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神探贝斯特 >

第243章

神探贝斯特-第243章

小说: 神探贝斯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子百家折叠

    派别代表人物著作此派主张

    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

    儒家孔子孟子《论语》《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老子庄子《庄子》顺应自然

    法家韩非子《韩非子》中央集权

    相关成语折叠

    《孟子》中的语言,包括用以帮助说理的比喻、寓言等,多为后人引用,并逐渐化为成语。

    《梁惠王上》

    不远千里,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缘木求鱼,引领而望。挟泰山以超北海,寡不敌众

    《梁惠王下》

    妻离子散,匹夫之勇。出尔反尔,与民同乐,顾左右而言他,水深火热,救民水火,箪食壶浆

    《公孙丑上》

    揠苗助长,事半功倍,出类拔萃,与人为善。解民倒悬,具体而微。心悦诚服,反求诸己

    《公孙丑下》

    彼一时。此一时(此一时,彼一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舍我其谁

    《滕文公上》

    为富不仁

    《滕文公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乱臣贼子

    《离娄上》

    为渊驱鱼,自暴自弃,不虞之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手舞足蹈

    《离娄下》

    赤子之心,好为人师,不为己甚,左右逢源,夜以继日

    《万章上》

    自怨自艾,先知先觉

    《万章下》

    却之不恭,知人论世

    《告子上》

    专心致志,一暴十寒,舍生取义,杯水车薪

    《告子下》

    以邻为壑

    《尽心上》

    独善其身,习焉不察,不言而喻,引而不发,仁民爱物,当务之急,一毛不拔

    《尽心下》

    尽信书,不如无书,茅塞顿开,言近旨远,同流合污

    相关名句折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下》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想知道《神探贝斯特》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wang”,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
510 大学 1
    【原文】?

    ?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

    【注释】?

    ?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5)得:收获。(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

    【译文】?

    ?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

    ?

    【读解】?

    ?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

    【原文】?

    ?

    《康诰》(1)曰:“克明德。”(2)《大甲》(3)曰:“顾(讠是)天之明命。”(4)《帝典》(5)曰:“克明峻德。”(6)皆自明也。(7)?

    ?

    【注释】?

    ?

    (1)康浩:《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2)克:能够。(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4)顾: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禀性。(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

    ?

    【译文】?

    ?

    《康诰》说:“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