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唐朝当皇帝 >

第215章

回到唐朝当皇帝-第215章

小说: 回到唐朝当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主,“你觉得汉王殿下如何?”

元家家主沉默了片刻,简短的吐出了四个字,“心有猛虎,深不可测!”

第二百七十八章 云妹妹要来了

李恪将李言还有于家、元家两家收到自己麾下之后他便将狄知逊具体负责整合太原各世家的势力,让王中长带领鹰卫从旁协助,必要的时候可以动用武力。而他自己和苏定方、刘仁轨两人将精力放在了军队的训练上,而许敬宗自然跟随在李恪身边,负责军情的收集和汇总的同时还兼职着粮草的事务。

至于,柴哲威和李宗还有尉迟俊三人,李恪已经通过都督府给他征兆了三千新兵,命令经验丰富的陈其协助训练。而李恪下令让侯虎寻找的鸦片的种子已经带回了太原,吩咐人在城外选择了一块地方建立了温室大棚,开始培育鸦片的种子,目的是以备来年能够在太原府地域大面积种植。

同时,他还是将长安为他做证的郎中圣德言召到了太原,对外说的作为都督府的御用大夫,但李恪实际的想法的想利用他医学专长为自己提炼鸦片,使得自己能够获得纯度更好的白粉。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贞观二年已经结束,迎来了新的一年,既贞观三年,在贞观三年发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沙门法雅因妖言惑众被处死。司空裴寂曾闻其言而没有上奏,贞观三年正月,裴寂被免官,遣回故乡蒲州。裴寂请求留在长安,李世民不许,并指责他功不补过。武德年间身居相位而朝政不清,都是他的责任,裴寂返回故乡蒲州后不久,又因狂夫信行妄言裴寂有天命,裴寂又没报告,应当被处以死刑,但李世民只将他流放到静州(今广西昭平县)后来山羌起事,有人要劫持裴寂为主,裴寂带领家僮攻败山羌。李世民顾念裴寂曾经帮助高祖起事,便下令征他入朝,而裴寂召还即卒。

第二件事情就是,贞观三年正月,长孙无忌请罢右仆射。但是长孙无忌与李世民为布衣之交,即在李世民未起兵之前已与他关系很好,又加上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之兄,并且在玄武门事变中起过重要作用,所以李世民对他非常信任,为其它大臣所不及,在他没有被任命为尚书仆射时就多次想用他为宰相,现在已经身为尚书右仆射长孙后请求罢右仆射,李世民怎么能答应呢。但是,在经过长孙无忌的多次请求和长孙皇后的多番劝谏,李世民终于还是免除长孙无忌的右仆射,而授以他司空的职位,开府仪同三司,任能参与政事。如此一来,长孙无忌不但没有被免职,反而权利更胜从前,这是任何人都没有预料到的结果。而因为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被空出,萧禹又免职在家,贞观三年三月,李世民以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均参与朝政。而房玄龄善谋略,杜如晦善决断,李世民的这次任命让两人在唐朝历史上留下了名相,“房谋杜断”的美誉。

同时,李世民在又发布一项命令,即申明审驳制度。唐朝初年,凡国家军政大事,中书舍人各依自己的见解,签署自己的名字,被称做五花判事。由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由给事中、黄门侍郎校正。贞观三年四月,李世民重新申明旧的制度,于是很少发生错事。

第三件事情就是大唐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明百姓都最为关心大唐跟突厥的战争。在突厥突利可汗建牙帐在幽州的北边,统治东部地区,奚、霄等数十部大多叛变突厥投降唐朝,其叔颉利可汗因此而责备突利。随后颉利又因当初薛延陀、回纥打败欲谷设后,颉利派遣突利前去讨伐,突利又战败为由旧事重提,将突利囚禁了十多天,并且鞭挞他,突利因此生怨言,背地里要反叛颉利。颉利向突利征兵,突利不给,上表唐太宗请求入朝。于是,颉利带兵攻打突利。

贞观三年四月,突利派使来唐请求援助。

这一天,都督府的校场周围被鹰卫围困的滴水不漏,同时传来加油的呼喊声,只见校场上一只皮球凌空飞起,直直射向对面布有渔网的球门。

“球——进了!”

