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穿越东晋末年 >

第381章

穿越东晋末年-第381章

小说: 穿越东晋末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是一清二楚,王凝之适合谋个闲差散职,写写字,养养花,反而人生无比舒畅,照这状态,活到**十都不成问题。

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卫风替王凝之化解了死劫,接下来的人生,该是享福了。

谢道韫虽然有四十多岁,但容貌没有明显变化,依然乌发如云,面如桃花,除了眼角有了一丝浅浅的鱼尾纹,可这鱼尾纹,半点都不损她的美貌,反而在她身上增添了一份岁月的沉淀。

如今的卫风,对谢道韫彻底去了任何不干不净的念想。假如非要与谢道韫扯上点关系,他宁可把谢道韫当作母亲一样的尊敬,可以说,没有谢道韫的帮助,他绝对走不到今日,他只想祝福王凝之与谢道韫,祝他们白首相伴,携手终生。

可是见着谢道韫,卫风又情不自禁的想到了庾氏,庾氏有两年多没见了。有没有变老呢?是不是还是风韵傲人呢?那根肉苁蓉是不是还在使用?

卫风心头起了丝火热。如庾氏这般禀性与年龄的女人,那**简直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而且卫风尊重谢道韫,却绝不会尊重庾氏。庾氏是他的心魔。

卫风还在失着神。也远远的。谢混拱手呵呵笑道:“明王今日震摄天下,他日霸业不远矣,混先行恭贺明王。”

卫风侧身让过一边。谦让道:“外舅莫要如此见外,无论如何,咱们都是自家人。”

“嗯~~”谢道韫美目含笑,点了点头:“飞扬,那妾还托大称你为飞扬,你打算何时往江陵?妾与王郎,还有叔源一家都想过去叨扰一段时日。”

说话间,卫风已走到近前,稍稍怔了怔,他明白,自己称王,就形同于与朝庭撕破了面皮,朝庭虽然不敢拿王谢如何,可凡事都有个说不准,万一狗急跳墙,临死前拉几个垫背的呢?再以王谢的身份,留在建康也百般不便,不如去江陵,等大局定下再回建康也不为迟。

于是,卫风带着丝歉意道:“谢夫人,府君与外舅一家去江陵自然是好,可这都是受我的连累啊!”

“诶~~”王凝之摆摆手道:“无妨,老夫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出门走走看看倒也不错,免得这把老骨头闲的生锈,对了,听说你在蓟重筑新城,是不是有以以蓟为都的打算?蓟那地方偏僻苦寒,合适吗?将来建康怎么办?长安洛阳又置于何地?”

谢道韫与谢混也把不解的目光投了过来。

“府君,是这样的。。。。”卫风详尽解释了立都于蓟的理由,甚至还包括对付柔然的策略,未了补充道:“其实建康与长安也好办,将来以蓟的新城北京作为中心设直隶,建康以为中心设南直隶,长安为中心设西直隶,这两个直隶的地位相当于陪都,当年曹魏有洛阳、邺与谯(今安徽亳州)等五都,将来的大明朝也完全可以拥有北京、建康与长安三座都城嘛,至于洛阳,重建就可以了,没必要定为都城。”

谢道韫赞许道:“飞扬,将来的天下是你的,妾和王郎都希望天下能在你手上实现大治,我们还可以在有生之年沾沾你的光,这样罢,等北京弄的差不多了,妾和王郎把家族迁过去,反正回建康也方便,乘船不过十来日罢了,王郎,你说可是?”

王凝之附合道:“不错,北国塞外,老夫这一辈子还没去过哪!”

卫风心头生出了一丝感激,谢道韫把王谢两族都迁到北京,实际是是对自己的最大支持,可以带动一大批人跟着迁过去,要知道,朱棣定都北京,强迁南京富户北上,一路上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又有多少户的财产被栽脏掠夺,弄至民怨沸腾,卫风自然不愿意使作强迫手段,可是不强迫,让江南富户迁到北方苦寒之地居住,肯定没多少人愿意,即使是都城都不行,可以说,谢道韫一眼就看穿了本质!

