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神探贝斯特 >

第225章

神探贝斯特-第225章

小说: 神探贝斯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一来粮草不足,求胜心切,二来也想乘胜追击,趁热打铁,所以他多次让人在魏寨前头骂阵叫战,激怒魏军。但是司马懿却认为,大败之后,交战不利于己,因此坚决不出战。我斗不过你,难道还磨不过你吗?

    这时诸葛亮使了一招,派遣一位使者,送了一套妇女守丧时穿的衣服给司马懿,还写信激怒他,说他就像寡妇一样,“甘分窟守土巢而畏刀避箭”。

    司马懿一看到孝服,脸色就变了,但他马上沉住气。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确是性格多变,他很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心中大怒,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装着一脸笑,说:“视我为妇人耶?吾且受之。”妇人就妇人,有什么大不了的?

    他热情地款待使者,当着使者的面,一字不问蜀军的虚实,只是打听诸葛亮每天睡几个小时,吃几碗饭,平时忙不忙。使者如实相告,回答说:“丞相夙兴夜寐”,一大早就起来了,晚上很晚才睡觉。“罚二十已上者皆亲览焉”,打20板子以上的人,他都要亲自过问,就是事无巨细,全部都要亲自过问。“所啖之食,不过数升”,每天就吃几升粮食。我考证过,东汉末年这数升米饭,大概就是五六两。一天只吃五六两米饭,又没有多少肉可吃,这个饭量的确是很小的。司马懿听了这段话以后,感叹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吃得这么少,工作又那么繁重,这能坚持多久呀!使者回到五丈原,把这话如实说给诸葛亮听,诸葛亮不由得叹息道:“彼深知我也!”司马懿真的很了解我啊(卷二十一《孔明秋夜祭北斗》)!(未完待续)
480 诸葛亮和司马懿 4
    我们知道,心理学上有一种很特殊的方法,叫作“心理暗示法”,就是古人讲的“攻心为上”。按我个人的理解,司马懿在这儿也采取了这种“心理暗示法”。这种说法也许有点深文周纳,有点揣测,但事实上这种方法最终还是发挥了作用。司马懿让使者把他的话转告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实际上他是在暗示孔明,你吃得这么少,却这么操劳忙碌,你还能活多久呢?

    这种“攻心为上”的心理战术果然很奏效,小说写道,诸葛亮自从听了司马懿的话以后,“自觉神思不宁”。诸葛亮果然上当了。

    司马懿很有耐心地在等待着,他一点也不着急,因为他知道,诸葛亮这么操劳,吃不饱,睡不安,肯定没有几天活头了。

    果然,诸葛亮像油灯似地耗尽了最后一滴油,不久就发病死在五丈原。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真是“不战而胜”。

    诸葛亮死的时候是54岁,而司马懿比他大两岁,56岁。一个比你年龄大的人,敢跟你熬,想的是“咱们就来熬吧,反正我年龄比你大,咱们熬熬看,看谁熬的时间长”。结果司马懿果然就比诸葛亮熬的时间长。从这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确是笑到了最后,所以能笑得最好。

    当然诸葛亮临死还使了一个奇招,就是所谓“死诸葛惊生仲达”。

    司马懿深通天文,当天晚上他算天象,认定这次诸葛亮肯定死了,于是第二天蜀兵败退时,他就派兵追击。他早就被诸葛亮吓坏了,从来不敢追击蜀军。这次好不容易壮着胆去追击。没想到诸葛亮早就让人把他自己塑成一个木雕的形象,当司马懿大军追上的时候,把这尊雕像放在车上推出来。吓得司马懿立刻退兵。

    司马懿这次虽然又被诸葛亮的遗计给蒙骗了,没有穷追蜀军。但他还是大度地笑着,自我解嘲说:“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诸葛亮活着我能算过他,死了我算不过他。实际上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司马懿从来也没有算过他。这下反正诸葛亮死了,他可以吹吹牛了。作为一个胜利者,司马懿说起这话来当然脸不红心不跳,坦然自若。“死诸葛”地下有知。说不定会被气得活转过来。

    不过无论如何,司马懿是笑着说这句话的,他的确是笑到了最后。

    (五)孰高孰低

    有人认为司马懿比诸葛亮还高出一筹,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我们在评价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时候,不应该只去评价他们个人,还要联系到他们背后的政治团体和政治力量。

    从表面上看,司马懿背后站的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魏国,而诸葛亮背后站着的是一个非常弱小的蜀国,所以这两个人之间的政治对比,事实上形成一种不平等的对比。

    我们可以看到。在他们两个人博弈的过程当中,诸葛亮事实上越来越紧张,司马懿却越来越松弛。因为诸葛亮根本就输不起。司马懿他能够输,他经得起输。所以诸葛亮到最后,他越不能输,就越会有一些战略上或者战术上的失误;而司马懿能够输,他反而能够扎紧脚跟,慢慢地做起一番事业来。

    虽然历史是不以胜败论英雄的,但是即使我们不论胜败,也不能不肯定,在某种意义上。司马懿的确要高出诸葛亮一筹,他能笑到最后。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因为从深层次来看,诸葛亮在“六出祁山”时。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曹魏;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北伐恢复中原;而且也只使用了一个手段,就是诉诸武力。这是非常明确,一往无前的。

    后主刘禅对诸葛亮,虽然有几分畏惧,却不得不言听计从,唯命是听。所以诸葛亮在西蜀的地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话是算数的,他能够甩开膀子“六出祁山”,全力以赴地对付司马懿。