突然传出一声爆喊声,校场上一阵躁动,就见李恪正在全场鹰卫和场上队员苏定方、陈其和柴哲威、李宗等人的拥簇下在场地上向招手示意,显然刚才那个球是他射入门球的。

突然,就在李恪射入一球,都督府以一球领先的时候,校场外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随之是一声高呼,“云州六百里加急!”

敢在都督府骑马狂奔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在鹰卫森严的守卫下骑马进入都督府也没有一个人。但眼前这个卫士敢在都督府骑马狂奔,肯定就是传信的驿卒,也只有边关急报的驿卒李恪才特赦他们可以骑马进入都督府。

“云州急报?”

李恪沉吟道,鹰卫让开一条道理,卫士骑马奔到校场边上这才停住,跳下马背疾步上前将一封邸报交给了李恪,李恪一眼是云州代州都督张公谨奏报,翻开快速看完奏报中的内容,李恪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因为,他等这一天已经快一年了,今天终于等到了。张公谨奏报的内容是说,颉利逼突利造反,正在派遣想攻打突利,而突利派使来唐请求援助,使者已经到了云州,他提前想李恪发来了信函,让李恪提前做好准备。

但是,让李恪疑惑的是张公谨给李恪的奏报上说,突利的使者中有一个女的,这让李恪很惊讶。但细想之后李恪终于知道了这个女的是谁?她就是突利最疼爱的女儿,草原上最美丽的姑娘,阿史那云。

李恪看奏报的时候,苏定方、刘仁轨和陈其、柴哲威等人也围到了他的身边,李恪将奏报递给苏定方,下令道,“定方,传本王的命令,并州兵马立刻进入备战状态,随后听候本王的调令。”

“诺!”

苏定方迅速看完奏报的内容,李恪回答道。

同时,李恪又对一帮的许敬宗道,“延族,即刻开始向云州转运粮草和辎重,本王会下令张公谨及时接受,战争就要开始了!”

“微臣明白!”

许敬宗也立即答道。

然后,李恪继续回到了校场开始发球,但他的内心中已经很期待突利的使者,他知道只要突利的使者到长安觐见李世民,李世民肯定会发兵攻打突厥颉利,而能够作为行军总管的人除了李靖就只有他。

第二百七十九章 北伐

突利的使团速度很快,张公谨的信使刚跟李恪送完奏报,下午时分他们的团队就出现了太原府的城外。李恪早就收到了张公谨的汇报,因此派出了王中长率领五百鹰卫前去接应。毕竟,太原府是自己的管辖范围,要是在这里发生什么意外的话自己要负很大的责任,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震慑一下突厥人,让突利一行人都见识见识大唐铁骑,让他们对向大唐求援时心里有个底。

只是让李恪没有想到的突利使团一行三十人当中除了阿史那云之外还有他的侄子阿姆,阿姆在突利部落里是除突利和扎德勒之外的三号人物,突利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还派能出自己的侄子出使大唐,除了对向大唐求援这件事情的慎重之外,还有就是可以看出对自己女儿疼爱,怕她路上会有什么闪失才会让阿姆随行。

在都督府的大厅,李恪终于见到了阔别两年的阿史那云,作为突厥草原上最美丽的姑娘,阿史那云确实不俗,如果说候若依是慧心的兰花,长孙冰凝是冬天的寒梅的话,那阿史那云就是秋天的菊花,奔放而又热情。

“汉王殿下!”

阿史那云对李恪施礼道,“我终于见到你了!”

