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大唐虎贲 >

第212章

大唐虎贲-第212章

小说: 大唐虎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年男子呆了呆,带着几分苦涩的笑道:“恭喜,刘兄了,今日得势,来日必定飞黄腾达。”恭喜是真心实意的,但是笑容却怎么也挤不出来。
  刘仁轨看着那苦涩的笑容,心中也是苦闷,能够体会他的感受:这位青年男子姓马,单名一个周字。处境比他还要凄惨一些,他虽出生平民百姓的家庭,但至少能管温饱。而马周不但出生贫寒,幼时还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独自一人四处做短工,将自己拉扯长大。他讨生计之余,十分好学,不满二十便以满腹经纶,胸藏济世之才。
  但因出生贫困,性格脾气极为古怪,纵然满腹经纶,周围的人却瞧不起他,一直也碌碌无为。直到李渊即位后不久,马周才得到了出仕的机会,当上了邻郡的一名刀笔小吏。便如三国时期的庞统一样,马周觉得自己身怀济世之才,却大材小用的当刀笔小吏,做的很不开心,整日里以饮酒为乐,不务正事。
  如此作风受到了当地刺史达奚恕的责骂,说他不是做官的材料,马周一怒之下,弃官而走,周游天下,至息州遇上了刘仁轨。
  他们同病相怜,皆为失意之人,相互把酒畅谈,大倒苦水,引为知己。
  相处下来,刘仁轨早已发现马周在政治上的干略远在他之上,是一个堪比傅说、管仲、萧何的人物。如此人才,却落得如此境地,实在令人叹息。
  “马兄,不如你也随我一到前往庆州?我向大将军举荐,大将军能够将我求入幕府听用,多上一人又有何妨?马兄之才,更在我之上。大将军行伍出身,身旁正缺你我一般的文士,定获重用。”刘仁轨看着马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马周心中也是一动,犹豫再三,颔首道:“也好,周便随刘兄走上这一趟。”
  两人吃喝一顿,翌日一起整备行装,前往庆州。
  他们本是知己好友,结伴而行,说说笑笑,也不寂寞。
  两人都是蒙尘珍珠,见有望在庆州放才彩,走的也是极为速度。十余日后,抵达了庆州。
  来到了都督府,送上了拜帖。
  刘仁轨、马周一脸的风尘,在等着通传。
  没等多久,便听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人未到,声先至。
  “刘先生终于到了,我盼你的到来可是望穿秋水啊……”
  刘仁轨、马周面面相觑,彼此都感讶异。
  很快他们眼中就出现了一位青年男子,身形高挑迁瘦,面貌儒雅俊俏,一身华贵的紫袍官服,让他平添了许多的贵气。
  不用介绍便知来人是谁,在大唐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身穿紫袍,整个庆州也只有镇军大将军、庆州都督、剡国公罗士信有资格穿着紫色的官服……
  看着比他们要年轻上许多的罗士信,刘仁轨、马周都忍不住露出叹服之意。
  要知道罗士信的出生比他们还要差,但是现在的他却是数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实在是他们的楷模榜样。(未完待续。。)
  ps:  第一更到了,晚上还有一更。