谢混也捋须微微笑道:“飞扬,我在江陵住几个月,待冬季去你的蓟谋个一官半职,你看如何?”

卫风当即深深一躬:“府君、谢夫人与与外舅之助,我卫风会铭记于心!”

王凝之与谢道韫大大冽冽的应了下来,他们不在卫风手下当官,可以以长辈的身份受这一礼,谢混却不敢,连忙让了过去,他是臣,卫风是君,再是外舅都没用。

“好了!”谢道韫微微笑道:“飞扬,你等我们片刻,我们回府收拾些衣物就来寻你。”说着,招呼上王凝之与谢混向回走去。

在三人的背影渐渐远去之后,卫风也回到了船上,眼前所见倒是令他有些意外,陈少女、王道怜,还有茱丽娅居然与西平公主和崔莺搅在一起了,原先这两拨女人可是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呢。

见着卫风走来,陈少女扯了扯崔莺,崔浩也连打眼神,崔莺虽然俏面红了红,但没有施礼,只是咬了咬牙,没话找话道:“大。。。。大王,刚刚就是谢夫人吧,莺莺记得济尼曾赞曰,谢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乃天下女子风范第一,就是不知,有没有机会向谢夫人讨教一二了。”

卫风古怪的看了眼崔莺,他觉得这个女孩子今天有些反常,却也没多想,点点头道:“谢夫人过一会儿会上船,与我们去江陵,你要讨教有的是机会,对了,我和伯言情同手足,你又不在我手下供职,所以别叫我大王,还是叫将军吧,听着习惯点。”

“那。。。。那好吧!”崔莺心里浮上了一抹欢喜,看了眼崔浩,崔浩略一点头,于是勉为其难的应了下来。

其实卫风多多少少也猜出了一些崔莺的心思,崔莺机灵可爱,容貌清秀可人,只要过了王蔓那关,他一点都不介意娶回家,这让他心里泛起了些活络,虽然暂时碰不得,增进些了解也不错嘛。

卫风向后招了招手,陈少女与王道怜会意的走上前,替他解下了身上那厚重的袍服,又披了件轻薄的儒衫上来。

卫风舒服的伸了个懒腰,问道:“崔莺,你既自称莺莺,那我也叫你莺莺吧,你打算向谢夫人讨教哪一方面?谢夫人诗文称绝于江南,你可别给你兄长丢脸啊!”

崔莺立时不服气道:“莺莺自小苦读诗书,何况咱们清河崔氏论起底蕴不比王谢差上多少,将军您可别瞧不起人。”

“哦?”卫风向着船下的江面一指:“你以此地此景作首诗,我来品评一下,看看你有没有资格向谢夫人讨教。”

“呃?”不仅止于崔莺,西平公主与崔浩都把诧异的目光投向了卫风。

王道怜笑着解释道:“大王诗才称绝天下,既便是有文章之美,冠绝江表的谢公义都自愧不如呢。”

西平公主大着胆道:“既如此,大王您能否替莺莺赋诗一首?”说完,小心肝扑通扑通直跳,目光躲躲闪闪不敢看卫风,她觉得卫风今日的心情不错,才鼓起勇气搭腔。

卫风点了点头,略一寻思,吟道:“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碧林青旧竹,绿沼翠新苔,芝田初雁去,绮树巧莺来!”

这诗明着吟春,但与崔莺联系在一起,就有点**了,崔莺立时俏面红透了脖子根,崔浩也是满心欢喜的大叫了声好:“想不到大王真有如此文彩,倒是令浩失敬了!”

卫风无所谓的摆了摆手:“随口一吟罢了,哪有什么文彩?伯言过奖了。”

崔莺也赞道:“将军整日领军作战,莺莺也没料到竟会有如此细腻的心思呢,确是令莺莺钦佩,不过,姚家姊姊单名一个燕,将军能否以燕为题替姚家姊姊赋诗一首呢?”

西平公主的美目中立时射出了期待之色。

卫风也不推托,张口吟道:“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对檐疑燕起,映雪似花飞!”

