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皇帝内径 >

第14章

皇帝内径-第14章

小说: 皇帝内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师不 
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 
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 
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 
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 
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 
学道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 
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 
乃具,万世不殆。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 
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 
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 
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 
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 
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大意】 

     本篇从年龄、季节等方面讨论人体阴阳气血之盛衰与逆从,结合五诊十度,方为不失。 

… 页面 58…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 
     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帝曰:高下有度乎? 
     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 
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 
     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 
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 
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 
     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腋始。夫臂与腋,其阴,皮薄,其肉淖泽, 
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黄帝曰:此故伤其脏乎? 
     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 
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 
     黄帝曰:邪之中人脏,奈何? 
     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 
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 
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 
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黄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 
     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 
     黄帝曰:善哉。 
     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 
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 
     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窃,其精 
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 
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 
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 
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黄帝曰:善哉。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 
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 
为之奈何? 
     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 
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 
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 页面 59…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 
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 
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 
     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 
     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黄帝曰:调之奈何? 
     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 
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 
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 
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 
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 
     岐伯曰:臣请言五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者为瘈疭;微急为心痛引背, 
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吤; 
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 
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瘖;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 
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瘘、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 
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 
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瘘,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 
其应善酸矣。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如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 
水瘕痹也。大甚为肉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 
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瘛挛筋痹。 
     脾脉急甚为瘛疭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 
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裹大脓 
血,在扬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微滑为虫毒蚏蝎 
腹热。涩甚为肠■;微涩为内■,多下脓血。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 
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以下 
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 
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 
     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 
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 
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 
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 
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黄帝曰: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荥输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 
愿闻其故。 

… 页面 60…

     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也。 
     黄帝曰:荥输与合,各有名乎? 
     岐伯答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黄帝曰:治内腑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 
     黄帝曰:合各有名乎? 
     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 
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黄帝曰:取之奈何? 
     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 
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 
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病。 
     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坚陷者足 
阳明病,此胃脉也。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 
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 
之三里也。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 
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 
之巨虚下廉。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 
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 
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 
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黄帝曰:刺之有道乎? 
     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染于巷,中肉节 
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 
去,反还内著,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大意】 

     主要讨论邪气伤人的原因、部位、引发的症状,从而提出辩别病形的方法。对色诊、脉诊、尺 

肤诊言之较详。突出了小、大、缓、急、滑、涩六纲。还介绍了荥腧各穴及合穴的不同作用,强调针 

穴要准,不可误伤筋肉,更不能误用补泻。 

… 页面 61…

                                   根结篇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 
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 
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 
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 
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 
咸绝。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 
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阳明为 
阖,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