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时行 >

第263章

宋时行-第263章

小说: 宋时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间两地,与那虏贼谈和。”

玉尹闻听一怔。眼中闪过一抹疑惑之色。

他和秦桧认识。但出于后世对秦桧的了解,所以一直若即若离,不肯与之深交。不过,通过几次聚会,玉尹隐隐约约可以感受到,而今的秦桧,似乎是个坚定的主战派,对女真人颇为不屑。可怎地这没过多久,秦桧就变成了一个和谈派?

想到这里,玉尹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秦桧而今拜御史大夫。也算是位高权重。

他已经改变了立场,恐怕朝中的主战派,会越发感受艰难吧。

想到这里,玉尹心中只能苦笑。

苦苦挣扎一载半。原以为他已经改变了许多东西。可到现在才发现,他改变的只是一些细节,而大势方面,还是没有变化。照此趋势发展下去,秦桧还是会变成历史上那个秦桧……玉尹第一次,有一种无奈感。这种无奈感,让他非常憋屈,心头似乎有一团火在燃烧……徽宗皇帝不去,只怕于大局,产生不得变化。

“李伯纪。而今如何?”

高尧卿一怔,犹豫片刻后道:“李伯纪还是原先那样子,在朝堂上屡次反对议和,不得官家所喜。”

“那……大郎呢?”

“大郎……”

朱绚和高尧卿都知道,玉尹所说的‘大郎’,是李纲之子李逸风。

“大郎而今却了不得,不到一年便做了获鹿主簿,虽只是个紧县,却得了从八品的衔。”

紧县,是宋代的一种称呼。

比如在京城之内的县城。名曰赤县;京城之外,京畿之内,名曰畿县;有人口四千户以上,称之为望县;三千户则换做紧县。三千户以下,两千户以上。唤之上县;两千户以下,千户之上。名为中县;凡人口不足五百户者,皆称之为下县。

获鹿,位于真定府。

而原先真定府指挥使张所,在年初时调回京师,为监察御史。

从高尧卿话语中,玉尹听出了些许不屑之意。

想想也是,当初李逸风出卖朋友,结果离开了东京。按道理说,似李逸风这种情况,能坐到小作口寨的知寨已了不得。可谁又想到,不足一年,他便坐到了一县主簿的位子。

高尧卿面露不屑之色,说不得心中是万分嫉妒。

李逸风能做到主簿的位子,少不得有其父李纲的照拂。想那李伯纪,不过是个没实权的太常少卿,却可以为李逸风安排前程。高尧卿的老爹高俅,可是实打实的殿前都太尉。论实权,论职位,绝不是李纲可以相提并论,但高尧卿却要留在东京,苦读太学,寻求出身……偏偏,人们对李纲的赞誉,远远高过于高俅。

朱绚一脸漠然,“三郎何必如此。

你两位哥哥,而今都已出仕,若你再身高位,只怕高太尉那边,更不好做人。”

高尧卿哼了一声,没有回答。

可是从这短短几句对话中,玉尹还是听出了一些端倪。

高俅而今的日子,怕是不太好过!

“对了,报馆那边,而今如何?”

“报馆甚好,一切照旧……从年初后,周刊的刊印数已经到了五万份,每份市面上出售十文,倒也不必担心。只是正月以来,京城里多了三五家报馆,不断在和我们作对,还拉走不少的人。如高阳正店等几家酒楼,已转投他家,利润却减少了一些。

不过小乙放心,虽走了些人,却无碍大局。

那些报馆也多是有来历,所以太子那边,也不好有许多动作。”

玉尹点点头,没有做声。

这种情况,在他意料之中……北宋是一个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不可能把这话语权,完全垄断与皇室手中。所以,那些士大夫们,早晚会插手涉足其中。

“那几家报馆,都刊载些什么文章?”

