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清弊主 >

第102章

大清弊主-第102章

小说: 大清弊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人杯来盏往,几杯酒下肚,胤禩才轻叹道:“可惜何先生还没放出来。”

胤禟也放下杯,道:“不知皇上准备如何处理那批涉案官员。”

“那批官员中,可有不少有才有操守的官员,就此流放罢黜,确实是可惜了。”十阿哥胤誐亦是轻叹道:“咱们八党现在可是缺乏在士林中有号召力的人物。”

“过几天,待皇阿玛心情平和了,八哥去撞撞木钟。”胤禩矜持的说道。

胤禟闻言一喜,“八哥若真能让皇阿玛回心转意,那在士林中影响力可就大了。”

“没九弟想的那么容易。”胤禩苦笑着道:“能把何先生,汪灏两人捞出来,八哥就心满意足了,《南山集》案,可是皇阿玛钦定的大逆,只怕没那么容易回心转意。”

毓庆宫。

皇太子胤礽却是独自孤坐在书房中,静静的出神,一众宫女、太监、下人仆役都知道太子心情不好,所以都离得书房远远的,生怕招来无妄之灾。

经过了最初几天的痛苦与失落,胤礽的心情已经平复了下来,康熙既然毫不手软的打掉了他的党羽,也就意味着他根本不可能有继位的希望,接下来很可能就是囹囫之灾,走到如今这一步,他也没什么后悔的。

这几天来,没了党争,没了希望,他反而有种跳出局外的感觉,不仅心思格外清明,眼界也宽了不少,复太子位之后的这两年情形,他都仔仔细细的再三的回想,也彻底的明白过来,复位之初,康熙的慈爱,恩宠,统统都是假象,康熙当初复立他为太子,不过就是一种权宜之计,无非是想利用他来钳制老八,即便他不积极的策谋兵谏,也无继位的可能。

事到如今,他既不后悔亦不怨天尤人,康熙毕竟给了他一次机会,他也不是没努力过,尝试过,技不如人,没什么好怨恨的,只能说命运弄人。

现在他算是彻底解脱了,老八现在应该在弹冠相庆吧,胤礽嘴角露出一丝冷笑,老八现在是身在局中,一颗心正如炭火般热着呢,却不知道,他也就是块垫脚石。

康熙会把皇位传给谁呢?剔除了他和老八,现在风头最劲的就数老十四了,有可能是老十四吗?

第175章 老十四太子?

胤礽舒适的靠在椅背上,仰着头,静静的思忖着,老十四这两、三年可谓是异军突起,农学院,‘四大恒’,办义学,下江南建远洋舰队,建海军学院,海关革新,远洋贸易船队,京城改造,自立十四党,工商杂税革新试点,福建招抚,抗旱高产农作物。根本就没消停过。

老十四的虽然是远在江南,可朝廷的每件大事,几乎都能看到他的影子,他现在不仅有钱,而且有兵,康熙对他的十四党更是不遗余力的支持,就连他这个太子最受宠信时,也没受到康熙这么恩宠、信任过。

难道康熙早就属意老十四?也不是没这个可能,除了他这个太子,老十四是呆在康熙身边时间最长的皇子,而且这几年,康熙对老十四也是明显的偏袒。

不过,联想到他自己和老八的情形,再想到康熙现在对老十四的大力扶持,胤礽又觉的有点不对劲,有心争储位的,还有老三、老四、老八一党,另外,十五、十六、十七现在亦是十七八岁了,难保就没有争储的心,甚至就连老五、老七、十二也未必就没有那份野心。

这一点,康熙不可能不知道,他此时既然大力扶持老十四,自然是准备立老十四为太子,但老十四不仅身份不贵重,根基亦是浅薄,就算有康熙相助,他能挡得住这帮如狼似虎的兄弟们的明枪暗箭?

