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随身种田 >

第86章

随身种田-第86章

小说: 随身种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先前的工程进度,养猪场的主体工程早已经是修筑完成,就等着上大梁、铺设瓦片就可以竣工。只不过,张振光听从了鹿力大仙的指点,选择把上梁的日子定在了今天,工程硬是被推迟了半个月。为此,张家还特别给冯建一些费用,作为拖延时间的补偿。

对于张振光的选择,两家人基本上没有反对的意见,刘睿虽然有些不解,不过还是很明智地没有出言反对。

按照传统习俗,上梁最好选择在农历十五月圆之时进行,取其‘合家团圆’的寓意,为新房子将来的运势定下一个好的基调。为此,一直到了今天,养猪场才迎来大批的亲朋好友,举行这个隆重的上梁仪式。

在农村,起房子有两个重要的仪式,一个是下地基,另外一个就是上大梁了,因此,张振光特别组织了这一个堪称盛大的典礼。

在养猪场中央的院子里,一个巨大的八仙桌上摆满了各种供品,琳琅满目,让刘睿看得是眼花缭乱。

一个蒸得半熟大猪头,外加一条猪尾巴,代表了‘全猪’的意思,毕竟祭祀的时候,要摆上一头全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整鸡整鸭整鱼自不必说,摆在木制的托盘上,很是吸引眼球。此外,各色菜肴廿四盘,南北果品12盘,也是满满当当地摆在了八仙桌上。

最让周围的娃娃们关注的是,八仙桌边上那一竹篮的糖果和饼干,这些是待会仪式结束之后给宾客们分发的,小娃子们就是盼着这个。

这两天,刘睿都是忙着在张振光的指点下准备各种供品,还有为今天的宴席准备原材料,忙得是脚不沾地。今天一大早,他六点多就来到养猪场这儿,做好祭祀之前的各种准备。

现在,随着吉时逐渐临近,参加上梁仪式的亲朋也是逐渐增加,把养猪场是围得严严实实。

鹿力大仙又穿上了他的华丽战袍,在供品台之前跳起了请神、祭神的舞蹈,嘴里还念念有词。听说他是在念‘上梁文疏’,其中吉祥美好的词汇都是祝愿房子落成之后能给主人带来财运、合家幸福等等。

好不容易等到鹿力大仙把祭神的大舞跳完,就轮到了木匠师傅动手了。师傅一边唱着上梁歌,一边拿着酒壶,从梁头浇到梁尾,这个程序叫做浇梁。

之后,张振光代表主人给上梁的师傅们发红包,这些红包里的钱数都是有一定的规则,三十六或者七十二块钱,至于带队的师傅,可以拿到108块钱。

紧接着,‘拜梁’‘点梁眼’之后,一位属龙和一位属虎的亲友按照左青龙,右白虎的方式缓缓地把大梁升起来,最后在大木师傅的主持下稳稳地定在柱头上。以此同时,刘睿点燃了早已经准备好的一挂十万响,顿时振聋发聩,烟雾缭绕。

倒此,繁复的上梁仪式终于宣告结束,竹篮里的饼干糖果自然也就开始撒给到场观礼的亲朋,如同雨点般洒落的点心自然是让娃娃们争相疯抢,场面热闹之极。

在刘睿的记忆之中,小时候能碰上亲戚起大梁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可以抢到不少的糖果回家和弟弟妹妹分着吃。那种甜蜜的滋味至今仍旧让刘睿难忘,现在看到其他的小萝卜头在嬉闹,刘睿有点感慨岁月的流逝。

相比以前更加繁琐的程序,现在起大梁的仪式显得简单了些,不过还是有很浓的传统气息,让刘睿看得津津有味。

其实,上梁的时候,无论是程序的进行顺序、供品的准备、良辰吉时的选择都有着相当细致的规矩,不是那些在农村生活数十年的老人家是不会全部清楚的。大梁要刷成红色,写对联的纸张要用绿色或者黄色,生辰和上梁时间相冲的人不能观礼,各种晦气的人也不能参加,……,起大梁可是一项很繁琐的系统工程。

