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明朝大丈夫 >

第159章

明朝大丈夫-第159章

小说: 明朝大丈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可立笑了笑:“济民这位侧室可不得了,乃是周王的女儿,愚弟的义女。”

徐光启闻听大惊:“周王的女儿?是哪位郡主,怎么又成了贤弟的义女?这等身份居然给济民作妾?”

袁可立叹了口气道:“是敏德郡主,被周王逐出家门了,愚弟见她孤苦无依,便收她为义女,这门亲事也算是愚弟做的主。”

徐光启看了看袁可立:“贤弟把义女许给济民作妾,难道不怕别人背后说三道四?”

袁可立摇摇头叹道:“郡主被逐出家门,就是因为济民,算起来已经五年了,我若再不做主,郡主这一生便就此毁了。郡主性格聪慧果敢,虽男儿不能及,嫁于济民,日后可谓济民之臂助。”

徐光启指了指袁可立:“那也不能做妾啊!济民的正妻是哪一位,为人若何?”

袁可立笑道:“济民的正妻可了不得,济民名下的景记商行,全是由她打理。”

“啊?那郡主在李家只怕要受委屈了……”徐光启叹道。

袁可立摇摇头道:“不会的,郡主和济民的正妻都是愚弟的义女,她二人的关系也亲如姐妹。莹莹,啊!莹莹就是济民的正妻,莹莹打理这么多产业,得郡主之助甚多。”

徐光启叹了口气,不置可否。

袁可立摆摆手道:“子先兄,不说这个了,这几日,愚弟陪兄四处看看,子先兄多了解了解济民治下的民风。”

徐光启轻轻点了点头。

徐光启知道,有袁可立在,李景的治下是绝不会错的,但袁可立自然不会在他面前显摆,那自是让他多了解一下李景在民间的口碑。

徐光启和孙元化到了,李景自然要为二人接风洗尘,席间众人闲聊,徐光启和孙元化才知周衡臣乃是平阳知府,杨柳风是解州知州,方程是蒲州知州。另外平阳府同知沈正在家陪老父过年没有回来,都察院都察使虞乐亭因政务繁忙没有过来。

听了李景这套班子,两人心里暗暗吃惊,虽然这些人都是朝廷任命的官员,但是俨然是另外一个朝廷,竟然还有都察院都察使。

更令他俩吃惊的是。李景竟然是山西参将。领镇国将军衔。

看众人大帅长大帅短的,显然并没把朝廷任命的参将当一回事。

徐光启和孙元化对视一眼,心里都是苦笑,挂羊头卖狗肉卖到这种地步,也算到了极致。

不过两人并不后悔,徐光启和孙元化从骨子并不认可朝廷那一套,而且他两人都是搞科学的出身,只要李景能让他们搞科学,并且大力资助,卖羊肉还是卖狗肉,他俩并不在乎。

而且听大家相互之间称呼的都是官职,说明这些人并无造反之意。

这场酒宴尽欢而散,次日,李景亲自陪着徐光启和孙元化到各处转了转,看到这里的人都是忙忙碌碌的,徐光启和孙元化心里叹服。

京城里的官员们哪里会这么勤奋工作?跟这里的官员们一比,京城里的那些人各个都是尸位素餐。

转了一圈之后,袁可立笑道:“子先兄,初阳老弟,抽时间看看济民制定的律令,怕是你们会大受裨益。”

徐光启和孙元化两人点了点头。

在翼城县待了两日,李景又带着二人到绛县看了看。

看到李景说的科学院己经拉起了框架,徐光启和孙元化大为叹服。

尤其当两人看到军工厂的时候,心里更是吃惊。

这才是真正的军工厂。

火炮工厂,枪械工厂,火药工厂,弹药工厂等等,分得是清清楚楚,同时各厂之间又连在一起。

而且,在各个工厂附近还建有工人的住所,也就是在军工厂里面做工的人,就住在厂子附近,实在是太方便了。

同时两人也感叹李景的大手笔,整个军工厂,简直就是一个堡垒,外围警戒森严,不得允许根本就进不来。

两人实在是想象不出,建这么一座军工厂要花多少钱。

难怪李景拥有那么多产业却说略有余财。

超级巨星极品小农场汉魏文魁网游之三国超级领主我的女仆机器人都市灵仙帝国之大中华末世药奴葬剑江湖左手上帝,右手地狱寻途无极开天

第二百二十二章 资本主义

其实徐光启和孙元化二人看的只是表面的东西,军工厂真正的防御力量并没在地面上,而是在地下。

在外围警戒的后面不远处,李景命人沿军工厂外挖了一条环沟,这条环沟不知道的人以为是排水设施,实际上是条暗道。只等水泥厂开始生产,就准备把这条环沟用混凝土修筑起来,然后进行封闭处理,同时在军工厂的周围还有大量的暗堡和明垒。

从表面上看,修建这些设施有些多余,但是李景深知一点,军工厂就算防范的再严都不过分,军工厂就是济世军最强大的后盾,只要军工厂在,哪怕所有的地盘都丢了,照样可以打回来。

而在修建军工厂的同时,还可以养活水泥厂。

水泥属于新生事物,老百姓不可能一出现就接受,想要在民间推广需要有个过程。但是水泥厂生产出的水泥不可能长期放置,修建军工厂,恰好能用上水泥。李景采购水泥修建军工厂等于是用一份钱养活了两帮人。

接着李景又带徐光启和孙元化两人参观了纺织厂,印染厂,制衣厂等新建工厂。

看完这些工厂,徐光启和孙元化已经说不出话了。

这时他俩才明白,要想发展一地的经济,必须得让人有工作,有收入,光靠种地老百姓最多只能解决温饱,还在为吃饭犯愁的老百姓怎么可能有闲钱进行消费?