“各有不同……如大宋观察周刊和大宋评论周刊虽说都是刊载时局,但态度截然相反。观察周刊是坚决主战,其读者多是太学和武学学子,以及一些京城清流。

每七日发行一次,每次的数量大约在三五千之数。

我听说。这观察周刊是纯粹的邸报。不接受任何资助,全凭那些人,还有一些读者的支持;倒是那评论周刊做的风生水起,颇有些模仿我等的意思。高阳正店几家人,便是被他们拉拢过去。每期刊印数量,在两万左右,影响力高于观察周刊。”

议和派,多唯利是图者。

甚至从某方面来说,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远高于主战派。

这两份周刊。倒也显示出朝堂上主战派和议和派的真实状况。

李纲等人也许是忠臣,也许是能臣,却终究还是斗不过那些奸党……不知为何,玉尹突然想起后世一部电影。名字和内容。都已经模糊了,但其中有一句话,却印象深刻。

贪官要奸,清官要更奸!

李纲这些人的品性或许不差,能力也不算弱,但比起奸党,似乎还是少了些手段。

想到这里,玉尹便有些头疼起来。

如斯局面,他又当如何力挽狂澜呢?

且不说他还没有这个能力,便有这个能力。也少了这种机会。

“对了,有件事要提前与小乙知。”

朱绚面容一整,沉声道:“我此前听到了一个消息,李纲等人在朝堂上,连番弹劾应奉局。本来官家对此颇为不快,可是因为虏贼之事,也无意在这上面计较。

我估计,官家很有可能,会罢黜应奉局。”

玉尹的手,顿时一抖。

罢黜应奉局?

难道说。自己迟迟得不到调令,便是与此事有关?

玉尹记不太清楚,历史上徽宗皇帝究竟有没有罢黜过应奉局。不过从朱绚的话语中,他听出些许端倪,这应奉局十有。可能要被罢黜。玉尹对应奉局也没什么感觉,甚至从骨子里有些反感。且不说朱勔那苏杭应奉局如何。便是而今这杭州应奉局,虽没有当初朱勔在时的肆意妄为,可搜刮的还不是民脂民膏吗?

这一路押送花石纲,玉尹感受颇深。

只为官家的爱好,便不惜劳民伤财,押送的也全都是些没价值的东西……那些奇石花草,在徽宗皇帝眼中或许价值连城,可是在玉尹眼中,却真个是一文不值。

怪不得章惇曾说: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那章惇不是什么好东西,可是对徽宗皇帝的评价,倒是真个不差。

“那我……”

“小乙怕一时半会儿,走不脱了!”

高尧卿为玉尹满了一杯酒水,轻声道:“去岁小乙做出好大事,而今风波已逐渐平息。

周刊花落东宫,而且时隔甚久,蔡京更无机会复起,所以那些人也不会再与小乙作对。所以小乙便留下来也无妨……不过还是有些人看小乙不太顺眼,前日更有人弹劾小乙,应奉局兵力过盛,有违兵制,要求把小乙那些手下,全部解散。”

“什么?”

玉尹闻听,顿时大惊。

他已经尽力控制人数,生平触动某些人的神经。

哪知道……

这一千人,可说是他辛辛苦苦才拉起来的兵马。好不容易成军,若真个散了,才是可惜。

“那官家如何说?”

“官家对此倒没什么态度,加之邢侯也为小乙解释,言多出的兵马,多是杂兵……”

朱绚接口道:“不过小乙还是要做好准备,一俟应奉局罢黜,那小乙这些兵马,可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早晚会被解散。而且皇太孙也要我转告小乙,他希望你能留下来。若留下来,便是这些兵马不被解散,小乙也不可能继续执掌在手中。”

赵谌对玉尹颇有好感,玉尹也非常清楚。

他能在杭州过的逍遥自在,少不得也有赵谌私下里的帮助。

别看赵谌年岁小,却也明白事理。应奉局那地方,不是长之所……哪怕是为官家办事,可说到底也就是个编外机构。更不要说,应奉局的名声,也着实不好。

“若应奉局罢黜,这些兵马解散,该如何安置?”

