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唐朝小官人 >

第414章

唐朝小官人-第414章

小说: 唐朝小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心里清楚,从现在开始,他已经不必再去操心郑家的事了,郑家和这新政已经捆绑一起,和魏王也捆绑一起,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他现在要做的,则是凭借以往的许多经验,再从自己的幕僚那儿,吸收许多神策府的知识,再施展自己的拳脚,治理一方,让这荒芜的五军府,变成一处膏腴之地。

此番来洛阳,当然是为了扩军之事,据说此番扩军,就意味着明年神策府给予五军府的资助将会大大减少,这让郑荣很是担忧,这一年来,他简直就是散财童子,整个五军府,处处都在花钱,可是进项却是不多,凭借着那点儿税收,显然是难以弥补这些不足的。

不过他素知魏王殿下的心思,魏王既然做了决定,自然不可能动摇,况且他本就是从长安来的,韦家人的心思,他自然晓得,迟早有一日,双方要撕破脸皮,因而早作准备,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既然跑来,他当然还是为了他的五军府,既不能反对秦少游的扩军,这个缘他还得来化。

魏王府是洛阳颇为显赫的建筑,这儿附近的一条街道,都是五步一哨十步一岗。因为现在的魏王总揽了太多的事,所以每日都有人来谒见,因而想见秦少游却是不太容易。

好在郑荣毕竟不是寻常人,经过通报之后,立即便被人专门招待,引入魏王府的一处小厅,只是少待了片刻,秦少游便笑吟吟的进来:“郑侍中,别来无恙,似乎消瘦了,怎么,卫州那儿不好?”

郑荣忙是站起,道:“下官见过殿下。”旋即他苦笑摇头:“卫州倒还不错,虽不及长安洛阳,可是在下官眼里,却也是一处好地方,下官在那儿,倒是颇为习惯。”

秦少游笑了,目光落在他的身上,他知道郑荣是个大忙人,只怕每日的事务,不会比王琚要少,可是此番快马加鞭的赶来,当然不可能是来和自己寒暄的。

就因为无论是神策府还是五军府事无巨细都要管,所以无论是秦少游,还是王琚、郑荣这些人,已经渐渐养成了开门见山的习惯,若是还像从前那样,一副清静无为的样子,屁大的事儿也要先寒暄个老半天,那么这事儿也就别想做了。

终究……还是环境改变人,所以秦少游已经发现郑荣有些不耐烦了,于是索性单刀直入:“不知郑侍中此番来,有什么见教?”

郑荣这才松口气,他来这里不能驻留太久,明日就要打道回府,除了要见秦少游,还要见一些大商行的人,除此之外,和神策府的王琚以及议事堂的杨炯也需要沟通,他就怕秦少游和他东拉西扯,若是说个没完,不知又要耽搁多少的事。

打完吊针写的,好奇怪的病,吊完瓶子就好了,睡一觉起来,又开始头痛浑身不舒服。

第五百九十七章:未雨绸缪

既然都已经开门见山,自然也就畅所欲言了。

郑荣很不客气,其实不客气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五军府的难处,说穿了,还是你魏王殿下的事啊,谁不晓得,这五镇都已经成了你们秦家的天下,五镇之事,就是你们秦家的家事,现在是你们秦家有麻烦,可不是我。

所以他开始大倒苦水:“殿下,今年的开销,可谓是极大,开拓运河,修桥铺路,还有兴建水利,甚至为了安置那些从各家出来的奴仆,五军府的开销也是不小。这些,倒就不说了,单说想要把事做成,没有人可不成,因而五军府也效仿了神策府,淘汰掉以往的杂役,而该为任用吏员,一年下来,花费极大。”

