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正安嘉话 >

第11章

正安嘉话-第11章

小说: 正安嘉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笑了,指指小土丘,她明白那意思是叫她老实呆着,别再乱跑。

阵法练完,士兵们列队到四周,留一拨人在场中练习骑射,一个个都是军中神箭手,靶子和人隔着两百步远,马也奔得飞快,却箭箭都能一矢中的,围观的士兵发出阵阵喝采,为各自的队友拼命呐喊。

谢仲宁和陆辰看到皇帝跃跃欲试的神情,不约而同地说:“陛下,你不下去露一手?”

皇帝笑道:“你们叫了这么多高手先显摆一通,现在又来怂恿朕。”话虽这么说,手却已解了外面的袍子,露出一身明黄色的劲装。

大家随他下了高台,皇帝向候在队中的射手要了弓箭,跃上风骊往场中奔去,一位士兵想把先前那位射手正中红心的箭都拔下来,皇帝却高喊“不必”。

风骊神骏非凡,疾步如飞,五十丈的距离霎时间就跑完了,众人几乎还没看清皇帝怎么出手,五支箭就已破空射出,准确地钉在之前那五箭的箭尾上。

士兵们顿时欢声舞蹈,山呼万岁,久久不息,皇帝也高举长弓向四面致意,很是得意。渤海郡公露出笑容,对飞马跑回来的皇帝说道:“陛下,在军中,这种欢呼鼓舞也是必不可少的啊。”

皇帝谦逊地回应几句,各都尉校尉都称羡不已,他转头望向崔捷,她却只盯着他的弓出神。

士兵分散到各处练习弓弩、搏击、投枪等等,一处处巡视下来,渤海郡公有褒有贬,也不厌其烦地提了许多建议。最后,大家聚在将军帐中听他讲授战术和谋略。

皇帝发现崔捷不知何时不见了踪影,便一个人出来找她。向士兵们询问,众人目光一直聚集在他身上,没人注意到她去了哪里。在营中转了一圈都没见到,不知不觉就寻到营外小河边。

远远地望见崔捷弯弓搭箭,向大约一百步外的几棵柳树射去,但那箭到了半途就力气泄去,斜斜地落在地上。

皇帝轻笑一声,心想:在干什么呢,想百步穿杨吗?

崔捷呆愣了好一阵子,才缓缓向前走近,直到离柳树五十步的地方停下,取箭,上弓,这次她全身绷紧,拉弦的右手也颤了一会儿才努力定住,显是用尽了全力,但皇帝看得清楚,弓还没拉满,果然那箭在离柳枝一步之遥的地方坠下了。

崔捷神情震惊,低头看看右手,好像不敢相信那手是自己的。

被小河拦着,皇帝不能直接过去,只好回折到营地再从另一边绕去。此时崔捷已扔了弓箭坐在堤上,手握短剑在泥地上用力地划来划去,走近看时,才知道原来她在写字。只是这些字划得狂乱无章,全没有平日秀雅遒丽的风范。

皇帝不明白她为何这么气苦,辨了一阵总算看清其中几句:“……秋谷既登,胡马已肥……前锋诸军……”他隐约记得这是某位古代将军的请战表。

崔捷见是他,终于停手站了起来,脸上换过笑容说道:“陛下,臣不爱听那些刀光剑影、铁马冰河的事,你还非得逮我回去呀?”

