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柯云路10温情马俊仁 >

第36章

柯云路10温情马俊仁-第36章

小说: 柯云路10温情马俊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对马俊仁一生的人和事已经有了相当多的了解,知道这一点所言不虚。 
    作者又把问题向前推进了一步:那你有没有什么歉疚的地方,就是你觉得对哪些人、哪些方面有过亏欠? 
    马俊仁叹气了:要说亏欠,真是不少啊。你说这些年全国对我马俊仁期待多高,可我好多都没达到。奥运会金牌一个也没替中国拿过。他说着连连摇头:欠得太多了。 
    作者这时便又想到在本章开始讲到的马俊仁的一个特殊情结。他像一切对本民族有所贡献的人物一样,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视为民族的儿子。他如若做得多了被肯定得少,甚至被抹杀被否定时,他会冤屈。可当他觉得自己做得离民族与社会的期待有距离时,歉疚心理在所难免。民族和社会是对他们进行赏罚的至高无上的父母。 
    作者还要问及一个墓志铭式的问题。很多杰出人物都会在自己死后的墓碑上留下文字。也许这样提问会让马俊仁感觉不吉祥,便变通地问:老马,如果在你的名字前加许多称号,譬如世界一流的田径教练马俊仁,又譬如辽宁省体育局副局长马俊仁,又譬如当代名人马俊仁,反正可以给你加各种称号,譬如创世界四项田径纪录的教练马俊仁,等等,如果让你选一个称号,你选哪一个? 
    马俊仁随便想了一下,说:就“中国人马俊仁”行了。 
    这个回答实在很马俊仁。正是这个回答,使得作者最后确定了本书的书名。中国人马俊仁,这个说法看着口气平实,其实含着真正的骄傲。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有资格给自己加这样一个称号。 
    作者最后问了一个可以不再问的问题,马俊仁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马俊仁也回答了他本不需要回答的答案:升国旗,奏国歌。他的这句话早已多次见诸媒体。 
    这样,最后的谈话便又落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 
    马俊仁这次就讲得非常实际了。要说他在这个年龄,应该为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做这种考虑想那种安排了,而且,他也确实不能再多消耗自己的身体。但是,如果组织和社会各界要让他上,他就牺牲自己一切往上上。用他的话,那就完全不考虑自己以后养老不养老了。一句话,活着干,死了算。但是,从他随后的叹气中作者知道,天下的事情常常还不只这样简单。马俊仁要能为自己和为民族圆奥运梦,无疑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即使人为的呵护没有更多,起码人为的伤害应该避免。 
    倘若2008年奥运会马俊仁能再展辉煌。那么,本书到时还可以续写篇章。倘若那样的前景未能实现,那么,有关马俊仁的故事就要在此悲壮地打住。 
    外面有人轻轻敲门,马俊仁让进来。 
    两个运动员女孩有些腼腆地进来了,将一束插在广口瓶里的青翠柏枝放到了马俊仁面前的茶几上,然后,当着客人稍有些怯生地笑了笑,走了。 
    马俊仁说:她们好多是穷人家孩子,不会说话表达。 
    作者看着这几枝插在广口瓶里的青翠柏枝,却觉得女孩们这个表达实在是十分感动人。在这个严寒冬日里,几支精心剪采的柏枝放在“尊敬的马导”面前,无疑是温暖的慰问。 
    马俊仁说:真要培养不出来她们,就把她们一辈子坑了,把她们父母几代人坑了。 
    作者也便再次想到,中央电视台最近采访当年马俊仁的功勋运动员王军霞、曲云霞、刘东等人,她们在1994年风波过去十年后说及马导,全是一片理解和感激。那些曾在伤口上撒盐的夸张文字会随着历史岁月渐渐过去。相互理解的人性之光将越来越弥漫地升起在地平线上。 
    作者与马俊仁的这一段交往就要结束了。我起身告辞。不顾我的再三劝阻,马俊仁在几个运动员的搀扶下困难地送到院门口。风仍很寒冷,阳光却有些耀眼。马俊仁这一阵眼睛不太好,据说是前些日子被媒体采访的灯光灼伤的。他在阳光下眯着眼向我挥手。满院子的藏獒又吠声大做。车已经发动。 
    作者摁下车窗,向站在阳光里的马俊仁告别:老马保重! 
     


后 记
    马俊仁在中国是近乎家喻户晓的人物。 
    但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马俊仁。 
    作者在众多热心朋友撮合下,试图走进马俊仁内心世界时,也颇经历了一点曲折。而当马俊仁真正将他坦露开来时,你会发现有关马俊仁的一切传说都要重新解释。马俊仁说人活于世讲三种话,第一种是大面上的话,有真也有假,这种话可以在人多的时候公开讲,如果你出了名还会上电视上报纸。第二种私下话, 那也有真也有假其中还有很多气话,随便说过就过。第三种是心里话,有可能憋在肚子里一辈子不讲。 
    马俊仁终于将他的许多心里话讲了出来。 
    讲这些话对他实属不易,因为这涉及他一生全部辛酸苦辣。 
    马俊仁最初讲他八九岁就开始研究营养学时,作者以为他在神话自己。他接着调侃地讲出那时是在研究反营养学,作者还莫名其妙。 
    及至他讲出了事实真相,作者却感到有些震动。 
    马俊仁从小生长在山里,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艰辛的生活中养成了爱琢磨的劲头儿。每天跑十几里地去上学不仅要琢磨怎么跑得快,而且当带的玉米饼子吃不饱肚子时,还要琢磨一个饼子如何顶两个吃。冷吃比热吃耐饿,他就冷吃。快吃比慢吃耐饿,他就快吃。吃饼子如何喝水才能当下撑饱又饿得慢,他就又如何就饼子喝水。 
    正是从这样真实的童年少年开始,本书披露了马俊仁罕为人知的真实身世,揭示了一个世界一流田径教练的真实经历。包括他在体坛上如何驰骋。包括他那些引起世人议论纷纷的大起大落。也包括他这些年养藏獒如何也养了个名满天下的真实经历。 
     
