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正德五十年 >

第463章

正德五十年-第463章

小说: 正德五十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才那李裤头儿忽然惊叫道:“这么说,咱们京军岂不是空了。”

“才想过来啊?”苏老爷子翻着眼皮儿道:“所以啊,奉劝诸位,多多采买些油盐米面回家吧!想想当年的土木堡之后,咱们北京城让人围了!”

他这么一提,这些老北京顿时都是打了个寒战,土木堡之变他们没经历过,却是听说过。当年土木堡大败,五十万京军让瓦剌太师也先给杀的片甲不留,瓦剌大军顺势把北京城给围了,那是大明京师第一次被人围困。京城内这么多的人口,接近百万的庞大数字,每日所需用度,都要从城外运送,这样被围困,顿时便断了米面粮油的来源,一时间,京城内流言四起,米价飞涨,百姓们连饭都吃不起了。

祖辈们每每提起来,都是不寒而栗。后来若不是于谦于太保用铁腕手段镇压那些趁乱囤积居奇的奸商,平抑粮价,只怕又要饿死不少人了。

大伙儿这么一想,现下京军四面作战,又是去打哈密王,又是去打安南,京中如此空虚,只怕鞑靼瓦剌当真会趁乱进攻啊!到时候,岂不是又是一场大祸?

有人心下不信,便问苏师爷:“苏老爷子,那您老已经买了米面粮油了?”

“你呀,你小子,信不信由你。”苏老爷子已经是站起身来,丢了几枚大钱在桌子上,晃晃悠悠的踱步出去,丢下一句话:“我现下正在收拾东西,过两日,便回绍兴老家。”

众人呆若木鸡,却没想到这老头儿真绝,一跑就是千多里地。

看着苏师爷晃晃荡荡的走出去,王霸眼中闪过一道异光,暗暗地把苏师爷说的那番话记了下来。他笑道:“苏老爷子,您慢走!”

一边说着,一边还很是客气的送出门外,苏老爷子挥了挥手,很快便消失在街角。

王霸脸上的笑意丝毫未变,招了招手,那打杂擦桌子的小二便是凑了过来,王霸低低道:“告诉三猴子,盯住他!”

“是!”小二低低的应了,一转头,仍然是仔细的擦着桌子,擦完了之后,便大摇大摆的钻到了屋子后面,似乎是解手去了。

少顷,便有一个穿着黑袄,打扮寻常,长相也寻常的汉子慢慢悠悠的晃出来,抄着手,走在路边,循着苏老爷子离开的方向而去。

又来客人了,王霸王掌柜急忙喊小二招呼,却没见人,骂了两句,脸上笑盈盈的自己接待了上去。

这会儿,城门还没开。

在安定门外,也是已经排起了长长地队伍,进京卖菜的菜农,赶着大车的生意人,城外锅庄送酒的队伍,进城找活儿干的农民,排起的队伍足有一里多长,等着开城门。

而城内,也是分外的热闹,从城门口开始排队,马车一辆一辆的紧挨着,一直能排出两条街开外去,远远看去,就像是两条长龙一般。这些马车,都比一般的马车要大不少,显然都是拉货运货的马车,让人奇怪的是,这些却全都是空车。

每辆车只留下一辆看车的,车队的伙计们都在吃饭,路边的那些小摊小吃店都是顾客盈满,忙的老板小二都是脚底给安了风火轮一般。

这些马车,每辆车上都插着旗子,上面或者写着字样,或者画着图案,有的旗子一样,有的不宜。这些旗子,是各个商队的标志,大的商队,几十辆马车,小的车队,十来辆,那更小些的,只有三五辆,则是几个人凑得钱跑单帮的。

看得出来,是这些急于出城的商队,带动了附近的发展。

虽然是清晨,这里却是人声鼎沸。

安定门这块儿,原来是没这么热闹的。

根本没有。

安定门,在元朝的时候叫做安贞门,这个门的用途呢,更多的是大军出征,得胜而归,班师还朝的时候,走的就是这个门。打完了仗了,老百姓们安居乐业了,朝廷也海清河晏了,这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这也是大明改名为安定门的由来。

不过在大明朝北京城东西南北这几个门里头,数得着的就是安定门最荒凉,排名倒第二的,则是德胜门,也是北门。

人说南来北往,但是从京城往南去的,从南边儿过来的商队多,但是往北去的,从北边儿回来的,就要少得多了。盖因大明朝是天子守国门,这国都定的已经是足够的靠北了,再往北是什么?

