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权柄大明 >

第629章

权柄大明-第629章

小说: 权柄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上次,刘基被发配回家,丞相大人扬眉吐气一次,但是,没有想到,这还没过多久,刘基就又被请回来了,而且,回来之后,大家谁都没有好日子过。

团结在丞相大人周围,按照丞相大人的意思办事,这是他们必须的一个态度。

“明日,你当堂启奏,向皇上提出这立太子之事。”李善长向汪广阳说道。

自己去打头阵?汪广阳眉头一皱,还是答应了下来:“是,下官知道了。”

第二日,朱元璋坐在高高的龙椅上,望着下面的群臣。

“昨日,碽妃喜得龙子,虽然早产了一月,也是因为去年因为替朕挡了一箭,导致动了胎气所致。朕昨日寻思一夜,决定给这皇子,起名叫做朱棣,这是朕的第三个儿子,也是最懂事的一个。”

朱元璋这番话,自然是为了堵住这些大臣们的口,万一哪个不识相,又把这早产的事情说出来,朱元璋保不住在大殿之上动怒,立刻将那大臣给推出午门之外斩首。

而且,话语之中,充满了对这个孩子的喜爱。

由于陈风的穿越,虽然以前注定的事情不会再改变,而到了现在,却还是发生了变化。本来,朱棣应该是第四个儿子,李淑妃所生的第三个儿子,要比朱棣还要早。

但是,李淑妃嫉妒碽妃,惹下大事,最终自杀,这个孩子,也就烟消云散。

朱棣已经成了三子。

听到皇上的话,下面的百官在心里不由得有各种想法。

这朱棣,是最懂事的一个?开什么玩笑,才刚刚出生一天,就懂事了?若真是这样,那就是妖孽了。

他们知道,这是皇上爱屋及乌,非常疼爱这个孩子。

“恭贺皇上。”虽然心里各种想法都有,嘴上依旧得说这拍马屁的话。

“有事禀告,无事退朝。”一旁的高公公喊道。

“启禀皇上,微臣有事禀告。”听到了高公公的话,下面群臣之中,一个人站立了出来,正是左丞汪广阳。

“汪爱卿,有事请讲。”朱元璋说道,今日他心情很好,说话也就柔和了很多。

“启禀皇上,自古以来,储君制度,都是国家延续的一个重要方式,现在,我大明已经立国三年,微臣感觉,立储君之事,已经刻不容缓。”汪广阳说道。

立储君?听到汪广阳这么说,顿时,群臣一阵喧哗。

皇上刚刚说了朱棣这个皇子聪明伶俐,这汪广阳就提出要立储君,又是在朱棣刚刚出生的第二天,该不会,是要提出立朱棣为皇太子吧?

群臣们都知道,立储君,绝对是国家的大事,要是出了什么纰漏,有可能会导致国家动荡。

现在,皇上这番高兴,这汪广阳,该不会是要溜须拍马吧?反正皇上出身低微,大明朝又是刚刚开国,皇上很随性,万一真要是立了朱棣,那么,以后的皇子该怎么办?每一次政权交替,恐怕都是一场明争暗斗了。

绝对不可以!不管是哪一个派系,此时他们的意见,却几乎都是相同的。

李善长看着群臣,知道自己这次的提议,非常合适,所有的大臣,都是赞同自己的那个主张的,这次,算是群臣和皇上之间的一次交锋,一定要让皇上妥协才行!

虽然贵为皇上,在某些事情上,也不能是说了算的,比如,这立储,就不能坏了规矩!想到这里,李善长心里还有些得意。

朱元璋听到汪广阳这番话,心中也是一阵欣喜,这个时候,汪广阳提出这个意见来,该不会是说,要立朱棣为皇太子吧?

