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顺宗 >

第25章

大唐顺宗-第25章

小说: 大唐顺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是什么?”

“陛下,家父年过九十,耳朵沉了,您还是告诉微臣,微臣来跟他说吧!”

“哦,张老将军高寿。”

“吃肉?陛下,家父身体强健,每餐都要吃肉。常自比廉颇,要上阵报国呢!”

……

“陛下,家祖父已经九十高龄,家父也七十了,耳朵背了,您还是写吧!”

“弘宪(李吉甫字弘宪)、弘宪,”

“陛下,山南西道、西川形势臣已经给您分析过两遍了。”

“朕不是问这个。”

“陆相(陆贽)的安危您也问过五次了。”

“哦,陆相现在如何了?”

“陆相现在正在忠州调养,不久即可康复。陛下如果思念陆相,现在就可下诏征召,想使臣到时,陆相身体也该好了。臣想到八月,陆相就能回到长安了。”

“是啊,不知不觉,陆相被贬已经十年了。弘宪啊,国难思良臣,朕现在是越发觉得肩上的担子沉重了,想多几个人为朕分忧啊。”

“陛下勤勉国事,是大唐之幸,苍生之福。凡是臣子都有其可用之处,只要陛下会用善用,臣子都会为陛下竭尽忠诚的。”

“有道理,有道理。弘宪,你忙你的去吧。”

“臣遵旨。”

李吉甫看着皇帝远去的身影,深深施了一礼。

“德裕,你入宫已经有一段日子了,觉得皇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书房里,李吉甫端坐在书案后,透过灯罩,烛光朦胧地洒在他身上,将他的疲惫遮去了几分。

李德裕恭敬地站在案前,英俊的脸上多了一丝成熟,道:“禀父亲,孩儿以为皇上忧心国事,勤于理政,礼遇大臣,谋略深沉,是大有为之君。”

“哦。”李吉甫望向儿子的眼神里多了一丝惊讶,一丝赞赏,一丝喜爱。这孩子,快长大了。

李德裕偷偷望了眼自己的父亲,见父亲似在沉思,犹豫了一下,轻声道:

“父亲,孩儿觉得,皇上好像在谋一局大大的棋。”

“你说说看。”

“孩儿在宫中只是一普通侍卫,许多事并不清楚,这只是孩儿的猜测,从上月宫中陈宦官刺客案起,孩儿就觉得有宫中有许多不对之处。皇上做太子时就有威武仁爱之名,俱文珍跋扈嚣张若此,皇上却一忍再忍,皇上遍行仁政,却对宦官优纵,这都不是皇上的风格。所以孩儿以为皇上有大图谋。”

“你以为皇上谋的是什么?”

李德裕往后看了看,道:

“孩儿觉得,皇上似乎想俱文珍刘光琦及左右神策军一起谋了。”

李吉甫腾地从椅子上蹦了起来,快步走到门前看了看,把门关上。回到李德裕身边轻声问:

“这是别人告诉你的,还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父亲,你觉得孩儿需要别人告诉吗?”

“臭小子。记住,此话你知我知,不可入六耳。”

“孩儿明白。”

“下去吧。”

“是,父亲也早些安歇。”

“李某有佳儿啊。”望着李德裕出去的身影,李吉甫笑着自言自语道,眼中满是慈爱,

“只是还是嫩了点,将来磨练一番,成就必定会超过我。裕儿,你不知道的是,以皇上的胸襟抱负,仅仅谋几个阉宦,太小了。没看到皇上最近频频请教问计大臣,都要走火入魔了吗?他所谋的,是整个天下啊!”

第三卷 浑水摸鱼 第三卷 第二十二章

(求收藏推荐!)

