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人盗墓史 >

第23章

中国人盗墓史-第23章

小说: 中国人盗墓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恶疮好了,秦始皇便开始在骊山修建游乐行宫,修了“骊山汤”,就是大澡堂子,并将自己的墓址也建在此。
  “缘分说”仅是流传的版本之一,并不可信。秦始皇选择死后葬于骊山,当是古代术士占卜来的,当时秦国“总理”吕不韦也参与了,应该是风水上的考虑,因为当时已出现了堪舆理论。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4)
● 秦陵神秘地宫谜团重重
  秦陵修筑前前后后共用了37年时间,吕不韦和李斯先后主持秦陵的营建。
  吕不韦参与了秦陵前期的选址和初期工程。李斯则是在秦统一六国,嬴政当了始皇帝后参与的。这是秦陵主体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10年,长达10年。
  秦始皇下葬后,秦陵的后期地面工程继续进行。
  然而,次年即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起义军直逼咸阳。胡亥急了,刚当了皇帝,天下就乱了,而戍边秦军一时也调不过来,可以帮自己一把的老大扶苏又让自己谋杀了。少府章邯于是提出了一套应急方案:把正在修陵的几十万工匠役夫组织起来,火线上岗,临时组建一支特殊的战时编外“首都卫戍部队”,胡亥采纳了章邯的建议。
  胡亥可能也是昏头了,病急乱投医吧,也不好好想想,这些人都是被判了刑的罪犯、强抓来的役夫,恨死了秦朝廷,哪还会真心帮你保家卫国?!所以,陈吴起义军一到,这支特殊部队不堪一击,立即土崩瓦解。
  这下陵也没有人修了,加上当时项羽、刘邦也都接着“闹革命”,秦国一号大工程被迫下马。接下来胡亥被赵高所杀,刘邦、项羽又打了过来,秦陵再也没有机会做最后的扫尾建设了。有人戏称,秦陵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烂尾工程,此言相当有道理。
  秦陵的地宫有多大?陵又有多高?
  《史记》《汉书》上对秦陵地宫深度有记载,“穿三泉”“下锢三泉”,此外又“旁行三百丈”。这个数字比较模糊,应该是很深的意思。目前考古钻探到地下26米,仍是封土层。有国外学者称,秦陵的地宫有500米。而比较符合实际的推测为50米。而最新探测结果是35米。
  据公开的调查报告,秦陵的地宫是一座超豪华的地下宫殿,应该是一座用青石砌成的地宫,在距离地表—4米深处,发现了宽约4米的地宫宫墙。整个地宫由墓室、侧室、墓道三部分组成,墓门应该不少于三道。而葬式很可能是当时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黄肠题凑”。
  地宫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正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足球场。
  秦陵的高度,见于《汉书·刘向传》(卷三十六)记载——
  “(秦陵)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
  “五十余丈”,相当于现代115米,比埃及法老的金字塔还雄伟。为什么要堆五十丈,传说是根据寿限来定的,秦始皇活了50岁,由此墓高五十丈。实际上,堆那么高是为了防盗,再就是地位和皇权的象征。
  从历史上所存记录来看,最低的是明都穆《骊山记》中的数据,约14米;日本一名学者1906年测得的高度是76米;最高的数据也仅87米,没有一个达到115米。而1962年中国首次对秦陵钻探考古,实测冢高约43米,陵高与史书上记载相差72米。
  这就怪了,难道两千多年风雨侵蚀,能将秦陵的“坟头”削去那么多?原因可能是当时封土时遇到了意外。因为几十万工匠役夫都让秦二世推上了火线,秦陵工程无法扫尾,最后没有达到设计高度115米。但就算只有43米,也很高大了。
  ● 地宫中宝物到底有多少
  地宫有足球场那么大?里面的陪葬品到底有多少?司马迁称,“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以“藏满之”来推测,数量该是惊人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5)
除了《史记》之外,《汉书》对秦陵的随葬品也有多处记述——
  《汉书·刘向传》(卷三十六):“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大意:用石椁做成离宫别馆,用人的脂肪做成灯烛,用水银做成江海,用黄金做成凫雁,埋藏的珍宝,机关的巧变,棺椁的华丽,地宫的盛大,不可胜数。)
  《汉书·贾山传》(卷五十一):“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薶之侈至于此。”(大意:陵墓深至下通泉水,采集矿石炼铜浇筑内壁,使之密封。又在外面涂上生漆,用金玉、翡翠来装饰。墓中还建有宫殿等娱乐场所,墓上植木种草,如同山林,为了安葬侈华到了极点。)
  秦始皇睡的那具棺椁,也应该是无价之宝。这里简单说一下古代葬具的规制。
  棺与椁是有严格区别的。古代因身份的不同,所用葬具规格也不同。《礼记·檀弓上》记载,周代“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放置尸体的棺在最内层,也称内棺,明清皇家称之为“金棺”。
  内棺的装饰相当讲究,天子内棺内壁要用红、绿二色丝绸包身,以金钉、象牙钉固定;棺外还要“镂彩画”,图案“杂金错”,就是用金丝勾勒线条。秦始皇收殓时,规格肯定比这标准还要高,至少不会低。
  各层棺也有不同名称,天子的棺从外向里,分别叫大棺、杝棺(杝yí,椑棺)、属棺(两层)。
