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首辅 >

第390章

我要做首辅-第390章

小说: 我要做首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忬自从接任蓟辽总督以来,屡立战功,且清正廉明,士林中赞誉有加,地位几乎和胡宗宪不相上下,名声又远在胡宗宪之上。

再加上王忬是唐毅的岳父,延续女婿的政策,是再正常不过了。只是有一点,王忬眼下手握重权,要是调到南方,等于放弃了奋斗来的成果,人家能不能甘心情愿?

唐毅也犯了难,他思索了再三,写了一封长信,派人用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到了蓟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忬的回信就到了,在信中王忬欣然同意,还催促着唐毅尽快运作。

虽然不知道老岳父打得什么主意,唐毅欣然同意。

很快紧张的运作就开始了,嘉靖三十八年的十一月,蓟辽总督王忬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即日南下,接替王忬的是服丧结束的晋党领袖杨博。

随同王忬南下,还有四位翰林官一起外放,江一麟接任宁波知府,庞远接任泉州知府,诸大授接任苏州知府,陶大临接任松江知府。

原宁波知府张守直调任应天知府,泉州知府海瑞调任安庆知府,上海知县方逢时升任松江同知……

这一连串的人事调度,可谓是眼花缭乱,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唐毅一派,始终把持着几个关键的开放城市,牢牢握有东南的经济命脉。

上面有王忬坐镇,下面有一帮心腹帮衬,哪怕唐毅走到了天涯海角,东南的大局依旧牢牢抓在手里。

除了明面上的人物之外,更大的功夫放在了背后。

唐毅再度扩大交通行的股本,每一省设立分行,吸纳当地的士绅官僚加入。而且通过纷繁复杂的交叉持股,把东南的商会,行号,钱庄全都纳入了交通行的系统。

伴随着交通行的扩张,阳明学会也顺势而为,把势力推进到了湖广,四川,两广等地。长江沿线,干支流,只要商船所到之处,就有交通行的据点,就有阳明学会的成员。

数以万计的官僚士绅被卷入其中,这股势力就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扎根越来越深。

按照唐毅的估计,十年之内,自己播下的种子就会长成参天大树,整个大明朝也将被这股势力左右。

……

短短数月之间,连续高强度的工作,唐毅也吃不消,总算在嘉靖三十九年到来之前,把一切都处理好了。

腊月二十七,唐毅动身离开了南京,这一天道路两旁,出现了无数的百姓,他们默默注视着唐毅的马车,从面前走过,也不知道谁喊了一句,“大人一路顺风!”

“大人可不要忘了我们啊!”

“大人走好。”

……

百姓们此起彼伏的喊声,让唐毅心里头暖乎乎的,冬日的寒冷都不翼而飞了。说实话,唐毅在南京没有做得太多,但是百姓们深深记住了这位年轻的巡抚,平定叛乱,裁撤大军,开办航运公司……肩头的负担请来,工作机会多了,生活不再紧巴巴的,对于老百姓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从南京出来到了下关码头,唐毅登上了官船,顺流而下,在镇江西津渡停下了船只,在这里还有两艘船等着他,一艘从南边来的,一艘从北边来的。

王悦影一袭淡蓝的衣衫,在寒风中,更显清秀可人,怀里抱着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裹在厚厚的襁褓之中,头上还带着虎头帽,正在酣睡,嘴角带着晶莹口水泡泡。只看了一眼,唐毅的眼圈就不争气地红了。

儿子啊,你可知道爹爹多想亲眼看着你出生,看着你哭,看着你笑……唐毅小心翼翼接过儿子,粉嫩的小脸蛋,红嘟嘟的,惹得人好想啃一口。唐毅终究没舍得,而是交给了婆子,赶快抱回了船舱里。

他紧走两步,用力抱住了王悦影,两个人紧紧相拥,再也不愿分开……另一艘船头,王忬摸了摸鼻子,摇头大叹:“有了丈夫忘了爹!”

