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闯王李自成新传 >

第345章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345章

小说: 闯王李自成新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李鸿基到达开封时,明军已退到了河南边沿,快要进入徐州了,唐军已是追之不及,李仙凤果然不敢拦,凡是明军要经过的地方,李仙凤干脆让人全部放开。

整个开封人喊马嘶,一时之间成了一个大兵营,加上刘芳亮和吴三桂的人马,唐军已超过了三十万,加上民夫超过了五十万。

刘芳亮,吴三桂等人虽然按照事分的吩咐收复了河南,但让明军全部跑了,心中有愧,齐向李鸿基请罪。

李鸿基哈哈一笑,将二人扶起:“两位爱卿何罪之有,明军能退,他又能退到何处,今日失了河南,他们还有直隶,浙江,福建等地容身,若是他日那些地方失掉又如何?”

两人虽知皇帝是安慰之言,放跑了十多万明军,必定会大大增加以后进兵的难度,只是这次唐皇亲领五十多万大军南下,多上十几万明军,也不见得会给唐军增加多少难度,两人重新放下了心头的大石。

李鸿基征用了周王府作为临时的行宫,此时他的身边将星闪烁,李万成,李过,赵胜,马世耀,田见秀,崔尔达,李过,刘体纯,李岩,左光先,刘芳亮,李卑,艾万年,拓养坤,虎大威,贺人龙,左良玉,刘良佐,刘泽清,吴三桂”,”,

现在摆在唐军前面有三条路,一是与张献忠联合起来伐明,二是先打张献忠,再将明朝残余势力灭亡,三是将张献忠和残明一起打。

李鸿基决定在开封定下最后的战略,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选那一种,不但要看唐军的意愿,而且还要看张献忠和残明势力接下来的举动。

第八卷 一统中原 第四十五章合流

    李鸿基在开封大会诸将,准备商讨南下事宜时,南方诸省已发生了变化,南明的朝廷终于立了起来。

周龙,郑鸿逵退入直隶后,两人的大军马上接管了扬州,南京,常州的城防,在两人的大军压迫下,南京的百官纷纷作出了选择,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年号弘光。

周,郑两家因有拥立大功,福建巡抚郑芝龙,广东巡抚周若军两人分别被封为南安伯,南山伯,朝政却由马士英,阮大诚,何腾蛟,钱谦益等人把持。

不过,这个朝庭虽然成立了,但内部本身就是矛盾重重,掌握军队的周,郑两家为了海上的利益,经常有磨擦,此时因为唐军的压力暂时联后起来,也是面和心不和,朝政更是分成数派,马士英,阮大诚为了打压东林党人,大势起用以前的阉党余孽,被南京的百姓痛骂为奸党。

而钱谦益,高弘图等人号称清流,为了争权夺利也不甘示弱,组织东林党人和马士英等人针锋相对,凡是马士英等人同意的就反对,凡是马土英等人反对的就同意,不过,由于马士英,阮大诚名声太差,钱谦益,高弘图等人反而得到百姓的认同,被视为忠贞之士。

张献忠部众号称百万,进入直隶后,又一直增扩部队,将江西直隶两省控制之地的青壮抽调一空,军队不事生产,巨大的消耗全部压在只剩老弱病残地民众身上。

江西。

直隶虽然是鱼米之乡,但也架不住这样竭泽而渔,两省的百姓已苦不堪言。他们的最后一颗粮食都被张献忠搜刮做军粮。昔日江南之地,成了一片饿俘。

张献忠和唐军因直隶交恶后,再也买不到兵器。他地一百万大军许多都是以木棍。菜刀作武器。这样的军队莫说与唐军交手,就是明军来了,也是一冲就垮。

大昌军上下都是忧心仲仲,徐以显向张献忠进言道:“万岁,我军人马太多,又良莠不齐。许多都是空耗军粮,不如精减人马。”

张献忠面对唐军的即将南下,唯恐兵力不够,哪会裁减兵马。张献忠不是笨蛋,唐军虽然宣称伐明,但大昌军为了直隶已和唐军地关系搞僵,若有机会,唐军绝对会顺手灭了他,就是两家关系没有搞僵,唐军灭掉了残明,也不会放过大昌军。

张献忠一口回绝:“我大昌不到两省之地,拥有六十七万大军,朕何尝不知不可持久,可是若不扩军,如何抵挡唐军?”

