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朝之梦 >

第624章

天朝之梦-第624章

小说: 天朝之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雪岩现在的面色凝重得很,“恩铭兄,这次上面要求很高,想要钓出大鱼,最好能抓到肃顺本人,拿到僧格林沁私买军火的铁证!”

抓到本人?好让肃老六去揭发自己的真实身份?白恩铭在心中冷笑一声。不过肃顺还是要钓出来的,他的那些手下,也要尽可能多钓一些出来,好一网打尽,只有把他们打尽了,自己才能安泰。

他沉重地点点头:“雪岩兄,你放心好了,这一次我带来了六十个家丁,个个都配上了最新式的史密斯·韦森点52左轮手枪!”

六十支史密斯·韦森!这简直是一支私人军队!胡雪岩的眉头微微一皱,心道:“这个火力比锦衣卫南洋卫的别动队还强!这个白恩铭家里用得着那么多打手吗?就凭他和英国人的关系,在南洋的地面上有谁敢动他?”

“那就有劳恩铭兄了。”胡雪岩压下心中的疑惑,点了点头,“兄弟这次也带了四十个人,另外还有一艘海军四级军舰会配合咱们行动。如果能把肃顺等人骗到海上,这事情就算成功了。”

两个人的心思都完全扑在对付肃顺他们身上了,海伦娜号飘扬着不列颠的米字国旗,正驶向加尔各答。而在印度,也有很多人正等着白恩铭给他们带回好消息。在他们看来,几千支贝色麦洋枪,几十门12磅大炮倒不算什么,但是这些武器背后却代表着大明帝国!这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

这时的莫卧尔帝国首都德里,似乎已经成了印度各种反英势力活动的一个中心了。在莫卧尔帝国皇帝,又老又昏庸的巴哈杜尔·沙二世前往英国去献上自己的皇冠之后,在德里红堡中主持大局的就是莫卧尔帝国的末代皇太子米尔扎·法赫鲁和他的几个心腹大臣。

说起这个莫卧尔王朝在印度的地位,还真是有点让人啼笑皆非。实际上他们不是印度阿三,甚至不是几千年前征服印度的雅利安殖民者的后裔,而是16世纪时从中亚攻入印度的带有蒙古血统的穆斯林征服者,莫卧尔帝国的开国皇帝巴布尔是曾经称霸中亚的跛子帖木儿的直系六世孙,曾经是费尔干纳之王,后来又夺取撒马尔罕。开始踏上争霸中亚的道路。

他在中亚和乌兹别克人打了差不多30年,不过打仗的手艺真的不怎么样,只能用屡战屡北来形容。最后败得没有办法,只能带领残部跑到印度,不过在中亚被人打得落花流水的巴布尔到了印度居然会打仗了,短短几年就打出了一个印度斯坦皇上。不过在巴布尔死后,他的继承人胡马雍却被莫卧尔王朝的敌人阿富汗人首领舍尔沙推翻,逃到了波斯,直到舍尔沙死后,才在波斯人的支持下又一次打回印度,然后和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反复征战,直到莫卧尔王朝的第三位皇帝阿巴克时期才战胜了绝大部分敌人。建立起了比较稳固的殖民统治……从本质上说,英国人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和莫卧尔王朝的殖民统治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维多利亚女王相信基督教,莫卧尔王朝信奉伊斯兰教。而且,莫卧尔王朝从来都没有统一过印度。即便是他们最强大的时代,由印度教王公组成的马拉塔王国,还在印度半岛南部坚持斗争。到英国人打进来的时候,马拉塔王国已经快把莫卧尔王朝的殖民统治推翻了。如果没有英国人,现在统治德里的,肯定不是莫卧尔王朝的帝王。

可是现在,莫卧尔王朝的这些没落后裔们,居然将自己当成了现在还不存在的印度民族的领袖,以为只要登高一呼,就能在印度大地上激起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风暴!

