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刺明 >

第51章

刺明-第51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侯山平说道:“我其实是赞成重新分配土地的。除了这项措施,咱们的确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将大伙儿都牢牢的联系在一起了。闻香教的什么均分浮财,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都只能刺激百姓一时。一旦新鲜劲头消失,老百姓又会散去,这也是闻香教屡屡起事,却屡屡失败的关键所在。只有土地才是最长久的。”

刘航和王铭宇都赞同的点头。

在封建时期,无论是军户还是民户,对土地的渴望,都是外人无法描述的。土地就是大家的命根子。尤其是在失去了土地这么久以后,大家更是感觉到土地的珍贵。为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军户们愿意干任何事,包括上战场!

浮山所不是没有土地,相反的,浮山所有三多万亩的土地,只是都被各级军官和其他的官员侵占了,只要将这些土地拿回来,就可以重新分配。

张准趁机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这个口号在数年以后,将会由李自成提出来,从而赢得无数贫苦民众的拥护,最终造就李自成的辉煌。张准当然要提前剽窃这个极具吸引力,极具煽动性的口号。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四个字可是真真正正的大杀器啊!

刘航想了想,谨慎的说道:“玉麟,我不赞成免赋的说法。均田已经是很好的政策,没有必要免赋。否则,以后的军费开支,从何而来?没有军队的保护,均田如何进行?”

张准一听这话,对刘航又看重了几分。

刘航有热情,冷静,果然是难得的好苗子。

王铭宇也说道:“我赞成刘航的意见,均田就足够了,免赋不可行。我看执行原来的税率,每亩征收二斗粮食,应该是完全可以的。”

侯山平也赞成这样的建议。

彭肥仔歪着脑袋说道:“要是能够免赋,自然更好。”

没错,均田免赋这个口号吸引力的确是很大,土地是每个贫苦人家的梦想,即使均田不免赋,吸引力已经足够。当然,人的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贫苦老百姓同样如此。如果不用缴税,那就更好了。然而,在封建社会,如果不收取农业税,国家的税收从何而来?

张准有条不紊的说道:“刘航,你研究过商业税和工业税吗?举个例子,就说矿税吧。其实,大明朝有很多的矿山,其实都是可以征税的。现在的情况是,这些税收没有办法征收上来,都被别人拿去了。”

刘航说道:“对不起,我才疏学浅,对商业税和工业税都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他们是否了解?”

王铭宇摇头,表示也不太理解。

侯山平同样摇头,表示自己也不懂。

张准只好详细的解释说道:“这不怪你。事实上,商业税和工业税,才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不知道大家对南宋的情况是不是了解,其实当时的南宋,农业税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国家大部分的财政收入,其实都是来源于商业税和工业税……我们大明朝的商业贸易和工业贸易同样很发达,如果征税的话,肯定不会比南宋少……”

事实上,自从隆庆开了海禁以后,大明朝的商业贸易,其实是非常发达的,东南沿海到马尼拉的航线,大型商船来回穿梭。南下的商船装载着大量的瓷器、丝绸、茶叶、药材、生丝等货物,北上的商船则载着大量的白银。由此,大量的白银从海外流入中国。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在明国境内的白银,应该有三亿两以上,甚至可能达到五亿两。

明朝的商业贸易如此发达,商业税却非常少,福建每年的茶叶贸易高达数百万两白银,茶叶税却只有三十两银子,简直是怪胎。当初朱元璋定下的商业税是三十税一,基本上等于免税。实际上,后来的确是完全免税了,商人成为拥有社会财富最多的人,却不用承担任何的税负。

又有各种矿山,同样是可以征税的。万历皇帝当年派出的税监,尽管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猛烈的抨击,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否则,万历三大征那么大的消耗,他怎么支撑下来?那可不完全是张居正的功劳。

然而,崇祯朝和万历朝却有很大的区别。崇祯朝是东林党主政,东林党本身就是大商家大地主的代表,他们当然不可能主动的上缴税收,甚至毫不犹豫的封杀任何向工商业缴税的动议。结果,崇祯只能将增加的赋税全部摊派到可怜的农民身上,导致内乱越来越猛烈,最终引发无法挽回的后果。

有崇祯的教训在前,张准当然不可能还打农业税的主意。其实,还有个事实是刘航等人不知道的,明末是小冰河时期,气候反复无常,灾害天气频频出现,一会儿旱灾,一会儿洪灾,一会儿蝗灾,循环反复,就没有个消停的时候,导致农业严重歉收,产量不足原来的三成。

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征收高额的农业税,显然是不可能的,农民根本负担不起。如果仅仅是象征性的征收一点,那还不如不征。事实表明,征收农业税的过程本身耗费就非常大,如果收取上来的农业税还不够耗费,干脆免除算了。也算是一步到位,造福人民。

当然,免除农业税的前提是,能够赚取足够的银子,为军队提供军费开支,为脱产人员提供俸禄。对于这一点,张准还是有计划的。在精盐的生意之外,他还计划了其他的生意。

刘航听了张准的解释,没有异议,点头说道:“既然玉麟有解决财源的办法,均田免赋,最好不过了。”

王铭宇和彭肥仔都非常敬佩张准的勇气。

看得出,张准对于均田免赋,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是有相当研究的,绝对不是夸夸其谈。无论张准是出于何种目的,提出这样的建议,都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侯山平还是有些担心,谨慎的说道:“玉麟,向商人征税,他们会同意吗?商人在其他地方经商,都不需要缴税的,而在我们这里却要缴税,还会有商人到来吗?还有,开挖矿山如果要征税的话,那还有谁来开矿啊?”





