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时行 >

第200章

宋时行-第200章

小说: 宋时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说你,这么大嗓门干什么。”

高宠揉着耳朵道:“听不清,不大声说话,听不清。”

得,那就先别说话了……方才爆炸产生的余波仍未消除,估计这一时半会儿是无法恢复正常。

就在这时候,凌振过来了。

“小乙怎来了?”

“凌叔父,刚才好大响动。”

不过这话一出口,玉尹便觉得后悔。连高宠都成了这样子,恐怕凌振也好不到哪儿去。

哪知道,凌振笑道:“是啊,响动很大,可这威力却不成。”

“威力……咦,凌叔父耳朵无碍?”

凌振笑了笑,伸出手,就见手里握着一对木制耳塞,“常年试炮,怎可能没有准备。其实这边人大都习惯了,只不过刚才那响动有点出人意料,所以才造成这状况。”

玉尹闻听,忙问道:“叔父,那结果如何?”

“小乙对火药也有兴趣?”

凌振好奇问了一句,也不等玉尹回话,便拉着他朝校场走去。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子硝烟味道,极为刺鼻。那种感觉,就好像后世过年一样,满院放炮仗之后所产生的味道。校场中还飘散着淡淡轻烟,凌振带着玉尹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到一块石头旁边,指着那下方崩坏的一角,脸上露出了无奈表情。

这块石头,在御营名为点火碑。

石头上布满了坑坑洼洼的狼藉,显然是经历过无数次的试炼。

“本以为,能把这点火碑崩塌一半,哪知道只坏了一角。

这块点火碑,自我入火药局便立在这边,我每次试炮,都会以此为准,来试炼威力。

小乙,你是不知道。

当年我入火药局的时候,便立下过誓言,要把这点火碑崩塌。

可二十多年了,这家伙依然在此,老子却已经老了……有生之年不能崩塌了这家伙,老子便死不瞑目。”

那块点火碑在经过无数次爆炸之后,被熏的黑亮。

凌振说这番话时,可称得上是咬牙切齿,但偏又奈何不得。

玉尹蹲下身子,看着点火碑下的浅坑,忍不住好奇问道:“叔父究竟是如何试炮?”

凌振也无心隐瞒,便把他试炮的过程,和玉尹讲述了一遍。

其实,北宋时期的火炮,大多还是以投掷为主,不过在投掷的基础上,增加了火药的威力。不过这时期的火药,由于尚未完全成熟,还没能够演变成为后来的黑火药。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的火药,并没有脱离以纵火燃烧为目的的范畴。

所以,北宋的火器,不管是霹雳炮也好,震天雷也罢,杀伤力并不算太大。

其作用多是产生巨大的气流,或者以纵火焚烧为主。虽然这种火器,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爆炸力,但是杀伤力却不算太强。直到南宋,随着管状火器的出现,火药逐渐趋于成熟,由最初的焚烧纵火,以及威慑作用,开始转变为大面积杀伤……

至元灭金时,震天雷的制作工艺有了巨大改变。

《金史》中对震天雷有这样的描述: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

这描述或许有夸张之处,但可以看出,此时的火药配比,已逐渐趋于完美……

玉尹犹豫了一下,轻声道:“叔父可否把配置火炮的过程,与小乙详细说明?”

“这有何难!”

凌振爽朗一笑,看校场周围一片狼藉,“这里说话忒呱噪,便去大厅说话。”

客随主便。

在凌振的地盘上,玉尹自然不可能去反驳凌振的主意。

他叫上了高宠,陪着凌振一同回到大厅。

这时候,凌威命人奉上了酒水,凌振举杯相邀之后,一饮而尽。他抹了嘴边胡子上的酒渍,长出一口气,而后便滔滔不绝,向玉尹讲解起他造炮的具体过程。

说起来,这过程枯燥乏味,偏凌振却是兴致勃勃。

高宠和凌威,听得一个劲儿犯困,而玉尹却没有半点疏忽。

说起火药,便不得不提一种名为‘火法炼丹’炼丹术。事实上,火药的起源,也正是来自于古代的炼丹术。早在晋朝,葛洪便在《抱朴子》中有火法炼丹的记载。

唐中期,有一个名叫清虚子的方式,提出以‘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的配方,正式令火药的配方趋向雏形。只是勿论是葛洪还是清虚子,乃至于到了北宋时期的火药工匠,都是在以硫、硝为基础上进行的改变。

而火药三要素之中,颇为重要的‘炭’要素,虽然为人们发现,却并不受到重视。

包括凌振也认为,‘炭’的作用,其实就是帮助燃烧。

所以在他试炮的配方中,硫和硝的比例,大约为1:2,基本上达到了后世火药配比的比例。然则‘炭’的比例,却始终未能提升,至今和硫的比例,仍保持在1:2或者1。5:2的配比。‘炭’的比例远远无法达到后世黑火药所要求的1:2:3的比例。

玉尹虽然对化学不甚明了,可是这黑火药的比例,却还知道。

1:2:3的比例,他自然清楚,所以隐隐约约,找到了凌振试炮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255章 1:2:3

硝酸钾,硫磺,木炭粉末,混合而成之后,被称作黑火药。

这种火药燃烧时极为激烈,如果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就会产生出大量气体和热量,从而出现爆炸现象。如果单纯以硝和硫磺为主体,忽视炭的数量,所制造出的火药,更多是已燃烧和产生浓烟为主,其爆炸时所产生的威力,自然不大。

玉尹犹豫一下,轻声道:“凌叔父,何故炭粉忒少?”

“要许多炭粉何用?”凌振不禁疑惑,“炭粉不过是助其燃烧,要恁多却是浪费。”

玉尹不知道该如何劝说凌振,当下道:“叔父何不试一试?

