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明朝大丈夫 >

第334章

明朝大丈夫-第334章

小说: 明朝大丈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大明不会白白养活这些人,这些人想要吃饱饭必须要付出劳动。

虽然眼下不能种田,但是他们可以做别的工作。你不会告诉我,他们除了打仗别的什么都不会吧,就算什么都不会,出力总会吧?”

“你的意思是以工代赈?”皇太极沉吟道。

李景摇摇头:“不是以工代赈,而是靠劳动挣钱吃饭。崇祯六年河南发大水,我到河南赈灾你知道吧?”

皇太极轻轻点了点头,那么重大的事情他岂能不知?

李景笑了笑接道:“从平阳府往河南运粮需要大量的人力,途中的消耗十分惊人,河南灾民近百万,我不可能把大量的粮食消耗在运送粮食的环节上。

因此我就发动灾民帮我运粮,因为那些灾民本就是我赈济的对象,把粮食消耗在他们身上并不算浪费。相反,我还节省了一大批粮食出来。



皇太极笑着点点头,这样的帐他还是会算的。

李景轻轻叹了口气道:“其实那次赈灾还是有很多人饿死的,一些是因为赈济不及时饿死的,还有一些则是我没给他们发放粮食饿死的。”

皇太极奇道:“这是为何?”

李景叹道:“我刚才说了,灾民太多,而我的粮食有限,因此凡是在赈灾中出力的,我就发放粮食,有能力却不肯出力的,我是不会管的。哪怕是饿死,我也不会管。”

皇太极闻言默默点了点头。

虽然李景说得是河南赈灾的事,但皇太极却知道,李景是通过这个方式告诉他,在辽东李景也会按照这个办法去做。也就是说,在满人没学会种地以前,要想不饿肚子,就必须做工。

皇太极并没有问李景准备让满人做什么工作,皇太极很清楚,如果李景想让满人做工,那么会有无数的工作等着满人去做。

而且皇太极相信,李景最先让满人做的事情一定是兴修水利工程。

想想李景去年至今,李景动用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大兴水利,可见李景对水利的重视程度。

看了看李景,皇太极不由轻轻叹了口气,这个李景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总能发现国家最急需做什么事情,并且找到解决的办法。

轻轻喝了口茶,皇太极接问道:“第一步你打算改变满人的生活习惯,这一点我没有意见,那么第二步你打算做什么?”

李景笑了笑道:“第二步是兴学施教。”

看了看皇太极,李景笑着接道:“你得承认,满人相比汉人来说是非常野蛮的,这不是改变生活习惯就能改变得了的。满人要想真正融入大明,并且得到汉人的认可,不能光靠我颁布的政令,最终还要靠自身的努力,如果满人不接受教育,汉人终究会看不起满人,这不是我所能左右得了的。”

“说的不错,满人大多没读过书,在汉人眼中,确实看不起满人。”皇太极微微点了点头。

李景笑了笑:“其实,汉人也有很多的毛病,这一点你们满人倒也不用妄自菲薄,大家取长补短,慢慢就会融合在一起,真正成为一家人。”<;

br/>;

顿了顿,李景接道:“不过有件事情我希望你能有个心理准备。”

“什么事情?”皇太极奇道。

李景笑着指着皇太极的辫子说道:“我们汉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之,不管满人受过什么教育,如果还是剃发结辫,那么你们永远也不会被汉人认可。”

“这个……”皇太极一时犹豫起来。

李景笑了笑道:“其实,我倒不觉得剃发会有损孝道,说实话,我觉得头发长了非常得碍事,不过,男人留辫子实在是太过难看。如果你们满人觉得留长发不方便的话,剃发是可以的,但是最好还是不要留辫子。”

听李景完全就是以商量的口吻跟自己说话,皇太极不由一阵感慨。自己不过一介俘虏,李景尚且如此客气,可以想见李景对身边的人会是什么态度,难怪李景身边会有那么多人死心塌地为他出力。