第975章 误解

说起来,将要在印度爆发的乱子,很有可能是因为一系列误解而引发的。首先当然是印度总督拉姆齐自作聪明地站在印度贱民的立场上为他们考虑,以为给予他们一定的解放,有助于维持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好的殖民者总比坏的殖民者收欢迎吧?可是他却不知道鸿鹄岂知燕雀之志的道理,身为一个高人一等的贵族,一个大英帝国的公民,他又如何能理解这些当了几千年奴隶的印度贱民的思想?

其次就是莫卧尔帝国的末代皇太子米尔扎·法赫鲁等人对维多利亚女王这个西方皇上的误解。在东方,皇权斗争从来就流行赶尽杀绝的游戏规则,交出皇位和交出生命没有多大区别,即使不被马上害死,也是整天提心吊胆的软禁。所以巴哈杜尔·沙二世的子孙们一听说他们的皇上准备将皇位让给英国女王,马上就有一种大难将要临头的恐惧感涌上心头。

第三个误解,自然是这些整天被圈在红堡里面都不怎么出门的莫卧尔王朝的成员对印度人民的误解,以为那些被莫卧尔王朝压迫了几百年的人民是可杀、可辱、可用、可剥削的三好人民,全都一心一意巴望着莫卧尔王朝重新掌握权力,再去骑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虽然印度的贱民们真的离不开作威作福的主子,但是对绝大多数贱民们而言,主子并不等于远在德里的莫卧尔王朝,那些直接骑在他们头上的土邦王公,才是他们的真主子。比如前段时间喊着:“世界属于大英帝国,章西属于芭伊”的口号高高兴兴的在无数贱民的欢呼声中返回章西去当女王的那位……

第四个误解,当然是对大明帝国态度的误解。大明皇帝对芭伊女王的帮助在他们看来就是试图干涉印度事务的明证。而这一次,肃顺又带来了新的好消息,可以购买到一大批大明帝国盛产的武器弹药!这对绝望中的莫卧尔皇室成员们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一个冒险的计划被提了出来。他们打算先展开反英宣传,重点是东印度公司的雇佣军,包括军中的印度教徒和真神信徒。同时当然还要散播谣言,比如用猪油和牛油涂抹在子弹上作为润滑油,比如要降低雇佣军的工资,比如将把印度雇佣军派往缅甸作战(这会让印度教雇佣军丧失种姓)等等。

在展开反英宣传的同时,这些冒失的造反派还打算串联印度王公一起造反,不论是印度教还是真神信徒——这些莫卧尔王朝的成员大概是第一批印度民族主义者吧?他们已经忘记从奥朗则布皇帝开始,莫卧尔帝国是如何压迫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的,更忘记了信奉印度教的马拉塔人是如何在西瓦吉的领导下用游击战争顽强地抵抗莫卧尔王朝,直到几乎将莫卧尔王朝推翻的了。

之后则是给幻想中准备支援印度奴隶主反抗英国殖民者的大明皇帝和法国皇帝写求援信,和准备一份莫卧尔皇帝的诏书。在求援信和诏书上面,还罗列了一大堆英国殖民者的罪状,比如印度王公的领地被剥夺,年金被取消,地主土地课税太重,地主的及寺庙的免税土地被重新征税,干预印度教,取消撒提等等,还将之总结为英国殖民者破坏印度人的宗教、荣誉、生命、财产以及把印度上等阶级和下等阶级一样看待等五大罪行。并且以恢复莫卧尔帝国时期的种种封建秩序为目标,号召广大被压迫的印度奴隶主和印度奴隶共同奋斗……

发动起义的时间原定于1856年下半年的样子,但是随着罗伯特·丘吉尔调查团抵达印度和英国殖民者恢复了芭伊女王的权位,以及传出了英国即将改变印度政策,将会让印度的奴隶主们继续骑在那些心甘情愿被他们奴役的贱民头上作威作福直到永远的消息后。这些最早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就决定将起义的日子尽可能提前。

