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八路军一二0师六八九团征战历程 >

第22章

八路军一二0师六八九团征战历程-第22章

小说: 八路军一二0师六八九团征战历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独立旅机动出去不久,第十旅的番号也恢复了。这时,它已经不是初进淮海区时的两个团四个营,而是人马充实、武装整齐的三个团九个营了。

  日本投降,十旅奉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向东北挺进后,淮海区新生的子弟兵团,仍然足够三个团。这些新生的武装,就象春天盛开的花,一枝枝,一朵朵,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的照耀下,在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中,竞艳争芳!




00、

1940年2月6日,我八路军第二纵队奉命于山西省陵川、平顺地区编成。原第三四四旅旅部编为纵队部。纵队司令员由八路军左权副参谋长兼任(5月以后为杨得志)、政治委员黄克诚、副司令员杨得志、参谋长韩振纪、政治部主任崔田民。下辖新编第一、第二、第三旅和第三四四旅(旅部由原三四四旅机关部分人员扩充而成)及纵队教导营。
     
 新编第二旅(简称新二旅,下同)由冀鲁豫支队的第—、第二、第三大队编成。旅长田守尧(当时在延安学习,8月到职,先由杨得志兼)、政治委员崔田民(兼,后为吴信泉)、副旅长常玉清、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主任李雪三、供给部部长刘炳华、卫生部部长刘胜望。下辖第四、第五、第六团,四团团长傅春早、政治委员周正华;五团团长覃健、政治委员贺大增;六团团长胡继成、政治委员的鲍启样。
  
  第三四四旅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唐亮(后康志强)、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主任高农斧。所辖团原编制、番号不变。第六八七团团长张天云、政治委员张池明;新组建的第六八八团由六八七团二营(六八七团所缺的二营由晋东南扩大的地方武装编成)和冀鲁豫支队五大队及内黄县大队编成,团长盛世坤、政治委员朱士金;第六八九团团长王德荣、政治委员王德贵。

    1940年7月2日,根据八路军总部电今,我第二纵队与新四军第六支队正式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两部的司、政、供、卫机关合并为纵队领导机关。吴芝圃任纵队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下辖四个旅,即第二、第四、第五、第六旅。

  原二纵新二旅编为四纵二旅,下辖第五、第六团,干部任职不变;原二纵三四四旅编为四纵四旅,辖第七、第八、第九团,干部任职不变;原新四军六支队第一、第二团编为四纵五旅,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下辖第十三、第十四团;原新四军六支队第一、第二总队和第三团编为四纵六旅。旅长谭友林、政治委员赖毅。下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团。纵队直辖涡县独立团、特务团和睢、杞、太各独立团。另设有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耿蕴斋、政治委员吴芝圃(兼)。

   1940午7月中旬,八路车第四纵队重新整编。以第四旅(欠七团)、第五旅和第六旅编成新的八路军第四纵队,8月20日,黄克诚所部奉命与皖东北的苏鲁豫支队、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一部及新四军第六支队四总队合编为人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同时仍兼第四纵队政委)、韩振纪任纵队参谋长。


  原八路军第二纵队领导机关改为第五纵队领导机关。下辖三个支队:以苏鲁豫支队(原人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编为第一支队,支队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参谋长田维扬、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供给部部长郑善康、辖第一、第二、第三团;

  以四纵的二旅和四旅七团(即六八七团)编为第二支队,支队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下辖第六八七团和第五、第六团。以新四军第六支队四总队和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一部编为第三支队,支队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副支队长孙象涵、下辖7、8、9团。

  1941午9月9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决定,四师十旅与三师九旅对调,其旅、团编制、番号不变。九旅旅长张爱萍升任三师副师长。为充实十旅,将四师十一旅三十三团千余人编人十旅。同时,从十旅调出红军时期入伍的战斗骨干千余人(内有营、团干部16名)留在四师工作。20日。我十旅到淮海区。至此,我八路军第五纵队所属各部队全部归建,为创建苏北抗日报据地准备了力量。

   1942年8月盐阜区反“扫荡”结束后,为了加强和扩大地方武装力量,新四军三师以二十四团的一营、三营实行地方化;一营和建阳地方武装合编,组建建阳县大队,三营和涟东地方武装合编,组建涟东县大队。二十四团—营、三营由阜宁县大队和二十二团十二连、师特务营二连补充。Z
  
   1942年12月,新四军三师决定将十旅全部和七旅部分主力部队实行地方化,二十九团和二十一团一营与地方武装合编为四个支队,每个支队辖三个小团。 
 
   第一支队活动于东灌沭地区。支队部由二十九团团部组成,辖第一、第二、第三团:一团由旅特务团二连、三连编成,团长惠占彪(后叛变)、政治委员刘镇山,活动于沭阳地区;二团由滨海大队编成,团长汪洋、政治委员吴书,活动于灌沭地区;三团由二十九团二营编成,团长陈大海、政治委员汪兴民。该团为支队的机动部队,主要活动于灌沭地区。
   
   第二支队活动于沭宿泗地区及运河特区,支队部由淮海军分区机关一部组成。辖第四、第五、第六团;四团由泗阳独立团编成,团长王业奎、政治委员李干城(兼)。活动于泗沭地区;五团由沂河大队和原二十九团三连台编而成,团长张竭诚、政治委员晃福祥(兼),活动于宿迁地区;六团由二十九团的一连、二连、十连、十一连和一个重机枪排编成,团长喻和坦、政治委员蔡永。该团为支队的机动部队,主要活动于泗沭、宿迁地区。