第十二章 两位未来宰相

  古代是极讲究门户出生的时代,类似于罗士信、刘仁轨、马周这样的人物,想要拼出一番成就是相当不易的。
  罗士信却做到了,而且做得极为出色,年纪轻轻已经是一品国公还身兼镇军大将军庆州都督的职位。以罗士信的出生,做到这一点当真不易。
  刘仁轨、马周就算自恃才高,在罗士信面前却也不得不服。
  当然这要是在宋朝,由士大夫执掌天下的朝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现在是唐朝,并非是士大夫横行的朝代,根本不存在轻武的思想,反而投笔从戎的书生数不胜数,有着重武偏向。所以两人压根没有轻视罗士信这个武将,反而对他有今日的成就佩服在心。
  此时此刻,罗士信用上了望穿秋水这个词一点也不夸张,都督掌管的权柄实在太多太重。三州府事,何其繁杂,只凭一个王玄策根本忙不过来,便是再加上一个不精于繁琐事物的他亦是如此。好在李世民在任命他为庆州都督的时候,改了庆州都督府的管辖地,若如杨文干一样,掌七州府事,还不疯了。
  他可不像杨文干一样,敷衍了事的处理事务。依照他的性格,要不接庆州都督这个职位,既然接了就尽可能将它做的最好。这是他自身的原则。
  刘仁轨这个时候的抵达,便如雪中送炭一般及时。
  罗士信亲自来到都督府外迎接,见府外竟然并肩站着两个年岁相差不了多少的文士。一时间也看不出谁才是刘仁轨,便效仿着古代求贤的架势,作揖道:“罗士信见过两位先生。两位先生到府里说话!”
  刘仁轨想不到罗士信会放下身段亲自迎接,心中亦是有些激动,与马周一到走进了都督府。
  入座看茶,罗士信问起了他们的姓名,想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跟刘仁轨在一起的人物。想必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如果可能一并都收下了,来者不拒。先扩充他的幕僚团的数量再说,等稳定了再求质量,选择优等上位。
  “回大将军话,在下汴州刘仁轨。奉朝廷命来庆州都督府任职。”刘仁轨作揖回答。
  罗士信目光在他身上瞟了瞟。果真有几分儒雅的风采,挥手道:“跟我不用客套,也别说什么奉朝廷命来的,是我向朝廷讨要的。我在洛阳打仗的时候。听过先生的大名,我现在身负重任,缺少如先生这般的人物,也就将你要来了。虽然你有大才,不过毕竟没有什么功绩。我也不好直接将你提拔起来。这样吧,我同样给你参军事的职位。在我身旁听用,过了试用期,在将你提拔起来,你看可好?”
  刘仁轨神色激动,想不到他一来竟然直接就让罗士信提拔任用了。这都督府的参军事,可比他的息州参军重要的多。
  马周眼中也有些欣羡,亦为自己的好友感到高兴。
  “谢大将军!仁轨决不辜负大将军厚爱!”刘仁轨想着自己被如此器重,一改胸中苦闷,神采飞扬,这欣喜之余,也不忘推销自己的好友,躬身道:“大将军,这位是我的知交,博州人叫马周,论及才干,更在我之上。只是一直怀才不遇,仁轨特向大将军举荐……”他知马周脾性古怪,特地反过来说,一看罗士信是否真的能够礼贤下士,二来也给了马周一个极好的台阶。
  罗士信听到马周之名,整个人都呆住了,马周,他竟然是马周!
  目光落在马周身上,见他相貌平平,心中忍不住道了一句,人不可貌相。
  马周在后事并不是很出名,大多人只知魏征而不知马周,却不知马周的功绩才干比之魏征,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马周因为脾性古怪,一直怀才不遇,半生奔波流离,为了生计只能投奔中郎将常何,当任常何的门客,一直也籍籍无名。直到某年,李世民让所有的朝臣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他好也做自我检验检讨。常何是个大老粗,也就请了马周代笔。
  马周聊聊千字让李世民大吃一惊,方才知道在他眼皮子底下还有如此大才,立刻派人去请马周。马周脾气古怪,直接拒绝见李世民。
  李世民求才若渴,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请马周,这才见到了马周这位奇才。
  而马周所写的那篇文章,不但让李世民动容,四请马周,连后世的本朝太祖在看《马周传》的时候也将那篇誉为“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
  马周也因此平步青云,短短数年便成为大唐宰相,位极人臣。
  除此之外,马周不求名利的风范,在唐朝是独此一份。
  李世民擅于纳谏,马周、魏征都是出了名的谏臣。不同的是魏征,不断揭李世民的短,数落李世民的错误,还将李世民的短记载下来,怕史官不知道交给史官,让史官记录下来。李世民在魏征死后,对于魏征态度极为恶劣不无这个原因。而马周却不在乎这个名号,临死之前,让人将所有的奏章谏书烧毁。
  在贞观一朝,马周堪比商之傅说,汉之萧何。
  如此人才,落魄的时候,竟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罗士信赶忙道:“原来是马先生,在下孤陋寡闻,没有听过先生大名。刘先生说的话,想必是错不了的。罗某一阶莽夫,对于公文之事,实在是一窍不通,正缺政务能手,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他知道马周脾气古怪,若说什么久仰大名的客套话,一定令他反感。虽然他确实久仰大名,但显然这个时代的马周,屁大的名声没有半点。
  马周笑道:“大将军真是快人快语,周愿意为大将军效力。”
  罗士信起初还在想李世民作为大唐皇帝,请马周都要四请,他区区一个都督,不知要怎样才能将他收入帐下,却不想就这么简单。
  想来也是,现在的马周怀才不遇,生活都无以为继,怎么可能再摆什么架子,等他出名了,有架子了就让李世民头疼去吧,自己用着先。
  这求一送一的好事,竟然让自己遇上了。
  两个都是未来的宰相,有他们当幕僚,还怕什么事情处理不了?(未完待续。。)
  ps:  第二更到!


第十三章 万事俱备

  面对送上门来的人才,罗士信想了想道:“我身旁正好缺一个总录文簿的录事,先生可否屈就暂且任一个录事?”
  录事的地位与刘仁轨的参军事一样,地位算不上很高,但都是罗士信身旁的重要职位。
  马周性格有些古怪,也因此饱受冷眼,除了个别朋友极少得到认可。虽身怀雄才,却一直碌碌无为,反而被他视为庸才的刺史达奚恕骂的狗血淋头,胸中苦闷自不用说。罗士信出身与他们一般无二,却获得如此成就,本就让他心中欣羡佩服。如今又待他如此,心中感动,沉声道:“马周决不辜负大将军厚望。”
  古人极少自称自己的全名,只有在情绪到了一定界限,才会以全名自称。
  收下了刘仁轨、马周,罗士信也不跟他们客气,直接将他们带到都督府的议政厅,给他们介绍给王玄策,然后将无比信任的将繁重的事情交给了他们。
  刘仁轨当了近乎两年游手好闲的参军,马周更是以四处流浪的方式增长见闻,说白了也就是无所事事。
  他们懒惰了好几年了,现在是巴不得手上有着事情做。罗士信将繁杂的三州府事交给他们处理,让他们感动之余,对公事热衷的态度让习惯了工作压力的工作狂王玄策都倍感压力。
  刘仁轨、马周均是天纵之才,尽管从未接触过都督府的政务,也只有刚开始的时候显得有些生手,但处理过的结果却不可谓不准确。
  这还不足一星期日。刘仁轨、马周二人便掌握了各种的诀窍奥妙,如同老手一般。将所有府事都处理的井井有条。
  马周还特地拟定了一套处理三州府事的流程,将王玄策、刘仁轨分化出来。处理最新的政务,而他整理以往累积的府事。如此即能第一时间解决最新情况,累积的府事也在不断的减少。避免了日积月累,新事拖成旧事的情况。
  刘仁轨、马周虽是两人,但忙开熟手的他们,效率可当十人来使用。
  在如何繁杂的事情,到了刘仁轨、马周的手上都能让他们剥丝抽茧的以最简单的方式处理完毕,这份处理军政要务的水平,王玄策都比之不及。
  罗士信在与刘仁轨、马周的接触中。逐渐发现他们两人都是难得人才,能力也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