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华夏立国传 >

第325章

华夏立国传-第325章

小说: 华夏立国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曾华最近发布地命令,东瀛本岛最终被定名为广岛,它的行政区划分也随之出来了。广岛东北地区。也就是茨城、越国、毛野以东地区。被称为仙台,那里多是被称为虾夷人的野蛮人。这比大和人稍矮;肤色淡褐;头发黑色呈波状的野蛮人是广岛最早臣服于北府的一批人。由于他们比熊本人更加勇悍,所以很快也加入到雇佣兵行列中。

茨城、越国、毛野一线,东至虾夷仙台。西至科野这一地区被称为越中;科野、角陆地区被成为甲斐;额田、三野、尾张被合称为尾张;而中部正在征战地大和、河内地区将和纪伊、山代、丹波、谈海、葛城、伊势、岛津一起被合称为丹波,因为丹波是唯一被北府纳降的一国;而吉备、但马则将被称为出云。北府大众不知道这些名字含义,但是曾华却为了取这些名字费尽了心思,从日本战国游戏到鲁迅先生的文章,真是好好地选了又选。张柯负责越中、甲斐的经略。与姚晨会师于尾张。现在正在攻打山代,而仙台兵、越中兵、甲斐兵正是他统带的。

不过姚晨骂过骂。但是却给自己提了醒,山代快完了,要不然张柯也不敢把手伸到这里来。

大和军迅速崩溃,武内宿祢在亲兵的拼死掩护下又一次逃脱了,一直逃回了轻岛。

“大后(指大和国太后息长足姬命),臣在工野田又战败了。”武内宿祢跪在室内地板上垂头丧气地向息长足姬命禀告道,自从纪伊国灭,武内宿祢投奔了大和国后就把自己定位为大和国的臣子。

“什么?”息长足姬命大吃一惊,武内宿祢所率领的是大和国最后一支有生力量,现在尽数折毁,岂不是意味着大和国已经完了。

“臣下原本打算坚守工野本城,但是狡猾地北府人先下手抢光了城外所有地粮食,使得我们粮草缺乏,只得向安吉右城转移,谁知北府人在路上等着我们。”武内宿祢黯然地禀告着战事经过。

“葛城二允、平群左连部、苏我加吉战死,大伴连五佑、物部加左连部自杀,大和国的群臣贵族已经死伤殆尽,臣、连、君、直、造、首等地方豪族或死或降,已经荡然无存。大和国怕是保不住了。”息长足姬命叹息着说道,她看了一眼身前地伊奢别命,她的儿子,大和国主还是那么一幅无动于衷的模样,仿佛战争还只是在汉阳半岛进行一样。

“大后,首臣(武内宿祢),为了保住大和,我们只有请降了。”在母亲目光地威逼下,伊奢别命终于开口说道了。

“请降?”息长足姬命愤怒地高声叫了起来,“只要北府愿意纳降,不管他们要什么,土地,女人,金银,甚至要我们臣服在他们的身前,去舔他们的脚趾头我都会答应。可是我们数年间请降六十三次,北府人只有一个答复…打!”

“北府人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他们需要的不正是天朝大国的威势吗?”伊奢别命惊讶地问道,看到母亲和武内宿祢没有答话,他自顾自地说道:“我们可以臣服北府,哪怕成为他地一只狗。我们可以学会他们地一切,到那时大和就会有新的希望。”

息长足姬命和武内宿祢黯然对视一眼,最后还是决定下来了,再遣使向姚晨请降,并遣使向其余各国,如山代国,针间国甚至是吉备国求援。

姚晨用继续进军来回答大和国地请降,不是他不想纳降,而是不敢,因为曾华给北府军的指令是吉备、大和、纪伊国没有被灭就不得停战收兵。

宁康二年十二月,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一千北府冲锋队和六千熊本、土佐兵把轻岛团团包围,并开始准备攻城。

