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神探贝斯特 >

第245章

神探贝斯特-第245章

小说: 神探贝斯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

    【读解】?

    ?

    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

    ?

    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手段,或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说才是“本”。?

    ?

    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

    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一样。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轻轻巧巧的八个字对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再以八个字加以干净利落的解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真是语言极度简洁而蕴含无比深刻,显出“经”的本色。?

    ?

    【原文】?

    ?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2)。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5),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4),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

    【注释】?

    ?

    1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文字。2即,接近,接触。穷:穷究,彻底研究。3未穷,未穷尽,未彻底。4益,更加。?

    ?

    【译文】?

    ?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

    【读解】?

    ?

    格物致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对儒学死啃书本的误解。?

    ?

    “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到清朝未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称)又成了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

    这说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响。?

    ?

    事实上,时至今日,当我们说到知识的获取时,仍离不开“格物致知”这一条途径。因为,它不是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而是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实践论》语)?

    ?

    简言之,“格物致知”把我们引向万事万物,引向实践,引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

    【原文】?

    ?

    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

    ?

    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其不善,而着(10)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11),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12),德润身(13),心广体胖(14)。故君子必诚其意。(传6)(想知道《神探贝斯特》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wang”,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
513 大学 4
    【注释】?

    ?

    1(1)其意:使意念真诚。(2)毋:不要。(3)恶(wu)恶(e)臭(xiu):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ou)味的含义宽泛。(4)好(hao)好(ha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ao)色,美女。(5)谦(qian):通“谦”,心安理得的样子。(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7)闲居:即独处。(8)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9)掩:遮掩,掩盖。(10)着:显示。(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12)润屋:装饰房屋。(13)润身,修养自身。(14)心广体胖(pan):心胸宽广,身体舒泰安康,胖,大,舒但。?

    ?

    【译文】?

    ?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

    【读解】?

    ?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

    ?

    这是从正面来说。?

    ?

    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

    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

    ?

    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身体安康,倒是那疯破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比装修房屋(富润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德润身),修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

    ?

    真诚做人,立身之本。?

    ?

    【原文】?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传7)?

    ?

    【注释】?

    ?

    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忿懥(zhl):愤怒。?

    ?

    【译文】?

    ?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

    【读解】?

    ?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埋与情,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朱嘉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使心思不被**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

    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凡句后来成了成语和名言,用来生动地描绘那种心神不属,思想不集中的状态,是教书先生在课堂上批评学生的常用语言。)?

    ?

    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罢。?

    ?

    【原文】?

    ?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1,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2而辟焉,之其所敖情3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4。”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

    【注释】?

    ?

    1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2哀矜:同情,怜悯。3敖,骄做。惰:怠慢。4硕:大,肥壮。?

    ?

    【译文】?

    ?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