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中国盗墓 作者:华博 >

第50章

中国盗墓 作者:华博-第50章

小说: 中国盗墓 作者:华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动越来越猖獗 
        “我们一直在和盗墓贼争抢文物。”这是一个文物工作者面对猖獗的犯罪分子时发出的叹息。2005年陕西韩城黄河西岸梁代村发现的周代古墓群应该说是近年来考古界的最大亮点。但是也让那些盗墓分子蠢蠢欲动起来。 

        据考古负责人介绍,自周代古墓群被发现至今,盗墓分子就没有断过。盗墓者并未因为考古研究所的进驻而停止进入梁代村。最严重的时候,5天时间里,共14名盗墓贼连续造访一块麦田,今年4月底,昝村镇派出所获知线索,有来自西安方面的盗墓团伙将开赴发掘现场,他们配备了微型冲锋枪,准备“硬抢”。 

        昝村镇派出所将这一情况传达给韩城市文物旅游局副局长王仲林,王仲林立即向韩城市委市政府汇报。公安局派出数十名警察持枪守候。当日凌晨两点,从西安方向开来的一辆轿车在接近梁代村的高速公路处停车,四人下车朝梁代村走去,警方鸣枪示警,四人折回高速公路开车逃走。 

        其中一个负责古墓巡视的工作人员曾无奈的说:“盗墓的人胆子越来越大,他们挖了一个洞,誓死也要见到东西的。”因此,在未来的日子,梁代村的周代古墓群仍然面临着诸多危险。 

        以上的一切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被文物部门保护的珍贵古墓正在一座又一座地被盗掘,盗墓手段日益专业化,无数珍贵文物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向海外。文物代表着一个悠久文明所印记的历史,从这个意义可以说,我们五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地在被盗、流失,并且愈演愈烈。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面对这种境况,不能不担心,也不得不叹息。 
        
       
      附录1:形形色色的盗墓人 
         
        中国的盗墓之风,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使得形形色色的人,都加入到盗墓者行列中。从封建帝王到普通平民,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从管理一方百姓的父母官至肩负守墓职责的守墓人,无一不在中国盗墓史上充当角色,演出了一幕幕盗墓的丑剧。 

        古来王侯多盗墓 
        自古以来,王侯就是身份地位和荣华富贵的代名词。因此不难想像,王侯公子去盗墓,很少有为了钱财的,毕竟,财钱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多了。他们挖掘陵墓,大部分是为了泄私愤,小部分是满足私欲。 

        军将也做盗墓人 
        我国古代较大规模的盗掘陵墓,大都发生在战乱时期,盗墓的主使或指挥者,主要是那些军事统帅和将领。前面所介绍的从事过盗墓活动的帝王,如项羽、曹操等等,事实上也都是军事统帅。所以历史上大规模的盗墓活动,主要都是由军事统帅或将领策动的。古代的伍子胥、董卓、温韬,近代的张宗昌、孙殿英、党玉琨是较有名气的代表。 

        如前所述,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的盗墓大都发生在战乱时期,因此,一些农民起义中发生大规模的盗掘陵墓也就很正常了。所不同的是,农民起义中的盗掘陵墓的对象,主要是封建皇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们藐视封建皇权,与封建统治集团势不两立的革命精神。 

        地方官监守自盗 
        中国古代法律视盗墓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因此,防止盗墓行为、纠举和制裁盗墓者自然也是地方官的职责。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官与盗墓贼沆瀣一气,不仅纵容盗墓贼,还与他们坐地分赃,有的干脆监守自盗,亲手干起了盗墓的勾当,可谓是古代官场之中诸多怪现象之一了。 

        蚂蚁一样的民间盗墓贼 
        虽说每朝每代也许都有王侯盗墓、将军掘冢或是地方官监守自盗,但是中国盗墓史上数量最多、最为普遍的仍是民间盗墓。民间盗墓者数量庞大而且活动隐秘,因此历史上鲜有记载。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盗墓活动仍是民间盗墓者所为。 