在外援断绝,请降无望的情况下,武内宿祢做了最后的努力,他只身走出轻岛城,在北府军面前承认挑起战端的责任,然后横刀自杀以赎罪孽。

姚晨根本不吃这一套,看完武内宿祢的自杀表演后下令继续攻城。绝望的息长足姬命抱着伊奢别命,点燃了丰明宫,在姚晨冲进来之前举火自焚。

仅仅过了一个月,即宁康三年元月,第五近海舰队提督唐简领军攻入吉备国仓敷城,其国主吉备津彦杀大后(王后)、郎子(王子)、郎女(公主)数十人,与百余名贵族自杀,吉备国灭。而坚持到最后的居然是山代国主甘美内宿祢,趁着张柯一时大意突出重围,逃入山代与丹波交接的山区。张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宁康三年三月击杀甘美内宿祢。至此,东瀛战事终于完结。

第二百五十二章 … 尘埃落定(三)

“叔父大人,请问安石先生呢?”王拱手恭敬地向王彪之问道,这位短主簿辈分太低了,见个人都得执礼。王彪之是王导的侄子,正是王的叔叔,而谢安虽然年纪与他相仿,但是人家的伯父谢鲲、父亲谢裒都是与王的祖父王导同朝为官,本人更是与王的叔叔王羲之结成晋秦之好,这辈分算起来也是王的叔叔。

“你找安石有什么事吗?”王彪之放下手里的书卷,抚着银白的胡须问道。

“回叔父大人,”王家是东晋当世名门世家,自然以礼教治学传家,所以这礼法上的规矩当然不一般。王恭敬地弯腰向王彪之答话,不过他的心里却对自己这位叔父不以为然,甚至还有些不满,自己为了保全晋室忙前忙后,你们几位重臣却在这里悠哉。

“我在他处打探到一些讯息,知道北府国学万余生员教授将上表朝廷,请受禅一事,各州州学学子和教授们也纷纷上表,附和受禅一事。而北府三省更是嚣张地很,中书省、门下省众人准备叩阕上表,请行受禅一事。但是最让侄儿担心的是从宫里传来的消息是太后和天子似乎已经认命了,准备赐九锡,这岂能儿戏,所以侄儿想找安石先生商谈一二。”

自宁康二年春天曾华将天子、太后和朝臣们迁到长安来之后,整个江左朝廷已经名存实亡了。曾华以监国地名义将大权尽收己手。先是将北府“三行省”升级为三省,和枢密院一起直接接管了朝廷权柄,接着曾华上表认命的荆、扬、江、广、交、宁刺史及各郡守和县令纷纷在北府当地驻军的护送下上任,接管了江左诸州的地方权力。

宁康二年五月,太后、天子和一干朝臣刚刚到达长安,曾华以江左诸州辖域广袤,上表将荆州以大江为界一分为二。北为荆州。南为湘州;北豫州依旧为豫州,治许昌,南豫州改为庐州,治庐江,淮南郡,庐江郡。宣城郡和新城郡被划在其治,让江左地区一下子多出两州,然后借口整顿地方,肃清奸逆,将江左地方完全梳理了一遍,除了冲要郡县全部换上北府嫡系外,其余过半的官吏都有北府背景。

宁康二年十月,应三省所请,天子和太后下诏,加曾华为相国。正式开始受禅的第一步。而在这段时间里,曾华继续削减江左实力,朝臣、名士和江左大世家嫡系数千人全部迁到长安。其余世家等数千人迁至洛阳。侨姓世家(永嘉之乱后,江右世家郡望南渡过江的都被称为侨姓)被勒令分家,各迁回故里。而其余江左陆、沈等原居世家因为在五斗米叛乱中元气大伤,北府没费什么力气便将他们分散迁徙,一部分北迁至长安、洛阳。留原居地也是被勒令分家。分置各郡县。而大量无主地部曲、佃户(主人家都在叛乱中被杀,他们虽然是被裹挟从逆。但是从律法上说都是“有罪”地)与被赎出来的部曲、佃户一起授田安居。由于江左大小世家豪族都欠有北府商人一笔货款,北府以此为基础,要求各幸存下来的世家以部曲、佃户做抵押,清还这笔欠款,而众江左世家、豪族也明白了北府的“经济大棒”不是吃素的,但是大势之下,谁也不敢吱声,只得乖乖地执行,而一部分欠款较少则获得真金白银的补偿。