既然前番试炮失败,那必然是有什么地方出了差池。何不换一种方式,也许能够成功?”

“这个……”

凌振犹豫起来。

这炭粉多寡,其实在他看来,无关紧要。

若换个人这么劝他,说不得凌振一口唾沫便吐在对方脸上。

可玉尹这么劝他,却让他不得不认真考虑。的确如玉尹所言,反正失败多次,何不换个方式。

“叔父,若再试炮,不妨依着一硫二硝三炭粉的方式来做。”

凌振笑了:“一二三,这倒是忒好记……小乙哥既然这么说了,那我便试上一回。”

“叔父,我还有个建议。”

“说!”

“而今试炮,有多大个头?”

凌振想了想,双手比划了一下道:“差不多比婴儿脑袋大一圈。”

“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叔父按照小乙说的这种方法成功了,能不能把这炮做的小一些。”

“小一些?”

凌振只听人说,炮越大越好。

可是这‘小一些’,那究竟该有多小?

“比我这拳头小一号变成。”

玉尹伸出手,也比划了一下,“做小一些,主要是为了方便携带……不求威力如大炮一般,单在小范围里,比如咱们两人这样一个距离能产生效果便足矣……”

玉尹想的,是后世手雷的用途。

凌振毕竟是这方面的行家,听玉尹手舞足蹈的解释了一番之后,点了点头道:“小乙的意思,我大抵明白。不过这做起来可不容易!我不知道是否能达到小乙你说的那种效果,也不清楚,能否依照小乙说的制作成功。不过,我会试一试……

但有个问题,如此试炮,必然要花费良多。

此前我试炮多是自家出钱,让工匠们做私活……少数几次还成,若次数多了,便有些麻烦。还有,真若如小乙说的那般做炮,怕也无法向军器监交代,少不得又要花销。

若是少了,自家带可以顶得住。

可如果依着小乙说的这般,只怕是……”

牟驼岗御营,隶属军器监专门生成火药和加工皮火炮的一处作坊。

军器监下属分十大作坊,各司其职,都有不同的分工。似御营这边,每日需上交五百支皮火炮,同时还承担着供应其他两个作坊的火药任务。小打小闹的试炮,军器监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如果似玉尹那种说法,便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火药配比,还有制作工艺……这只能在私下里进行,而且需要无数次反复实验。

这其中的花销……

哪怕凌振吃了二百人空饷,也有些支撑不住。

玉尹一听,也不禁眉头紧蹙,“叔父,这般花销,一月需几多?”

“我这边倒是可以走些门路,也能省些钱两。

不过工匠那边却需要另行支付,怎地一月也要有二三百贯的花销出来,却不好上报。”

玉尹闻听,顿松了一口气。

“若只是二三百贯,小乙拿出便好。”

还以为要几千贯……若真如此的话,玉尹的确是撑不住。不过二三百贯,虽有压力,可还能撑住。

凌振诧异看了玉尹一眼,摇头笑道:“小乙真个豪气……既然这么说,那我便着手开始准备。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怕甚功夫!军器监刚下令,要我每日增二百支蒺藜炮和一千支弓火药箭。真若要腾出手来,怕要到来年开春之后,方能进行。”

军器监的甲仗库,可担负着火器生产的工作。

按照枢密院所下达的章程,甲仗库每日需生产七千支弩火药箭,一万支弓火药箭,三千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此前,御营负担还不算太重,可如果加入这许多工作量,便需要增加工匠,凌振的任务自然也会随之加重,的确是没有时间。

“叔父,怎地突然多了这许多差遣?”

军器监每日的产量,有定额,没有特殊事情,并不会增加。

突然间要求增产如此多火器,那必然是发生了什么事……

凌振叹了口气,“说来小乙可能不知,就是前日,你迁居之日,枢密院得常胜军节度使之请,需十万弩火药箭和三十万弓火药箭,以及三万蒺藜炮和两万皮火炮。

而且那常胜军节度使要的紧,官家便诏谕枢密院尽快解决。

枢密院又把这事情压在军器监的身上,军器监扭头,便让我等赶工……你想要,这么多的火器,却要在年前交出,所有作坊都不得不赶工,连我这御营也不得幸免。”

“常胜军节度使……莫非是那郭药师?”

凌振诧异看着玉尹,“怎地小乙也知道他?”

不过,凌振旋即释然,“小乙往来无白丁,结交多高士,知道郭药师倒也不稀奇。

没错,便是那燕山同知郭药师。”

玉尹心里,蓦地一咯噔。

这好端端郭药师要这许多火器做什么?

殊不知,那郭药师自降宋之后,甚得徽宗皇帝所宠信。其人飞扬博湖,为所欲为。燕山知府王安中则是‘不能制,第曲意奉之’。凡是郭药师所要兵械甲仗马匹,一律优先供应。而郭药师有派人在各州做生意,赚取钱财,用来结交权贵……

凌振叹了口气,“官家待那郭药师甚厚,可此人却是狼子野心。”

“此话怎讲?”

凌振轻声道:“我听人说,郭药师的常胜军,全都是‘左衽’装束。

小乙可知道这‘左衽’装束是什么意思?便是辽人服饰。他而今已归顺大宋,却穿辽人衣装,其心可知。前有燕瑛大人曾弹劾郭药师着左衽,必有异心,却被官家斥责,令其闭门思过。还说什么,郭药师不忘故国,是忠臣……官家要以仁德之心令其臣服,说郭药师绝不会反叛大宋。我听人说了此事之后,真个心冷。

我有一友,今便在河北宣抚使帐下。

常胜军而今有兵卒五万,更有乡兵三十万……可是官家却对此人,毫无半点防范。”

玉尹闻听,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