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唐朝当皇帝 >

第93章

回到唐朝当皇帝-第93章

小说: 回到唐朝当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恪在观察狄知逊的同时没有放过狄孝绪,在看到狄孝绪的神情之后他不由的震动。有其父必有其子,难怪狄知逊会生出狄仁杰这样的千古名相,看看人家这父子的举动就知道了。

而跪在大殿上的狄知逊毫不忌讳朝臣的目光,目不斜视的注视前方。李恪刚才的话,“扬威国威,救我百姓”深深的刺痛了他。大唐的百姓在突厥人的手上正经受着磨难,而身为太子的李承乾为了一己私利竟然鼓动朝臣举荐年迈体衰的封德彝,他本就忍受不了这样的卑鄙行径。然后,又听到李恪义正言辞的奏请出使突厥,封德彝为了李恪舍身忘己他被激怒了,他被感动了。所以,他不顾自己身份低微,不顾自己人微言轻,自荐道。

此时的李世民已经从李恪给他的感动中清醒了过来。望着堂下颤颤巍巍一心维护李恪的封德彝,他觉得这样的老臣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又有了变化。他有才能,但他善于揣摩自己的心思办事,这点不喜欢他。但他主见鲜明,支持李恪毫不避讳,为了他可以舍身忘己,这点让他感动。然后,他又看了一眼跪在大殿,不卑不亢的狄知逊,一个小小的县令,竟然有这样的胆色,不由振动。

“父皇,请恩准儿臣出使突厥。”

李恪再次请求道。

“皇上,汉王殿下年幼,和谈一事关系颇大,还望皇上恩准臣出使突厥。”

封德彝此时却跟李恪杠上了。

李世民看了一眼封德彝,又看了一眼李恪,心里沉吟了片刻终于做了决定,“特命李恪为正使,赐狄知逊为朝议郎,封副使,协助李恪出使突厥。”

因为狄知逊的品级太低,李世民特意赐给了他一个散官的荣誉职衔。朝议郎,正六品上。

“谢父皇。”

“臣领旨。”

李恪狄知逊两人答道,而封德彝听到李世民的旨意,狠狠的跺脚,然后叹息一声,不再言语。此时他,突然间显得苍老了很多很多,让李世民看的这位老臣的迟暮之年也有些心酸。

“朕给你三十万担粮食,五万匹锦,希望你能及早与突厥达成协议,赎回宿州百姓。”

李世民也算慷慨了,三十万担粮食,五万匹锦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见他对自己这个儿子还是很在意的,但是同时也告诉了他,这是他的底线,你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跟突厥和谈,并且还要和谈成功。

“儿臣绝不负父皇的期望和大唐百姓的所托,必定会让突厥手上的宿州百姓安稳的回到大唐。”

既然自己主动请缨了,李恪也不忌讳众人的目光,豪壮的说道。

“臣一定协助汉王殿下,不负皇上和百姓的期望。”

狄知逊也保证道。

“好,好好。”

李世民又说了三个字,但是没有人能理解他连说两次好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但是,李承乾的目的达到了,李泰的目的达到了,可他们两个却不开心。

朝会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出使突厥和谈的人选,现在人选已经定了下来。大家也就松了口气,又开始讨论如何安置两州百姓的事情。但是,李恪此时已经神游天外,不再关心此事,他已经开始思量如何才能用更少的钱财赎回百姓。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华丽的送别

朝会结束,李恪主动请缨出使突厥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的小鸟飞出了皇宫一样被传出了皇宫,传到了长安城。长安城的百姓对这件事情很矛盾,一方面他们想能够救回宿州百姓,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大唐不是用钱财赎回,而是通过武力让突厥人主动的将宿州百姓送回来。

李恪在朝会结束之后没有急着出宫,这样的事情不能不给杨妃禀报。来到杨妃的寝殿千秋殿,杨妃已经从内侍的口中得知了李恪出使突厥的事情。所以,她在看到李恪的时候,看到李恪竟然跟没事人一样的时候,她的心里却说不出的凄苦。

李恪知道杨妃心中所想,便安慰杨妃,告诉他自己对于出使突厥信心满怀,肯定会凯旋而归。杨妃听李恪的话,知道他在安慰自己,挤出了一丝的笑容,可这样的笑容就像啤酒中加入的雪碧,容易让人迷醉一样让李恪更加的心怀不安。这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愧对,特别的像杨妃这样的女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这样的女人。

出了千秋殿,李恪在回府的路上问陈其,“你觉得什么是孝?”