御书房里。李诵坐在龙案后,正在翻看一本书。一名低级官员站在面前,面对皇帝,却并不拘束,反而精神昂扬。

“微臣柳宗元叩见陛下。”

李诵把目光从书上移开,道:

“子厚(柳宗元的字)来了,平身。”

“谢陛下。”

柳宗元额头在地上轻轻一顿,站了起来。李诵望去,果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干练之中流露出一股风流儒雅之气,与刘禹锡相比有别有一番气质,令人不由自主想起历史上对上官仪的评价。

柳宗元是李诵派去迎接陆贽的官员,此刻前来辞行。李诵本来考虑到历史上担任忠州别驾的陆贽死在召还途中,又为了麻痹宦官,不打草惊蛇,这是将忠州刺史李吉甫征调入京,而让陆贽接任忠州刺史。现在既然已经无法扮猪吃老虎,自己又需要得力的大臣,且陆贽身体已经好转,干脆决定一步到位,把陆贽调回替换高郢做宰相,震慑一下俱文珍等人。

对自己得力的臣子,李诵还是愿意多说几句话的,于是把书放到一边,唤道:

“子厚。”

“臣在。”

“此去忠州,是迎接陆大人回朝,一路上务必要小心谨慎,照顾好陆相。”

“臣明白。”

“告诉陆大人,朕一直很想念他。”

“是。”

“去时要快,回来时要慢。陆大人身体不好,朕派了太医去,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停,听太医的。”

“是。”

“朕派了三百兵士给你,你务必要保护好陆大人。”

“臣一定不负陛下所托。”

“此去除了要接回陆大人,还要留心沿途民情,回来汇报给朕。”

“臣遵旨。”

“子厚。”

“臣在。陛下还有何吩咐?”

“自己也要保重身体。去吧!”

“陛下保重!微臣告退!”

柳宗元跪下叩首,然后起身去了。

李诵看着飒爽干练的柳宗元,心想:“到底境遇不同,历史上的柳宗元遭贬之后,心境凄苦,连游山玩水都会莫名惊悚,最终郁郁而终。留下了许多凄苦诗篇。此时的柳宗元,哪里有一丝哀怜?官场不幸诗家幸,历来只有人生不顺的人才能写出好诗,现在柳宗元刘禹锡仕途得意,只怕从此以后,历史上多了两个能臣,却少了两个名震千古的文学大家,以后只怕再也不会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了。”

对于柳宗元和刘禹锡,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只有交给历史去评判了。

自己的到来确实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比如薛盈珍,本来应当活得好好的,继续宠爱着自己的呆霸王欺男霸女,几年以后升任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现在却早早死在了俱文珍手里。比如刘光琦,本来应当和俱文珍维持友好关系耀武扬威直到数年之后,俱文珍过分跋扈获罪而死,可是现在,在李诵的刻意挑拨下与俱文珍水火不容,不得不放弃部分权力来寻求皇帝的支持,陆贽,按照历史原来的轨迹,他应该在顺宗三个多月前征召他时死去,可是现在陆贽活得好好的,而且即将返朝。

“老俱,最近可有什么好消息啊?”杨志廉进门就嚷嚷道,大大咧咧地坐在椅子上,接过丫鬟递来的凉毛巾,揩揩头上的汗,顺手丢在一边,伸手拿过一片西瓜,吹起了口琴。丫鬟见二人有话要说,悄悄退下了。上次死的那个歌姬据说就是因为在老爷面前做了不该做的事,听了不该听的话。出得门去,丫鬟不禁舒了一口气。

见屋内只有两人,俱文珍放下手中的铁球,他现在是越来越喜欢这玩意了,每天都不离身,说道:

“消息某这里倒有两个,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你想先听哪一个?”

这是李诵逗幼宁的话,杨志廉听了,不由得“噗”地喷出一口瓜子,道:

“就算你是那李诵,咱也不是幼宁!老俱,你可真是越来越有趣了。先听哪一个?当然是先听好的了。”

“好的吗,就是前些日子舒王和某联系的许多方镇,都或明或暗有信回来,答应一起上书请诛杀李忠言、王叔文等,并册立太子。最早到的是河东和荆南。”

杨志廉将瓜皮丢在一边,一擦嘴,道:“严绶和裴均倒是识相的快。”

俱文珍点点头道:“不过也有几镇不肯,好在都答应默不则声。”

“这样就好,那就不管他们了。不过咱不是要立舒王吗?怎么又要请立太子?”