潘独鳌虽然和徐以显一直争权夺力,张献忠做了皇帝,徐以显封为左丞相,潘独鳌封为右丞相,对徐以显位在他之上一直不服,此时也不得不劝说张献忠:“万岁,空有人多,若是无粮,军心必乱,前明空有数百万大军,京师被唐军一日攻破,万岁不可不察。”

张献忠见自己地左右军丞相都如此说,不由迟疑:“两位爱卿,如果裁减部队,我军以留多少不宜。”

徐以显伸出了二根手根,张献忠摇头:“太少,不顶事。”

徐以显加了一根指头,张献忠还是摇头,徐以显道:“万岁,我军以一省来地,养军三十万已是极限,再多亦无用。”

张献忠眼一亮:“老徐,不若我军不用裁减,先攻南京如何?”

徐以显大惊:“万岁不可,唐军独强,我朝和弘光都弱,我军若伐明,不久都要被唐军所灭。”

唇亡齿寒地道理张献忠还是懂得,不然他也不会只攻直隶向唐军投诚之地,见徐以显否决,张献忠默然不语

徐以显明白张献忠的意思,他心中还有个想法,怕直提出来会让张献忠生气,拐弯抹角的道:“万岁,现在我军与新立的弘光朝,还有唐军鼎足而立,唐军就是当初三国的曹操,而我军犹如孙权,弘光朝犹如刘各……”下面徐以显却不说了。

张献忠虽然读书少,但三国演义这本书他却不但听过评书,还让人给他读过数遍,听到徐以显的话,张献忠皱了一下眉:“你让朕和和弘光朝联合,就是朕有意,弘光小朝庭也不一定会乐意。”

徐以显道:“未必不能,弘光朝也不是傻子,他们现在正是需要外援地时候,若万岁愿意去掉尊号,改称王爷,此事十九可成。”

潘独鳌大吃一惊,没想到徐以显如此大胆,他大喝一声:“万岁,徐以显竟让万岁去尊号,实属大逆不道,请万岁治他不敬之罪。”

张献忠却不在意:“什么大逆不道,老徐这是为我好,你呀,才能是有的,就是太小心眼。”

潘独鳌被张献忠说得面红耳赤,只得不言,张献忠拍了拍徐以显的肩膀:“好,这劳什子皇帝也没什么好当的,换成王爷也好,与弘光朝地联系就由你来负责。”

徐以显有了张献忠的首肯,不敢怠慢,马上派出使者出仿刚成立不久的弘光朝,张献忠也在大力裁减军中的老弱,才能让他的军队继续支持下来。

眼下朝庭刚立,面对唐皇随时可能下来的五十万大军,是守是留,朝中却不能拿出一个方案来,马士英,阮大诚没有信心能守住南京,想让皇帝先撤到浙江,只是马士英的这个奏章一出,钱谦益,高弘图马上反对,饥笑马士英胆小如鼠,何腾蛟,堵胤锡等人也不同意还没与唐军接战就撤走,群起反对。

朱由崧对马士英的想法倒是支持,在南京太不安全了,北有唐军,西有大昌军,若能到达浙江,他这个天子还有得做,浙江守不住,再退福建就是,若福建丢了,还有广东,广西等地可以去,哪里都比留在南京安全。

朱由崧在洛阳时只知吃喝玩乐,此时依靠血缘关系,被众人硬架上了皇帝宝座,却毫无主见,他虽然同意马士英的主张,架不住满朝文武气势汹汹,只得同意留在南京。

恰好此时徐以显派人过来,说大昌军有意归顺朝庭,共抗唐军,何腾蛟等人得知消息大喜过望,对徐以显的使者热情招待,并向弘光帝汇报。

张献忠派出的使者以张文江为首,张文江在利川投靠张献忠后,颇有有几分才干,得到了张献忠的赏识,张献忠称帝后,让张文江作了大昌国的兵部尚书,不过,说是兵部尚书,却没有什么兵权,大昌国的兵权都掌握在张献忠的五个义子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刘国能手中。不然,也不会派他到南京来。