这一瞬间,西平公主的心都醉了,拓跋嗣虽然博学多材,可是哪有卫风这份本事,专门吟讨女孩子欢心的诗句?这一刻,她彻底的抛去了过往的阴影!

ps:祝兄弟姐妹们中秋快乐,阖家团圆~~~~~~~~~~~~

第五三八章劝说刘毅

卫风这里欢声笑语,西平公主与崔莺都被哄得娇笑连连,刘裕却沉着张脸,带着刘穆之、谢晦、檀道济与沈林子等心腹回到了太尉府,至于召他入宫的黄门,连睬都不睬,刘裕已经没心思与司马德文虚以尾蛇了。

刘裕高踞上首,先简要的介绍了与卫风的交谈内容,又问道:“今日诸位都见着了,朝庭已危险至急,与姚兴的盟约也将毫无用处,我北府军须独立抵挡明军,咱们该如何应对?”

檀道济恨恨道:“都是刘毅与诸葛长民那两个鼠目寸光之辈,大敌当前,不思团结,反而分裂夺权,否则,我北府军纵然势弱,又何惧明军?”

在场的人都没意识到,他们把对卫风军队的称呼,已经不自觉的改为了明军,这说明在潜意识里,都承认了明国的合法性,而且是实力比朝庭更加雄厚的一方豪强!

沈林子接过檀道济的话头,摆摆手道:“抱怨又有何用?那姓卫的既然称了明王,将军,您不如也称王吧,索性废了天子,自立一国,也便于集中力量与那姓卫的周旋,他虽断言关中大乱,可事实如何谁又知道?说不定姚兴、拓跋烈与刘勃勃识破了他的诡计,联结一心不发生动乱呢?”

刘穆之摇摇头道:“沈将军,将军此时不宜称王,首先,即使称王声势也比不上明王,将军又从哪擒来敌国君主祭天?何况称了王,便是彻底抛弃了朝庭。无论如何,朝庭是大义名份所在,尤其我北府军目前势弱,更需要把朝庭牢牢抓在手上,老夫多嘴问一句,诸位可有人存有投靠明王之意?”

刘裕接过来道:“先生问的不错,大敌当前,须上下一心,如有人想投奔明王,本将必不阻拦。可放任离开!”

檀道济率先表态道:“末将受将军知遇之恩。无以为报,唯有此生此世追随将军!”

沈林子也道:“岂能因敌势大便投之?如有人要走,将军说了不阻拦,就不会阻拦。但我沈林子。愿与那姓卫的周旋到底。既便兵败身亡又何惧之有?”

其实谢晦有了些动摇,他是士人,是读书人。凡事的出发点是以宗族利益为先,不会如沈林子、檀道济等武将那样一时热血上头,他已经不看好朝庭了,可是处在眼下的形势,告辞离去的话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除非是一点脸皮都不要,刘裕与刘穆之相互配合,以退为进,逼死了所有人的退路!

谢晦心里无奈之极,却只能拱了拱手:“晦自幼年被将军提拨,如何能于将军危急之时离去?晦愿与将军共进退!”

其余诸将无论是否真心,也只能纷纷表态支持刘裕。

“好!”刘裕锐目一扫,猛叫一声好:“诸位之恩义,刘某铭记于心,日后必不负诸位,当务之急,是分别遣使往姚兴、拓跋屈与刘勃勃处,申明大义,并可适当作些让步!

其次,明王挑明了将攻打大江以北,依本将所见,绝不是虚言,而江北的防中之重是豫州,若寿春、谯陷入明军之手,历阳、广陵、下邳都有可能依次失陷,介时,他再由河北发兵,两面夹击,青兖危矣,不知诸位有何良策破之?”

刘穆之站起身,走向了置于殿心的一副山川地形图,其余诸人也纷纷围了过来。

刘穆之伸手一指:“明王回返江陵,不会急于出兵,一是观察关中形势,若是关中生乱,他必然先攻关中,若关中暂时无机可趁,他会于秋末冬初移师南阳,真如他所言与我北府军缠战,给关中施加压力,这就是关键。

将军请看,谯位于南阳东北方向仅八百里,其间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明王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