄国亚洲东方土地,或中国土地,或朝鲜土地,即牵碍此约,应立即照约办理。如有此事,两国约明应将所有水陆各军,届时所能调遣者尽行派出,互相援助,至军火粮食,亦尽力互相接济。
  看看,这条约上说得明明白白,日本如果敢动手,俄国人就有责任来中国大战日本人……再来看第三款:
  当开战时如遇紧急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如有所需,地方官应尽力帮助。
  看看这条约我们就知道,清廷脑子是非常清楚的,国家就这么一个烂摊子,不指望俄国人和日本人两家对打,还能指望谁?
  这就是清廷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但这只是朝廷的看法,知识分子可不这么看问题。
  要强国,要雪洗国耻,首先就要唤醒民众—于是新的一轮文化复兴运动,就在中国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这场运动的宗旨就在于大力推进文化复兴运动,恢复每个中国人的自尊心。
  就在日本人与俄国人的隆隆枪炮声中,中国第一本女性杂志《女子世界》迅速推出,一时间,中国的男人趋之若鹜,识字不识字的,都跑来瞧瞧女人的世界是个什么模样。
  打开这本杂志,松陵女子潘小璜这个名字,在第一时间抢入了读者的眼中。
  这个女才子的第一篇文章,题目叫《中国女剑侠红线、聂隐娘传》,写的是唐末两个精娴武技的女侠客的故事,在正文中,松陵女子潘小璜慷慨宣称:
  吾二千年前之中国,侠国也。
  吾二千年前中国之民,侠民也。
  侠者,圣之亚也,儒之反也,王公卿相之敌也。
  重然诺,轻生死,挥金结客,赴汤蹈火,慨然以身许知己,而一往不返,一瞑不视,卒至演出轰霆掣电,惊天动地之大活剧,皆侠之效也……
  这边厢日本人和俄国人在中国的东北三省打得你死我活,大清国四亿五千万人却束手无策;那边厢松陵女子潘小璜却大讲两个侠女的故事,这不啻于指着中国男人的鼻子尖骂娘,骂得男人们无不骨软筋酥,意乱情迷。
  骨软筋酥之际,松陵女子潘小璜的第二篇文章又重磅出击,风格仍然是狂抽没骨头的臭男人,标题叫做《中国民族主义女军人梁红玉传》,然后又是第三篇:《为民族流血无名女杰传》……
  识字的年轻人无不被这位才华惊人的松陵女子所倾倒,多人坠入情网,正所谓,做官当做员外郎,娶妻当娶潘小璜,人生有酒须当醉,管他日俄与列强……这时候这个女才子又在杂志上发表了首诗:《哭陶亚魂》,可知这名女才子会写诗,有思想,而且还通晓中国历史,这就更让众多的男士们沉不住气了。
  想要结识这个奇异的女才子。
  但无人知道潘小璜家居何处,但是此后不久,一名游客却在无意中邂逅了松陵女子潘小璜。
  文章中说,那名游客闲游苏杭,途中路遇一惊人美貌少女,年龄十七八岁模样,见游客至,抛下手帕一条,游客把手帕捡起来,只觉清香拂面,令人魂不守舍。手帕上还写有一行字,某时可到某地……到了时间,游客兴奋地赶了去,却是一座美轮美奂的花园,蛱蝶曼舞,花茵如醉,游客于途中偶遇的美貌少女正坐于树下案前,伏案书写,身边有两个妙龄小丫鬟伺候。
  见游客到来,少女便问:先生可是自上海来?
  游客答曰:然也。
  少女道:那么先生返回上海的时候,可不可以帮我一个忙,替我把稿件带到《女子世界》杂志社去……
  这篇文章刊出之后,印证了读者的一个判断,原来松陵女子潘小璜,果然是一个如花美貌的少女。只不过一日之间,数千封求偶书信,堆满了杂志社的房间,数不清的男人发誓,此生此世,非才女潘小璜不娶!更有那不成气候的权门达官,也跑来闹轧猛凑热闹,愿以黄金千两,娶回松陵女子潘小璜为妾。
  当情书如雪片般飞往杂志社的时候,这名引发了公众狂热的美貌女才子却突然销声匿迹,金盆洗笔了,害得不知多少男人哭哭啼啼,满世界去寻找这名美女,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找到她。
  松陵女子潘小璜就这样消失于历史的尘烟之中,直到一百多年后,才有史学家在旧纸堆里把这名神秘的女子找到了。
  那么她到底躲在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