其实,本来,朱元璋对朱标还是比较满意的,他和马皇后一直未生育,得到了朱标这第一个儿子之后,喜悦之情,当时也是油然而生的。

之后,朱元璋也注意培养朱标,有意将他扶成太子,既然皇后未能生育,那朱标就几乎没什么悬念了。

在大明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就有意立朱标为太子,只是,当时一迟疑,觉得自己还年轻,立太子一事,未免太早,所以,才放下了此事。

还好,当时没有提出,当时若要提了,众大臣一赞同,那就成了事实了。

直到遇到碽妃之后,朱元璋的心里,就发生了某些变化。

尤其是,李淑妃的倒行逆施,居然敢做出那样让人所不耻的事情来,朱元璋对李淑妃非常不满,甚至开始憎恶了,捎带着,对于朱标,这个李淑妃生的孩子,就刻意地疏远了。

那个贱人,居然能做出那种事情来,她生的孩子,要是和她相同的性格,那可就是江山社稷的祸乱。

现在,碽妃生了个皇子,碽妃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她生出来的孩子,肯定也不会是心肠歹毒之人,因此,朱元璋还真动过让朱棣当皇子的念头。

现在,听到汪广阳这番说法,朱元璋先入为主,以为汪广阳要提议立朱棣为太子,因此,脸上笑呵呵地,说道:“汪爱卿,你觉得,立谁为太子比较合适?”

第796章 好过瘾

朱元璋脸上笑眯眯的,希望汪广阳嘴里能够说出朱棣皇子来。

“关于立太子,微臣觉得,应该遵循历代朝廷的规矩,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现在,朱标太子殿下,已经四岁,为大皇子,而且,朱标太子现在已经被皇后抚养,他的母后,就是皇后娘娘,这样,这些规矩,对朱标太子殿下来说,都是合适的,微臣觉得,立朱标太子,最为合适。”汪广阳说道。

汪广阳这话说完,下面的群臣终于放下心来,他们最怕的,就是汪广阳说立朱棣为太子,这样绝对不合礼法。

现在,汪广阳抬出以前的规矩来,说立这朱标,是最为合适的,顿时,下面的人一片赞成。

朱元璋在龙椅上,恨不得下来踢汪广阳两脚,什么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朕想要立谁,就立谁!

此时,朱元璋已经后悔了,早知道,就不让皇后抚养朱标和朱慡两人了,这样,更是给了下面这些人充足的借口。

“是吗?”朱元璋的脸色立刻阴沉了下来,虽然作为皇上,要喜怒不形于色,不让下面的群臣猜出了自己的心意,才能控制住这些群臣,让他们听自己的摆布。

但是现在,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要让群臣知道,自己对于这个结果不满意,用皇上的威严来压这些人,所以,朱元璋故意装作非常不满,说道:“朕亲手打下来的江山,一定要让它万古流传下去,所以,要让有才能的和朕一样的人来统治它,才能更加强大,朱标过于柔弱,恐怕不能承担此重任,朕感觉,朱棣更有朕的性格。如果由朱棣来当皇储,那么以后,一定可以让大明,更加强大。”

朱元璋的话,意思很明显,这天下,是我打下来的,我想让谁继承我的皇位,我就让谁继承,跟你们这些人,没有关系。我是皇上,这事我做主。

朱元璋向来都是非常霸道的,这话说得,更加霸道。

听到朱元璋的话,所有的人,都不由得在心里暗自寻思,皇上是铁了心了,但是,能让皇上这么干吗?

绝对不能!如果皇上这样干了,那大明朝以后,就都乱套了。

李善长看了看刘基,希望刘基先站出来,给皇上上上课,这皇位传承,可是关系到整个大明江山的大事,而皇上是开国皇帝,就更该慎重了,要是搞不好,就会滋生祸乱的。

谁知,李善长放眼望去,那刘基,此时已经眯缝起眼来了,似乎对现在发生的事,根本就不愿意多管一样。

这刘基,怎么可以这么做!李善长本来打算让刘基先出头的,这刘基刚正不阿,皇上的这个错误,他不给纠正吗?

