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474章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474章

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访挥心芰χ富诱獬【稣健!

公子豹冷笑,“你老了?我看你身体很结实,再活个十几二十年不成问题。”

王翦摇摇头,“不是我矫情,也不是我故意推托,我的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麃公和公子豹看到王翦态度很坚决,知道再劝也没用,随即也就不劝了,征询他对决战的一些看法。

“如果一定要进行决战,我有两个建议。”王翦说道,“一是请武烈侯到中原指挥,二是以主力攻打楚国,以偏师阻击齐军。”

王翦的这两个建议都没有得到咸阳的采纳。秦王政和中枢仔细考虑后,放弃了王翦,任命蒙武出任中原战场的最高统率,冯毋择副之;任命公子腾为东南战场的最高统率,杨端和副之,并命令两地马上进行中原决战的准备。

年初,蒙武、冯毋择、李信三人赶赴咸阳,与秦王政、中枢共议决战策略。

大秦动用四十五万大军进行中原决战,这在大秦历史上也是罕见,而且其意义非凡,胜了就可以完成中土的统一大业,在政治上也可以赢得绝对优势,但如果输了,那就是一场灾难。倒不是说打输了,大秦的统一大业就此停滞,最多也就是统一进程受到挫折而已,但打输了在政治上就完全被动了。

打输了,中原决战是不是就不打了?还是要打,但蒙武、冯毋择、李信等人就没有机会了,武烈侯公子宝鼎和王翦等老秦人将率必然会取代他们的位置。假如最终由公子宝鼎和王翦等人打赢了中原决战,完成了中土的统一大业,公子宝鼎的功勋就非常卓著了,王翦等老秦将率就不必说了。双方联手,既掌控军队,又掌控国防战略,由此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朝政的控制,到那时,公子宝鼎完全可以把握国策变革的主导权,而秦王政和咸阳宫就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对他妥协忍让了。

这就像当年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和魏国的信陵君一样,在他们权势最为鼎盛时期,大王和中枢虽然不至于沦落为摆设,但朝政被他们所把持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有一点不得不承认,这三位君侯在掌控各自王国的朝政期间,都帮助各自的王国取得了短暂的辉煌。尤其是平原君,在赵国生死存亡的一刻,带领赵人浴血奋战两年多的时间,最终在魏楚合纵军的帮助下击败了秦军,护卫了国祚。反之,当君王想方设法遏制和打击他们的时候,当君臣之间矛盾最为激烈的时候,都给自己和王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害,这其中最明显的例子还是平原君,长平大战的时候正是君臣矛盾最为激烈的时候,这种矛盾直接造成了廉颇的罢职,而廉颇的罢职正是长平大战的转折点。

武烈侯公子宝鼎正在成为这样可以主宰王国命运的权臣显贵,而这与秦王政、与法家大臣集权中央的理念完全相背离,是他们无法容忍的事情。

中原决战就此成为大秦的转折点。打赢了,不但统一大业可以完成,秦王政和法家大臣们也能完全控制和主导国策的变革,不至于处处受到权臣的掣肘,这也是咸阳急于发动中原决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王政把蒙武、冯毋择和李信召回咸阳共议决战,就是想充分听取前方将率对此仗的看法,确保决战的胜利。

蒙氏和冯氏是秦王政的左膀右臂,信任和恩宠蒙武和冯毋择是理所当然的事。李信受到重用,却是因为右丞相隗状在此次决策中对秦王政的绝对支持。

巴蜀人和陇西李本为一系,虽然陇西李官拜九卿进入权力核心层与武烈侯、老秦人的帮助有直接关系,但这是建立在武烈侯、老秦人和巴蜀人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三者之间的精诚合作,三者都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崛起和复兴。

不过随着武烈侯的权势越来越大,对朝政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尤其其逐渐掌控国策变革的主导权之后,对朝政的干涉程度已经危及到了老秦人和巴蜀人的利益,所以老秦人中的一部分贵族,还有巴蜀人,包括留在朝堂上的部分楚系力量,都在此次决策中选择了支持秦王政。

