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唐朝当皇帝 >

第14章

回到唐朝当皇帝-第14章

小说: 回到唐朝当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恪本以为李承乾只是因为嫡长子的身份和长孙无忌的关系才会被册立为太子,然而,刚才他的一番话让李恪改变了自己对李承乾的看法。李承乾说话得体,进退有据,并非就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性格懦弱,优柔寡断。所以,开始怀疑前世在影视剧中和点滴的历史资料中知道并非就是真正的李承乾。而那个性格懦弱,因为李泰受太宗宠爱而怕被他夺走太子之位,尽然于侯君集等密谋造反,最终因为优柔寡断而泄密失败的李承乾是否是被胜利者篡改了真相的赝品呢?他想生在帝王之家的孩子因为耳濡目染,见过了太多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所以都不是寻常之辈,李承乾也不例外,不至于会像书中描述的那么不堪。

李泰明显对李承乾带有敌意,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大哥此话折辱青雀了,作为弟弟岂有埋怨兄长之礼。还有就是我们做弟弟真是不明德体,本该时常去看望兄长才对,怎么能让兄长时常挂念呢。”

看到李泰跟李承乾一见面就争锋相对,李恪内心暗道,“果然如史书描述一样,李承乾和李泰的储位斗争才是大唐贞观年间政治斗争的重点。”

随即又想道,“难道李泰跟李承乾因为太子之位斗个你死我活的根源就是长孙无忌因为册立太子而偏袒李承乾所致”不过,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他们两个斗个你死我活的李恪乐意看到的,也是他是否能夺得最终胜利的关键。所以,他不会阻止两个人,反而会推波助澜。

李承乾似乎对于李泰有意跟自己争锋相对而感到气愤,他淡淡的道,“四弟如此说话,不是承认错误,怕是另有所指吧?”

李泰看到李承乾有点恼怒,心中甚是得意,便说,“青雀所说并非大哥所想,大哥何必执拗于青雀之言呢。”

李恪也不适时宜地说道,“大哥误会四弟的意思了。”

长孙无忌站在距李承乾不远的三米处,三个人的对话他悉数听在耳中,内心震撼不已,没有想到三个不到十多岁的孩子尽然已经开始针锋相对。但因为即将册封太子,对于此时他不及细想,对三人吼斥道,“即刻便要早朝,你等三人不按班就部等待入朝,何故再次喧哗。”

三人被长孙无忌一阵痛斥,不在言语,站在自己的位置默然不语。

第十八章 册立太子(二)

李泰和李恪并列站在一起,他没有因为长孙无忌的痛斥有所收敛,而是继续低声的对李恪道,“不知道父皇召所有七品以上凡是在京城的文武大臣来太极殿朝会,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情?”

显然李泰这是明知故问,最近群臣力谏太宗立储,在这个时候让所有七品以上凡是在京城的文武大臣来太极殿朝会本身就不言而喻。只要对政治稍微有些敏感的都知道宣布立储之事,李泰不可能不知道。再说支持李泰入主东宫的人也有不少,李泰不可能什么都不闻不问。所以,李恪虚伪的迎合着李泰道,“愚兄也不太清楚,四弟若是知道不妨告诉愚兄,好让愚兄有所准备,不至于被父皇问起来的无言对答。”

“好像是关于册立太子一事,具体的我也不知道,三哥对此有何看法?”

