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崇祯盛世 >

第443章

崇祯盛世-第443章

小说: 崇祯盛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他想好了,就赐婚又能怎么样?朕是皇帝!朕想干嘛就干嘛,何必在意天下人的眼光?朕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信心和锐气,都在渐渐的恢复当中,他现在的心态,至少已经恢复到了一个四五十岁的人应该有的心态,虽然对于国事家事,还谈不上非常的热诚,但是比起半年前,刚刚知道再也无法回去现代的时候,已经好了许多了,他已经做好了迎接新生活的准备!

王承恩惊喜的答应着,王承恩也能够感觉的到皇上的变化,不管是在宫内还是在宫外,只要皇上愿意找女人,王承恩都觉得开心,没有哪个皇上跟咱这位皇上一样,可以一整年都不碰女人一下子的。至于血统传承,王承恩其实并不担心,其实在京畿,锦衣卫,东厂遍布!跟皇上有关的人等,哪个不是多人看管?这些事情,自然有自己为皇上操心,就连皇帝带回来的那个十一岁的小女孩,王承恩都看作了将来是要做皇帝的女人的级别来对待的,只是这一切,崇祯皇帝朱由检本人并不知晓。

其实,崇祯皇帝朱由检更迷恋的还是宫外的生活,固然,他跟周皇后,跟袁妃,跟田妃之间的感情都很好,宫中的女人也更顺从于他,但是崇祯皇帝朱由检还是觉得在宫中更加的压抑一些,他喜欢宫外的生活,喜欢不是当皇帝的生活,如果不是肩头有着国家和历史的重担,他更希望自己这次重生,哪怕只是做一个江湖郎中,浪迹天下,不愁温饱,他就已经很满足了,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自己的一个私人愿望,其实只是想简简单单,平平凡凡的做一个游医而已。

崇祯皇帝朱由检不想承认,也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心,他不是什么想做皇帝,想怎么样怎么样的那种人,他生来就被推到了这个位置上,没有人能够取代他,也没有人能够帮助他!(未完待续。。)

第0794章 赐婚

“郑月琳姑娘呢?什么时候也让她入宫?”王承恩怕皇帝忘记了,小心翼翼的提醒着,什么事情给皇帝提个醒,也就只有王承恩有这样的胆子,有这样的身份地位,给皇帝提醒事情,也是非常危险的一种行为。

崇祯皇帝朱由检微微的有些生气,却并没有对王承恩发作,他的心态成了四五十岁的人的心态,有坏处,就是没有以前那么的有锐气,有冲劲了,也有好处,就是不容易发脾气了。

提到郑月琳的时候,崇祯皇帝朱由检光是听见郑月琳的这么一个名字,心中都会涌过丝丝的暖流,牵动他内心中堪比女人的柔情,他没有忘记郑月琳,每个月的朝会上面,他都会看见郑月琳和张慧仪,只是,他从来没有表露出分毫,即便是郑月琳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他也从来没有表露过一丝的不同!

崇祯皇帝朱由检微微的叹口气,“朕没有忘记,只是朕还没有想好呢,朕也想过让郑月琳入宫,但郑月琳聪明,且跟的上朕的想法,实为一个当官,特别是执掌法务的一个合适人选,朕想用她呢,如果入了宫,即为宫中之人,朕觉得会埋没了郑月琳的才华,但是一直这样拖着,对她也不公平,朕非常的为难。”

在王承恩面前,崇祯皇帝朱由检还是偶尔的会大方的袒露自己的心事的,要是换做旁人,即便是瀛国太夫人,自己的外婆,他也不会说这些。

王承恩轻轻的点点头。皇帝只要肯说出自己的想法。那就好办。王承恩马上顺着皇帝的思路道,“皇上,为什么不让郑月琳姑娘自己拿个主意呢?老奴看她聪慧绝伦,她自己拿了主意的话,皇上您也不用犯难了啊?”

王承恩的提醒,让崇祯皇帝朱由检茅塞顿开,却微微的有些不高兴,为什么在王承恩看来。是这么简单,这么容易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自己这里,却总是这么的难以解决?难以决断?他倒不是生王承恩的气,他是在生他自己的气!

王承恩看见皇帝忽然沉着脸,吓得冷汗出了一堆!将近年关,却感觉异常的寒冷!浑身冰凉,只有脑子发烫!连忙端了一杯茶给皇帝!他好在是跟着皇帝超过了二十年,非常懂得皇帝的习性。

崇祯皇帝朱由检接过了那茶,苦笑一下。看见王承恩这么的害怕自己,他知道。这都是权力的效果!自己即便是一个蠢人,人家也会这么的怕自己,因为自己手中掌管着这天下的生杀大权!“你去将郑月琳找到上书房来,要秘密,不要让任何人知道。”

王承恩大喜,皇帝直接听从了自己的谏言,这在皇帝来说,是非常少见的,“皇上,陕西战场,山西战场,整个中原战场都一片告捷!唯独关外吃紧,您的担子其实轻的多了,您放松些个,舒坦的过一个年节,将心思都放在京畿地区,您许久没有出去看过了,自从粮荒问题解决之后,京津两地日渐繁华,只要商贾们重拾对大明北方的信心,相信到了明年此时,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呢。”

崇祯皇帝朱由检点点头,知道王承恩是很会开导人的,微微的一笑,“朕都知道了,只是这辽东的局势,仍然不容乐观,天下也不单单是中原,大明的经济命脉,归根结底还是在南方!朕不会像是以前那么的忧虑的,你去办差吧。”

王承恩看见崇祯皇帝朱由检重新展露了笑意,欢喜而去。只要皇帝能够笑出来,对于王承恩来说,整个天下都在对着他笑!在王承恩的心中,只有皇帝!

