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定国 >

第359章

定国-第359章

小说: 定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不算什么!攻城拔寨之后,有些事情也是要军中处置的。平时上面也会召我们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才知道一些。黄平也只是学了些皮毛,此后又跟在唐统领边上,在实际中又接触了一些受降的细节。只能算是熟悉这类事情,为官的话就差远了。”

“定国军里,还学这些?”

“学!什么都要学。不学的话,考核通不过就要降级。大到兵法,行军,列阵;小到穿衣,叠被。每一层级都要学许多东西。”

“层级?降级?”

“哈哈,这些大人就别打听了。我不能给大人说太多,这是定国军的纪律。”黄平淡淡地笑道:“当兵不容易,在定国军中当兵更不容易。不过,只要肯努力,在定国军中当兵也最惬意。为将的不吃亏空,爱兵如子;为兵的月月拿足饷,伙食还非常不错。关键是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哪天真要是放下了手里的刀枪,也不是一无是处。一年前,大人要是认识黄平,并且告诉黄平,‘你会识字,写字,并且读诗!’黄平一定要笑掉大牙;可是现在,这些根本不算什么。虽然黄平还有许多字不认得,但是读一封简单的信,还是没有问题的。上头管这叫战斗素养。说,只知道用蛮力的兵,不是一个好兵。只有战斗素养到了,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兵。”

祝河林静静地听着,他还是第一次对定国军了解这么多。黄平应该算是定国军中低层的一名小校尉,若是黄平都表现的对定国军都那么深情的话,那足以说明定国军的不俗了。

军中吃空晌,将官拿亏空,克扣粮饷,几乎是自古以来的惯例。定国军能让一个低层军官,都这么心服,那自然是有独到之处的。

“是什么让定国军这么不同于其他的军队呢?”

“呵呵,这个黄平可说不上来。我们只知道,定国军从上到下,虽然有职务上的区分,但是却没有地位上的区分。别看咱们首长在点将台上威风,到了军中,和我们照样是勾肩搭背的兄弟。怎么?不信?就知道祝大人不会信。有机会,祝大人多去军中走走,自然一切都会明白。”

祝河林自然是没有什么时间去定国军中走动的。

自从黄平来后,他便开始动手整顿府治了。苏三手里有四品官员的任免权,现在这个权利转到了他的手里。因此,他先是在府城里开始下手。只要感觉不用心办事的,他立刻便换。

请示只要到了苏三那里,苏三往往是略看几眼便用了印!

整个河南府上下,面对这样的强力,再也不敢应付。府城里有了这种整顿,下面的州县,自然也收到了风声!偶有违令的,不肯用心的,立刻便被黄平给抓了上来。府城里立刻便会有新的任命送到。

就好像,整个河南府里就是祝河林说了算似的!权利如此集中之下,所有人都老实了起来。

第554章 河南府(6)

整治了十余天,各州县的粮草都按照要求开始陆续抵达了省城。当然,更细致的整顿还在继续之中。

七月,苏候命河南府城守祝河林为西五路转运使,统管西五路所有政事。

七月底,京兆府路京官何宴逐回祝河林受降使,言称五千府军誓与京兆府共存亡。第三日,定国军一千骑兵突袭而至。五千府军不战而降!何宴乃降。

京兆府路一降,庆原路,凤翔路望风而降。至八月中旬,唯临兆路仍然不肯归降。

八月中旬,黄平引一百定国军,混入临兆城中,一百人力敌府军,衙差近千人,斩京国临兆府尹和善于府城之中。临兆路乃降。

过了九月,整个西五路才慢慢地正常运转起来!各地府军,衙差在定国军的指派下,渐渐完善。各路乱象渐止。

至十月,各路皆有粮草运抵河南府城!

九月,太原城破!

原兵入大同府过冬,溪下兵进太原城驻守,张合军收缩于大名府与济南府两地。京人仍然死守中都与河间。

各军都在整顿战力,休整军队。

突一日,金陵城中出现京国世宗皇帝的使臣,欲与封朝重启和谈。京人欲把中都以南所有封国故士,归还给封朝,以请封军休兵。

原人闻知此信大惊,急派使臣入金陵,言称此为京人诡计,请封朝皇帝不可相信。

定国军经过三个多月的整合,已经渐渐地演变成了苏三的私军。虽然很早以前,定国军的上层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但定国军扩充之后,这种觉悟必然要得到某种程度的加强。

让所有军士都只听定国军军令行事,这一点非常有必要,也必须花时间来巩固。这个,是基础。

苏三要求,每个人的思维都要以定国军为基点,而不是以朝廷为基点。一切要以定国军的利益为中心,而不是以封朝的利益为中心。从这一点上,定国军的实质,已经是背叛了赵普,只是,金陵城里的人,并没有发现这一点罢了。

所以,大家在讨论最近金陵城京,原两国使臣打架的事情时。摆在第一位的,便是这些事情对定国军有什么影响。

“京人想和谈!不过是想去一强敌。封军指挥得当,打得扎实,这让京人害怕!实际的情形是,目前封军的实力也是最强。所以,能用和谈的方式解决最好。”

“事实上,中都以南,除了一路在溪下人手里,一路在原人手里,其余皆在我们手里。这个和谈,不过是拿已经失去了的东西,来交换和平罢了。”

“还是有吸引力的!至少,京人一和谈,我们就不用再按照与原人的协议,协同作战了。也就是说,不用再往北与京人缠斗,消耗实力了。原人与我们的协议,也就是以中都为分界,南北分而治之罢了。”