不过皇太极知道,李景话说的虽然客气,但是这个让满人改变发式的命令却是必须遵从的。皇太极甚至知道,不光是发式,连服式也要一起改变,因为服色发式并不仅仅代表满人的穿着打扮习惯,其中的政治意义极大,事关大明是不是一统的问题。

就像天启三年时努尔哈赤制定的官民帽顶制度,实际上便是把女真人和汉人区别开来,等到崇祯四年大凌河战役之时,皇太极下令所有归降将士剃发,并于次年规定了服色制度,目的便是为了辨识顺逆。

(注:这个时候满人所留的辫子跟后世的辫子完全不同,这时女真人剃发是把头发全部剃光,只留铜钱面积大小的一片头发,然后编成辫子,明人称之为金钱鼠尾。这种发式一直延续到清朝中后期,到乾隆末年,蓄发的部分也不过由一个铜钱增加到四五个铜钱大,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只剃半个头的样式,实际上直到清末清廷衰弱以后才慢慢出现,那样的发式如果出现在清初是要被杀头的。

至于服色制度也是如此,在满族人统治下的中国是禁止穿汉服的。穿汉服就以意味着要造反,是要杀头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清朝虽然禁止穿汉服,但皇帝本人或者皇帝亲近之人得到特许却可不受此令限制。雍正皇帝尚未继位时便让画家为他绘制了多幅汉服画像,当了皇帝以后,则经常穿汉服。乾隆本人也非常喜爱汉服,并一

度想要恢复汉服,不过由于受到满族老臣的阻挠方才作罢。

另外,清朝的剃发易服的对象主要是汉人,朝鲜人依然可以穿着明朝的衣冠,文人私下写作时也仍以崇祯年号纪年,现今看朝鲜的史书,经常可以看到崇祯的年号,有的居然记录着崇祯二百多年的字样,可见朝鲜人用崇祯的年号一直用了二百多年。)

正因为皇太极明白发式服色的政治意义,因此他才知道,李景绝不允许满人再留这种猪尾巴辫子,也不会允许满人继续施行不穿汉服的规定。

皇太极很清楚刚才李景说的这几条制度的厉害,按照李景的做法,要不了几年满人就会被汉人同化。

想了想,皇太极接道:“你刚才说的多是从统治方面考量,但是要想让满人认同大明,必须让他们生活的更好,也就是说你还得施行惠民政策,不知你打算怎么做?”

李景笑了笑:“首先,当然是大力发展农业,辽中一带水系发达,辽河平原实是天赐之粮仓,只要用心经营,养活几百万人甚至更多都没有问题。

粮食有了保障之后,我就把平阳府的模式搬到辽东,也就是说我要在辽东大力开办工厂,发展商业。只有商业发达,老百姓才会富裕起来。”

皇太极默默点了点头,李景正是在平阳府积蓄了五年才拥有了如今的实力。

但是平阳府的模式可以复制,李景的模式却无法复制。

李景肯定要把辽东的军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满人也不可能再重新拥有军队。想到满人的军队现在除了败逃到宁古塔以北的两黄旗残部,剩下就是多尔衮三兄弟掌握的几万清军,皇太极不由轻轻叹了口气,满人能否复兴就靠多尔衮那几万部队了。不过皇太极随即摇了摇头,辽东十余万清军尚且不是曹文诏的对手,多尔衮只有几万人,如何能跟明军抗衡?