但是把农民剥离一批出来做工,这些人靠拿工晌过活儿,许多物资都得掏钱购买,这就让商家有了挣钱的机会。

同时商家要从老百姓手中采购原料和到工厂购买成品,老百姓卖了原材料,手里有钱就可以进行消费,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其实,当工厂开始出现以后,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中剥离出来,社会的经济格局就开始由小农经济向资本经济转变,也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有句名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这句话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却需要仔细地思量一下。

马克思说的资本,并不单纯指的是钱。

钱只是一个工具,只是在互通有无时起一个媒介的作用,本身是无罪的打个比方,老百姓种粮食,卖了粮食买棉花织布做衣服,种棉花的卖了棉花买粮食。

收成好的时候,卖掉的钱买了所需的物资还有剩余,剩下的钱算不算资本?

算的话最多只能说这些钱里面流着老百姓的血汗,却绝不能说他肮脏。

商人为了生存必须要低买高卖,这样他才能赚到钱,有了钱他才能吃饱饭,穿暖衣服,当这些都解决以后,商人手里也有了余钱,这些钱算不算资本?

算的话,这里面同样流着商人的血汗,也绝不能说他肮脏。

种地的老百姓有了钱就想多买土地,土地多了他自己种不过来,只好雇人,这一批人就是地主。

商人有了钱以后,不想从老百姓手里买成品,他要自己生产成品,生产成品他自己干不过来,只能雇人,这个生产成品的地方就是工厂,这些人成为了企业家。

马克思说的资本是指靠剥削压榨老百姓获得的钱财,然后用这笔利润扩大生产,再剥削更多的老百姓。

打个比方,一个种地的老百姓每年收获十石粮食,一个工人做工,每年挣到的工钱能买十石粮食,如果这两者的工作量是一样的话,那么这里面就不存在剥削的行为。

剥削是指你打了一年的工,却只能买不到十石粮食,或者是工作量远远高于种地的农民,所得却只跟农民相当。

为什么以农民种粮食为衡量标准?那是因为没有粮的话,所有人都得喝风,就算有再多的钱也没有用。

粮食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再举个例子,一个国家生产的粮食只能养活一亿人,但是这个国家却有两亿人,那多出来的一亿肯定吃不上饭,这时这个国家必然要出问题。

由于国家能供种粮的土地就那么多,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三个,一个是国家想办法提高粮食的产量,多生产粮食养活那多出来的一亿人。

第二个办法是从别国购买粮食,或者是拿别的物资到别国换取粮食。(像中东地区,那地方尽是沙漠,不产粮食或者是产粮不多。只能靠卖石油买粮或者换粮。)最后一个办法就是抢。

国家实力弱,国内的人互相之间开抢,抢到什么时候为止呢?抢到能吃饱饭为止,也就是消灭一亿人。

如果这个国家实力强,那就由政府组织起来抢别的国家,占领别国的土地,利用别国的土地种植粮食养活自己国家的人。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粮食永远是最重要的。

其次就是穿的问题,吃饱了还得穿暖,要是挨冻也会出乱子。

李景来自后世,深知战争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起。

因此他现在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在着力解决吃穿这两个问题,然后推行一种尽量能让大家平等的政策。

李景给工人发放工资的最低标准,就是按照农民的收入来衡量的。

在同等工作量的前提下,不能让工人的工资高于农民的收入,否则,农民就会去做工,不愿意再去种地,于是粮食产量就会减少,从而产生前面说过的结果。

为什么说尽量让大家平等,因为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平等。

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勤快,有的人懒惰,有的人有土地,有的人没有土地,那么他们生产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这就会产生差异,产生差异就会造成不平等。

李景只等尽量制定一个平等的政策出来,让大多数人满意。

离开红山岭以后,李景的地盘越来越大,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考虑问题。

现在李景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他知道,有时候,必须要舍弃一部分人的利益。

那些好吃懒做,不事生产的人,李景是决不会怜惜的。

带着徐光启和孙元化在治下转了一圈,同时把自己的政治理念灌输给两人。

这时,徐光启和孙元化才知道,李景的志向竟然如此远大,难怪袁可立会一心辅佐于他。

徐光启和孙元化两人忧国忧民的心思都是一样的,看到李景的做法,他们知道要挽救大明王朝的命运,只有眼前这个人能做到。

至此,两人算是铁下心来,打定主意要在李景的治下做出一番成绩出来。

安邑县州衙后宅书房,李景翻看着各地送来的政绩报告。

春暖花开,平阳府在李景的治下有条不紊地发展着。

各个工厂已经建设完毕,并且开始投入生产,一切都按照李景的预想和设计的轨道在前进。

美中不足的是,科学院那边还是没有多少人才。

李景知道徐光启和孙元化等人己经尽力了,但凡能招的他们都招了,不过大多数人并不愿意来,尤其那些外国人。

徐光启和孙元化担任朝廷要员的时候,这些外国人趋之若鹜,那是看中了他俩手中的权利,知道这两人能帮助他们达成心愿。

现在徐光启和孙元化无官无职的,让他们放弃来大明的目的来给李景打工,这些人根本不愿意来。

“老爷,请喝茶。”一个轻柔的声音在李景身边响起。

李景转头一看,却是朱徽揉端着茶杯送了过来。

笑了笑,李景放下报告,接过茶杯说道:“都说了,不要叫老爷!怎么还这么称呼?”

朱徽揉轻笑道:“妾的身份只能叫老爷,换了称呼被人听了,会说妾不懂规矩。”

李景摇摇头道:“你不换称呼,害得莹莹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