在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心中,则只有天下,纵然多愁善感,纵然优柔寡断,但是处在他的位置上面,处于他的责任感!崇祯皇帝朱由检始终是将这大明江山放在第一位的,胜过任何一个女人,他并不是一个宁要美人不要江山的个性!加上有着坚韧的意志力,这也让智慧并不卓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能够始终坚持在他的帝王之位,直到他生命的终点!

崇祯皇帝朱由检不是不想出去看看这街道,这城镇,他是不敢出去看,大明的京畿地区其实在两次建奴造成的兵灾当中,人口并没有减少太多,造成如今十室九空的局面,都是他自己一手造就的!三年时间当中,崇祯皇帝朱由检连续九次京察大计,光是头两次,就杀了超过两万的贪官污吏,连带获罪的家眷更是超过了三十万人!以后的七次,虽然每一次的规模都大致相当,但是每一次都依然能够查处一定数量的贪官污吏,无论在什么制度之下,只要有官,就会有贪官,这是崇祯皇帝朱由检非常无奈的一个社会问题,不要说是他,即便是整个国家的政治再发展四百年,这贪污腐败的问题,依然没有办法根治,也许,永远没有办法根治!

但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就是这样的一个眼里不容一粒沙子的人,他要杀,即便这天下就只有一个贪官,每年三次的官员大纠察!他也永远都不会停歇!

加上对整个京畿地区的白莲教徒众实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连坐!这才是致命伤,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连坐,将几百万人口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中送上了西天,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要么没有权力,有了权力之后,他就不容许自己的身边有有一丁点不干净的东西!

现在的局面是,整个京畿地区别说是白莲教,连‘白’字,‘莲’字,‘教’字,这三个字都没有一个了,甚至这三个字,已经被人们从语言中给抹去了,崇祯皇帝朱由检一心一意的想将国人教化成为铁血强悍的民族,但他自己却用一种更为残忍和极端的方式,将京畿地区的百姓教化成为了比绵羊更绵羊,在如今,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大明京畿地区的皇权,甚至超越了当初的秦始皇,不但是通宝上面,铜板上面,新近印制的大明纸币,每一个上面都有皇帝的头像!让人对纸币都敬畏有加!大明纸币折旧的速度,也远远的低于后世的纸币折旧速度,后世一般在五年后,五年前的纸币版本就旧了,而大明纸币,如果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不死的话,估计再用一百年,这第一代的纸币都还是赞新的!

崇祯皇帝朱由检看着自己御书房外面的寒冬风景,几枝腊梅在墙角暂放,忽然想起了前代改革家王安石的《梅花》一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崇祯皇帝朱由检喜欢南方,更喜欢北方,北方人的性格豪迈,与天争斗的时间更多,单单是这寒冷的冬天,都足以让那些没有御寒衣物的穷家,尸骨遍野!

身在紫禁城中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因为有了长期生活在民间的经历,也是一个跟社会底层贴的很近的人!崇祯皇帝朱由检其实对于自己,对铲除白莲教的过程中,肆意屠杀,采取连坐这样非理想的滥杀方式,是非常后悔的,但是后悔归后悔,如果再让他重新选择一次的话,崇祯皇帝朱由检仍然会继续这一非人道的方式,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知错而从不改错!

性格极度分裂的一个人!朕的世界,注定无人能懂,即便是他自己,也许,也从来没有懂得过他自己的世界!(未完待续。。)

第0795章 梅花

这是崇祯皇帝朱由检非常喜欢的一首诗词,因为本诗的作者不但是一个改革者,也是江西人,崇祯皇帝朱由检对江西有着别样的深情!

崇祯皇帝朱由检从来没有认为过自己是一个很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人,但他毕竟是从现代重生的,一个人没有办法不为了自己的命运而再次奋斗,他也不是一个发明家,如果没有在现代的学习经历,他什么都发明不出来,为什么说发明家是最伟大的,因为从无到有,才是最难的!

但是,现在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便是心中已经有了蓝图,电脑中已经有了蓝本,他依然是困难重重,觉得做每一步都有如正在攀登一座望不到尽头的高峰!

这首梅花,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现代的时候,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他因为是没有抹去记忆,当时就很喜欢这首诗,一直喜欢了一生,他很喜欢诗中的那份意境,那份执着!常常用以励己,用以给自己励志!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

逝世后追谥号“文正”,世人称其为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 又称王荆公。

江西临川(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公事'江苏省扬州市、鄞县知县吏'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舒州通判'安徽省安庆市、江南东路刑狱。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此诗作于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期间,以此为界,王安石诗风大变,由于当时党争日烈、诗祸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