    第三支队活动于潼沭海地区辖第七、第八、第九团:七团由沭河大队三营(原东海大队)编成,团长宋耀南(兼)、政治委员李登云,活动于东海地区;八团由沭河大队一营(原沭河大队)和原二十八团二营五连编成,团长吴大林、政治委员郭水昌,活动于潼阳地区;九团(后)由马陵大队编成,团长张德胜、政治委员李石清,主要活动于宿北地区。
  
    第四支队活动于淮涟地区,支队部由:二十一团机关一部及该团一营和地方武装组成。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团:十团以淮阴独立营为基础编成,团长周良贵、政治委员李启明(兼),活动于淮阴地区;十一团由涟水独立团编成,团长陈书同,政治委员龙光瀛(兼)。活动于涟水地区;十二团(后)由涟水县总队编成,团长白辉先、政治委员李振山,主要活动于淮涟地区。

   1943年1月七旅二十一团率团直一部和三营与建阳县总队合并为建阳县总队,二营与盐城大队合编为盐城县总队,马仁辉任总队长;该团另两个连到射阳县扩编为射阳县总队。

   1945年4月为增援皖江地区。师首长当即决定抽调淮海第二、第三支队和一部分地方武装编成。任命淮海军分区副司令员覃健任旅长,淮海二支队支队长冯志湘任副旅长,该支队政治委员石瑛任族政治部主任。独立旅机关由十旅抽调部分机关于部组成。旅直设特务连和通信等分队。下辖第二、第三两个支队:第二支队支队长喻和坦、政治委员蔡永、第三支队支队长张竭诚、政治委员李少元、副支队长惠占荣、参谋长王志增。支队下辖团(小团)。全旅共5000余人。
   
  为补充十旅兼淮海军分区的主力部队,师决定抽调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各一部组建淮海军分区新一团和新二团。新一团由淮海一支队各团和军分区警卫营抽调一个建制连和泗沭、灌云、涟水、宿迁警卫团各抽调一部组成。团长肖志松、政治委员显福样、副团长陈大海、参谋长王潭、政治处主任陈绍昆。下辖三个营;新二团由淮海四支队各团抽调一个连和谁阴警卫团一个营、一个警卫连以及灌云、涟水、宿迁警卫团各一个连组成。团长吴大林、政治委员吴书、副团长陈玉才、参谋长侯才智、政治处主任刘赞洲。下辖三个营。独立旅南下后,新一、新二团担负起原第二、第三支队坚持的泗沭和潼宿海两块根据地的斗争任务。

   1945年8月十旅恢复团建制:以淮海四支队改为二十八团,淮海一支队改为第二十九团,淮海新一团收为三十团,新二团留驻原地。

00、344旅到达华中


1940年5月20日 总部电令第2纵队344旅主力,由刘震等率领,即日南进至河南省永城和安徽省涡阳、毫县地区,与新四军第6支队配合,受刘少奇等指挥;第115师苏鲁豫支队主力立即南进至江苏省泗阳、淮阴地区,到达后受刘少奇等指挥。6月20日第2纵队344旅旅部和687团、689团、新编第2旅6团作为第一梯队,抵达涡阳县新兴集,与新四军第6支队会师。随后,第2梯队新编第2旅旅部和5团、第344旅688团,亦进入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1940年6月27日,中央军委电示中原局,将八路军第2纵队南下部队与新四军第6支队主力合编为一个纵队;7月2日该纵队改称八路军第4纵队,辖第2、第4、第5、第6旅。第2纵队新编第2旅、第344旅分别改称第2、第4旅;新四军第6支队改编为第5、第6旅。8月16日,第2旅及第4旅第10团编入第5纵队。第4纵队辖第4、第5、第6旅和特务团、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12月撤消)、抗大第4分校。


八路军第4纵队序列:


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


第4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即344旅)。第11团团长盛世坤;政委朱世金(新688团)。第12团 团长王德荣;政委王德贵(689团)。


第5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第13团团长张太生兼政委。第14团团长姚运良;政委黎同新。


第6旅旅长饶子健;政委赖毅。第16团团长张永远;政委李廷杰。第18团团长寿松涛;政委蔡永

直属特务团团长程致远;政委蔡文福。







第七章 迎接黎明

00、从苏北到东北

新四军三师直属特务第一团(原师特务团1944年11月组成)团长郑贵卿、政治委员黄励华、副团长毛和发、参谋长叶进夫、政治处主任殷正棋;后1946年9月编入独立六师,1947年6月编入七纵二十一师六十一团。特务第二团(原淮安独立团)团长高昆峰,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陈友仁、副团长张子辉、参谋长张洪山;后1946年9月编入独立六师,1947年6月编入七纵二十一师六十二团。特务第三团(由阜宁和阜东独立团改编)团长何文清、政治委员杨宝生、副团长钟福云、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徐宾。1946年5月在吉林省改为长农支队,1947年3月改为西满纵队独立一师二团,8月改为七纵十九师五十六团,11月四十四军一三O师三八九团,1969年12月五十四军一六O师四七九团。骑兵大队(1945年于阜新地区以师侦察队为主组成师骑兵大队,1946年1月15日在通辽扩编为西满军区骑兵团,5月调归辽吉分区建制改为十九团,12月改为辽西军区保安二旅四团,1947年3月改为西满纵队独立二师四团,8月改为七纵二十师五十八团,1948年11月改为44军131师391团,1952年调归54军134师建制,1953年改为54军134师400团,1969年12月改为54军161师481团。 第七旅(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一军团第二师、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