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随身种田 >

第139章

随身种田-第139章

小说: 随身种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院和粮站,逮住刘睿等人就是猛问。

“海兰,这段时间前来询问粮站股权出售的人是越来越多,我们粮站现在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吃过晚饭之后,刘睿和曾莹、郭海兰来到院坝上,一边看着山下的粮站,一边说道:“政府紧抓土地开发权的政策对我们有好处,但也是把我们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段时间以来,因为觉得每天往返城里很辛苦,曾莹和郭海兰干脆就在梁村住下了!为此,刘睿还不得不把家里的一个房间清理出来,进行一些简单的粉刷、装修之后,变成了郭海兰和曾莹在梁村的住处。她们俩大部分的时候还是返回城里过夜,不过若是哪天工作忙了点,太累的她们也就在刘家住下了。

今天,和园林局的设计师们初步定下了整个粮站的规划设计方案,就等着出效果图了。一整天的劳累让曾莹二女干脆就留在了刘家大院,吃刘睿下厨作出的美食。

这不,吃过晚饭之后,和她们一起散步的刘睿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其实,最近一点时间,不关是刘睿遇上了收购股权的询问,曾莹和郭海兰也是碰见不少,可以算得上是有点不厌其烦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叫现在只有我们粮站的位置最好呢?”郭海兰也是摇摇头,说道:“现在咱们也只能是攥紧手头上的股权,一点都不能退让!另外,莹姐你还得通过一些官面上的关系,努力减轻我们的压力!”

郭海兰分析得很对,现在向他们求购股权的单位和个人已经是不满足于通过正常的商业途径而已,他们开始逐渐通过某些政府部门的大人物施加了不少的压力。

“现在我已经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和县上的各位领导交换了一定的承诺,说是不会迫使我们出售粮站的股权!”在旁边的曾莹接过话匣子,继续说道:“不过,要是压力越来越大的话,这些县上的领导可不敢保证。”

曾莹的话声刚落,刘睿的剑眉顿时扬了起来,额头上的形成了一个‘川’字的模样。从目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态势、政府的重视情况还有那些商人求购股份的那种急切表现,都在预示着小镜湖、梁村旅游业的无限前程。虽然刘睿有神农空间做后盾,要想发家致富也只不过是在一念之间罢了,但是刘睿还是不愿意就这样被人家威胁着交出‘睿兰公司’的股份。

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一些实力雄厚的对手已经是把粮站的股权当成了一块肥肉,几乎是每个人都想要咬一口。面对这样的状况,刘睿除了咬牙坚持之外,还真的没有太多的办法。先前,刘睿还把希望寄托在曾莹的身上,毕竟她在县城拥有很强的潜势力。不过,现在看曾莹的表现,恐怕有很多事情还真的不是那么轻松能够应付过去的。

“难道莹姐你也没有办法了?”刘睿连忙是追问道。

“现在想要打退别人的收购愿望恐怕也是有点不太现实,咱们还是尽量保持心态平和,坚决不出售任何的股权!”对此,曾莹也是相当无奈,只能如此说了。

深谙官场一些情况的曾莹,知道这些来自上层的官方压力大多是因为一些官二代或者其代理人看上了粮站的发展前景,这才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但是这些高干子弟虽然有些跋扈,但还不至于会做出吃吃相太难看的事情。曾莹知道,只要自己三个人把握住自己的股份,轻易不要出售,这些压力自然而然谈地会散去。

现在社会已经不是那种权势人士可以强取豪夺的封建社会了,凡事都需要讲究一个‘规则’,很多人即便是面对惊人的诱惑,也是能够遵守‘规则’的!

“就是这样子!只要我们不出售,他们还能抢不成?!”郭海兰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感到异常恼怒,接着说道:“回头我也让家里在省城活动一下,告诫一些人,粮站是‘东鑫酒店’的产业之一!”

抱家族的大腿是郭海兰心里极度不情愿的事情,不过,事已至此,郭海兰就是再郁闷也只能向现实低头了!

“现在也只能是这样了!”曾莹也是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点点头同意道。

刘睿三人在院坝上商量了一阵子,也没有得出一个能够把问题完全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把这个烦心事抛诸脑后,谈论起最近一些开心的事情。

现在,通往粮站的道路施工已经是进入了关键阶段,再进行水泥的铺设之后,基本上就可以完工了。接下来一些排水沟、涵洞的收尾工程以及管网的铺设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了。等到公路可以通车之后,大量的建筑材料就可以通过水泥路运进粮站,为粮站的建设添砖加瓦。粮站的建设情况是顺风顺水,只要不出意外,四月份之前,休闲农庄的改建工程就能够基本完工!

这个时候,天上的夕阳已经是快要坠入西边的群山之中,只有一大片红色的火烧云在天边萦绕,倒也是令人觉得有些温暖。呼啸的北风之中,候鸟的鸣叫声依旧清越,它们在小镜湖之中已经吃饱喝足,嬉闹够了,正准备返回巢穴之中,享受天伦之类。

夕阳、晚霞、群山、松涛、湖光、山色、候鸟还有袅袅升起的炊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令人迷醉!