第四百五十六章 金无足赤

皇太极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李景按兵不动是何用意。

如果说前段时间明军粮草不继,无法向朝鲜的清军用兵还情由可谅,可现在江南的粮食已通过海路运往辽东,解决了辽东最大的难题,这时还不动手,就令人费解了。

见皇太极不语,李景笑了笑,端起茶杯慢慢饮了一口。

“你打算怎么对付我十四弟他们?”皇太极忍不住问道。

听皇太极突然提起十四弟,李景一怔,想了一会儿才想起皇太极所说的十四弟乃是多尔衮。

笑了笑,李景说道:“你说多尔衮啊!多尔衮现在正帮大明做事,暂时还不能对付他。”

“什么?多尔衮在帮大明做事?你是说多尔衮已经投降了大明?这不可能,十四弟怎么可能投降!”皇太极惊道。

李景摇摇头笑道:“我只说多尔衮在帮大明做事,却没说他投降了大明,不然的话我还对付他干嘛?”

“十四弟没有投降,怎会为大明做事?”皇太极疑惑道。

“呵呵,有些事情,敌人去做比自己做更方便。”李景笑道。

“恩?敌人去做比自己做更方便?”皇太极喃喃地重复了一遍,猛然间若有所悟。

过了一会儿,皇太极忽道:“你准备借十四弟的手占领朝鲜?”

“呵呵,朝鲜乃大明的藩属国,贸然强占名不正言不顺,如何能让人心服?怎么也得让人心甘情愿才行。”李景笑道。

“好手段!好手段!现在大清已亡,十四弟已无法再要求朝鲜认大清为主,要想继续控制朝鲜必然采取强压的手段,但无论十四弟如何强压,以现在的情形,朝鲜无论如何也不会顺从十四弟的,必然会跟十四弟对抗到底,但是朝鲜万万不是十四弟的对手,在他们走投无路之时只能要求内附。”皇太极喃喃说道。

叹了口气,皇太极忽然看向李景说道:“数月前你答应跟我和谈,就是希望我能出兵朝鲜,那时你就开始布局了是吧?”

李景轻轻点了点头:“差不多吧,不过事情也没你想的那么容易,多尔衮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才,这段

时间他驻军朝鲜,但并未太过刺激朝鲜人,因此朝鲜方面虽然小动作频繁,但对多尔衮并未形成威胁,我还得给朝鲜方面加把料才行。

我已经让曹文诏调动李定国的部队给多尔衮施压,多尔衮只需把大部分精力用于防范李定国,就无法控制朝鲜的局势,朝鲜到时必定民变四起,而多尔衮要想继续待在朝鲜,就只能全力进行镇压,等朝鲜彻底顶不住了,才会要求内附,到那时,我就正式出兵,然后将朝鲜纳入大明的版图。”

“朝鲜已经是大明的藩属国,为何一定要把朝鲜纳入大明的版图?”皇太极不解道。

李景笑道:“藩属国终究不是大明所有,而且有一天,藩属国也会强大起来,我可不想等他们强大起来咬大明一口,还是把朝鲜并入大明更安心一些。”

皇太极轻轻叹了口气:“我以前以为你只想平定辽东,却不想你的胃口如此之大,你不但想为大明收复失地,还想为大明开疆拓土。”

“呵呵,我辈男儿来此世上走一遭,自当建功立业,成就不世奇功。”李景笑道。

皇太极闻听默然。

过了一会儿,皇太极叹道:“你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我真的不如你。”

李景摇摇头:“我以前经常对下属们说,靠我一个人是成不了事的,必须大家群策群力方能建立不朽的功勋,皇太极,现在辽东百废待兴,我希望你能帮我。”

皇太极摇摇头,轻轻叹了口气道:“我答应帮你劝说满人,却不会出任大明的官职,至于其中的缘由,我想你应该明白。”

李景闻言默默点了点头,皇太极毕竟是曾经当过皇上的人,让他出任地方官员,他的颜面何存?

想了想,李景问道:“那你有什么人选推荐么?”

皇太极沉吟了一会儿,缓缓摇了摇头:“本来多尔衮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在满人中威望极高,而且能力出众,不过现在多尔衮手握重兵,而且寓居朝鲜,根本不可能出任辽东的布政使。

就算多尔衮肯投降并且出任辽东的布政使,可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