不过曾华不会把人逼到死路上去,这世家豪族怎么说也是天下地一块柱石,尤其是在江左地区。曾华下令户部和商务部进行清算,按照各世家豪族愿意“赎给”官府的田地、佃户部曲,折合成现钱,然后算入江左各地设立的商社、工场、矿山的股份中去。北府商社、工场和矿山赚钱的本事江左各世家豪族是看在眼里的,以前是想入其门而不得,顶多就是一个合作关系,大钱都让北府赚去了,现在居然能算上“股份”了,这让江左世家豪族们好一阵为难。

收了股份吧,这一辈子荣华是不用愁了,可惜田地、部曲都没有了;不收吧,光靠那点田地,小康之家是没有问题,可是要想过上以前的日子是不用想了,早晚会败光家产。犹豫了一阵子,这些被分迁的世家豪族们终于想明白了,自己不能敬酒不吃吃罚酒,这个时代已经变了,自己必须要紧随这个时代的变化,否则会被历史和时代所抛弃。

将江左朝廷的实力收拾得差不多,北府又开始嚷嚷了,请求曾华受禅地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毕竟天下大势已经摆在那里了。开始的时候,各地“改朝换代”的祥瑞一个接着一个出现,不过很快被曾华等人斥退了。身为圣教最高领袖地曾华不缺这些“天意”,而且对这些自己玩剩下的把戏更是不屑一顾。祥瑞风消失了,可是“民意大潮”却汹涌而来。国学,州学,各地乡绅士郎,军中将士,宗教人士,名士教授,纷纷联名上书,请曾华受禅。

而在这股大潮中,总有些不和谐的声音,他们都是晋室的死忠分子,他们就像是与战车决斗的螳螂,虽然勇敢但是却充满了悲壮。王就是其中一个。

“安石应方平(袁方平)所约,去雍州大学讲学去了。”王彪之淡淡地答道。

“雍州大学?安石先生又去雍州大学去了?昨日不是还在长安大学吗?不知叔叔能否告知侄儿,安石先生何日能回来?”王很郁闷地继续问道。

“估计还得有个几天吧。”王彪之抬头看了一眼王答道。

“叔叔,北府和秦王步步紧逼。我们不能再退让了。”王犹豫了一下,弯腰拱手施礼道:“还请叔叔和安石先生出面,振臂一呼,召集天下有志之士共同匡扶社稷。”

王彪之默然许久,最后才出言问道:“元琳,你知我这些日子在看什么吗?”

王听得一愣,心中虽然满腹地不满。但还是恭敬答道:“侄儿不知。”

“我这些日子一直再读北府所立地律法。”王彪之从书桌前站起身来。书桌靠椅都是北府特有的东西,但是几经流传,如王彪之这样地江左名士也已经习惯使用了。

“北府所立律法有《刑法典》和《民法典》,有《官府体制法》,有《商法》,有《教育法》。有《赋税法》,有《度支审计法》,有《户籍法》,有《宗教事务法》,有《兵役法》,有《情报保密法》,有《邸报出版法》,有《驿邮法》,有《盐铁专卖法》,有《海事法》。有《水土山林禁时法》,林林总总有三十余部。”王彪之一边缓缓走到王的跟前,一边一一数道。

“如此多的律法。正想不通江右百姓怎么受得了?重典繁律,最后还不是纲纪败坏。”王很不屑地接言道。

“元琳,你真的这么想吗?”王彪之挥手示意王坐下后,然后坐在旁边地靠椅上幽然叹息道。

“叔叔,侄儿我……”王无言以对。他当然知道北府这么多律法不是胡乱立地。

“我和安石这半年来奔走长安各处。交游各色人等,就是想了解北府到底有多强盛。”说到这里。王彪之看了一眼王说道,“元琳,当你第一次进入到长安时,你的心里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