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笑笑名人1 >

第2章

笑笑名人1-第2章

小说: 笑笑名人1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
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不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
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
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
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
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
问题,我使衷心地感谢您!”
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
助产术”。

大圆圈和小圆圈

一次,古希腊哲学家捷诺的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
倍,您回答的问题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
呢?”
捷诺用手在桌上画了大小两个圆圈,并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
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的多。但是这两个圆圈
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长,因而我
接触到的无知的范围比你们的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知识的
原因。”

点灯找人

古希腊大儒学派学家第欧根尼(约公元前404一前323年)常常在大
白天也点着灯走路,每当人们诧异地问他时,他便回答说:“我正在找人。”
这是在讽刺当时社会上没有一个真正配得上“人”这一称呼的有德行的
人。
亚历山大大帝来到科林特市时,拜访了这位哲学家,并且对他说:
“你有什么希望尽管讲,我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第欧根尼爬进自己
所住的酒桶,一边晒太阳,一边说:“只希望你让到一边,因为你遮住了
照到我身上的阳光。”

智救故乡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公元前588一前525年)出生于中亚的
莱普沙克斯。他对故乡有深厚的感情。有一次,他跟随亚历山大远征波斯,
军队占领莱普沙克斯时,他急于想拯救他的故乡;使它免遭兵殒。
一天,他为此进谒国王。可亚历山大早就知道他的来意,未等他开口
便说:“我对天发誓,决不同意你的请求。”
“陛下,我请求您下令毁掉莱普沙克斯!”哲学家大声回答说。
莱普沙克斯终因他的智慧幸免于难。

机会均等

古希腊时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智者和名人、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雄
辩家和演说家。
狄摩西斯(公元前384一前322)就是一颗灿烂星辰,和他匹敌的另
一个雅典人是福西昂将军。他俩不仅才气相当,辩力相当,而且所持论点
总是相左。因此,他们的遭遇总能给人带来智慧的享受。
一次,两入争得不可开交,狄摩西斯批评福西昂说:“无论何时,只
要当雅典人怒火中烧时就会杀掉你。”
福西昂则说:“可一旦他们头脑冷静时,就会对你绝不客气。”

更大的荣耀 

戴奥珍尼斯是古腊有名的讽刺哲学家。有一天,他来到柏拉图家中。
他从不穿鞋,两脚很脏,就这样在柏拉图的地毯上来回走动,并说:“我
在践踏柏拉图引以为荣耀的东西。”
柏拉图说:“这倒是真的,可是我得到了更大的荣耀。”

不同之处

有人问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
“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哲学家回答说。

无所不在

庇希特拉图是希腊有名的哲学家;
人们问他:“真理在哪里?”
庇希特拉图说:“还要说吗?真理无所不在。”

一言不发

有个人在交际场合中一言不发,哲学家狄奥佛拉斯塔对他说:“如果你
是一个傻瓜,那你的表现是最聪明的;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那你的表现
便是最愚蠢的了。”

一个人打赌

德国哲学家A?叔本华(17881860年)某年住在法兰克福的旅馆
出租套房里。紧靠旅馆有一家小饭馆,他常去那里吃饭,那也是英国军事
人员常去的地方。
一个饭店侍从目睹了一件有趣的事:
每次饭前,叔本华总要把一枚金币放在自己面前的桌上,饭后又把金
币收回自己的口袋里。
有一天,这位侍从忍不住问这位哲学家他在干什么。
叔本华解释说:他每天在心里与那些军官们打赌,只要他们哪一天会
除了马呀、狗呀、女人呀之外还能谈点别的话题,我就把金币放进教学的
施舍箱去。

并非都来听布

F?D?E?施莱艾尔马赫(17681834年),德国哲学家和神学家,
他的神职工作做得尤其出色。
有人称颂他和他的布道具有少有的广泛性,他的教义宣讲能吸引社
会各个阶层的广大听众,不仅有大学生,还有妇女和各级官员。
对此,施莱艾尔马赫解释说:“我的听众确实由学生、妇女和官员组
成,学生们来是为了听我讲道,女人们来是为了看学生,而官员们来则是
为了看女人。”

挖苦尼采

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18441900年)对女性特别仇视,
他一生不接触女人,曾经这样说过:“男子应受战争的训练,女子则应受
再创造战士的训练。”又说:“你到女人那里去吗?可别忘了带上你的鞭
子!”
英国哲学家罗素(18721970年)对尼采的哲学极为不满,挖苦他
说:“十个女人,有九个女人会使他把鞭子丢掉的,因为他明白了这一
点,所以他才要避开女人啊!”