皇帝望望她向军营走去的背影,再低头看看那些字,依稀辨出她写的最后一句是“臣无归志……”,大觉刺眼,不禁用靴子踩了两下,抹去这句。

无关紧要的话-注释

这么多人纠结起《彩云国物语》,我点开这里一看,才发现没有写上。但是在别的网站我有注明的,并非刻意隐瞒。 你们可以去其他网站核查。

不过,即使我写在这里了,仍然有很多懒的读者直接忽略注释翻下一页,然后继续说些“怎么这么象《彩云国物语》”之类的话吧。

老实说,本文不但象彩云国物语,还很象《再生缘》、《天然少年》、《深宫幽情》等等等等1.文章源起……此段已删除,嘿嘿2.背景这文是架空的,皆因不精通历史啊;而且主角是皇帝,架空了就省事多了(脸红ing);第一次写,俺还是不要挑战太高难度的“三分真实,七分虚构”了,娃哈哈但大家可以姑且假设该故事发生在唐朝中后期,我偶尔有参照《新唐书》来写的。唐代君臣之间没有那么浓厚的“主子、奴才”气氛,互相还是比较尊敬的,比如朝议的时候,地位高的大臣可以坐着,问话完后,皇帝会起身相送;谏官如果不勇敢进谏,会被人讽刺胆小鬼,等等……

最近看了一下电视剧《贞观之治》(不是央视那个《贞观长歌》!!!!),我很喜欢里面唐朝的宫殿(赞),君臣聚在一起朝议的随意,还看到了官员的金鱼符(再赞),李世民也年轻英俊哈……亮点蛮多,就是节奏还嫌太慢,俺抽不出时间追了。在天涯论坛的影视评论版看到一个帖子比较这两版的人物塑造还是历史细节的,学到新知识了,呵呵3.注释1)宫殿名基本照搬唐朝的大明宫(时代和唐朝差不多的日本的平安朝的皇宫几乎和大明宫一样,也有紫宸殿、承香殿、蓬莱殿的……)2)唐朝还没有状元、榜眼、探花之分的。但皇帝会御驾紫云楼看新进士曲江赋诗;有专业化商业化的团体“进士团”承办新进士的聚会“杏园初宴”,会公选两位年少英俊的进士当探花使到各处访采名花(包括去公卿王侯的花园,所以要选年少英俊者,哈)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探尽长安花”,真是有够浪漫惬意啊~~~3)《唐朝文化史》里看到当时有书坊出版《登科记》、《文场盛事》等,所以我就写了个有点狗仔队的广文书局哈4)《古文小品咀华》里看到东汉光武帝写给他的少年好友严子陵的《与子陵书》,“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 ――恭敬得妙啊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譬之疮痏;须杖而行。

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 ――埋怨得妙啊箕山颖水之风,非朕之所敢望。” ――把子陵先生描绘得这么丰姿绝世啊俺觉得它的恢弘气概,非皇帝不能作此语;但又带着些“抚媚“(就象唐太宗也称赞魏征“抚媚”,别想歪了,哈哈)扯远了,打住打住。

5)刚开始可能受清宫戏影响,我用了“皇上”,后来发现唐朝的笔记都称呼“陛下”的多,日后时间充裕时再统一改了6)“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好像出自《孟子》?

7)唐朝起草诏书按例该是中书省的六位中书舍人,但每个皇帝有自己喜欢或信任的臣子嘛,有些就会赋予其他某位大臣“知制诰”的权力,有些则喜欢让翰林学士起草在大明宫的地图上,所有职能部门、国史馆、御史台等都位于延英殿的南方(外朝),而翰林院、学士院却位于北方,好像处于禁中、内庭一样,离皇帝更接近了。俺忍不住想,难怪翰林学士有“天子私人”的外号呢,^_^9)有些章节我已把注释写在右方了,有些 可能忘记没写……

4.想到其他的再写~~~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亲爱的老牛嫩草:如一些网上名作者所说,有时候她们写本20万字的小说,起因可能仅仅是因为想写某个场景……

嗯……其实准确的说,所有我看过的名著、好书都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呢。写着写着,就突然从脑子里跳出来,我也说不清、说不尽是哪些书影响了我除了以上提到的书,大概还有,1.我最喜欢的《儒林外史》(单指七八十年代的某个版本,繁体字竖排的,每隔几句话就有个评语的),里面有个萧云仙,出场时是个行侠仗义的美少年,^_^,后来在乡下当个小官,兴修水利,办私塾,丰收季节时,和村民们围坐林中,割肉喝酒,然后每人种下一棵桃树,间杂杏、柳……若干年后,虽然他被小人诬陷而离开了,但乡里绿叶成荫,丰衣足食,很有“甘棠遗爱”的意思呢。