“溪下人在攻太原城时,死伤不少!已经有了退缩之意。原人清一色的骑兵虽然一月前又有增兵,但是骑兵不擅攻城,若没有封军协助,只怕很难对抗京人收拢的强兵。”

“完严楚主力不容小视,骑兵也已经扩编。又有各地抽来的府军协助守城。中都城一直死守下去都有可能。”

“京人这也算是离间之计。不管和谈成于不成,原人只怕与封军都会产生离心。不可能全心全意攻城。”

“听说思图哥善用奇谋!面对京人想和谈的局势,他不可能无动于衷,估计前头最近会有巨变。”

“若我是思图哥,就绕过中都,直接朝上都攻去。”

“你这是冒险!万一京人与朝廷和议成功,那原人将孤军面对京人的南北夹击。上都城中,没有雄兵十万,至少也有八万人。据说,上都城里的骑兵,就是原人也不也轻试其锋。”

苏三一边听着这些议论,一边微微地笑着,良久才抽出一张纸道:“虽然你们这些都是猜测,但也不要动不动就拿‘听说’,‘据说’之类的话说事。这样的话,可是会误导人的。我才说一句,你们就议论成这样,也不问问还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情报。”

众人一愣,敢情还有情报?

苏三抖了抖手里的纸张,这是露儿从上都发来的军情!现在前线对峙正紧,就别说在京国内部重要消息很难搞到,便是搞到了,也很难及时的送出来。往往拼着性命送出来的消息,都是过了时效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不过,露儿的工作,显然是很有效率的!别人很难弄到消息,她却有办法事先得到,并且在加密后,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传送过来。

为了很好的接受露儿传来的消息,听潮轩在前敌的位置设置了机要人员接应。唐超曾秘密地从定国军中挑选出近百名忠诚的武艺高强之士,对听潮轩进行保护。

所以,京国朝廷的一举一动,苏三总是能够很快便知晓!有些在京上都很容易得到的消息,于苏三而言都是非常宝贵的。因为,许多看似不联系的事情,若是放在一起综合考虑的话,也总是能看出一些逻辑的关联。正是这些关联,让苏三可以把握到事态的发展,不致于与事实相差太多。

在苏三分析看来,京人与封朝和议的心,是真的!但是用意,却是险恶的。

中都以南,所以地域已经被封,原,溪下三国占据。这个时候提出把中都以南全部归还给封朝,看似主动承认了封朝对领土的所有权。实际上,反正是已经失去的土地,拿来交换和平,再划算不过。

更为险恶的是:把原人与溪下人占据的地方,也划在与封国和议的范围之内,无疑是有一些挑拔的意味。

若是和议成功,就是京人不要求,封朝也会收回目前由原人与溪下人占据的两路地域。

原人不让,那就将面临京人与封人的共同抗抵!原人若让,那就将失去围困中都的战略空间。

所以,让与不让,都是原人无法接受的事实。

不论从什么角度去思量,原人都不想这件事情变成现实。因此,原人最需要做的,便是不让封人与京人议和。

第555章 河南府(7)

原人要反对京国与封国的议和,自然也有原人的优势!

首先,原人与封人同盟在先,而且还有与赵普和亲的婚约;其次,若是封人首先悔约,很可能将永远失去原人的帮助。真变成了那样,京人再反扑回来,那封人就要一力承担了。

这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毕竟,京人不会看着统治了几十年的地域再回到封人的手里。

其实两国都没有安什么好心,若不是封军的战力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高,又出了一个连圣旨都敢违抗的苏三,他们也绝对不会落入这么一个被动的局面。

京人在南下攻封期间,原人并不是没有一点出兵的机会!强行出兵,只要攻进了京国,还怕没有补给?原人惯于不带补给作战,打到哪里便吃到哪里,最是凶狠!这回却借口就要入冬了,拖着不肯出兵,不过是想看着京人与封人斗个两败俱伤罢了。

在原人看来,封人是绝对抵挡不住京人进攻的。就算是封人早有准备,以封人软弱的朝廷,只怕也会丧失许多有利的战机。原人希望看到京人兵围金陵城的情景,希望看到双方进入残酷的消耗战。

可惜!平台关一战,不仅成就了苏三的名声;也成就了封军的强大;更是打破了原人事先的猜想。而封军在大胜之后,有意固守,不与京人对抗的策略,也让原人在次年的春天,不得不出兵。

原本,以原人骑兵的强大,以及思图哥的指挥,原兵断不至于要花半年的时间,才攻克太原府!

在两次围住太原府后,围而不攻,攻也只是哄着溪下人去攻,京人骑兵一突袭,原兵立刻退走,其后又钻着空子回军围困太原城。便是大同府也是靠着偷袭的手段得手。

这些都说明,思图哥就只是一个原则那就是:尽可能地与京人主力错开,避免正面的厮杀。同时,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封军主力与京军主动正面冲突。

张合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小心防备着完严楚的同时,对思图哥一切协从的请求,都是思考再思考,再不肯轻易地去相信。

大家是各怀鬼胎!所以,前头才会产生平衡的相持。京廷也是看准了这个时机,才提出和议的要求。虽然也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但和议的心思,却是诚意十足的。

苏三希望相持的时间更多一些,因为他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战略的物资,还要以定国军为基础,在西五路凝练新军。成都府里的府军,也要拉出来见见世面。许多战略的设想,仍然需要时间来消化。准备的越充分,打起来才越有保障。不管是什么时代,战争比拼的永远不仅仅是军队的数量。

若是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