“孝顺父母,尊敬老人。”

陈其恭敬的答道。

“那你觉得本王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吗?”

李恪突然目光中射出一抹寒光。

“末将不知。”

陈其低声答道,他发觉李恪今天的举动很不正常。首先是主动请缨出使突厥,不过对于这方面,陈其倒是觉得没什么,他认为这才是他心中那个可以随时为他去死的汉王。而李恪刚才突然间问到什么是孝,这让他很疑惑,难道殿下又要做什么事情?

但李恪问完了这个问题之后出奇的沉默,直到回到汉王府,他也没有再说一句话。

李恪回到王府,马周,刘仁轨和许敬宗三人已经知道了朝议的内容。他们对李恪出使突厥很担心,便主动给李恪献计献策,以便他能够和突厥人和谈的时候应付自如,能够为大唐据理力争,争取用少量的钱财赎回百姓。

李恪对于三人的举动颇为感动,常言说道,锦上添花不易,但雪中送炭更加难能可贵。马周三人不是不知道这次的和谈是一个鸡肋一样的差事,出力不讨好,不管和谈的结果如何,自己都会毁誉参半,不利于今后的储位争夺。但是,三人还是极力的帮助他,将自己当做李恪政治上的一部分来看待。

李恪想到这里,不由得叹气道,“懦弱有懦弱的好处,强势有强势的优势。自己本是一个皇子,是一个高傲的皇子,一个可以笑谈天下,一个可以睥视群雄的人。可是,如今自己成了什么?”

李恪没有过多的想,因为他知道答案在哪里,他知道自己该如何解决。

晚膳过后,李恪在书房会见了跟他一同出使突厥的副使狄知逊。从见狄知逊的第一眼他就对他抱有好感,再加上今日朝会上他不卑不亢的表现,李恪很欣赏狄知逊。所以,两个人交谈的时候李恪对狄知逊抱有的良好态度的同时也比较恭敬。

“狄县令,此次出使突厥,责任重大,还要狄县令从旁协助,本王先在这里替宿州百姓给你道谢了。”

李恪拱手说道。

“殿下,不敢当啊,不敢当。”

狄知逊连忙还礼,“殿下不计个人声誉和生命安慰,甘愿以身试险,出使突厥,解救宿州百姓,臣能够跟随殿下身后,是臣的荣幸。臣身为大唐官吏,为宿州百姓尽一点微薄之力也是臣的职责,担不起殿下的谢意。”

“既然狄县令如此说,那本王就不客气了。”

李恪说道,“不知道狄县令对于出使突厥可有什么建议?”

狄知逊也不谦虚,朗声答道,“臣以为和谈事关宿州百姓的生死,不能延误时间。所以,臣的建议是殿下从长安出发,走河东道,过代州,入云州,出定襄,直奔阴山。”

狄知逊说到这里,声音明显小了很多。

李恪知道他也有顾虑,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他对自己提出的这个而对李恪有愧疚。狄知逊的意思李恪明白,就是让他出云州,到定襄突厥可汗的行宫大利城,通过跟突厥的交涉,让他们沿途护送他到阴山。狄知逊这样的建议就是可以很好的让李恪缩短行程,毕竟突厥人是漠北草原的主人,对于天气变化和方位的判断上比李恪等人精通,有他们护送,行程肯定能提高。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皇子,出使别国,还要别国的军人为你领路,沿途要听他们的,看他们的脸色行事,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更何况李恪是大唐的汉王呢?所以,狄知逊才会在说到这里的时候,脸色显得很尴尬。

“同怀和本王的意见不谋而合啊。”

李恪听完狄知逊的诉说,微微一笑,亲切的称呼狄知逊的字。

“看来是微臣多虑了,殿下岂能想不到这点呢。”

狄知逊也像是松了一口气似的说道。

“救人如救火,本王岂能不知?”