主屋的大梁起好之后,养猪场的其他工程也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只是两天时间,所有房舍的屋顶都已经铺好了檩条和望板,就等着往上面铺设瓦片就可以了。

一开始,冯建考虑使用石棉瓦来封盖养猪场的屋顶,说实话石棉瓦无论是修建、维修都是相当简便,费用也很少。不过刘睿担心石棉瓦在强烈日晒之下散发一些对猪仔生长不利的化学成分,建议还是用传统的青瓦。

以前青云附近还有一个瓦窑生产瓦片,只不过这几年村民们盖房子大多都是采用钢筋水泥的天面,已经和瓦片说再见了。没有市场的瓦窑早已经是破败,被填埋了事,现在要买到新的瓦片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找到足够的瓦片,冯建跑遍了梁村上下,才从一些拆过房子的村民手中收购了数万张瓦片,总算是满足了养猪场的需求。

养猪场的工程在顺利进行,几个沼气池在常平等人的督促下,也早已经是完成了各道工序,开始往里面加入发酵原料,准备投入使用。在农村,有太多适合沼气发酵的原料,特别是最近刚刚秋收,晒谷场上遍布的稻草就是最佳的发酵原料。

按照技术说明上的要求,刘睿往沼气池里面投放牲畜的粪便、稻草、湖底淤泥还有一些氮肥作为微生物的营养剂,再往里面注入水,密封之后就等待微生物发酵最后产生沼气了。

越是接触沼气池的建设和管理,刘睿也是觉得这项技术对于农村是非常实用的,或许,它的出现可以改变梁村的一些生活状态。

青山地区不产煤,所以村民们都是习惯山上砍柴回来煮饭做菜,每年对小青山附近的山头有着极大的生态压力。从梁村走进来,几乎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会堆放着高高的柴垛,每天生火做饭都要靠这些薪柴了。

这些薪柴不仅仅是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另外一个就是变成了藏污纳垢的所在,往往都会滋生大量的蚊子以及有老鼠在里面做窝。刘睿家里靠着酒坊的地方就有一堆薪柴,每天的消耗量可是不小,毕竟酿酒就是需要大量的燃料。

若是沼气池能够推广,别的不说,光是能够满足村民们日常做饭的需求,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那样一来,村民们就不用上山砍柴,节约时间又能保护环境,那些被村民们随处丢弃的稻草也有了更好的使用途径,节能又环保。

……

历数着资料上对于沼气池的种种好处,刘睿更是觉得这个沼气池很有必要通过村委会进行相应的推广才行。

不过,在此之前,刘睿得先保证自家的沼气池运转良好,展示出沼气的各种优点,才能说服其他的村民跟进建设。因此这两天刘睿都是抱着各种技术资料在看,从沼气的发酵原理、沼气的使用以及沼液在农业生产上的具体应用,都变成了他的研究对象。

几天下来,他倒是也变成了半个沼气专家,前来询问乡亲大多都能从他这里获得相关的信息,对于沼气池的感觉也不像以前那么神秘了。

秋收之后,刘睿就把竹条从小镜湖之中取回来,开始在番茄地的苗床上搭架子。这些竹条都是有一定的规格,刘睿只要按照一定的位置插在土壤里,上端用绳子牢牢绑住,就能搭建高约1。2米的竹架。

搭架子是相当简单的工作,接下来的活动才是让刘睿一家三口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上面,好几天之后才逐渐完成。为了防止小番茄的枝条被累累硕果压断,刘睿只能是用绳子把番茄苗的枝条绑在竹架上,每一株番茄苗上都有数十根枝条,动作又要细致轻柔,弄得刘睿都有点斗鸡眼了。

不过还好,一家人辛苦一段时间之后,番茄地里已经树立起了整整齐齐的竹架子,那些原本肆意生长的番茄枝条也开始被修剪,规整。整片番茄地看上去就如同是另类的农业工厂,一旦大了成熟的季节,就可以如同流水线一般出产大量的小番茄。

不到短短的一个月,养猪场那边已经开始进入了装修的环节,接个沼气池也已经开始发酵产气,地里的竹架也都搭建好了,刘睿回过头看看,家里的每一项工作都在稳步的推进当中。

冬天是蛰伏的季节,但也是开始孕育未来的季节!