“如今这五军府的摊子,铺的实在是太大了,可是又没有法子,事事都是息息相关,遗落了一环,其他地方就难以施展,就说开拓运河吧,开拓运河不就是为了便利商贾吗,希望商贾能在五镇三十多州来做点买卖,可是单有运河也不成,若是道路泥泞,未必能把人吸引来,所以非要修桥铺路不可,既然要如此,就免商贾们要来,少不得要有青壮,若是连劳力他们都招募不到,那作坊岂不是形同虚设,五镇三十多州,人是有的,可问题却又不少,既然把青壮们从乡间吸引到了城里,农地怎么办?农是根本啊,一旦那么多田地没人耕种,荒芜在那儿,可是要出大事的,因而不得已,只好兴农,得兴修水利,来弥补农人的不足,水利还不够,还得学着神策府这儿,尽力用畜力来代替,可是五镇的百姓大多贫寒,指望他们自己购买牛马吗?这笔钱,少不得又要官府来垫付,都是五军府自己买来的牛马,贱价推给农户。”

“这么多千头万绪的事,又得招募人来管理,总而言之,走到哪处,都是钱,下官主持五军府,现在算是明白了,所谓的治理,就是撒钱啊,这钱撒了下去,效果自然是有的,五镇的工坊开了不少,商贾也来了不少,各处的农地呢,竟也还算稳定,各处的运河,有的已经修好了,有的还在继续开拓,下头的百姓,好日子倒是盼的着的,可是这些改变,却都是殿下用钱堆起来的,今岁才九个多月,花费的钱就多达三千万贯,这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可是下官却觉得,这笔钱花费的倒是很值当,往后等运河和道路以及水利大致修建的差不多了,就不必有这样大的开销了,不过修修补补,偶尔一些小工程却是要有的,除此之外,就是引太平学至各州,开设分学堂,还有许多此类的事,把这个基础打牢了,往后……也就慢慢的能步入正轨,三五年后,虽然五军府三十余州,固然是及不上神策府的治地,可是料想,也绝对能成为富庶之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就地征收的税赋,也能勉强维持收支。”

“可是这几年,却是至关重要,今年花销如此,以下官的估计,就算明年五军府勒紧裤腰带,可是这开销,也在三千万贯以上,下官不是来哭穷,实在是没有办法,下官听说殿下要扩军,此事……下官是极力赞成的,扩军本就是重中之重,不可小视,也正因为如此,五军府是理应和殿下一道儿共体时艰,下官在五军府里,也招了幕僚们想尽办法节省开支,不过……该花销的,却又不能省……”

秦少游认真听着,事实上秦少游确实也难,某种程度来说,现在要钱的地方太多,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当初他这个摊子,确实铺设的有些大,又是大肆练兵,又是完善各方面的机构,又是兴学和兴农,又是四处开拓运河。

现在的秦少游,倒是颇有些像是当年的隋炀帝,当然……秦少游唯一比隋炀帝好的地方就在于,河南府终究已经发展了起来,每年的岁入,确实可以供他挥霍。

当然……挥霍也是有限度的,至少到了如今,郑荣要钱的时候,秦少游也颇感为难,因为这笔钱,秦少游也知道不能省,总不能运河修到一半就停了,征募来的吏员,直接拖欠薪俸,既然当初胃口大,现在这笔钱就不得不花。

郑荣看了一眼秦少游,便继续道:“既然不能省,那么下官只能采取一些措施,钱,神策府可以少挪借一些,五军府这儿,能减少开支就减少开支,不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官也不是来化缘的,而是希望议事堂那儿,通过几个法令,当然,下官知道,若是没有殿下的点头,议事堂那儿,只怕也过不了。”

秦少游见他成竹在胸,不由道:“郑侍中莫非已有了应对之法。”