唉,我没办法象作者那样描写得好,强烈建议看原著,但要看我说的那个版本,呵呵这就是五谷祭的灵感来源啦~~而祭典里有文臣武将,则有一点受漫画《天然少年》的影响《儒林外史》最后好像写了琴棋书画四个市井中的能人(大隐隐于市啊),这是卖香烛的韩七的来源啦(虽然他是个大龙套,哈哈)2.破帽多情说小崔没立什么功,升得太快了,其实我本来是想模仿《老残游记》,写她破个案子的,后来觉得难度太大才作罢……

3.在这个国学网里,看了一些关于唐代的笔记http://。guoxue。/wenxian/wxzhi/zibu…biji。htm《大唐传载》、《明皇杂录》、《大唐新语》、《封氏闻见记》等等本小说的名字则参照《隋唐嘉话》《庆熹纪事》4.日本漫画《深宫幽情》很可爱!女主角假扮成弟弟入朝供职,和皇帝美好地恋爱了(皇帝一度以为自己有断袖之癖,哈)5.之前构思渤海郡公这段,觉得很糟,出去吃饭就带了《古文小品咀华》去,幸运地看到“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于是……总算写了个比较满意的段落了汗一下我和灵感的相遇方式~~~

第十五章 端阳节(上)

光阴荏苒,有天清晨崔捷一觉扎醒,突然感觉空气中有一种淡淡的艾草味道,再用力嗅嗅,又恍惚是雄黄酒。

宫中派内侍送来了皇帝赏赐给各大臣的黑玳瑁腰带、宫扇、冰碗和五色彩丝,前院的大娘也把艾草和菖蒲插在门上。

端午节已近了。

崔捷看着锦盒上“御制”二字感慨不已,想当初她做“御书手”的时候,亦被指派过为御赐的礼物写封纸的活儿呢。

太后也有一项端午节必须的应景的活儿,一国之母要亲自到宫外为皇帝拔一把艾草,洗浴时加在水里以驱百病。大明宫的所在龙首山就长有艾草,她也不用走远。即使如此排场仍是很大。在众目睽睽之下拔草,上有华盖遮阳,旁有宝扇扇风,太后自家都觉得啼笑皆非。

采摘完后,内侍用肩舆抬她从明德门回宫。太后靠在椅背上小呷了一口雪泡梅花酒解暑,随侍在侧的尚仪局司籍女史一边走一边报告最近访得的某位民间闺秀的诗作。

肩舆刚转向北面而行时太后忽然“咦”了一声转头回望。内侍们立即停下脚步,蕖英不明所以地上前问道:“太后,怎么了?”

太后指着远处说:“刚刚从那边走过的人是谁?”她看到一个捧着书,很活泼的身影。

“那是翰林院的崔学士啊。”蕖英答道。

最初设计大明宫的大人不知为何把翰林院建在此处,和内宫共用一个明德门,也许是为了靠近明德殿书库罢。尽管学士们避嫌都不敢走这边,而是绕行到外朝的建福门出宫,偶然的相撞还是不可避免。

太后讶然,小声地说:“我已经老眼昏花到这种程度了?刚一晃眼,看他这么伶俐的样子,又穿着浅绯色衣服,还以为是新任的女史呢。”

蕖英心想女官的标准是有才学、貌平庸的妇人,哪有这么年轻的呢,碍着司籍女史在旁,改口说道:“难怪太后会认错,五品女官也是一样颜色的官服,冠帽也差不多。”

崔捷不知自己被太后注意到,这几天皇帝经常望着她欲言又止,她大概也猜到是为什么。今天实在被看得头皮发麻,就借口到明德殿查书溜出来。

但日暮离宫前,皇帝还是叫住她:“你也该说说那天为何这么神勇了罢?”

崔捷含混地回答:“臣可是从酒泉郡肃州来的,时不时都有突厥的散兵游勇打过来……那个……耳濡目染的,也不为奇啊。”

皇帝笑笑,翻开一本小册子,封面赫然印着《登科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