    在深入马俊仁内心世界的过程中作者还有一个重要收获,是发现了马俊仁运动训练学的奥秘。过去关于马俊仁拿世界冠军创世界纪录不过靠的是大运动量训练和几个营养秘方的传说,立刻都显得是无稽之谈。 
    天下本来就没有那样便宜的事情。 
    马俊仁之所以能够创造中国田径史上迄今为止最了不起的奇迹,就在于他通过多年探索,创造了一套独特的马俊仁式的运动训练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没有自己的运动训练学,大多是照搬前苏联的。十年“文革”期间,我们在运动训练学方面更不会有什么大发展。改革开放了,中国体育界扩大了视野,吸收世界各国运动训练学内容,但是如何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运动训练学依然是一个新课题。马俊仁三十多年的运动训练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马俊仁有生以来第一次相当充分地对作者阐述了他的运动训练学。 
    用他的话说,他的理论写出来,也是中国人先学会。 
    体育界人士和体育爱好者都可以发现,马俊仁公布的确实是他的真才实学。 
    马俊仁以解决问题为训练学的出发点,国外国内的所有理论与经验都拿过来为己所用。就像疑难病症会诊一样,马俊仁用他所能学到的所有手法来解决一个又一个迫在眼前的训练问题。他关于练到位、调到位、比到位的一整套理论,无疑带有极大的实用性。他关于从生理心理两方面完整地实现练到位、调到位、比到位的整套措施,更是直指训练实践。用马俊仁的话讲,说了一大篇理论,到了运动训练实践中,完全有可能一个实际的问题就把你挡住挡死。 
    譬如讲到赛前紧张这个心理问题,很多运动训练学著作论述的不过是些一般性方法。仅有这些一般性方法,到了实际中常常还是解决不了迫在眉睫的赛前紧张问题。有的人仅仅因为赛前紧张睡不好觉,就可能出不来最佳成绩。而马俊仁在这方面表现得有点出神入化。他每次赛前临到睡觉前,都要通过一定的心理调整把运动员调到哈欠连天,困劲儿十足。对于一个初上赛场的运动员,他绝不说你别紧张放松点,那样基本不解决什么问题。他会告诉这个运动员某某著名运动员现在比他还紧张,在那里抱着双肩像个笼中猛兽一样来回走。新运动员一听人家比他还紧张,他反倒自然而然就放松了。 
    本书披露的众多案例注释了马俊仁运动训练的炉火纯青。 
    研究过运动训练学的人都会知道,马俊仁在本书中所讲的训练学方方面面,对于现代运动训练学具有挑战意义。 
     
    马俊仁这个几乎人所皆知的公众人物,为什么过去我们对他的了解和理解这么少? 
    在整个采访调查与写作过程中作者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当下的文化中缺少一种真正的人文关怀。我们常常从新闻炒作的角度去观看一个又一个公众人物,缺乏那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平等精神。 
    就是在我们日常的社会交往中,这种平等精神也显得缺乏。 
    没有这种平等精神,或者说一种人际关系上的民主精神,我们很难走进另外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我们是在对他人很不了解很不理解的情况下评判他人,乃至评判断整个世界。这种日常现象如果延伸到思想文化界,那么我们又可以说,我们现在的思想文化中缺乏对人心理学意义上、人生终极意义上的关怀。 
    我们更习惯于从政治文化批判的角度来考察人物与社会现象。 
    这是我们的一个传统。在过去,我们曾经习惯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批判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要批判的主义。现在批判的方向变了,但是这种性质的批判却依然是我们观察社会观察人物的主流倾向。本书希望尝试补全我们观察人物时缺乏的那一块。 
    本书在描述马俊仁一生的故事时,特别注重了心理学的角度和人生终极的角度。 
    本书揭示了马俊仁人格形成及成长发展的过程。 
    为什么众多出身艰辛家庭的人,没能成为马俊仁式的人物?为什么兄弟姐妹多人中,惟有马俊仁成为马俊仁?这都是有其特定的心理原因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从小出生的家庭环境,每个人的家庭在社会中都有一定的阶层地位,每个人与父母都有特定的关系,每个人在兄弟姐妹中都有一个特定的位置,每个人在其最初走出家门到达学校这个小社会时,都会遇到特定的师生关系,所以,每个人都形成了他独特的人格。 
    本书将马俊仁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做了某种联系,那不过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类比和联想。本书对马俊仁人格形成史的揭示大概与孙悟空的故事一样,或许会令读者感到兴趣。 
    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如果我们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地平等待人,如果我们能够将心比心地去了解他人,我们便会知道,每个人在他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有一个生命力的限度问题。各行各业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物,当他们有所成就时,我们都不该忘记他们付出的力量。本书正是本着这种精神,使得我们在透视马俊仁一生起落跌宕时,又提出了观察问题的新视角。 
    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才能真正认识世上的众多人物。 

    1994年12月,所谓的“马家军兵变”是十年来有关马俊仁的最重大话题之一。在那次兵变中,王军霞等跟随马俊仁多年的优秀运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