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重生一九零二 >

第272章

重生一九零二-第272章

小说: 重生一九零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对于已经编练出的新军,吴禄贞和王孝缜是相当放心的。不仅仅是新军中位置重要的军官多是革党,更因为对士兵的教育也不同于其他部队,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考察、激发官兵和学生革命意志的机会。

就在陈文强与澳葡开战之后,王孝缜等人便分别召集陆军干部学堂和陆军小学全体学生训话,一番激励后,直言愿意上前线杀敌的,站到左边;因个人或家庭原因不想上前线的,站在右边。

当时,大多数学生都站到了左边。王孝缜等人将左右两边学生的名字分别记了下来。此后,对“左边”的学生着意培养,对“右边”的学生则陆续淘汰。

相对于年纪较大、思想较多的陆军干部学堂,吴禄贞、王孝缜等人对广东陆军小学也更加关注。陆军小学直辖兵备处,模仿当时德国、日本军制,学制三年,招收年龄在十五岁左右的青年,课业文武兼重。小学员们毕业后升入陆军预备中学,学制两年。毕业后再入陆军干部学堂学堂分科训练两年,最终进军队任下级军官。

陆军小学堂招生的消息使众多有志青少年心驰神往。一些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毅然从大山里走出来,步行数百公里前往报考。其中便有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人。

这些青少年思想淳朴,英气勃勃,正是国家、民族将来的希望所在。而且,他们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更对清廷的无能产生厌恶,更趋向于激进的行动。

“清军南下后的军事布署尚不清楚,我们能不能发挥作用,还不可知。”吴禄贞淡淡一笑,说道:“若是主攻在东线,我们可以与革命军前后夹击,打他个措手不及;若是清军集结地点在桂林或昆明,那就会是另外一番布置了。”

“我觉得东线主攻的可能性不大。”陈文强笑了笑,说道:“到时候随机应变吧!我希望革命大发动的时间向后延一下,各方的沟通和布置尚未完善,操之过急恐怕有所不利。”

……………(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一章半年之期

象史书上所说的辛亥革命的缺陷之一,是没能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是对袁世凯这个“窃国大盗”的妥协退让。

陈文强可能不知道这样的评价,但即便知道了,身处其时,也会不以为然。

在国家贫弱之时,所谓彻底的“革命”只能陷国家于大规模内战;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只能招致列强的干涉,使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

而他所说的各方面的沟通,主要方面便是与美、德、英等国的试探、商讨,使这些列强国家能在革命过程中采取中立,即便观望,也不要向清廷投注押宝。

不说别的,原计划是在长江武汉三镇与北军进行一番决战,如果列强的军舰横亘干涉,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德国是基本没问题的。”陈文强扫视了一圈,缓缓说道:“只要革命军纪律严明,美国也缺乏介入中国内部政权更迭的依据和必要性;英国、法国,正把精力集中在欧洲,抗衡崛起迅速的德国,更希望的亚洲或远东的维持现状,干涉的可能性也不大。我担心的是俄国和日本,特别是日本,会不会有异动,会不会借此想攫取更大的利益,还是很可忧虑的。”

对于陈文强的分析判断,特别是国际事务方面,包括宋复华、吴禄贞等人都是比较信服和依赖的。毕竟陈文强一直干得不错,与德国关系最好,美国也被他拉拢。英、法也如他所说,对德国的挑战警惕万分。俄国呢,国内也在革命。政权不稳固的情况下干涉中国内政的可能性不大。日本——确实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离中国最近,在东北也有所谓的“特殊利益”,是唯一能够迅速作出实质性反应的威胁。

“文强,那你需要多长时间完成沟通,并有准确的判断。”吴禄贞思索了一会儿,开口问道:“日本想要独自干涉怕是有困难吧。能不能利用其他列强约束并遏制?”

“我也是这样的思路。”陈文强沉吟了一下,说道:“日俄战争之后,随着日本野心的进一步扩大。成为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最大挑战者,美国政府对日本通过培植清政府内的亲日派或通过中国内部的动乱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抱有高度警惕。但光有美国恐怕还不够,英国的态度很关键,也只有英国佬。才能拉紧日本这条狗的链子。”

“只是我现在手里的牌不多。”陈文强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粤汉铁路贯能后,英国人更加急于修筑广九铁路,打能与内地的联系,这或许能作些文章。另外——嗯,办法总比困难多,给我些时间,相信能够处理好。”

陈文强欲言又止,并没有把袁世凯说出来。袁世凯与英国公使朱尔典的关系很好。也是陈文强争取以最小动乱取得政权更迭的重要人物。他相信袁世凯的野心,不会为清廷尽心尽力;他相信只有袁世凯能约束住北洋军。使战争不致蔓延且持续;他相信能够说服袁世凯,在这场革命大戏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多长时间?”吴禄贞追问着,也只有他敢如此跟陈文强说话,“我们很相信你的能力,但总体的部署也要有个时间规划。”

“最多半年。”陈文强已经考虑了很久,相当自信地说道:“革命大发动最迟就在半年之后,还请诸位同志再忍耐一下。”

“宋先生不久前刚刚断言革命将在三年内成功,文强这一下子又提前了两年多。”吴禄贞如释重负地笑了起来,“一九零九,很好。”

“我可没说是成功,只说是大发动啊!”陈文强抿嘴笑道:“而且,对于革命成功的理解,各人都有不同的判断。在我看来,推翻清廷,国家能尽快步入平稳的建设,其他方面略有暇疵,倒也不必介怀。想想英国的民主宪政进程,一二百年是有了吧?再看中国的现状,谁又敢说能一蹴而就呢?”