如果不是唐军攻下京师,俘虏了崇祯,明朝的官员恨张献忠远大于恨唐军,毕竟他们落到唐军手里不一定有性命之忧,如果落入到张献忠手里,你就是想投降,他看不顺眼也是白搭,落入张献忠手里的明朝官员和壕绅动不动就被抄家灭门。

张文江的到来,让弘光朝的官员心中涌起百般滋味,毫无疑问没有官员会对张献忠的大昌军有好感,只是现在朝庭的危机迫在眉睫,马士英和高弘图等人在这件事上保持了一致,对张文江的到来都表示了欢迎。

张献忠能够自去帝号对弘光朝来说,当然是一件喜事,只是要封张献忠为王,弘光朝的臣子却产生了分歧。

异王不封王,这是大明朝的铁律,大明开国之时,尚且没有封异姓王,何况现在,而且张献忠只是一个反贼,虽然大家对张献忠能够主动投靠朝庭持欢迎态度,但并不妨碍钱谦益等清流大谈祖宗法度,反对封张献忠为王。

马士英虽然对所谓地清流恨得牙根发痒。只是对方抓住了祖宗法度这一条,让马士英也无法反驳,此事只好僵持下来。

泥菩萨也有火气。张献忠为了不单独面对唐军的打击可以去尊号,不做皇帝,当年在重庆的一战。张献忠还记忆犹新。自己最精锐地亲卫营差点全军覆灭。知道自己的军力和唐军相差太远,若他坚持做皇帝,弘光朝不可能接受与他联合共抗唐军。

可是张献忠得知弘光朝连一个王爷的虚衔也不肯给时,顿时勃然大怒,将面前看得到地东西摔了一地:“格老子,欺人大甚。老子就不信唐军会先攻老子地军队,老徐,你去将张文江招回,没得丢老子地脸。”

张献忠虽然做了皇帝。平时也会称孤道寡,一旦发起火来,满口顿时全是粗语,见张献忠怒气冲天,大昌朝的一班文武谁也不敢相劝。

徐以显连忙道:“万岁息怒,何必为那目光短浅之辈生气,万岁即愿去皇帝尊号,何不再退一步。”

张献忠眯着眼睛,从盛怒中醒了过来,他从一个待斩的军士,只因相貌奇特才留住了命,到今天转战中原一大半之地,自己称王称帝,虽然也爱慕虚名,骨子里到底是一个重实利之人,若能挡住唐军,过后依然可以称帝,挡不住则恐怕留一命而不得:“算了,老子不和那帮蠢蛋计较,告诉张文江,若不封王,可以封公。”

得到张献忠退让的消息,整个弘光朝喜气洋洋,大家仿佛打了一下胜仗,钱谦益等人更是名利双收,毕竟他们即坚持了传统,又得到了一个强助,朱由崧大笔一挥,封张献忠为大昌公,两家共抗唐军。

唐军的情部报早已将此事传给了李鸿基,事情如此变化,拉张献忠打残明这条路就行不通了,接下来就是先打一方,还是两方一起打的问题。

唐军地将领对张献忠突然之间投靠残明,都气愤不已,张献忠的义军受过唐军多次帮助,此举纯粹是忘恩负义,李过,田见秀等人纷纷要求同时对残明和张献忠一起攻击,以唐军的实力,即使同时进攻两方,也是绰绰有余。

而左良玉,吴三桂一班降军则提议先进攻弘光朝,大明到底是正统,实力又比张献忠大,若是两家同时进攻,让弘光朝有机会重新整合,这股力量也不能小视,两家虽然联合,但若唐军不执意要两家同时攻,谁也不认为张献忠会真心真意的替明军效力,对张献忠只要出兵牵制即可。

众人各有各地理,唯独少有人提议先打张献忠,只是宋献策微笑不语。

李鸿基看着他道:“爱卿似乎另有看法?”

宋献策道:“回禀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