李恪被阿史那云这句话震的半天没有回过神来,就连他身边陪同的都督府长史郭孝恪、刺史府别驾李言和都督府参军许敬宗三人都疑惑不解,而阿史那云身边的阿姆则是会心一笑,好似知道前因后果一般,他上前对李恪施礼道,“突利二汗使者阿姆见过殿下!”

“两位不用多礼,请坐!”

李恪收住心神,微笑的说道。

众人就坐,李恪便开始询问突厥的情况,询问颉利可汗发兵攻打突利的原因,而对于阿史那云要回答这些问题显然是有些太过强求,因此由阿姆回答李恪,阿姆回答的很详细,没有丝毫隐瞒,他将事情的始末如实的告诉了李恪,李恪听后对当前突厥的战局又有了新的看法。

只是阿姆在太原拜见完李恪,休息了两个时辰便率领团队继续向长安进发。毕竟,军情紧急,阿姆一行人的目的是觐见李世民,像大唐求援,因此,李恪跟阿史那云会面只能用匆匆形容,两人之间没有说一句话。

阿姆走后,李恪开始和苏定方、许敬宗都督府人开始商量如何出兵的问题。

而阿姆一行人继承了突厥人强悍的马背上的生活习惯,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赶到了长安。李世民早已收到了云州的奏报,知道事情的紧急,因此在第一时间便接见了阿史那云和阿姆一行人。

在两仪殿,阿史那云和阿姆两人将突利的降表递给李世民时,李世民就已经肯定了大唐跟突厥的战争早已有了定局,那就是大唐赢而突厥必输。李世民看完突利的降表,又从阿姆口中了解了一些突利的情况,对突厥两汗之间的战争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让王德将阿史那云和阿姆送出两仪殿,李世民开始召集重臣商议是否对突厥出兵的问题。

太极殿,群臣分列两班,李世民高坐在龙床上面对群臣高声说道,“昨日,突利使者进宫见过朕,突厥递上降表愿意归顺大唐,希望大唐能够出兵帮他击败颉利!”

李世民话说道这里,王德便吩咐内侍捧上了突利的降表,将降表递给了站在前面的司空长孙无忌。

“你们大家说说,大唐是出兵呢?还是隔岸观火呢?”

李世民询问道。

长孙无忌看完降表,将它递给一旁的左相房玄龄,出列道,“启禀皇上,微臣认为突利二汗既然心向大唐,我们不能坐视不理,理该出兵帮衬于他。”

“启禀皇上,微臣的建议也是出兵突厥,给突利二汗解围!”

房玄龄看完降表,出列说道,“如今大唐国库充裕,新军训练已成,是该大唐出兵突厥的时候了!”

确实,现在的大唐国库很充裕,李恪【文】通过想【人】高丽和【书】扶桑索要【屋】的赎罪银解决了大唐财政的危机,再加上两年的修生养息,大唐在钱粮方面根本不用发愁。而新军已经训练了将近三年的时间,以侯君集的才能虽然没有经历战场的洗礼,离铁军还有一段距离,但要说已经精锐之师的话并不为过。

“皇上,臣也赞同司空和左仆射的建议,大唐确实不能错过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杜如晦此时也出列说道。

“恩!”

李世民心里欣喜不已但脸上古井不波,他想兵部尚书李靖看了一眼,开口说道,“李靖,你的意见呢?”

李靖作为大唐的军神,大唐要是支援突利就等于向突厥颉利宣战,这样重大的战争即便是李世民的心腹爱臣已经表示同意,但李世民还是不能不询问李靖的意见。

“启禀皇上,微臣认为支援突利可汗势在必行,但要大唐跟突厥开战需要等些时日。”

李靖出列说道,“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大唐大军调动最为关键的粮草辎重运输问题,现在已到了十月季节,在漠北到了十一月份就该下雪了,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要是大规模出兵,如果军需不准备充分,遇到寒冬风雪之日,肯定会影响军心,影响战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