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朝之梦 >

第340章

天朝之梦-第340章

小说: 天朝之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一边,洪宣娇已经和一个藏在热气球吊兰里面的洋鬼子一起操作着热气球缓缓升上了天空,下面跪着的天国文武军兵哪里见过这种活人升天的场面?都以为是神迹,全都磕头如捣蒜,还大声呼喊着:“恭送东王升天……东王千岁早去早回啊……”

……

杨秀清杨东王“升天”的事情的确不是朱济世安排的,他送个热气球给洪秀全可能是想让洪秀全用来蒙骗甘陕地方上愚昧无知的劳动人民,没想到洪大教主居然拿它玩了一出东王升天的戏码。这个权夺得可是漂亮,比另一个时空的天京事变要漂亮多了!

其实朱济世不知道,天京事变杀那么多人还弄到石达开出走并不是洪秀全的本意,而是韦昌辉要斩草除根,洪秀全被韦昌辉胁迫。而在这个时空,对洪秀全忠心耿耿的冯云山没死,杨秀清又长期在外领兵,无法把持洛阳朝政,所以洪秀全能够直接控制的兵力远远比韦昌辉多,自然不会被韦昌辉挟制。能够和平送走杨秀清,同时夺取“天父俯身”的权力,洪秀全也就知足了,实在没有必要大开杀戒——而且杨秀清是奉天父旨意回天庭去了,又不是“图谋造反”失败被杀,洪秀全也没有理由过多株连。

归德府城内的大明天子行在,朱济世刚刚视察高墙寨前线返回——盘踞在那里的黄文金部竟然不肯投降,摆出一副死战到底的架势,任怡江督军打了一个礼拜都没打下来!朱济世在那里逛了一圈后干脆让任怡江留下一个师同归德府民团一起掘壕围困对方,待其粮尽投降了事。这边才回了归德府城,罗泽南居然就送来了杨秀清被抓到的消息。

“军师快说说,那个杨秀清是怎么抓到的?他人在哪里?”

朱济世端起热茶喝了一口,就满脸疑问地看着罗泽南。

罗泽南苦笑了下道:“杨秀清不是抓到的,而是坐着热气球和洪贵妃一起来的……昨天下午从天而降到了宁陵县城,结果被宁陵知县当成神仙下凡,用八抬大轿送到归德府城来的,现在安排在归德府衙后院里面。皇上是不要……”

说着话,罗泽南做了个杀头的手势。

朱济世摆摆手道:“杨秀清是有大功于国家民族的,朕如何能够杀他?封个归义郡公养起来吧。”

“归义郡公……是不是大了些?”罗泽南道。

他自己的爵位也是郡公,朱济世称帝后给手下不少功臣的爵位都晋升一级,其中爵位最高的是延平郡王郑洪,接下去是中山公常大淳,湘阴公左宗棠,桂山公韩四等三人,再下面就是一堆郡公了。

不过这些爵位的名头不小,但是实际的利益却不大,没有免税和免吃官司的特权,只能得到些土地和宅院,至于“贵族年金”将来是要发给的,不过眼下大明财政比较困难,连朱济世这个皇上都不吃财政饭,下面的贵族年金暂时也只能先欠一下了。

看了看罗泽南不大赞成的表情,朱济世当然知道他的想法……杨秀清对国家民族有功,但却是名教死敌,而且他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还触犯了士绅阶级的利益,又带兵蹂躏过湖南。所以身为湘湖领袖的罗泽南自然极端仇视杨秀清了。

朱济世却笑了笑说:“军师,若无杨秀清破北京,屠八旗,满清不会那么快亡。满清不亡,各地士绅就不会投靠朕,朕不知道要打多少硬仗苦战才能恢复大明,国家的元气也不知道要伤多少。所以这个功劳还是要赏的……如果不是鸡黍镇一役,杨秀清是应该封王的,如今就给个郡公吧。”他顿了下又道:“而且这洪秀全把杨秀清交给我们,可能就是在投石问路。”

“投石问路?”罗泽南一怔,“皇上是说,今日之杨秀清,来日之洪秀全?”