第501章生祠

“怎么样?”

“挺好的,壮实,能吃,哭得可有劲儿了!”唐毅得意道。

王忬气得一瞪眼睛,“我问你是东南的事!不是你儿子!”

唐毅闹了一个大红脸,忙咳嗽了两声,说道:“东南的事情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看起来千头万绪,只要四个字,就能办妥。”

“哪四个字?”

“依法纳税。”

“啊?”王忬露出了迟疑的神色,“就这么简单?”

“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唐毅对老岳父,自然是和盘托出,“大明朝看似百病丛生,其实说穿了就是财政出了问题,土地兼并,官绅不纳粮,该收的收不上来,支出却越来越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出问题才怪呢!我在东南秉承的一个理念,就是打通市场,市舶司是对外的市场,航运公司是对内的市场,大举投资道路,兴办教育,是为了城乡市场。朝廷要想收的到工商税收,不是设个关要钱就行了,还要替商人办事,做他们不能做的事情,替他们开拓市场,寻找原料,总而言之,就是大家一起发财。只有如此,他们才会甘心情愿,把税交上来。而手上掌握了银子,就有了权力,自然政通人和……”

唐毅离开之后,有两个职务不再设置了,一个是应天巡抚,一个是提督市舶司,也就是说东南再也没人能财权一把抓,显然这也是朝廷出于制衡的打算,不让南方再冒出一个户部来。

官员的权力分散了,官银号,总商会,交通行,航运公司等等,力量就大了起来,而这些又都揣在唐毅的口袋里,说穿了,东南还是紧紧握在唐毅的手里。而且随着航运公司深入长江的支流,内陆的省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会落到唐毅的掌握之中。

他虽然离开了,依旧有无数人,会坚定地沿着唐毅的道路推行下去,而不用担心人走茶凉的风险,唐毅已经扶持出了一个强悍的利益集团,这就是他和前辈改革家的不同。

王忬所要做的就是替女婿呵护这个集团,用手上的权力,去掉重重地方保护,大兴基础建设,鼓励工商,打击水寇山贼,营造良好的经商环境……

这些东西对于王忬来说,都是小菜一碟,听唐毅讲了一番,王忬露出了轻松的神色,靠在椅子上,笑道:“看来老夫能歇几年,享享福了。”

他把腿伸了出来,用力敲了敲,而后叹道:“行之,九边苦寒,这几年下来,每到冬天,腿就肿胀麻木,钻心透骨,难熬啊!能回江南,含饴弄孙,就算是幸运了,要不然啊,再过几年,说不定就折在任所了。”

唐毅仔细看去,果然王忬的一条腿已经有些变形了,看在眼里,真是有些心疼,“回头我给李时珍先生写封信,让他帮您老看看,李太医这几年的医术飞涨,手段十分高明。您老只管在东南养身体,盼着您老硬硬朗朗,活个一百岁,才是我们的福气。”

王忬感动地拍了拍唐毅的肩头,都说女婿顶半个儿子,逢年过节,唐毅总是有礼物送到,嘘寒问暖,比起两个儿子还要贴心。

“哎,行之啊,还有个事我要告诉你,这次南下也是恰逢其时,严党恐怕对我不利。”

唐毅骤然瞪大了眼睛,“到底是怎么回事?”

“半年多之前,我进京述职,严世藩就把我请了过来,在酒席宴上,他和我提到了《清明上河图》,让我把画送给他。”

“是,是真的,吗?”

唐毅吓了一跳,嘴都结巴了,上一辈子他为了瞻仰这幅国宝,从黄牛手里买了高价票,跟着长龙一般的人群,只看了几眼,就被推走了。等出来之后,才知道那玩意还不一定是真是假,那个郁闷劲儿啊!

“当然是真的,这幅画在我们家也有十几年了,元美可花了不少心血。”王忬怒道:“也不知道严世藩的鼻子怎么那么灵,竟然闻到了味儿,真是晦气!”