而与此同时,英国女王将要兼任印度皇帝的消息,和罗伯特·丘吉尔发起的“劝进运动”,则让原本就暗流涌动的印度变得更加动荡起来了,600多家土邦王公分成了亲英和反英两派,那些还没有失去土邦和权力的王公,因为大英帝国将会承认和保障他们的权益,大多成了英国统治的拥护者。而那些已经失去领地并且无法得到恢复(英国人当然不可能把所有侵吞的领地都还回去)的王公,自然成了反英派,巴望着能有一场乱子让他们恢复往昔的尊荣和财富,于是纷纷派出密使往德里联络莫卧尔王室。

肃顺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带着大明帝国将会支持印度的好消息回到德里的,同行的还有瓜尔佳·元宝这位具体负责负责跑腿和打探消息还有白恩铭联络的大清孤忠。他们是乘坐一辆插着大明日月旗的四轮马车赶路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德里的那些傻瓜们一个假象——大明皇帝是支持印度的!

在马车车厢里面,肃顺正板着面孔在听瓜尔佳·元宝诉说着他在新加坡听到的一些相当可靠的传闻。

“呵呵,这个大明皇帝果然好色如命,被兰贵人的美人计一哄骗就上了钩,看来是天不绝我大清啊!有了兰贵人带去的5万八旗子弟,皇上一定能在西域站住脚的,有机会真是想一睹这位女中豪杰的风采……”

肃顺说着夸奖叶赫那拉·兰儿的话,一张四方脸上还露出了佩服的表情。他是真心佩服兰儿的,在他看来叶赫那拉·兰儿一定已经委身侍敌,要不然朱济世没有可能那么好说话,一下子放出五万只八旗老虎归山。有了这五万人,西清汗国的江山就算彻底坐稳了。当然,要恢复大清也没有那么容易,毕竟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一百多万八旗国族,现在顶天还有十万,真是十不存一了!现在西清最要紧的,就是休养生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暂时当汉人的狗又如何?让西清的后妃去给大明皇帝侍寝又如何?要想恢复,就得忍辱负重,比比当年的勾践,这等屈辱根本不算什么。

听了肃顺的话,瓜尔佳·元宝有些不理解,但还是附和道:“谁说不是呢?这位叶赫那拉氏还真不是一般的女子,可惜是天德皇帝的女人,身子又给朱逆糟蹋过,要不然倒是可以当咱们西清的皇后娘娘……”

“现在不能当?”肃顺哼了一声,“现在什么时候了?还计较这些?依着我看,咱们西清的皇后还非她不可,也只有她能当得下去。不行,我得回一趟中原,去这位叶赫那拉氏身边助她一臂之力,无论如何,都要帮他当上西清的皇后。”

说着他就下令马车停下。瞧这意思是不打算去德里了,而是想中途返回加尔各答,再搭乘最快的帆船去中原追赶叶赫那拉·兰儿的脚步。

“六爷,您要走了,印度这里的大局谁来把握?还有和胡大先生的军火生意……”

“这个交给祁宿藻就行了。”肃顺一摆手,颇有一些志得意满的样子,“印度的事情就这样了,德里那些人根本成不了大事,英国人和朱皇帝的同盟也没有那么容易破……这次的事情,不过是一步闲棋。元宝,你和祁宿藻办完购买军火的事情后,要尽快把从西藏过来的家眷送去撒马尔罕,其他的就不用多管了。咱们西清接下去得忍辱负重,得卧薪尝胆!”

第976章 为奴为主

肃顺大概不曾想到,正在“卧薪尝胆”的叶赫那拉·兰儿,此时并没有急着西去,而是继续滞留在南京,名义上是想和她那位刚刚剃度出家的儿子载复再相处一段时间,是母子亲情难舍。实际上,却是再想见大明天子一面,想再一次拜倒在大明天子脚下。不过不是什么忍辱负重,而是真心实意想给我们的朱皇上为奴为婢,绝没有一丝想要复兴大清朝的意思——这叶赫那拉·兰儿论起权术手腕,的确堪称高明,但是女子豪杰什么的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因为她的性子里面是绝没有一丝一毫的“豪杰之气”,有的只是主子和奴才。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