朱济世笑道:“应天城内不缺洪秀全的一座王府,朕也不缺养洪秀全的金银。”他站了起来,拍了拍罗泽南的肩膀,“走吧,去见见杨秀清,朕还有事情要请他帮忙呢。”

第532章 农民问题专家

“东王殿下,咱们的天国没了……”

归德府,大明天子行在之内,就听见一个汉子在嚎啕大哭。朱济世坐在御座之上,斜眼看着身旁一张绣墩上面端坐的杨秀清,就是原来太平天国的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圣旨圣神上帝之风雷劝慰师圣师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东王杨秀清,现在的大明朝顾问大臣,归义郡公。

跪在地上痛哭流涕的,正是太平天国的赌王,呃,是堵王黄文金。他带着4个屯田军在高墙寨和任怡江的第六军打了一个多礼拜,愣是击退了第六军的数十次进攻,最后还是由杨秀清亲自出面把他给劝降的。现在这位“赌王殿下”一脸丧气样的痛哭不已,还不住的在地上碰头。洪宣娇侍立在朱济世身后,罗泽南、袁甲三、罗大纲还有刚刚从济南赶来的苗沛霖、曾国藩都坐在两侧的椅子上,陪同朱大皇帝一块儿接见太平天国的降将——黄赌王只是今天要见的诸多降王降将中的一人,由于“东王升天”,原来的东殿文武当中有不少选择了投靠朱济世,都被带到归德来觐见了。

好容易等黄赌王哭完,朱济世才慢慢地道:“黄文金,尔既投顺大明,朕就封尔为顺义伯,赐田千亩,赐应天府宅院一所,赐银元一万元。”

“臣谢主隆恩。”黄文金叹了口气,天国已经完了,能得个伯爵也算是不错,想想当日在广西的穷苦日子,便该知足了,于是便谢了恩就要告退。没想到朱济世的问话还没有完。

“给黄卿赐坐,朕有话要问,朕听杨卿讲,顺天府(指北京)周围的屯田八军各项事宜,都是你在具体操办?”

这几日他遣身边的秘书官去黄文金营中探访,得出结论,黄部之所以能够死战七八天,就是因为黄部军将皆分配到了土地,又被太平天国用军事化的办法控制管理,可以说是和天国一体了。所以朱济世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兴趣有被吊起来了,这个办法似乎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吧?

“正是臣在操办。”黄文金如实答道。

朱济世点了点头,看看旁边的杨秀清笑道:“杨卿,这《天朝田亩制度》是你想出来的?”

“非是臣一人之力,乃是臣和洪先生、冯云山一起琢磨出来的,可惜却不为世人所接受。”杨秀清颇为感慨地道。他还有后半句没说“若是《天朝田亩制度》能成,今日就是朱济世当降王了。”

“何以会想出这样的制度?”朱济世有些好奇地问,“若为得贫民之心,分以田地即可,何苦以行伍之法治理民政呢?”

杨秀清瞧了瞧朱济世,嗤地一笑:“单是分以田地,不数年又是贫者贫,富者富了,一切都是老样子,如此还不如不分呢。”

怎会有此事?朱济世还真不知道种田的事情,他既没有当过农民,也没有当过地主,当然不知道了,他只知道后世某党用两次分田扰动天下,搞出两位五百年未见之英主。似乎这田土一分,就能天下大吉了。

他看看罗泽南,罗大军师捋着胡子摇摇头道:“乡间农人的确艰难……因而有田归富户,富者益富,贫者益贫之说。致民贫困者,究其原因就是土地集中,重租高利。如苏南之地,清初,一亩之租,好田为一石二三斗,中田为八九斗。而如今,苏松二府之租额少者亦得一石出头,重者竟有一石五斗之额,其中吴江最为突出,虽下下田,亦收一石有余之租。有民人作诗曰:催租急于石壕吏,倾瓶倒筐向何藏,坐使农家注空釜,累累看汝堆仓箱。此次天下剧变,这归根结底的缘由,怕就在于此吧。不过单单平分土地,如归义公所言,的确也没有什么大用,不三五年,这大半田地又得落到少数富户之手。”

罗泽南顿了一下,又是一叹:“皇上乃西洋富豪,自不知小民之疾苦,农事之艰辛。水旱灾荒之年十之七八,风调雨顺之年不过十之一二,小农小户之家如何能抗?况且小农之家又多好排场,婚丧嫁娶,无不耗费颇多。再有个三病九灾,不得已只能抵押田产高利借贷,以图眼前,而事后又如何能赎得回来?”