        总体来说,民间盗墓虽然多如牛毛,民间盗墓者的身份更是五花八门,但是因其目的明确,规模较小,因此对陵墓的损害并不是很大。 
        名称 朝代 盗墓者 盗墓时间 
        商汤冢 商 张恩 北魏 
        比干墓 商 李朝儒 北宋 
        周幽王墓 周 刘去 西汉 
        晋灵公墓 春秋 刘去 西汉 
        楚平王墓 春秋 伍子胥 春秋 
        阖闾墓 春秋春秋 
        管仲墓 春秋晋 
        齐桓公墓 春秋春秋 
        齐景公墓 春秋晋 
        赵简子墓 春秋 石虎 晋 
        魏襄王墓 战国晋 
        秦始皇陵 秦 项羽 秦末 
        名称 朝代 盗墓者 盗墓时间 
        西汉诸皇陵 西汉 赤眉军 西汉末 
        吴芮墓 西汉 孙权 三国 
        梁孝王墓 西汉 曹操 三国 
        东汉诸皇陵 东汉 董卓 东汉末 
        孙策墓 三国 
        刘表墓 三国晋 
        刘备墓 三国唐 
        鲁肃墓 三国 王伯阳 
        谢安墓 东晋 陈叔宝 后陈 
        唐诸皇陵 唐 温韬 五代 
        陈武帝墓 陈 王颁 隋 
        南唐二陵 后唐现代 
        北宋诸皇陵 北宋 刘豫 金 
        南宋诸皇陵 南宋 杨琏真枷 元 
        康熙景陵 清 王绍义 民国 
        乾隆裕陵 清 孙殿英 民国 
        同治惠陵 清 王绍义 民国 
        慈喜定东陵 清 孙殿英 民国 
        光绪崇陵 清民国   
       
      后记:墓葬制度的演变 
         
        上古时代,人们尚无灵魂观念,再加上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死后不埋不葬,通常情况下,都是弄到野外让野兽吃掉,也就是所谓的天葬,故《孟子·滕文公上》说:“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的灵魂观念也随之产生,于是出现了最初的墓葬,如《周易·系辞传》所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商朝之葬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了商代,商人信奉鬼神,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墓葬有了较大的发展。墓道、墓室、椁室和地面建筑都已出现。在墓地制度上,也出现了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区别。王墓区、贵族家族墓地、一般氏族组织墓地、平民墓地各自分开。 

        商王的墓有“亚”字形和“中”字形两种,都规模宏大。如安阳侯家庄最大的“亚”字形墓葬,深度15米以上,墓室面积330平方米,加上四面的墓道,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商王和各级贵族墓室用木棺椁,随葬品丰富而精美,有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器、骨角器等,并大量使用人和牲畜殉葬。而当时的平民墓只有3~4平方米,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周朝之葬俗 
        在东周时期,墓葬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陵墓的组成部分中,已经出现了陵园。初期的陵园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筑围墙,也有的利用天然沟崖作屏障。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墓外,没有其它附属建筑。据文献记载,春秋晚期才开始在墓上构筑坟丘,如《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孔子为父母的坟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即“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齐平”。但考古发现表明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 

        坟丘都经过夯筑非常坚固,形状大体分为圆锥形和覆斗形两种。历代帝王都为自己营造大型墓室。两周时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来的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葬俗 
        春秋战国时的墓葬,人们首先要选择风水宝地,即卜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说,齐景公建成路寝之台后,逢于何的母亲死了,卜葬时,“兆在路寝之台牖下”。晏婴请求景公顺从占卜之意,准逢于何葬母于路寝台下。 

        战国时期的陵墓多在墓内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湿,保护墓室。我们知道,西周已经存在夫妻合葬。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趋普遍。战国中期以后残酷的杀殉遭到了人们的反对,殉人减少,墓主的随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显著增加。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来替代人殉随葬。秦国在献公时废除了人殉制度。 

        秦汉之葬俗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始皇开创的陵寝制度对以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是最大的。秦始皇时,陵园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同时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作法,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秦朝开始的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并以陵号来命名。比如秦始皇所建的丽邑。同时,秦延续了建造祭祀建筑的作法。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为自己建立了宗庙,设立了神主,并且在陵侧建立寝宫,摆设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 

        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且有所发展。陵园里只有一个重城,陵墓在陵园的中央,坐西朝东。陪葬墓区在陵墓前方。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到景帝的时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庙宇。以后这种陵旁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 

        三国两晋南北朝之葬俗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墓葬制度大体承袭汉代,但也有所发展,也有独比如画像石墓减少,贵族和官僚一般用砖室墓;墓室中独特之处在于设置棺木的棺床;完全模仿房屋的石椁;墓内有镇墓兽、墓志等;砖室墓、土坑墓、石室墓、崖墓等多种墓室形式并存,而以砖室墓为主。 

        但是在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与魏文帝曹丕的墓葬都依山为陵,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园邑神道,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迹。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父子皆主张薄葬,可以说他们的主张对秦汉以来的厚葬之风,是一次很大的冲击。 

        隋唐之葬俗 
        开皇元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的政权,建立了隋朝。八年之后,隋灭掉了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为中国的封建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陵寝制度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但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仅有二世,前后不到四十年,文帝和炀帝又都死与非命,所以在陵寝制度上,隋朝虽然恢复了秦汉封土为陵的规则,但是在营建规模上还远远比不上秦汉陵寝那样高大宏伟。 

        隋之后的唐代,墓葬以长江为界,大致分南北两区。江北有双室砖墓、双室土洞墓、单室砖墓、单室土洞墓和土坑墓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