这是陈文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不仅对宋复华和吴禄贞,对他的下属也是如此。按照他的想法,这是预防针,别操切冒险,反倒不可收拾。

当然,这也是陈文强基于目前国内各方的力量,基于国内外的形势作出的判断。如果真是实力强横,不仅能迅速消灭国内敌人,还能抵挡住国外敌人,那又何必要妥协谈判呢?

没错,这就是现实,冰冷而残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说什么“窃国大盗”,说什么妥协退让,还不是实力不够?别说什么高风亮节,别说什么退位让贤,都是假的,都是涂脂抹粉。

“半年的话,应该困难不大。”王孝缜看了看旁边的几位军官,谨慎地说道:“我是说西南军政府能够支撑更长的时间,或许不用咱们动手,就能把清军耗得筋疲力尽,就能独自歼灭南下清军呢!”

“快到雨季了,大胜固然是好,失败的可能性却不大。”何燧比较赞同,点头道:“要是耗的话,半年绝无问题。”

“北洋军哪,倒真是期望与他们交交手,看看他们是否配得上中国精锐这个称呼?”吴禄贞微笑着说道:“只是强龙难压地头蛇,北军来到西南,别成了软脚猫才好啊!”

“还真别把他们看得太强,也不过是扛枪吃粮的半封建军队。”陈文强有些不以为然,“无粮无饷的话,照样闹兵乱。”

“你想干什么?”吴禄贞疑惑地看着陈文强,猜测道:“不是又想出什么歪招了吧?”

“只是有感而发罢了。”陈文强翻了翻眼睛,轻轻叹了口气,“虽然不喜欢日本人,但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兵所表现出的那种狂热和悍不畏死,还是很令人钦佩的。就北洋军那种部队,在国内耍横还将就,要是对外作战,我觉得他们不行。”

众人沉默下来。日俄争夺旅顺的惨烈,他们都从各种渠道有所了解,平心而论,他们对自己的部队是否有这种精神并无把握,甚至是直接就否定了。但要如何锻造出同样不惧牺牲的国家军队,这可是一个难题。

……………(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二章同盟会的孤注一掷

半年之期,陈文强的判断算不上太离谱,可却只是密商的与会人员才知道。虽然会议内容要通报总部,但应陈文强的要求,还是谨慎地要求不要诉诸于外,特别是在宣传口径上不要泄露。

但革命大发动的时间是基本确定下来了,不仅陈文强要奔走联络、布置安排,总部也愈发紧锣密鼓地加紧工作。最紧要的工作便是革命联合阵线的各方人员抓紧在新军的渗透和发展,尤其以长江流域为主,湖北新军更是重中之重。

而在湖北新军中,复兴会早就暗中做了很多工作,再加上各个革命团体的潜伏人员,取得的成效是很大的。特别是黎元洪的混成协,革命党人渗透得更加厉害。

原因很简单,黎元洪这个人脾气好,有黎菩萨之称,对谁都是一脸笑眯眯的。大凡部属犯了事,黎元洪无一例外统统包庇,对革命党人也网开一面。这样一来,革命党人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活动得最欢势。

张彪的第八镇要南下,武汉三镇就只剩下了黎元洪的混成协,这就使决战于此的革命方略实行起来更加容易。

按照总参谋部的计划,决战武汉,却尽量不战于武汉,而是据守北方的武胜关,截断武胜关以南的京汉铁路一段,与南下的北方清军在武胜关作生死较量。

生死较量或许不是很准确,但总参谋部还是认为与北方清军总要打一场硬仗,证明革命军的实力。没有实力保证,又何来谈判?即便先不管谈判的问题,与北方清军的作战对南方各省的响应,也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陈文强和总部在作出决定时。并不知道另外一个革命团体也把目光投向了长江,投向了湖北新军。

……………

新加坡。

在密林深处的一座白色两层楼房内,重新捡起同盟会招牌的中华革命党,正在密谋商议着发动革命。

说起来,复兴会组织成立了革命联合阵线,对同盟会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而西南革命运动日渐高涨。也形成了不是压制的压制,在革命群众的争夺中,同盟会同样也落了下风。

所以,会议之初的气氛有些沉闷,直到北辰慷慨激昂的动员后,气氛才有所活跃。

“……革命之风潮已经兴盛,华侨思想已开化。我们的困难不在于四海穷困,恰恰在于我们丧失信心,没有计划。没有勇气。久困奇穷,等待便是自我消沉,自我毁灭。所以,我们要尽倾全党之人力、物力,克服困难,排除险阻,作破釜沉舟之壮举。”北辰停顿了一下,挥舞着手臂高呼道:“内地同志舍命。海外同志出财。成败利钝,在此一举。”

与会会员们从座位上纷纷站起。热烈鼓掌,在空中挥舞拳头,互相激励。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革命是高尚的事业,但离开钱,却依然玩不转。而且。由于西南革命之势已成,在何地发动,又在会员中引起了争论。

“广州作为突破点已不合适,虽然军队多被抽调,但警察力量却强大起来。以清乡剿匪为名,屠戮抓捕会党和江湖好汉,原来的革命基础已被破坏。”居正首先反对再在广州起事,而提议在长江地区发动,“在国内,武昌新军是唯一可对阵北洋军的部队,湖北革命党人在军中的运动又是全国最早的。眼下第八镇又南下,似乎是很好的时机。”

“武汉深居内地中心,四面受敌,率先发动,恐怕不合适吧?”胡汉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广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