李泰见李恪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又适时的抛出了另一个心中的问题。

李恪表情的很惊讶,“原来是这事?愚兄整天舞枪练剑,不甚清楚。至于对此事的看法,一切遵从父皇的旨意。”

李泰见在李恪身上问不出什么,就不再言语。转而低头沉思,李恪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

这时,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和尚书左仆射萧瑀两人才姗姗而来。封德彝看到早朝的队伍残差不齐,不时还有三三两两的人相互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人未到,声音已经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他吼斥道,“此等庄严之地,尔等还不按部就班等待觐见皇上,岂能窃窃私语,有失体统。”

话音一落,众人摄于他的威严,赶紧按照官职大小依次排的整整齐齐。封德彝和萧瑀经过众人身边时,大家都拱手行礼。

封德彝和萧瑀作为中书省的宰相排在文臣第一位,身后分别是房玄龄和侍中高士廉,再后面分别是兵部尚书杜如晦、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人。李恪和李泰并列排在文臣中间的位置,李承乾在李恪飞正前方位置,他们这些王公子弟都在各部尚书之后。武将因为李靖、李绩、柴绍等人出征在外,或者镇守要塞故以秦琼和段志玄带头,他们身后是尉迟敬德,长孙顺德和侯君集等人。

卯时刚到,李恪就见太极殿的宫门打开,里面走出一个内侍,站在台阶前朝着众人喊道,“皇上早朝,列为臣工入殿觐见!”

李恪跟着一班子文武大臣走进太极殿,上下打量着这座大唐贞观年间的权力中心,心中感慨万千。贞观年间,李世民和大臣们都在各自的府衙办理公务,大臣们遇到解决不了问题需要请示皇帝的时候,往往会去皇帝的内殿如两仪殿或者甘泉宫的御书房。每逢朔(初一)望(十五)皇帝才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视朝听政。也有例外的时候,譬如册立太子,边关战事等的大事在大臣们讨论不出结果的时候,李世民也会召集群臣在太极殿视听朝政。而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如此甚大的朝会,心里不免有些紧张,又有些好奇。

李世民不愧是马上皇帝,身着明黄九爪龙袍,头戴翼善冠在王德和几个侍卫的护卫下来了太极殿,群臣在李世民坐到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龙椅上时齐声跪拜高呼万岁。

李世民让群人起身后开门见山说道,“自数月前朕登基以来,有人就开始上书谏议朕早立皇储,说以免夜长梦多被奸人利用,搞得皇子们明争暗斗祸起萧墙。”

李世民说完之后停顿了片刻,看了看底下的一众大臣,继续道,“朕思来想去觉得立储之事还是早做顶多为好。所以,就和三省六部主事一起讨论了关于太子的人选。”

李世民说到这里明显的看了扫了一眼李承乾、李恪和李泰。

“但是,大家都各抒己见,对于册立谁为太子始终不能统一意见。朕思量数日,最终采纳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的谏议册封太子。”

说完看了一眼李承乾和李恪,便对王德道,“宣旨吧。”

王德从李世民身后走到前面,打开圣旨念道,“奉天承撸实墼t曰,祗告天地社稷,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还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僵之休。国家建储,礼从长嫡,天下之本在焉。朕起自国危,与群雄角逐,戡定祸乱,就功于多难之际。今基业已成,国泰民安。朕绪应鸿续,夙夜兢兢。仰为祖宗谟烈昭缶,付托至重,承祧行庆,端在元良。嫡子李承乾恭懋谦让,人品贵重,深宵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册立为皇太子,宜明申布,咸使知之。钦此!”

李承乾早就知道册立自己为太子的事,但在听到他自己的名字时还是不由的激动万分,忙上前道,“儿臣领旨。”

然后退了回来。

王德又拿出另一份甚至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见古公祖、父之迹,然后知王业之难。仰惟我高祖之栉沐风雨,以启天下。是用兢惕,若坠泉谷。豳之旧地,积德之馀,俗厚而忠,人悦其上。王於兹土,克懋贤戚。咨尔李恪,乃朕之三子,质重性和,神清气茂,威仪俨若,恬淡寡言。介然风规,坐镇流俗。固可将吾勤俭,宣化豳郊,是用命使礼官持节册命尔为汉王。四子李泰,南风斯玄,俊秀笃学,颖才具备。事国军,甚恭;事父母,甚孝;事手足,甚亲;事子侄,甚端;事臣仆,是用命使礼官持节册命尔为卫王……”