报复记者

罗素于1920年曾来过中国。可到中国后生了一场大病。病后,他拒
绝任何报人的采访,一家对此很不满意的日本报刊谎登了罗素已去世的
消息,后虽交涉,他们仍不愿收回此消息。
在他回国的路上,罗素取道日本,这家报社又设法采访他。
作为报复,罗素让他的秘书给每个记者分发印好的字条,纸上写着:
“由于罗素先生已死,他无法接受采访。”

人生的幸福

有一天,罗素的一位年轻朋友来看他。走进门后,只见罗素正双眼视
房屋外边的花园,陷入了沉思。
这位朋友问他:“您在苦思冥想什么?”
“每当我和一位大科学家谈话,我就肯定自己此生的幸福已经没有希
望。但每当我和我的花园谈天,我就深信人生充满了阳光。”

独身的解释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终身未娶。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
两个朋友。
一个朋友问他,“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
期宾塞愉快地答道:“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做出的决定。我为自己的
决定感到满意。我常常这样宽慰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
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

难成亲戚

英国著名的哲学爱弗兰斯?培根(15611626年)家里来了个不速
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惯匪。法院正在对他进行侦讯起诉,看来非
判死刑不可,他请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克” (hog,意为
“猪”)和培根(bacoh,意为“熏肉”)有亲属关系!培根笑着回答说:
“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是没法成为亲戚的,因为猪要死后才能变成
熏肉!”

相形显小

有一次,伊丽莎白女工巡幸到培根的府邸。由于女王生活在诧深墙高
的宫庭大院里,平时也多来往于达官显贵们奢侈华贵的住宅,当她看到简
朴普通的大法官的宅第时,不禁惊叹道:“你的住宅太小了啊!”
培根站在女王身边,仔细端详了自己的房舍后,耸耸肩说:“陛下,我
的住宅其实并不错,只是因为陛下抬举我,光临寒舍,才使它显得小了。”

剽窃罪

约翰?沃德爵士于1599年出版了著名的传记小说《亨利四世》。然而
这几乎招来了他的杀身之祸,因为当时的伊丽莎白女王认为作者是借古讽
今,含沙射影地抨击她的现行政策。
女王很快召来了司法官员,建议以谋反罪对沃德提起诉讼。
培根读过此书并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他站起来表示异议,为作者开
脱。他说:“我不敢说书里有谋反的证据,但毫无疑问,该书确有不少重
罪的证据。”
“何以见得?在什么地方?”女王急切地问。
“在他从泰西塔斯(55117年),古罗马历史学家,那儿剽窃来的好
多段落中,便可找到这类罪证。”培根认真地回答说。

河面上告示

英国哲学家威廉?休厄尔(17941866年)是一位幽默能手。维多
利亚女王时代,英国剑桥的卡姆河只是一条被用作城区排水的排水沟。有
一次,女王访问剑桥,在河上的一座桥上停了下来,对族拥着她的剑桥在
学的要人说,河里漂着的废纸太多了。威廉?休厄尔接口说:“陛下,它
们并不完全是废纸,它们的每一页上都写着告示,通知来访者这条河是不
适于游泳的。”

富翁的价值

英国哲学家、诗人贝恩斯(18231887年)在泰晤士河上看见一个富
翁被人从河里救了起来。那个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富翁的穷人,竟只得到一
个铜元的报酬。围观的人被这富翁的吝啬激怒了,要把他再扔到河里去。
这时,贝恩斯立即上前阻止,说:“放了这位先生吧,他十分了解自
己的价值!”

无需再锦上添花

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17111776年)也是一位经济学家、历
史学家。他晚年退休后,每年还能拿到1000英镑的退休金和印书稿费。他
在爱丁堡图书馆做管理员时写的《大不颠史》是一本重印多次的畅销书。
周围的人劝他再写续集,一直写到当代。
哲学家摊开两手说:“你们已经给了我太多的荣誉,先生们,但我不
想再写了,理由有四点:我太老了,太胖了,太懒了,太富了。”

剩下谁呢

休谟去逝前不久还出席过一次晚宴。宴会上一个客人抱怨世界充满
了敌意,人跟人之间的对立太深了。老哲学家颇不以为然。“不,并非如
你所说。”他语重心长地说,“你看,我以前写过能引起敌意的各种题目。
道德的,政治的,经济的,还有宗教的,可除了辉格党人、托利党人以及
基督教徒以外,我却没有任何敌人。”

死而复生

一个边远省份的读者给法国哲学家、作家伏尔泰(16941778年)写
了一封洋洋洒洒的长信,表示仰慕之情。
伏尔泰回了信,感谢他的深情厚意。从那以后,每隔10来天,此人
就给伏尔泰写封信。伏尔泰回信越来越短,终于有一天,这位哲学家再也
忍耐不住,回了一封仅一行字的信:“读者阁下,我已经死了。”
不料几天后,回信又到,信封上写着:“谨呈在九泉之下的、伟大的
伏尔泰先生。”
伏尔泰赶忙回信:“望眼欲穿,请您快来。”

区别

谁也没有料到,受人尊敬的大学问家伏尔泰竟参加了一个为人不齿的
团伙的狂欢。他为自己找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可第二天晚上,他们
又邀请他参加。
“噢,伙计,”伏尔泰神秘地说,“去一次,不失为一个哲学家;去两
次,就跟你们同流合污啦。”

岂可再乎

1717年,伏尔泰因为讥讽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囚禁在巴士底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