第062章 每人五亩地

张准沉声说道:“只要有足够的利润,商人当然愿意缴税。矿山如果没有人来开发,我们自己开发。挖矿的利润这么大,不会没有人心动的。好吧,举个简单的例子,粗盐现在是没有人要了,精盐却是供不应求,青盐更是杯水车薪,只要我们有本事将精盐和青盐都鼓捣出来,不怕商人不蜂拥而来。”

王铭宇点头说道:“就是。只要有利益,商人怎么可能不来?”

刘航稳重的说道:“玉麟,精盐的生意,现在还算稳定。但是如果打起仗来,官兵封锁了即墨、胶州、莱阳一线,精盐根本运不出去啊!有哪个盐枭,有那样的本事,可以不顾战场的影响,继续做私盐生意?”

张准自信的说道:“我们不是还有海运吗?我就不信,别的地方,就没有人要精盐。”

王铭宇疑惑的问道:“玉麟,你真的确信,即使打起仗来,精盐生意同样不会受到影响?”

张准肯定的说道:“是的。”

四人就没有异议了。

张准沉默片刻,决定将自己的构思,全部抛出来。他有条不紊的说道:“其实,我们赚钱的途径,主要还是在海外。山东经历了这么多的动乱,本身已经非常的虚弱,市场消化能力有限。大家也清楚,山东的有钱人,主要集中在运河的两侧,集中在济宁、临清、德州一线,距离我们莱州实在是太远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想要发展路上生意渠道,很难很难。但是,水路就不同了。莱州府、登州府沿岸都有大量的港口,北面是辽东前线,东面是朝鲜,东南面是日本,南面是台湾岛,嗯,也就是东番岛,西南面是广大的江南地区。更远一点,就是南洋,马尼拉,雅加达等地。这些地方,才是我们贸易的重点。”

“当然,我们现在谈海上贸易,还有点为时过早,我们还没有那个能力。不过,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构思,有这样的发展思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们在座的某位,就要出现在大海上,坐镇指挥。以后有机会,我会向大家逐步的讲解海洋的基本知识。”

看了满脸茫然的众人一眼,张准明白他们暂时还消化不了这么多的信息,便说道:“好了,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现在还不着急推行。我们还是继续讨论土地的问题。”

四人都悄悄的松了一口气。

这个张准,想法实在是太惊人了,他们的思维,暂时还跟不上。

接下来,四人开始讨论如何分配土地的问题。

刘航和王铭宇都认为,每户人家,人口在三到七人之间的,划分三十亩田地,是比较合适的数字。浮山城的军户,按照三到七人这样划分,差不多有一千户。刚好浮山所有三万亩左右的田地,每户三十亩,基本上能够保证每个家庭都能够分得土地。

如果大家觉得三十亩田地不够,可以自己努力垦荒。垦荒得到的田地,属于垦荒者所有。其实,在浮山所的周围,还有很多的土地是可以开垦作为耕地的。比如赵家屯的北面,就是偌大的平原地带,开垦数万亩的田地,一点问题都没有。

以前,军户们就算自己垦荒,开垦出来的土地,也会被当官的抢走,大家就懒得去垦荒了。但是如果宣布保证垦荒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垦荒者所有,肯定会刺激大家拼命的开垦荒地的。在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增加上万亩的田地,也不是不可能的。

两人还一致认为,应该有明确的规定,田地不得买卖,不得转让,不得丢荒。田主去世以后,应该由其后人优先选择原来的田地作为继承。以前,军户们就是被当官的依靠各种各样的手段,将土地抢走又或者是低价买走的。禁止土地转让,可以有效的避免类似的弊端。

刘航还提议,应该废除户籍管理制度,彻底废除大明朝特有的军户、匠户、渔户、乐户、商户、阴阳户等不同的身份。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你想要从事什么行业都可以。这条措施,或许对商户也是小小的刺激。毕竟,现在的商户尽管是很有钱了,生活富足,地位上却始终没有名正言顺的提升。

侯山平则提议,在重新分配土地以后,要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同时,还应该开办更多的私塾,让更多的孩子上学认字。他是读书人,自然最看重这个。他还提建议,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农民有多余的粮食,只能卖给护卫队,不能私自卖给外人。

“玉麟,你觉得呢?”

刘航最后征询张准的意见。

张准摇摇头,缓缓的说道:“大家的建议都很好。我有个想法,就是不要按照户的单位分配土地了。我的意思,是按照人口来分配,无论男女,只要是身高在三尺以上的,每人都分配五亩的田地。”

侯山平迟疑着说道:“以前都是按照户数分配的……”

张准摇摇头,缓缓地说道:“我们要鼓励人口的发展,鼓励多生多育。你们难道不觉得,我们的人口,还是少了点吗?”

侯山平想了想,没有异议。

既然已经决定重新分配土地,如何分,已经不重要。每个家庭分配三十亩土地,和每个人口分配五亩土地,只有细微上的差别。相对而言,张准的这个建议,还比较公平一点,有利于操作。

王铭宇随即提出,如果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话,还要规定一条,就是每个人口名下的土地,最多不能超过五十亩。这也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