刚开国的那会儿还好,从京城往北,一直到的大漠草原,极东的海边,都是大明的边境,那会儿,只要胆子大,人手足,关系硬,跑关外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利润更是极为的丰厚。但是现在不同了,自从瓦剌鞑靼崛起,朵颜三卫和三姓女真相继独立,北边儿就没意思了。

那边儿现在是草原,是鞑子,是荒凉的关外,是鞑靼、瓦剌、朵颜三卫、三姓女真!

去跟他们做生意?没错儿,利润是挺丰厚的,基本上是带上一车的绸缎铁锅去那边儿一趟,换回来的东西就足够一天吃用的了。

但是问题是,您有命回来么?别说有命回来了,连去都没命去!

大明朝是严禁和这些草原民族经商的,一旦发现有偷偷往那边儿运的,就一个字儿,杀!

当然,也有那等势力足够的大商人,私通关外的异族,但是那些人毕竟是极少数的,像是杨恺那等,只怕整个大明也不过是两掌之数而已。而且这些人,多半是集中在大同、宣府、甘肃那些边镇,近水楼台先得月,大明京师还真没几个。

所以,这些年,安定门的没落自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以至于人烟稀少的安定门甚至被顺天府定为了粪车出入的专用门,整个北京城一百多万人的屎尿每天傍晚都从这儿运出去。

但是在今年,这里却是奇迹一般的热闹发达了起来。

从北边儿过来的商人多了许多,而去往北边儿的商人,也是络绎不绝,京城的商队早就已经是走光了,而北直隶、山东、河南,甚至是南直隶,湖广,江浙那边儿的商队都是急急忙忙的赶着进了京城,然后在京城补充了给养,休息一宿之后,继续北行。

他们的目的地是,喜申卫!

当然,现在不少消息灵通的生意人都已经知道,那里现在已经建成了一座宏伟雄壮的大城,改名叫镇远府。

他们的目的,几乎无一例外的,就是玉米。

就像是武毅军的发展速度一般,这种被连子宁亲自从日本引进舶来的高产良种,在过去短短的两年内,已经是风靡全国。

玉米最早在山东连子宁曾经掌管的六县之地进行大规模的种植,然后在当年就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产量极高,而且吃法也是比较多,秸秆还能喂猪,还能当燃料,再加上又是新奇,竟然引得当地百姓都是哄抢。后来外地来此做生意的商人们品尝到玉米,顿时都是发现了上商机,采购了大量的玉米回去,在当地成了紧俏货物。而他们把消息传回去之后,各地的商人也是蜂拥而来,纷纷在六县之地采购。

先是山东的,后来是北地的,再到后来,竟然连远至两广福建的商人都是千里迢迢,过来采买。

山东那些玉米竟然是被采购一空。

而玉米的名气,已经是传遍了整个天下。

但是偏偏,玉米就那么多,却是满足不了许多人的需求的。山东的玉米大丰收,于是当地的士绅官僚都是大喜,决定下一年还种这个,但是也只有他们这里而已,以中国人这保守的性子,其它地界儿的农民,想要说服他们改种玉米,那可是难了。

所以这就形成了和饥饿疗法原理相同的情况,玉米供不应求,可以说,只要是把玉米运回去一卖,那就能赚大钱。因为这会儿更多的大明百姓士民都是把玉米当成一种挺好吃的消闲物,而不是主食。甚至就连山东六县之地的农民也是如此,他们把玉米卖了然后买面吃。

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想见,当连子宁故意放出东北松花江将军辖地种了数百万亩玉米的时候,会对这些人造成何等样的震惊!