第186章 酒坊搬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也是逐渐降低,梁村开始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季。不过,即便就是如此,梁村周边的群山、荒野依旧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与此同时,粮站、公路以及其他地方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让清冷的空气似乎也被灼热了,预示着村民们正朝着火热的明天大踏步前进。

刘睿等人面对外界求购股权的巨大压力,不为所动,仍旧是按部就班地实施先前的计划。在整体规划设计方案出炉后,他们马上请建筑公司的施工队入驻粮站,拉开了粮站大规模建设的序幕。为了把粮站的各项事务处理好,刘睿甚至请了三个壮劳力到家里,帮着父亲蒸米酿酒,减轻父亲的法力。当然了,请来的三个村民不过就是能帮着刘家宏干点粗活,具体的酿酒技术他们是无法接触到的。

刘睿也不担心自家的秘诀被人偷师,因为现在刘家酒坊酿酒的关键在于秘制的酒曲还有神奇的空间泉水。刘家特制的酒曲配方是保密的,在刘家除了刘睿和刘家宏,其他人并不知道。此外,空间泉水的存在更加是一个秘密,只有刘睿心里清楚。因此,哪怕是外聘的工人了解到刘家酒坊所有的酿酒工序以及细节,依旧是无法酿造出一如刘家一样醇香的美酒。

把那些技术含量极低的重复劳动交给了外聘的工人,刘睿这才算是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这个时候的刘睿,已经逐渐地明白了劳力者受制于人,劳心者制于人这个道理。往常,刘家因为资金的不足,再加上酒坊的规模不大,外聘员工的成本并不合算,因此很多事情都是刘睿亲自动手。基本上,刘睿每天都被绑在酒坊里,要不就是出门送酒,基本上没有任何自由行动的空间。

随着酒坊的壮大,工作量急剧增加,光靠刘睿和刘家宏两个人是根本无法完成,于是外聘工人也就是必然的趋势。刘家开出了每个月六百块的工资,顿时在梁村引起了强烈的轰动!

在这个稻谷只有五毛钱一斤的年代,一般公务人员的工资也不过以前出头,一个农民若是能够旱涝保收获得六百块的工资,那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到刘家帮忙酿酒并不是很辛苦,每天就是蒸米、晾晒米饭,还有照顾锅炉的炉火,蒸馏酿酒罢了。这种活计不过就是有些繁琐,重复劳动而已,算不上是苦力活。更何况,每天在刘家酿酒之后,还能回家照顾家里的庄稼活,可谓是两全其美!

种种利好条件下,刘家的这几个工作岗位受到了村民们的极大欢迎,上门应聘者是络绎不绝。有些始料不及的刘睿后来经过一番选择,终于是选定了三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汉子,开启了刘家酒坊招聘员工的序幕。

之所以招聘这些和刘家宏年纪相当的员工,刘睿是出于深层次的考虑,并不是随随便便就执行的。

首先,这个年纪的汉子大多都已经是成家立业,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大多都向往安稳踏实的生活,一旦有了一个工资收入不菲的工作,他们轻易是不会放弃的。若是一些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他们的心性还没有定下来,恐怕并不愿意一直窝在梁村的一个小酒坊里上班。

别看在酒坊里酿酒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但是刘睿在新员工来了之后,还得让刘家宏手把手地教会员工们一些具体的操作。只有经过学习以及大量的时间之后,这些新招聘的员工才能算是成长起来,变成合格的员工。刘睿希望自己手下的员工都是一些熟手,这样的话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一些损失。毕竟,工人对酒坊酿酒的各道工序有了深刻的了解,也有助于酒坊提高效益。

除此之外,刘睿也是看上了这些员工和父亲刘家宏的年纪、经历差不多,平时在酿酒的闲暇时间倒也可以说说话,聊聊天,让劳动变得更轻松一点。

另外,这些员工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家里并没有太多的田地、池塘果园之类,收入渠道不多,这样的村民总是能够珍惜眼前的一切,加倍工作。这些村民因为家里没有太多的产业,也就不会分心太多,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酒坊里。

就这样,刘睿定下了酒坊招聘员工的一些要求,这些条件后来逐渐就变成了刘家酒坊的一大特色。

在解放前刘家酒坊最辉煌的时候,酒坊里拥有十几位长工,还有技术主管以及掌柜等等。那个时候,刘家酒坊就已经俨然一家规模中等、组织严密的小型企业。每天,从酒坊里流出的米酒数以千斤,这些醇香的味道跟着马帮商队的足迹,走到了中南半岛,成就了刘家酒坊的美名。

只不过,解放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刘家酒坊几乎都被扫进了历史的故纸堆,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经过刘家父子的共同努力,刘家酒坊终于是开始恢复了元气,成为了刘家赖以维生的重要产业。

神农空间的出现,空间泉水的神奇作用,使得刘家酒坊的出品在一夜之间提升了还几个档次,这就激发了刘睿把酒坊发扬光大的想法以及信心。于是乎,这才有了刘家开始制作祖传秘方的酒曲,有了把酒坊扩大成最高产量可以达到日处理大米一千斤的规模。如今,更有了新酒坊开始招聘员工,成为梁村人瞩目的焦点。

每天清晨,当山下的农户厨房里开始升起袅袅炊烟的时候,刘家后院的新酒坊也已经是炉火通红,蒸汽弥漫。这种热火朝天的场面每天都会持续到中午十二点左右,等到米酒蒸馏出锅、米饭摊凉拌上酒曲装坛之后,酒坊一天的工作这才算是结束。当然了,这是现在刘睿还没有完全打开县城的市场,每天酿造五百斤的大米就已经是极限了。若是将来销量上升,酒坊恐怕就得加大人手,然后实现两班倒,达到每天酿造一千斤的规模。

有了员工的加入,刘家宏就变得轻松了许多,每天在酒坊里就是干点零碎的活计,至于那些沉重的重复劳动,就逐渐地移交给了员工们。这不,现在员工们正在酒坊的空地上把蒸熟的米饭打散到凉席上摊凉,刘家宏则与刘睿在一旁称酒曲,一边和刘睿交谈。

“睿儿,外聘员工该不会泄密吧?”刘家宏还是有点担心秘方泄露的事情,有些紧张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