宝贝虽好,可是还要有命享用,唐毅很快冷静下来。

“您老打算怎么处置?”

“物是死的,人是活的。为了一幅画,得罪严党,有些不值得。”

“您老高明!”

王忬苦笑了一声,“我高明个屁!从宴会回来,就匆匆回了蓟镇,只是告诉了元美,让他把画给严家送去……哪知道……哎!”

老岳父唉声叹气,唐毅也吓了一跳,“大哥不会没给吧?”

“给了,不过是个假的!”王忬气呼呼说道。

原来王世贞喜欢《清明上河图》成痴,哪里愿意轻易让给别人,尤其还是严家,那不是焚琴煮鹤,糟蹋东西吗!

他想来想去,花了十天的功夫,临摹了一副假画,给严世藩送去了。

凭着王世贞的功力,严世藩自然看不出来真假,欣然收下,还说什么要多亲多近。王世贞也十分得意,可是过了没多久之后,就传出来消息,说是严世藩知道了第二卷。是假的,痛骂王忬和王世贞,扬言让他们父子好看!

严世藩那家伙多狂妄阴险,得罪了他,还有好果子吃吗!尤其是俺答年年入寇,随便找个借口,就够你喝一壶的。王忬心力交瘁,恰巧接到女婿的书信,接任南兵部也没有什么不好,休息几年,和妻子团圆,过点舒心日子。有机会呢,就东山再起,没有机会,就在东南养老,也是挺不错的。

听完了讲述,唐毅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王世贞啊,真是个糊涂蛋!

自己这个大舅哥,论起文才没得说,可是大事情上太意气用事,太平庸了!

所谓宝物有灵,似《清明上河图》一般的重宝,不是什么人都能拥有的。哪怕不想给严世藩,也不能用假的骗他,这不等于打脸两次吗!凭着严世藩睚眦必报的性格,哪里会善罢甘休。

唐毅倒是不怎么怕严党,可也不代表他能保护着所有人,毕竟连徐阶都做不到这一点。

“元美和敬美两个,以后就要托付你了!”王忬无奈说道,知子莫若父,他也不好怪王世贞什么。

“您老放心,咱们是一家人。”

“那就好!”王忬又问道:“对了,你此番进京,会接什么职位?”

唐毅挠挠头,“旨意上只是说我裁军差事办得好,回京另有任用。”圣旨惜墨如金,如果是“重用”,恭喜你,就要高升了,“任用”却非常微妙,可能往上走,也可能原地踏步,甚至搞不好明升暗降,坐冷板凳,这都有可能。

王忬反倒不那么关心,笑道:“你还不到二十五,别人在这个年纪,连进士都没考上,你却南北的官都做了一遍,不知道多少人羡慕你呢!沉淀些日子,把根基扎牢了,等你的那些同窗好友都起来了,大家扶持着,抱成一个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孩儿明白!”

翁婿谈了一夜的话,王忬才动身前往南京,临别的时候,抱着外孙,拉着女儿的手,王忬感慨万千。

“爹,孩子还没乳名呢!您老赏一个吧!”

王忬思量一下,“平安是福,就叫平安吧。”

“借您的吉言。”唐毅两口子拜别了王忬,船只顺流而下,出了长江口,一路北上,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赶到了天津港口。

上了岸之后,唐毅就是一愣,这还是当初的天津卫吗?

码头上船只成片,一眼望不到头,虽然天寒地冻,可是南北商人云集,熙熙攘攘,什么好东西都有。

江南的丝绸,辽东的貂皮,高丽人参,蒙古的骡马,陕西的池盐……凡是能想到的东西,全都应有尽有,繁华程度,比起苏杭也不遑多让。

王悦影兴趣盎然,撩开车帘,向外面看去。

“真热闹啊!”王悦影突然发现一处庙宇,红墙绿瓦,光彩夺目,不算大,可是往来的百姓络绎不绝,香火缭绕。

“哥,去看看!”

两个人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