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论语集注(朱熹) >

第6章

论语集注(朱熹)-第6章

小说: 论语集注(朱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本。既无其本,则以何者而观其所行之得失哉? 

                         里仁第四 凡二十六章 

      子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处,上声。焉, 
于虔反。知,去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 
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乐,音洛。知,去声。约,穷困也。利,犹贪也, 
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不仁之人 ,失其本心,久约必滥, 

… 页面 31…

论语集注                                                              ·29· 

久乐必淫。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 
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谢氏曰 :“仁 
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 
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 
谓之有所得则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 
也。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 
不知此味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未免 
于利之也。” 
      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恶,皆去声 。唯 
之为言独也。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 
正”是也。游氏曰 :“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 
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子曰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恶,如字。苟,诚也。 
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杨氏 
曰:“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恶,去声。不 
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 
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 
平声。言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 
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矣,何所成其名乎?君子无终食之 
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七到反。沛,音贝。 
终食者,一饭之顷。造次,急遽苟且之时。颠沛,倾覆流离之 
际。盖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 
也。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 
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然取舍之分明,然后 

… 页面 32…

论语集注                                                               ·30· 

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子曰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好、恶,皆去声。 
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 
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 
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 
故难得而见之也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我未见力不足 
者。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 
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 
志之所至,气必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盖有之矣, 
我未之见也。”盖,疑辞。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 。盖人 
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 
偶未之见耳。盖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 
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 
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 
复而叹惜之也。 
      子曰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 ,斯知仁矣。”党, 
类也。程子曰 :“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 
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尹氏曰:“于此观之, 
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吴氏曰:“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 
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愚按:此亦但言人虽有 
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道者,事物当然之理 。苟 
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 。”又曰: 
 “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 
以夕死为可乎?” 

… 页面 33…

论语集注                                                              ·31·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心 
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 
与议于道哉?程子曰 :“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 
      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适,丁历反。比,必二反。○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适 
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氏曰:“适,可也。莫, 
不可也。无可无不可 ,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 
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 
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然则君子之心, 
果有所倚乎?” 
      子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 
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 
而已。尹氏曰“乐善恶不善,所以为君子;苟安务得,所以为 
小人。” 
      子曰 :“放于利而行,多怨。”放,上声。孔氏曰 :“放, 
依也。多怨,谓多取怨。”○程子曰:“欲利于己,必害于人, 
故多怨。” 
      子曰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 
何?”让者,礼之实也。何有,言不难也。言有礼之实以为国, 
则何难之有,不然,则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 
为国乎? 
      子曰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①,谓可以见知之实。程子 
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 
      ①“知”原作“矣 ”,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参,所 

… 页面 34…

论语集注                                                               ·32· 

金反。唯,上声。参乎者,呼曾子之名而告之。贯,通也。唯 
者,应之速而无疑者也。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 
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 
体之一尔。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 
子果能默契其指,即应之速而无疑也。子出。门人问曰 :“何 
谓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尽己之谓忠, 
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夫子之一理浑然 
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自此 
之外,固无余法,而亦无待于推矣。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 
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着明之,欲人之易晓也。盖至诚无 
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 
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 
或曰 :“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于义亦通。程子曰 :“以己 
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一以贯之: 
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 
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违道不远异者,动以天尔。”又曰: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干道变化,各正性命’,恕 
也。”又曰:“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贯之,惟曾子为 
能达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亦犹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谓‘忠恕违道不远’, 
斯乃下学上达之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犹晓也。义者, 
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程子曰 :“君子之于义,犹 
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 。”杨氏曰:“君子有舍 
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 
孰肯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 
人反是。” 

… 页面 35…

论语集注                                                                ·33· 

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胡氏曰: 
 “见人之善恶不同,而无不反诸身者,则不徒羡人而甘自弃, 
不徒责人而忘自责矣。” 
      子曰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此章与内则之言相表里。几,微也。微谏,所谓“父母有过, 
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所谓“谏若 
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也。劳而不怨,所谓“与其得罪 
于乡、党、州、闾,宁熟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 
疾怨,起敬起孝”也。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远游,则去亲远 
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 
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 
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范氏曰 :“子能以 
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 
      子曰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胡氏曰:“已 
见首篇,此盖复出而逸其半也。”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知,犹记忆也。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 
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已者。 
      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言古者,以见 
今之不然。逮,及也。行不及言,可耻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 
言,为此故也。范氏曰 :“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 
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 
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子曰 :“以约失之者鲜矣。”鲜,上声 。谢氏曰 :“不侈 
然以自放之谓约。”尹氏曰:“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也。” 

… 页面 36…

论语集注                                                              ·3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行,去声。谢氏曰:“放 
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胡氏:“自吾道一贯至此十 
章,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