李恪笑着反问道,“所以,本王希望沿途的事务均由同怀负责,同怀没有异议吧?”

“臣敢不从命。”

狄知逊此时心里纠结的问题解决了,人也变的爽朗起来。

随即,李恪又跟他详细的讨论了一些关于沿途要注意的事情和解决的问题后狄知逊看了下时辰,就向李恪告辞。

次日早晨,李恪来到两仪殿,发现狄知逊早已经在门口等他。李恪给狄知逊抱以歉意的微笑,然后两人同时来到两仪殿,接受了李世民下发和谈的诏书。

“你们是大唐的使者,出使突厥的英雄,今日朕就代表大唐百姓,宿州百姓给你们送行。”

李世民语态沉重的说道,“希望你们不负使命。”

“谢父皇。”

“谢皇上,臣不敢当。”

“走吧,去玄武门。”

李世民说罢,龙腾虎步的出了两仪殿。李恪和狄知逊随着李世民来到了玄武门,看到眼前的一幕,被震惊了。

只见朝中大臣分列两排,站立在两边,然后是数千的千牛卫和金吾卫分列两边,旌旗蔽空,刀枪林立。看到李世民出来,众人齐声喊道,“参见皇上。”

“平身。”

李恪大声道。

李恪被眼前的气势所震住了,不是说被这数千人的军队震住了,而是被如此大的排场给震住了。这样的送行不亚于三军出使讨伐,李世民为他举办这样声势浩大的仪式,李恪和狄知逊岂能不感动。

“希望你二人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

李世民说完这句话,慈祥的看了李恪一眼,随即恢复了他以往威严的神态。

“儿臣一定不负父皇的期望。”

李恪突然喊道,“大唐威武,出使突厥,扬威国威。”

“出使突厥,扬威国威。”

千牛卫和金吾卫也齐声喊道。

“大唐威武,出使突厥,扬威国威。”

站在两边的朝中大臣被两卫士兵的气势感染,大声喊道。

“出发。”

李恪给李世民施礼之后说道,然后就见五百人的使团缓缓的从玄武门而出,向朱雀门而去。

李世民在李恪的身影消失在他的视线的时候,嘴边不由的说道,“大唐威武,出使突厥,扬威国威。朕知道你不会让父皇失望的,父皇就在这里等你凯旋而归。”

第一百二十章 情

李恪和狄知逊的使团从承天门出来,通过朱雀大街,向明德门而来,一路上李恪感受到朱雀大街两旁百姓眼中对他的支持和期待,李恪能看得出大唐的百姓骨子里的高傲让他们不容许自己的国家要用钱财才能赎回百姓。所以,他们默默的站在大街的两旁,用坚定的眼神在支持李恪,用他们不屈的身躯在支持李恪。希望李恪可以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大唐的不屈,用行动证明大唐的荣誉。

身为副使的狄知逊也在长安百姓的身上感觉到了这样的信念。所以,他也沉默不语,静静的跟在李恪的身边。他知道李恪的责任重大,自己的责任更加重大。

同样,李恪身边的护卫陈其、候虎和孟山及五十名鹰卫三百千牛卫也明白长安百姓眼中的含义。所以,他们每个人都神态严肃,想用这样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决心。只有近身跟在李恪两侧的六大太保中的刘二和刘六两人神情毫无变化,就像是两座冰雕一样目不斜视的跟在他的身边。

李世民对李恪出使突厥安全很重视,所以给他派了五百千牛骑兵护卫他的安全,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