高尧卿犹豫了一下,轻声道:“此事成与不成,尚未可知……若应奉局真个罢黜,家父倒是有一个主意。只是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和小乙你。面对面的商议。”

高俅?

玉尹先愣了一下,旋即点点头,表示明白。

只是,他一直不太明白,高俅为什么要帮助自己。

如果说此前高俅让高尧卿和自己接触,是为了搭上朱绚和太子这条线,那么现在……

想来,高俅已有了主意。

玉尹思忖良久,便拿定了主意:若真个要解散兵马,罢黜应奉局。便去拜访高俅!

※※※

和朱绚、高尧卿两人喝了一会儿茶,玉尹便告辞离去。

今天得来的消息,着实需要消化一番才好。沿着汴河长堤缓步而行,玉尹突然又停下脚步。站在一棵已呈现出凋零之色的柳树旁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汴河水流淌,呆呆出神。

从杭州带来这些兵马,可是他费尽心血,冒着性命才打造而成。

为了这支兵马,他甚至不惜打劫了蔡京的生辰纲。可世事无常,谁又能想到,方有了些起色,这支兵马又要面临解体的危险。一想到这支兵马将要被解散,玉尹就感到心痛。你东京号称百万禁军。为何偏偏就容不下,我这一支千人的部队?

至于是谁弹劾?

玉尹没兴趣去了解……

反正总脱不出那些人,其他人也不可能会来找他的麻烦。

如今,虏贼即将兵临城下,可朝堂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主意,是战还是和?那些吃着朝廷俸禄的家伙,不思如何报效国家,却整日介顶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真个让人哭笑不得。

莫不是那场灾难,便真个挽回不得吗?

若真如此。倒不如自家拉着兵马,去当个山贼土匪,也好过似而今这样事事受到节制。

这念头,在脑海中一闪,旋即不见。

当山贼土匪?

说起来容易。可真个要做起来,恐怕困难重重。

既然有人弹劾自己。想来自家那一千兵马,也已经被人盯上……

不成不成,真个如此,恐怕不等他有所动作,就要人头落地。

要想改天换地,终须有个强悍之人。哪怕不是雄主,至少也要有强悍的性格。就这一点而言,徽宗皇帝不成!哪怕是之后的钦宗皇帝,而今的太子赵桓,也缺乏强悍的一面。至于玉尹自己,更没有考虑过。他本就不是个性格强悍之流,甚至说骨子里还带着些后世文青的臭毛病……做事也许可以,做个雄主,实在困难。

“小乙!”

就在玉尹站在河堤上呆呆发愣的时候,忽听有人喊他的名字。

听声音,是个女孩子。

玉尹一怔,回身顺着那声音看去,却见汴河大街路边停靠着一辆马车。车帘掀起,露出一张俏生生,动人粉靥。

赵多福!

玉尹认出那车上唤他的女子,忙快步走下长堤。

北宋的皇家子弟,时常出皇宫游耍。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皇室子弟多轻车简行,很少前呼后拥的耀武扬威。换句话说,北宋的皇室子弟大都显得非常低调!便是徽宗皇帝为端王时,也极少纵马在开封城内疾驰。这种风尚,也使得开封众多官宦子弟随之效仿。便是那朝中一品大员出门,了不得带十几个随从,就已是隆重。

赵多福,也就是柔福帝姬坐在车上,前后不过十余名骨朵子相随。

算算时间,从去岁乔迁新之后,玉尹便再也没有见过柔福帝姬,倒是和茂德帝姬有过几次接触。

如今见柔福帝姬,却见如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一般,清丽秀美。

玉尹上前唱了个肥喏:“小乙见过柔……”

“小乙,直恁多的礼数,却不把我做朋友吗?

之前听人说你去了杭州,又何时返回?嘻嘻,你这一去大半年,京城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