李恪听到封自己为汉王的时候虽然早就知道了结果,依然是兴奋不语,忙上前道,“儿臣领旨谢恩,祝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至于之后分了众人什么爵位他一点都没有听见去。李泰照葫芦画瓢似的跟在李恪身后行礼,他不像李恪知道结果,内心中还是期待着能立自己为太子,然后结果是李承乾,心里难免失落。

李世民高坐在龙椅上,眼前自己众多儿子的表情一览无余。李承乾听到被册封太子时一脸的激动,李泰的表现则很失落,显然是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而相反的李恪对于太子一事不怎么上心,倒是对于自己被封汉王爵而高兴不已,这让李世民有点恍惚。因为,李恪的表现出乎他的意料,这是否意味着他只想做一个闲散的王爷呢?还是有意而为之,意在自己面前表现他对于皇位没有多大的兴趣,如果是这样,那他一个年纪轻轻的十三岁的孩子,城府深的令人害怕。但是,李世民更相信第一种可能,就是李恪无意皇位这让他对这个儿子又高看了几眼,也对自己心中做出的决定坚定了几分。

散朝之后李恪留在最后,等一帮子老少大臣跟李承乾道贺完离去之后才走到李承乾面前,向他说了极具象征性的恭维的话。李承乾因为被封太子,对李恪甚是热情,嘘寒问暖,说以后有什么为难的事情可以找他。李恪看着眼前志得意满的李承乾想到他的结局,不禁为他感到悲哀。但不曾表现出来,只是说了声,以后有什么事情少不来的打扰大哥之类的话后就离开了太极殿。

回到府中,径自来到书房,封王的喜悦一扫而过。因为他知道历史并未以他的到来而改变,李承乾依然被封为太子,李宽被追封为楚王(过继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逝。他为汉王,李泰为卫王,李佑为齐王,其他人也都一一分了王爵。只是他未注意到的是,李世民在册封太子时观察着所有皇子的一举一动,他的举止表情深深印在了李世民的心里,就因为他在朝堂上对于太子册封一事表现出的淡薄和从容赢得了李世民的青睐。也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才会在他之后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中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从而挽救了李恪本人,也挽救了大唐被武后颠覆的厄运。

第十九章 册立太子(三)

戌时,弯弯的月牙,像一把剑,劈开了沉沉的夜幕,淡淡的洁白的月光从窗外映进李恪的书房,朦胧光线下,依稀可见室内装饰极为奢华。正中一排楠木雕花的书架上摆满了经史子集,名家经典,在最为醒目的地方放着《尉缭子》、《吴子》、《六韬》、《武经总要》等兵书。李恪将手中看了一半的《孙子兵法》放在桌上,走到窗前看着夜空的点点繁星回忆着早朝的场景,记忆是有味道的话,在他的感觉里,早朝的场景,像酒的香,甜而热烈辣而寂寞。李世民立李承乾为太子这个铁一般的事实,让李恪在为自己被封汉王高兴的同时,隐隐感觉到有那么一点遗憾,和一点忧虑。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李恪感叹道,摇摇头。因为连日来的学武练剑,学习兵法韬略,李恪已经习惯紧张而又忙碌的生活。晚上,他没有像往常那样练习运气之法,师傅刘温也没有出现在他的书房。因为有比练剑还重要的事情在等待着他参加,确切的说,这件事对李承乾的意义更加重大。李承乾被册立太子,李世民特意下旨在太极殿设宴,与民同乐,所有在京五品以上文武大臣都能出席。自从李世民登基以来,还是第一次举行如此盛大的宴会,因此,李世民格外重视。在他登基之后战乱被平息,突厥被安抚,他也想借此隆重的宴会抚慰一下群臣的心。

想到宴会,李恪心情微微有些激动,怎么说他还是小孩子天性,对于没经历过的事情,总是带着一份好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