    但是司马懿不一样。身在魏国的司马懿,比起身在蜀国的诸葛亮来,处境无疑险峻得多,他同时需要对付公开的对手和潜在的对手。他正面对抗的是以诸葛亮为军事统帅的蜀**队,背后对抗的则是魏国上上下下君臣们对他的不信任。在“六出祁山”的过程中,他的处境一直非常微妙。

    如果对事件背后的政治背景有所了解,我们就能够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司马懿为什么一直采用“蘑菇战术”。因为司马懿知道,从长远来看,他并不宜和诸葛亮决一死战,只能在等待中求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但是他又不能不跟诸葛亮交战,因为要让魏国的朝野上下看到他的显著战果。

    司马懿更知道,功高不仅会引起同僚的警惧,甚至会产生“震主”的效果。他一旦战果太辉煌了,同僚嫉妒,还是小事,君主猜疑,更加可怕。所以在蜀魏相争的战场上,他必须适度退让,以免锋芒过露。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让人觉得他无足轻重,无所作为,那也有可能被黜还朝,剥夺权力,解除兵甲,一败涂地。

    所以,在蜀魏相争的战场上,司马懿得时时把握住一种分寸感,赢不能大赢,可以小赢,输也不能大输,只能小输,保存实力;攻打不宜太猛,太猛了会伤亡太重,退守也不宜示弱,示弱了就失去精神。所以,他做人要比诸葛亮难多了。

    尽管处境如此困难,司马懿还是能够笑到最后,取得最后的胜利,你能不佩服他吗?他在军事战场上,实际上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政治智慧,这不能不令人惊叹。?

    司马懿和诸葛亮他们俩谁更有才能?如果从纯功利的角度讲,司马懿的才能是要远远大于诸葛亮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可以从当年二人在渭水前线打的一仗看出来。我们都知道,在战场上没有什么公理法则,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最终打败了敌人,就是胜利者,而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当年诸葛亮伐曹操受到司马懿的阻击后,一筹莫展,无计可施,说得难听一点已经是黔驴技穷了。而反观司马懿,却处之泰然,游刃有余。诸葛亮被司马懿拖一个半死,实在没有办法,竟然想到要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来刺激他,这也太小儿科了,古今中外哪有这么用兵的?而从战争的结局来看,二人的高下就更加明显了。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气得不行,于是秋风五丈原,连翻盘的本钱都丢掉了。而司马懿呢,回到魏朝后一门心思地开创了大晋王朝,成了“晋史”的主角。上面说的是军事才能,而政治才能诸葛亮就更差了。且不说司马懿老谋深算,活活把一个曹魏王朝拿了下来,就是司马懿欲擒故纵活捉曹爽那一下子,也是诸葛亮一辈子都学不会的。而反观诸葛亮,他虽然也把持着蜀汉政权,但却玩得力不从心,险些将自己累死。最后,蜀汉还是因为人才缺乏而最先灭亡了。?

    俩军交手过吗?谁赢了?这个问题其实上面已经回答了,当然是司马懿打败了诸葛亮,诸葛亮还把一条姓命搭了进去。后世的人们神化诸葛亮,〈三国演义〉写得二人交战经常是诸葛亮打得司马懿落花流水,但那都是后人的杜撰,当不得真。?

    他们的才能被刘备和曹操限制过吗?这个问题不好说,因为人才只存在重用不重用,而没有限制不限制的说法。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一般,所以刘备并没有让他打什么仗,只让他搞后勤。而诸葛亮的后勤工作做得还是不错的。也可以这样说,刘备虽然没有完全发挥出诸葛亮的才能,但也是给了诸葛亮充分的政治舞台的,没有限制他。说到曹操是不是限制过司马懿,那可能还是有的。曹操善于观察人,他认为司马懿久后必反,所以对司马懿有较大的戒心,没有放手使用。只是司马懿工于心计,他明知曹操对自己不信任,于是工作更加卖力,终于曹操打消了疑虑,没有太为难司马懿。等到曹操死后,曹丕上台,司马懿的机会便来了。所以,曹操虽然限制过司马懿,但这个限制被司马懿巧妙地化解了。从这个层面来看,司马懿仍然比诸葛亮要高。(未完待续)
481 鬼才郭嘉 1
    郭嘉,男,字奉孝,濮阳(今河南濮阳县)人。祖父郭昂、父郭惠都立有战功。郭嘉为人慷慨,生有大志。泰定三年,从国子生升登为进士,授予林州判官的职位,后来历任翰林编修、广东帅府经历、京畿漕运副使、监察御史、广宁路总管(治所在今辽宁省北镇县)。当时辽东地区盗贼猖獗,朝廷不断向百姓征收军饷,官吏趁机谋取私利。郭嘉上任之后,整顿军政,操练义兵。至正十八年,敌寇进攻上京,辽阳陷落。郭嘉率领义兵坚守孤城,外无支援,就用家里衣服财物激励将士。敌寇围城,派人劝降。郭嘉弯弓射死劝降的使者,打开城门拼杀,力战而死。朝廷追赠崇化宣力效忠功臣、资善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省左丞、上护军,封太原郡公,谥曰忠烈。'1'

    史籍记载折叠编辑本段

    郭嘉,字元礼,濮阳人。祖昂,父惠,俱以战功显。嘉慷慨有大志,始由国子生登泰定三年进士第,授彰德路林州判官,累迁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除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经历。未几,入为京畿漕运使司副使,寻拜监察御史。会朝廷以海寇起,欲于浙东温、台、庆元等路立水军万户镇之,众论纷纭莫定。擢嘉礼部员外郎,乘驿至庆元,与江浙行省会议可否。嘉至,首询父老,知其弗便,请罢之。会方择守令绥靖辽东,乃授嘉广宁路总管,兼诸奥鲁劝农防御。属盗起,军旅数兴,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