秦王政也需要他们的支持,尤其需要巴蜀人的支持。现在楚系熊氏已经遭到全面压制,但楚系毕竟枝繁叶茂,其势力深入朝野内外,无法连根拔除,所以秦王政和熊氏彼此妥协,由巴蜀人出面掌控楚系力量。形势发展到今天,武烈侯已成为咸阳一大威胁,王子们也封君封国,立储迫在眉睫,不出意外的话,中原决战之后,公子扶苏肯定要被册封为储君,因此秦王政与楚系之间最为激烈的矛盾已经不复存在,相反,现在两者之间有了共同的利益诉求,都要确保王统,确保公子扶苏的储君之位,确保中央掌控权柄,于是两者自然就重新走到了一起。这是巴蜀人和部分楚系力量坚决支持秦王政发动中原决战的直接原因。

武烈侯在此策上最终选择妥协,也是因为巴蜀人和部分老秦人对秦王政的支持,事实上他现在已经没有能力阻止中原决战了。



蒙武还是一如既往的谨慎,而冯毋择因为这段时间不但主政河北,还征战于北方战场,在军政事务上与武烈侯接触频繁,对武烈侯的治国理念和代北策略理解深刻,所以他现在其实也不赞成仓促进行中原决战,但冯氏是秦王政的股肱,既然秦王政和中枢一定要发动决战,他只有无条件服从。

李信在军中属于少壮派,和王贲、司马断、章邯、蒙恬、蒙毅、熊庸、曝布都是同时代的人,这帮人虽然隶属于不同的派系,但机遇都非常好,在战场上连番建功,迅速崛起于军中,现在都是独当一面的统军大将。少壮派气势如虎,根本不把关东诸侯国放在眼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近几年的征伐中,秦军横扫关东,先后吞并了韩魏赵燕四国,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比如王贲,他就赞成中原决战,虽然武烈侯和王翦反对决战的理由也很充分,但他认为齐楚两国根本就不是秦军的对手,只要秦军主力进入中原,绝对可以击败合纵军,可以摧枯拉朽一般横扫敌寇。

李信就是这帮少壮派的代表,他信誓旦旦地告诉秦王政,中原决战有绝对胜算,不要说投入这场决战的总兵力达到了四十五万,即便只有二十万,也足以摧毁齐楚,一统中土。

秦王政和中枢大臣们自然不会幼稚到相信军中少壮派的豪言壮语,但这帮少壮派是大秦的未来,是军中的绝对主力,只要这帮人有信心,有决心,那此仗至少增加了三分胜算。

秦王政把王翦所提的两个建议拿了出来,征询蒙武等三位统率的意见。

王翦明确拒绝去中原战场,但他推荐了武烈侯,可见他并不看好蒙武。这就是秦王政的激将法了。你们看看,王翦瞧不起你们,认为你们打不赢这一仗,你们是否要为自己争口气?

是人都要争口气,秦王政的激将法果然起到了作用。

不过蒙氏曾两次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被敌人翻盘,打了败仗,第一次蒙骜甚至把性命都丢了,而第二次蒙武的战败直接导致秦王政控制军队的布局彻底失败,让老秦人“以退为进”的策略得以实现,乘机东山再起全面控制了军队,以致于秦王政和咸阳宫直到如今还是在政治上屡遭掣肘。这一次又是秦王政的布局,秦王政不但要利用这场决战控制军队,遏制武烈侯,还要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所以这一仗只能赢,不能败。