“那还不是为了掩人耳目。”

“你们哪,不说了,不说了,搞这些事情你们在行,咱老杨是粗人,不懂这个。对了,那坏的消息是什么?”

“坏的吗?”俱文珍眯起了眼睛,道:“咱们的老朋友要回来了。”

“老俱,说你越来越有趣你还真是,老朋友回来这么能算坏消息呢?”

感觉自己被耍了的杨志廉一拍扶手,不满地说,不过看到俱文珍一脸严肃的表情,马上停下了话头,寻思了一阵,不由得吃惊道:

“莫不是陆贽那厮要回来了?”

俱文珍面色阴沉的点点头,道:“今天上午,皇帝派了柳宗元为使,率领三百军士前往忠州宣陆贽回朝,随行的人里还有一名太医,说是陆贽那厮身体有恙,要随行调养。”

“哼,皇帝倒是停宝贝这老陆的。”杨志廉重重地喘了一口气,接着说道,“对了,老俱,那陈太医给那昏君开的方子已经用了一阵子了,怎么还不见效?这太医可靠吗?”

“可靠,当然可靠。那陈太医的父母子女都在某手上,能不可靠吗?”俱文珍微微一笑,又拿起了铁球转,生死予夺的感觉很好,“不发作是因为时机未到。眼下舒王和我等都还没有准备好,刘辟那厮到现在都没有信来,若那昏君现在出了事,白白便宜的是广陵王,咱们只是白忙活一场。咱们要么不做,做,就一步做干净,省得啰嗦!”

听俱文珍这么说,杨志廉也猛地一拍大腿,道:“说得好,咱爷们可不想再烦二遍神,干脆一次送他们爷俩一起上路得了。”

接着又寻思道:“老俱,这个咱就暂且等等。可是刘辟那厮是死是活也该有个信了,皇帝派往西川的使臣可是已经上路了。还有,陆贽那厮,眼下咱得想个法应付。”

俱文珍一攥铁球,道:“想什么想?他不是一直想做忠臣么?咱们君子有成人之美,一刀下去,成全他得了!”

这个也是一步到位。

第三卷 浑水摸鱼 第三卷 第二十三章

(新的一周,新的开始。刚打开电脑就看到鲜花满目,爽!要是更多些就更爽了!)

巍峨的群山连绵不绝,山间悠荡着川味十足的山歌。远远望去,即使站在山顶也望不到外面的世界,夕阳西下,给重叠的山蒙上了一层灰暗的外衣,天空中已经出现了几颗孤星,山风劲吹,吹向山巅的一位老人。

老人年约五十,头戴方巾,身穿青色布袍,脚蹬一双麻鞋,头发花白,眼角已经有了很深的鱼尾纹,三缕长须飘洒,很有儒雅之气,虽然看向远方,可是眼中却一片宁静,口中喃喃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却是李太白当年被玄宗皇帝赐金放还等金陵凤凰台的旧作了。

“老爷,该回府了。山风大,老爷身体刚好,禁不住。老爷,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保重身体要紧。朝廷会记起您的,您看,新皇上一登基,不就升您做了忠州刺史吗?”

这老者正是陆贽。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字敬舆。大历八年(773)进士;中博学宏辞、书判拔萃科。德宗即位,召充翰林学士。

自任翰林学士后,陆贽就参赞机要,负责起草文诏,甚得朝廷倚重,号称“内相”。四镇叛乱,时当危难之际,朝政千头万绪,大量诏书均由陆贽起草,他疾笔如飞,凡所论列,无不曲尽情理。贞元七年(791),拜兵部侍郎,知贡举。次年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

执政期间,陆贽公忠体国,励精图治,具有远见卓识。在当时社会矛盾深化,唐王朝面临崩溃的形势下,他指陈时弊,筹划大计,为朝廷出了许多善策。他对德宗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