他胤礽不仅身份尊贵无比,而且自小就是太子,基础可比老十四强多了,尚且落得如此下场,老十四能有什么好结果?康熙会不会也是存了拿老十四做挡箭牌的心思,就象他这个太子一样,名义上是皇太子,实际上就是一个挡箭牌。

胤礽顺着这个思路,越想越觉的有理,他当了近四十年的太子,这个中的滋味,他可是比谁都清楚,相信康熙心里也很清楚这点,如果康熙成心传位老十四,就绝不会现在就把他架在火上烤。

但除了老十四,又还有谁适合呢?胤礽不由一阵迷茫,上次他遭圈禁,是突如其来,他根本就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但这次不同,他不仅有心理准备,也有时间准备,若是揣摩透了康熙的心思,现在就结下善缘,后半生及他的子孙日子就要好过远了。

雍亲王府,后花园,南院。

四阿哥胤禛也在琢磨这个问题,“先生,二废太子可以说已经是势在必行,皇上接下来,会立谁为太子?老十四?老八?仰或是另有其人?”

邬思道默然半晌,方沉吟着道:“现在考虑圣上会立哪位爷为太子尚且太早,托合齐会饮案尚未结案,即便结案之后,圣上亦不会马上废太子,托合齐会饮案的罪名是结党妄行,图谋不轨,圣上一生雄才武略,又极重名声,更为重要的是,大清立国之本,便是孝治天下,试想,圣上岂会让太子背一个试图篡逆的罪名?这不仅关系到皇家的脸面,更是关乎圣上一世英名。

再有,立太子乃国之大事,区区三年,圣上废而复立,立而又废,不仅动摇国本,亦极易招致物议,基于此点,圣上即便是废了太子,再立,则必然是慎之又慎,多方权衡,因此,思道断言,二、三年内,不必考虑这个问题。

至于圣上属意谁为太子,天心难测!但绝不会是八爷,思道揣摩,圣上招十四爷回京,极力扶持十四党,则有极大的可能是立十四爷。”

老十四!胤禛心中料想的亦是老十四,眼下还真没谁比老十四更适合。

“四爷别急。”邬思道含笑道:“我朝皇太子,虽有储君之名,却无储君之实,一众阿哥开牙建府,分领差事,谁个不是资质超卓,才华横溢?东宫之位实则是众矢之的,太子爷不就是最好的佐证?废而复立,眼下又是被废的局面。试想,以太子的如此尊贵的身份和多年的经营,尚且坐不稳,环顾诸位皇子,现在谁有本事坐的稳?圣上如今春秋正盛,在日子还长着呢,四爷何必为此自忧?”

德州是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亦是江南入京的必经之地,十一月下旬的德州虽然还不曾下雪,却也是寒风刺骨,大运河上仍旧是船只往来如梭,码头上亦是一片繁忙景象。

码头上的值守兵丁眼尖,远远看到一艘插着钦差旗帜的官船南来,便急忙的驱赶码头上的船只、人群,让出道来。

这艘官船上的钦查不是别人,正是赴京的十四皇子胤祯,他亲卫众多,有带着方苞、丁尔戬、吴明军三人,走陆路反而不如水路快。大运河虽然船只众多,但一见到钦差的官船便要远远的让出道来,乘船的速度也并不比骑马慢上多少。

因未通知地方官府,码头也无人迎接,官船一靠岸,一等侍卫巴亥就带人跳上码头警戒,连坐了几日的船,胤祯亦想走动走动,一身便装就下了船,为免惊动地方官员,他亦不用仪仗,一行人前呼后拥径往驿站而去。

才走了两条街,胤祯就被街上一群戴枷缚绳的犯人给吸引住了,这是一群大大小小五六十人的队伍,男女老少皆有,老者已是花甲之数,小的还抱在手中,所有人都用长绳缚着,就连五、六岁的小孩亦不例外,不少人身上血迹斑斑,脸上、身上都留有清晰的鞭痕,队伍前后有十多名差役驱赶。

胤祯一看就明白过来,这肯定是《南山集》一案的案犯,被地方官府押解进京的,他也没停留,只吩咐达春派两名亲卫远远跟着,方苞却是猛盯着那群人看。

到驿站安顿下来,天已麻黑,用过晚餐,方苞就赶到门外求见。

胤祯亦知其所为何来,便传了进来,一进门,方苞就跪下道:“恂王爷,今日在德州所见押解案犯,是安徽桐城方家、方孝标一脉,恳请王爷允准方苞前去探望。”

胤祯暗忖,方孝标一脉,那可是重犯,难怪举家押解进京。瞅了眼方苞,他才道:“你自身亦是在押案犯,前去探视,不仅于事无补,更有窜供之嫌,你是想让本王出面,打声招呼,让一众押解差役手下留情,让他们少受点苦吧?”