但是现在看来,刘基似乎根本就不愿意多管闲事一般,而皇上此番话说完,群臣鸦雀无声,都在等着一个领头的人。

自己是丞相,是百官之首,看来,这件事,肯定得自己亲自出马了。

李善长振了振衣冠,从自己的位置上站了出来,左边第一个,文官之首,百官之首。

“启禀皇上,关于立储之事,乃是我大明万年基业之根本之事。立储若是没有长幼之序,没有尊卑之念,那么,会动摇我大明之根本。自古以来,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无论从哪一条,皇子朱标殿下,都是太子的唯一候选人,若是皇上凭自己喜好,就立了朱棣殿下为太子,那么以后大明朝的皇上,都会凭自己的喜好,选择继承人,这样,恐怕以后,就会乱了。”

李善长说的话,非常清楚,皇上选择继承人,不仅仅是皇上自己的事,而是整个大明朝万年之事,若是皇上凭着自己的喜好,违了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这一切,不就都乱套了吗?以后的皇上再效仿,那么,每一次权力更迭,说不定,都会面临一次血淋淋的厮杀。

“是啊,皇上,请皇上三思!”武将之首,徐达也走了出来。

左右丞相都这么说了,顿时,所有的大殿上的官员,都齐声答道:“请皇上三思!”

连徐达都反对自己了,朱元璋看着下面的群臣,所有的人都在反对自己,他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个个的例子,这选择皇位继承者的事情,这群大臣们,总是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皇上还没脾气。

毕竟,是所有的人都反对,哪怕是朱元璋这个人非常专制,也不能在所有的大臣都反对的情况下,继续一意孤行吧?

看着下面的人,朱元璋心头有些恼怒。

对了,刘基,这刘基是怎么想的?这次不是李善长先提出来的吗?而刘基可是李善长的死对头。

对,问问刘基的想法。

“青田,朕想要找一个勤政爱民,有和朕一样的能力的皇子,来当太子,朕一直都很看好朱棣,你觉得呢?”朱元璋问道,他的话语里的意思,非常明确。

听到皇上的问话,刘基站了出来,虽然受皇上隆恩,但是,在这种事情上,也是不能犯原则性的错误的。

“启禀皇上,选择皇储一事,是关系到我大明江山社稷的大事,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如果皇室不能给天下做出榜样,那么,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来让百姓守礼制,有教养?”刘基说道:“若在选择皇储一事上,考虑不周,很可能,会造成各皇子只见的竞争,兄弟残杀的局面。”

刘基没有明说选谁,但是,话语里的意思,已经非常清楚了。

朱元璋顿时兴致全无,说道:“退朝。”

说完,甩了甩袖子,就下了龙椅,从后面出了大殿。

皇上一直都在强压大臣,尤其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千里做官只为财。朝堂之上的很多人,都是跟着皇上一同打江山的人,现在,大功已成,整个天下,重新回归汉人的统治,自己图个富贵,又有何不可?

皇上自己很简朴,穿着打补丁的****,一日三餐,也都是粗茶淡饭。但是,让群臣跟皇上一样的话,这大官当得又有何意义?要是给的俸禄多一些,也就罢了,关键是,皇上给的俸禄,又是那么少。

相比东面的陈王爷封地内的那些官员,他们一个七品的官员的俸禄,就赶得上朝廷的三品大员了,这不由得让他们眼红,同时,心里都在压抑着。

虽然如此,他们却不敢违背皇上的意思,虽然经手的钱粮不少,但是,要是有什么贪污受贿的行为,被刘基给发现了,可就是重罪。

尤其是,那个稻草人,胡惟庸,还在外面立着呢,随时都提醒着他们,做官,就要清正廉明。

大臣们虽然嘴上从来没有说过,心里的抱怨,都是有的。平时被皇上剥削得太狠了,现在,终于有机会,可以正大光明地顶撞皇上,大义凌然,都是为了大明的万年基业着想,绝对不能妥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