蒙武的压力太大了,过大的压力导致他异常谨慎。王翦的第二个建议引起了他的关注。

王翦的意思是齐国实力强,楚国实力弱,集中优势兵力打楚国的把握比较大。把楚国打败了,齐楚合纵随即失败,决战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此次决战秦国的财赋非常紧张,能够支撑的时间不长,所以王翦认为要速战速决,而速战速决当然要挑一个实力较弱的对手。打败了楚国,齐国独自抗衡秦国就非常难了,只待时机合适,秦军就可以发动灭齐的大战。

王翦的策略说白了还是不同意决战,还是力求先行创造吞楚灭齐的条件,先把整个中原牢牢控制住。

秦王政和中枢的目标根本不是中原,而是统一大业,他们要利用这场决战摧毁齐国的武力,先把齐国打得伤痕累累奄奄一息,然后横扫江淮,把楚国赶到江东苟延残喘,这样一来,中土除了江东吴越之地,其他地方尽数落入大秦的手中,统一大业就此完成。

蒙武觉得王翦的建议有道理,请秦王政和中枢慎重考虑。

秦王政沉吟不语。右丞相隗状则一口拒绝。中枢已经做出了决策,不可更改。







        第370章 熊氏外戚

第370章  熊氏外戚

隗状不容置疑的口气让蒙武略感惊讶。

秦王政召他们回京就是商量攻击策略,如果中枢认定所拟策略不可更改,那召他们回来商量什么?

蒙武踌躇稍许,缓缓说道,“当初武烈侯曾就中原决战一事提出过建议,他和武成侯的看法一样,也是认为如果要摧毁齐楚合纵,必须先摧毁楚国。”蒙武说到这里看了秦王政一眼,继续说道,“为此武烈侯还数次进言于大王。”

这事大家都知道,当时咸阳打算在灭赵之后马上开始中原决战,至于决战怎么打,武烈侯和咸阳的分歧非常大,不过北方局势迅速恶化,此议旋即搁置。现在咸阳要发动中原决战了,攻击策略还是坚持过去那一套。

攻击策略的分歧实际上是源于各自政治目的不同。

秦王政和中枢要一战决胜负,所以集结主力攻杀齐国。齐国的实力比楚国强,但齐国的疆土比楚国小,而且齐国疆土的位置处在中原的东方,拿下齐国,大秦就占据了整个大河流域,基本上完成了中土的统一。

在这个时代,大江以东包括吴越之地,在中原人的眼里等同于蛮荒,就像秦国的关中之地一样,至今在中原人的眼里也还是落后的边陲,秦人也是一群半开化的野蛮人,而楚人在过去甚至自称为蛮夷。

中土人的地域观念非常强,尤其随着文化学术在中原的蓬勃发展,诸子百家自视高人一等,在传授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把这种浓厚的地域观念传承了下去。几百年来,关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土,而关东实际上包括中原韩魏、河北赵国和山东齐国,上溯春秋时期还有晋郑宋卫鲁等国。中土的文化学术中心也就是从中原的西河、鬼谷到河北的邯郸,再到齐国的临淄。所以秦国也罢,楚国也罢,他们本身的文化学术虽然在后世得到推崇,但在这个时代,因为他们处在中土的边陲,在所谓的中土人的眼里,在赵齐韩魏人的眼里,他们就是野蛮王国,就是野蛮人。

秦国的统一大业,在秦国君臣的心里,实际上就是拿下中原的韩魏、河北的赵国和山东的齐国,也就是大河流域的诸侯国,如今韩魏赵已灭(重建后的韩魏是秦国的附庸藩属,已经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诸侯国了。)大河流域就剩下一个齐国。只要拿下齐国,统一大业就算完成。

想象一下,当秦国拥有了整个大河流域,把北方疆土尽数收入囊中,楚国还有抵抗之力吗?就算楚国想与大秦划江而治,那也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而已,毕竟这个时代的大江南部区域的确很落后,就算不是蛮荒也无法支撑楚国与秦国抗衡。

拿下齐国就算完成了统一大业,试想秦王政和中枢会在中原决战中做出何种决策?答案不言自明。

历史上秦国统一进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