郑荣道:“自然是有,既然要扩军,反正扩的绝大多数,都是五军营,五军营本就驻在卫州,那么要采购的军需,何不如就地采买?如此一来,就省却了许多不必要的运输开销,除此之外,一旦法令颁布,下官……”他眨眨眼,对秦少游不禁带着谐趣的意味道:“实不相瞒,下官,已经将五军营附近的一大块地,贱价买了了来,只要法令一出,到时候,这河南府相关的商行,还不赶紧到那儿去开设工坊,以供军需,臣算了算,卖地的话,是一笔收益,还有税赋又是一笔收入,五军府那儿,明年的压力,大可以减缓一些。”

郑荣终于图穷匕见了。

不过他这个办法,倒是很实在。

现在五镇那儿倒是有一些工坊,可是眼下却还没有形成规模,毕竟许多设施还不完善,商贾们虽然做好了准备,却还没有直接把钱砸进去。

既然如此,那么索性就来个法令,反正军需是五军营采买,做些强制规定也没什么,到了那时,那些供应五军营的工坊,就不得不搬去卫州了,要开设工坊,就需要土地,郑荣把主意打在土地方面,而且一旦开设,这可是供应二十万军马的军需,所需的人员极多,还可以带动卫州的不少相关生业,你要造军服,就少不得需要布匹和皮具,那么一个军服的工坊,边上就少不得得有在发纺织和生丝的加工作坊,布匹出来,总要染色,那么染坊也就有了,那刀枪剑戟,也需要钢铁和木料,总而言之,到了那时,将会有许多商贾聚众而来,五军府明年的税赋,则可以大大增加。

秦少游听罢,不禁笑了,原来郑荣打的是这个主意,这家伙,也算是老谋深算了,从前的模式是,神策府挪了钱粮送到五军府那儿,而显然,郑荣并不满足于如此,靠人接济,当然不如自己有造血能力更好。

不过这个提议,倒是颇有意思,至少能解一些燃眉之急,而且……确实对于五军府有益,对五军府有益,那么就对秦少游来说,也不算什么坏处。

所以秦少游沉吟了片刻,随即道:“这事儿……倒是可以,只是神策府和议事堂那儿,却还是需要去打个招呼,否则,那边只怕是要骂娘的。”

郑荣笑了:“下官已经下了拜帖,去见王贤侄,和杨贤弟,今夜只怕就要和他们洽商此事了。”

秦少游心里不禁嘀咕,这家伙,只怕是全部都谋划好了的,想必也料定了自己会同意,还真是老谋深算啊。

秦少游苦笑:“罢,既如此,你先去说说,若是那边点了头,便可顺水推舟,若是他们不肯,本王就出面罢,郑侍中的事,其实也是本王的事,本就不分彼此,既然是好提议,自然是要赶紧办了的好。”

事情总算落定,虽然郑荣知道,真正的阻力理应不是在秦少游这儿,可是秦少游既然给了个准确的答案,他也就心里轻松了,便呷了口茶,笑道:“殿下,长安那儿,似乎动静很大。”

毕竟是侍中出身,当然也不可能眼光只局限于五军府,现在反正时间还有空余,索性就说一些闲话。

秦少游点头:“韦后现在是以退为进,上皇圣明,她如此见缝插针,反倒让韦家人进退失据了。”

郑荣苦笑,道:“殿下,其实下官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秦少游笑了:“郑侍中,你我还有什么可以避讳的吗?”

郑荣淡淡道:“其实……问题的根本,从来就不是韦家啊,殿下难道还不明白吗?假若问题出在韦家身上,事情倒是好办了许多,古往今来的那些近臣和皇亲国戚,权势大时一手遮天,可是要铲除,也不过是一份圣旨的事罢了。”

“下官敢问,韦家这几年,得罪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这几年四处揽权,任用私人,难道大家都没看明白吗?可是韦家这样做,为何无人敢站出来阻止呢?”

“这是因为天子的纵容啊,因为大家都明白,当今天子,对韦家可谓是言听计从,甚至不惜去做个儿皇帝,处处受制,而不自知。可是就算铲除了韦家,清了君侧又能如何呢?即便韦家没了,照样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韦家,说到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