被戳穿心思,方苞亦不脸红,一听这话,他便情知胤祯早有援手之意,忙叩头道:“方苞惭愧,眼见他们凄惨情形,心如油煎,还祈王爷援手,此恩此德,方苞来生衔草接环以报。”

“此案系圣上钦定大逆,方孝标一脉,又系重犯,本王实不宜过问。”胤祯沉吟着道,“不过,你既然求到本王面前,那又另当别论,本王出银子,留几名亲卫下来,一路照顾他们至京,如何?”

“王爷大恩大德,方氏一族,世代不忘。”方苞重重的磕头说道。

尽整些虚的,胤祯颇不以为意,转了话题问道:“令慈可好?”

见胤祯问起母亲,方苞又叩了个头,方道:“多谢王爷垂询,方苞不孝,欺瞒高堂进京为官,并未惊扰。”

胤祯微微点头,“你是个孝子,本王回京后,谴人去江宁照看令慈,你且安心。”

方苞确实至孝,听闻其母有恙,连唾手可得的翰林都能弃之不顾,回转江宁侍奉,受《南山集》一案拖累,他心中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其母,听闻胤祯承诺,谴人照看,眼圈立时就红了,忙重重的磕了三响头,道:“方苞何德何能,承蒙王爷如此垂怜。”

胤祯却是回头喝道:“达春,谴四名亲卫,留三千两银子,照顾方家案犯一路至京。”

回到自个的房间,方苞却是一夜无眠,自《南山集》案发,被捕入狱,想明白了《南山集》一书触怒康熙的原因后,他便自忖难逃一死,后来得知《南山集》一案牵连之广已经超越了清初《明史》一案,他更是心如死灰,即便胤祯在江宁县监狱,信心满满的说康熙会有恩旨,他也不曾指望有活命的机会,所谓恩旨,不过是少牵连一点罢了,他方苞可说是《南山集》案的前几号人物,再赦免,也赦不到他头上。

可今日胤祯连番施恩,方苞的心思不由活了起来,胤祯顺道带他回京,还可说是受人所托,安排亲卫花银子照顾方氏一族,亦可说是同情,可谴人去江宁照看其母,又是为何?想到康熙对胤祯的宠信,想到胤祯在扬州的胆魄,手段,他不由一阵兴奋,说不定十四爷真有把握救下他来。

四日后,胤祯赶回京城。

此时,胤祯在扬州公堂会审时,突然发难,一举摘了两江总督噶礼、安徽巡抚梁世勋二人的顶戴,剥了二人官服的事情亦早传遍了京城。

京城一众大员对此是褒贬不一,赞赏者有之,诽谤者亦不少,不过,京城这几个月来,根本就未曾消停过,而且谁都知道噶礼是太子一党,是以,就算心有不满者,亦只是小心观望,并无人敢出头弹劾胤祯。

第176章 劝谏康熙

胤祯一进京,便温言宽慰了方苞、丁尔戬、吴明军三人一番,而后才命达春将三人送往刑部,并让他关说一、二,他自个便径往皇宫而去。

到的景运门,递上牌子,胤祯便在心里默想,待会见了康熙,该如何回奏。此时,日刚过午,在景运门还另有几个官员等着候见,见到十四阿哥回京递牌子觐见,一个个不由暗暗叫苦,十四爷在扬州的事,他们早有耳闻,他这一递牌子,康熙肯定是要先见他,他们今天怕是没有觐见的机会了。

虽然心里叫苦,但几个官员却是不敢失礼,一个个忙凑上来给胤祯请安,胤祯扫了几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