朱济世点点头,后世的自然灾害还好说,不过生大病娶老婆倒是让人耗尽积蓄的大事情。

杨秀清又插话道:“归根结底也不是水旱灾害和婚丧嫁娶……伪清的吏治腐败,官绅勾结,欺压小民是其一,缙绅大户,凭藉其势力,短交粮赋,其缺额自必取偿于乡曲之淳良小户,而为牵长补短之计;农人繁衍愈多,而田土不增是为二,罗军师方才所言,田租自清初以来不断上涨,究其原因,还是人丁过剩,田土不足,即使田租高昂,也不怕租不出去。有其二者,以小农小户之家,耕区区数亩薄田,如何能得温饱,如何能不沦为无寸土立足之佃佣?”

原来是人太多,地太少。朱济世心道,后世中国也被人口太多的问题困扰,不过后世的国际贸易发达,农业技术又非常先进,可以通过输出工业品进口农产品和使用化肥、农药、良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这两个办法解决吃饭问题。

可是在当下,想靠大帆船贸易进行洲际粮食买卖根本就是异想天开,而且中国的出口也不可能太多,现在可不是贸易自由的时代……

“杨卿是想用《天朝田亩制度》解决吏治腐败和人丁过剩?”朱济世思索着又问。

杨秀清笑了笑道:“当可缓和一二吧……有田同耕当可尽得田土之利。以圣库调节荒丰当可使民免受水寒灾害之苦。留足口粮余皆归公,可以使粮赋平均。以军法治民则是为了耕战一体,好和陛下争天下。只可惜……”

杨秀清摇了摇头,没有说下去。因为这《天朝田亩制度》执行的结果是明摆着的,理想虽好,现实却更加残酷。

“可有心得?”朱济世又道。他看了看杨秀清和黄文金。

“是有一些心得,”杨秀清道,“人人有私心,物物都想要……这《天朝田亩制度》就是毁在一个私字上面!”

黄文金道:“臣以为,《天朝田亩制度》只可在无主之土上实行,而且需从各地迁移无地贫民,打散混编。”

在无主之地上实行这个好理解,若是土地有主,这地主就是《天朝田亩制度》的第一大反对派!想要分配地主的土地就必然会让政权失去地主阶级的支持。而此时可以充当官吏的读书人和实际控制乡村的士绅几乎都来源于地主阶级。

因而推行《天朝田亩制度》的太平天国政权一方面需要同士绅地主进行没完没了的斗争,一方面又没有足够多的干部去管辖地方,取代士绅阶级。因而太平天国虽然名义上占领了很大一块地盘,但是真正能有效统治的地方却少之又少。

而《天朝田亩制度》唯一取得成功的地方,就是京畿地方,因为那里的土地多数都是属于旗人和满清皇帝的,太平天国占领那里以后,就是无主之地。自然想分给谁都没有问题了,而且被杨秀清迁移到京畿周围安置的贫民都是黄泛区的灾民,他们的宗族体系早就在洪灾和兵荒马乱的迁移当中完全湮灭。没有了宗族这根纽带,所有的灾民就是单个或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根本不可能同太平天国的国家机器作对,只能任凭安置,并且很容易就融入了新的半军事化的体系当中。

第533章 要吃饱,去殖民

河水平缓,缓缓流过。封冻了好几个月的黄河终于在2月下旬开始解冻,首先解冻的是下游流经山东的这一段,河水带着浮冰,慢慢的流向渤海湾。

在济南城外的黄河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