于是,顺理成章的,就有为数众多的商人,赶赴东北。

忽然带队的掌柜一声大喊:“要开城门来,兔崽子们都滚回来,误了老子的大事剥了你们的皮!”

正在吃饭的一众伙计们发一声喊,纷纷扔下钱作鸟兽散,便有些趁乱不给钱的,那小摊儿老板在后面撵着大骂,顿时乱成一团。

到了时辰,安定门城门轰然打开。

里面的人已经能看到外头那些排队的人了。

而就在此时,忽然一阵密集的马蹄声响起,自远而近,众人纷纷望去,只见三名骑士从远处狂奔而来,大红色的披风,在风中宛若一片红云。亮银色的甲胄上面布满灰尘,变得脏兮兮的,看来是赶了很一阵子路了。

他们都是一脸的疲惫之色,脸上神色却是极为的振奋,离着城门老远就开始大喊:“诸位让路,有紧急军情!”

众人一听,都是赶紧让开了道路,城里城外的人们眼睛顿时全都盯住了他们的脸上,心中充满了好奇。

那几名骑士长驱直入京城,挥舞着手中的大红战帖,满脸都是兴奋,在大街上纵声大喊:“武毅军大胜,武毅军大胜!武毅伯挥戈荡平海西女真,三战三捷!斩首三万!”

“武毅军大胜!武毅军大胜!武毅伯挥戈荡平海西女真,三战三捷!斩首三万!”

一时间,大街上只听到他们兴奋的大喊。

大街上的百姓听到他的呼喊,都是愣住了,满脸的不敢置信。

武毅军,竟然在北地打了这么大的胜仗,砍了三万个脑袋?

然后他们便是一阵欢呼。

大街上欢声雷动,响彻寰宇。

大明朝立国百年,与士民共治天下,自然是很得民心的,听到官兵大胜,百姓们自然都是高兴欣喜。无论是手里头干着什么活计,都是暂且放下,先欢呼一番。

他们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因为他们,真的是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这么让人欢欣鼓舞的消息了。

北伐军大败,哈密王独立,安南北犯,鞑靼瓦剌寇边,自从正德五十年开始,大明朝就是各种吃亏不断,噩耗频频传来,让人听了都是觉得没脾气,只感觉大明朝这是怎么了?就不能打一场胜仗么?

而眼下,却是传来了武毅伯在北地荡平女真的消息!怎么能不令人振奋?

而且更重要是,连子宁是出身京城的,他在京城人气极高,而且武毅军由于是京南大营成军,也被视为是京城爷们儿的子弟兵,所以隐隐然被看作是自己人!

自己人打了胜仗,那自然就更高兴了。

而那两边的茶馆中,更是走出来几个穿着长衫,读书人模样的人,便欲向前问那几个骑士具体战况。

只是那几个骑士一边奔驰,一边呼喊,此时却是已经去的远了。只是跟在他们身后的十来匹极为神骏的战马已经是再也支撑不住,嘶鸣一声,轰然倒地,溅起一地的灰尘,目睹的人都是心里一惊,心道这些骑士难不成是从松花江一路飞奔过来的,竟然连马都累死了这么多?

还是那个名叫‘宋记’的静雅茶馆,二楼上临窗的位置,两个年轻人正对酌。

两个年轻人,一个穿着青衫,长相方正,在他对面,坐着的却是个娃娃脸的青年,看上去比那长相方正的年纪还要小些,穿着一袭白袍,一双小眼珠子咕噜噜乱转着,透着一股机灵。

这两人,正是邱清泉和宁斐两人。

邱清泉刺溜儿一口酒,呵呵笑道:“以前每每听到武毅军大捷的消息,总是振奋非常,只是听的多了,却是平淡了,也不多么高兴了。似乎感觉武毅军打胜仗,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一般。若是不打胜仗,反而是让人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