第123章 竹艺公司

秋收过后,几场寒霜下来,人们就越发感觉到初秋的寒意。

刘家院子里的那两株葡萄,枯黄的叶子犹如蝴蝶一般飘落,倒是变成了院子的一个新景致。小花每天下午就喜欢蹲在葡萄架下,盯着飘飞的落叶追逐,玩得不亦乐乎。

两个月的时间,小花已经从巴掌大的小家伙变成了成年家猫那么大,身上的花纹更加好看,两只眼睛也更加幽蓝了。刘睿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家伙虽然杂食,但更喜欢吃肉类,特别是生肉。

黄喉貂来到刘家之后,后院的老鼠算是遭殃了,每天都会有不少的老鼠被擒获,变成了黄喉貂的腹中之物。连带着黄喉貂的跟班小花,也都是喜欢上了吃生肉的感觉,这倒是让刘睿暗叹本能力量的强大。

小花是一只野猫,虽然从小被刘睿抱养,不过血脉中的本能还是让它喜欢上了生肉,每天是无肉不欢。不过小花这只野猫的体型也太大了,这才两个月就已经四斤多,也不知道将来能长成什么样子?

最近小花在黄喉貂的教导下,倒是学会了捕食,让先前的担心它失去野外生存能力的刘睿放心不少。

这不,一大早黄喉貂就和小花抓来了一只足有巴掌大的老鼠,在院子里嬉戏玩耍,看着那只老鼠可怜兮兮的样子,刘睿只能是摇摇头。不过有了这两个家伙捕鼠也好,至少以后酒坊扩大之后,在防鼠的预算上就可以少一点了。

“小睿,底下的房子是干嘛用的?”把今天早上的蔬菜装好之后,马昌全指了指山下原野上一处工地。

秋收之后,原野上的景色无一例外,都是萧条破败,只有那些早起在田里啄食的鸟儿,才能带来一丝丝的生气。在薄雾缭绕之中,几间房子在路边旷野上正在施工,颇有几分神秘感。

马昌全这段时间每天来往于县城与梁村之间,对梁村的一切景致早已经是熟烂于心,如今突兀地出现了几个房子,如何能不让他惊讶呢?

“那是村里竹艺公司的加工厂,估计这几天就能够投入使用了!”刘睿抬眼瞧了瞧,说道。

王华国他们的动作还是很快的,公司注册之后,立即就组织了人手,对公司的股份、投入进行了相应的划分,厂房的建设也马上进入了正轨。和张家的养猪场采用砖瓦结构的传统模式相比,竹艺公司的加工厂采用了塑钢构件,虽然投入成本高了,但是工程进度却是极快。这才几天,加工厂已经是初显雏形,很快就能投入使用了。看来,王军在外面打工几年还真的不是白混的,至少知道采用这种塑钢的标准厂房。

“哦,你们村有那么多的竹林,开一个竹艺公司倒也是不错!”马昌全点点头,说道:“你有没有参股?”

来往梁村无数次之后,马昌全已经是变成半个梁村人,对于梁村的一切都是很清楚,一下子就反应过来。在马昌全看来,以刘睿在梁村的人脉,应该能占到一定比例的股份。

“哪有那个时间呀?”刘睿摇摇头,说道:“酒坊的生产能力已经到了极限,我正忙着扩建酒坊呢,倒是老爸会久不久去做一下技术指导。”

“也是哈,贪多嚼不烂!”马昌全回头看看后车厢上好几桶米酒,点点头说道:“光是酒坊、菜园的事情就够你忙活的了!”

现在酒坊的生意是越来越好,每天五百斤的米酒都能销售一空,让酒坊隐隐有了当初最鼎盛时期的模样。

送走马昌全,刘睿也骑上摩托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