  棺的材质、厚薄也有规定。大棺八寸,外用水牛皮或母犀牛皮蒙裹,三寸厚,故也称“革棺”;杝棺(椑棺)厚四寸,一般用椴木制作;属棺厚六寸,一般用梓木制作,所以亦称梓棺。
  棺外还有椁。棺是放置尸体的,椁则是放置棺材的。《荀子·礼论》(第十九)称,“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这样算来,天子的棺材外还应该有两层椁,这样才算“七重”。棺和椁之间有一定的空间,用于放置随葬品,一般贵重随葬品都会放在这里面。
  作为一代超级天子,秦始皇的棺椁至少七重。由于木质的棺椁易腐朽,春秋后期,随着青铜冶造技术的成熟,一些高等级的葬具便使用青铜来铸造。这也是当时王侯们极为崇尚的一种葬具,如伍子胥的主子吴王阖闾下葬时是“铜椁三重”;齐太公田和用“铜椁”。这在现代考古中,不时可以发现。
  秦始皇的棺椁会是什么材质,不排除是铜材的可能,至少其外椁是铜质,《史记》已明说“下铜而致椁”了嘛。
  秦始皇爱书爱学习,专家还比较乐观地估计,秦陵地宫中,应该秘藏了大量的珍贵绝版古籍,包括被焚毁的《诗》《书》、百家语,以及除秦国史书外的其他各国史书。
  还会有秦始皇生前使用和收藏的宝物,如宝剑、宝玉、金、银器等。秦始皇是不是穿着当时流行的“金缕玉衣”,还是一个谜。
  目前仅在陵区地宫外发现的文物,已超过10万件。阵容宏大的兵马俑坑则更是震惊世人,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目前正在对一号坑进行三期发掘。如果有朝一日秦陵真的打开了,可能又会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奇迹。
  ● 秦陵地宫反盗陵机关可怕
  这么大的地宫,这么多的随葬宝物,不担心盗墓贼会光顾?不用担心,秦陵的结构和工程量都是中国历代帝王中罕见的,在营造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地宫中绝杀机关重重。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6)
当时盗墓活动已经很厉害了。秦陵营造之初的主持人吕不韦在《吕氏春秋·安死》(卷十)中称,天下“无不抇(hú,发掘)之墓也”。当时的盗墓贼称,“又视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微抇之。”为了盗墓,在墓边盖房子作掩护,暗中行盗墓之实,此法至今仍有盗墓贼在使用。
  《汉旧仪》称,“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户交横莫耶,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从中可见,古代常用的反盗墓机关有“积石”“积沙”“悬剑”“伏弩”“伏火”等。
  秦陵都采取了哪些反盗墓招术?从现有的史料上看,主要使用了“伏弩射杀”“活口坑杀”“墓毒毒杀”三大反盗墓手法。这三种手法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最经典,也最常见的绝杀秘招。
  这些与项羽盗陵关系很大,因此这里来详细说说。
  ● 秦陵反盗第一招——“伏弩射杀”
  《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记载, 秦二世胡亥在永远封闭通往地宫的墓道前,“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秦二世命令工匠在墓道内安设可以自动发射利箭的弓弩,一旦有靠近墓道的,或是进入的人,装置会立即启动,射杀盗墓者。
  这种装置,就是神秘的“伏弩”。
  在中国古代帝王陵中,除了秦陵外,有明确记载的,还有汉武帝的茂陵内,亦置伏弩。
  陵中所置的弩,一般是机弩。普通弩与机弩的区别,相当于现代步兵使用的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或机关枪的区别,是相当厉害的。嬴政曾特许为他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徐福,带上这种最先进的武器和神射手,去蓬莱射杀海中的大鲛鱼。
  伏弩一般置于墓门之后,或是通往地宫的必经之处。一般在后世帝王陵寝中的金刚墙后面。很多时候,箭头上还会抹上剧毒药汁,中箭的盗墓者即使不被射死,也会中毒身亡。
  机弩,常与“悬剑”手法一起配合使用。盗墓贼进入墓道后,侥幸躲过伏弩,也难逃被悬剑斩杀。据民国考古学者魏聚贤在《中国考古学史》中所记,民国年间,有盗墓贼盗了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罡的墓,袁墓在一处岗岭上,周长约五十九尺,墓垣以砖砌成,墓室内有一清水池,池深无底。水池底暗设机关,设有锋利钢锥,而墓穴顶部则置有“悬剑”。
  当地传言,附近有一个姓李的盗墓者与一同伙,在将袁墓打开后,盗走了墓内的陪葬物金冠金剑和二十余件金具。而这人太贪,竟然想把悬剑也收走,便用利刃击砍悬剑之绳,结果一不小心掉进深水池中。被捞出后发现,尸体已被利锥穿烂。后来,大家都知道袁墓中有宝物,但再也没有人敢盗了。这大概是“悬剑”斩杀盗墓贼的经典传说。
  或许有人会说,置伏弩有什么用,时间一长机关锈蚀,发射装置就失效了。这情况确实存在。我曾在多处王侯级陵墓中看过随葬的弩箭,或锈蚀,或腐朽,由此可以想见,墓道中用于射杀盗墓贼的伏弩,时间长了,确无反盗墓作用。
  既然如此,设置伏弩是不是多此一举?不是,伏弩要射杀的对象,主要是当时或当代的盗墓贼。
  据我的研究和其他考古专家的发现,80%—90%的陵墓被盗多发生在下葬后几年,甚至几天之间,最长的也不过三代,即百年以内。在明代,苏州便有一伙盗墓贼,都在新坟下葬两三天内下手。据明黄省曾《吴风录》记载,这伙盗墓贼看中的是殓衣和棺材,有专门的销赃渠道,盗晚了,便显旧了,不好出售。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