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初唐 >

第711章

调教初唐-第711章

小说: 调教初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禄东赞怀着利用大唐来帮助他抵御外敌的心思,而我大唐,会放弃这样的好机会吗?送到嘴边的肉,一口不吃,这也不是大唐的风格,而只要禄东赞借吐蕃幼主的名义向我大唐求援,那么,我大唐出兵北吐蕃自然是名正言顺,而程叔叔也同样能名正言顺地以尼泊尔敢出兵对抗大唐天威的名义讨伐。

到了那时候,吐蕃幼主能控制的,怕也就只人逻些城了,如果吐蕃幼主在发生点什么意外什么的,到了那时候……嗯,咱也只是作出一个合理的猜测而已,并没有想去干这事,到了那时候,怕是不用大唐帝国方面出手,只要有人能漏个信息,怕是吐蕃的贵族头人们会第一个扑上去把这位幼主给剁了。

“吐蕃,原本是我大唐心腹之患,可谁曾想,借以细作之手,再以情报等手段加以操纵,一个强大的吐蕃,竟然就不过数年之功灰飞烟灭,松赞干布,也算得是一代雄主,少年之时,便能从一个部落头人统一了整个吐蕃,可谁曾想,却落得个传国不过三代的下场,奈何啊……”老爷子抄起匹毛巾抹了抹脸上被温泉的热气薰出来的汗水,很是感触良多。

我抿了一口小酒,吐了口气:“父亲,这又能怪得了谁?其实吐蕃之乱,原本就已经有了迹象的,主幼而臣壮,原本就不是好事,再加上我大唐从旁边斡旋,别说是吐蕃,就算是西突厥、大食,甚至是拜占庭,我大唐都可用这种法子来操作,只要有充分的准备,照样能使其崩离瓦解。”

第983章 老三的命运……

其实这有什么呢?这一类的手段,在后世的华夏民族千多年的生存时不知道用了多少次,只不过,大多都是用来内斗,我只不过是拿来用在了外敌的身上罢了。就说说远的,后世的西方野猴子是最喜欢这么干的,幸亏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才使得我们这个拥有着数千年辉煌文明的古国得以延续至二十一世纪。而不会像那些没有多少文化底蕴的国家一般任由那些白毛猴子瓜分割裂。

想想二十一世纪初中亚地区的颜色革命,还不也就是通过细作和间谍,收买、暗杀、蛊惑、煽动,各种手段无所不包,原本的东西两大世界格局由此崩分瓦解,这不能不让人警惕,同时,也让我能使用这些策略来影响身边的人们,告诉他们,很多时候,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仅仅是抄刀子狂剁一气,也不光光是经济和文化战争。

只有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志都统一起来,把目光向外看,手中的刀剑不再伤害自己人,这样的民族,才能有抵御外敌,征服世界的雄心。现在的大唐,正朝着我希望的发向而发展,我很渴望能看到大唐帝国和华夏民族成为银河系的霸主,这当然是不可能滴,但是,只要大唐能够以一种开发性的思维地思考着整个世界,而不是把眼光仅仅局限于眼前,那么,凭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将整个世界踩在脚下的时间也就不远了。

老爷子很是喜孜孜地又聊起了大哥,月前,江南道所有州县的第一季稻米业已到了丰收的季节,除了十余个州县因为灾害欠收之外,余者皆尽丰收,另外,第二季的稻种业已种下,已经在期待着今年的第二次丰收的来临了。

百姓丰收,我大哥的政绩也同样获得了丰收,毕竟,这可不是小事,江南道的三十余万顷水田,也就是三千万亩水亩,共计产稻米七千多万石,这只是江南道半年的收成,再加上下半年的收成,那江南道一年的粮食收入就会在一亿四千多万石以上,唐代的一石相当于后世的五十九公斤,一亩水田的两季产出最少也能达到五石,换算下来也就是亩产在二百九十五公斤,一亿四千多万石也就是……嗯,不用算,也能知道这是个不小的数目。

……

硬是生生地把满朝文武狠狠地震撼了一把,江南道,在大唐这些以北人为主的政治要人的眼里,不过是比起南方的蛮子好上一点,确也好不了多少,从来就没有太在意过,只不过从武德年间以来,海贸渐开,才让大唐对这些地方稍加注意,另外,如果不是因为吕宋岛和双季稻的问题,怕是我大哥也不可能到那里去,通过这三年多的努力,在各方面的政策的倾斜下,使得江南道的发展得到了突飞猛进,而大量农业人员的派驻和指导,连续数年来的试种,使得当地的百姓渐渐地认同了这种新式作物,才有了这样的成绩。

老爷子还告诉我,大哥再历练上几年,到时候,李叔叔肯定要把他召回长安。“到了那时候,你大哥就算不是尚书级别,也至少是个侍郎衔。以后重用他的日子,怕是不远了。”老爷子得意地摇晃起了脑袋,仿佛他已经看到了大哥从他的手里边郑重地接着了大唐宰相的相印,继续顺着他的步伐向着前方走去,父子皆相的佳话,将会永垂青史。

老三在那边突然得意地大笑了起来,也不知道这个小屁孩子又在摆显什么玩意,嗯,老爷子听到了老三的笑声,表情跟苦瓜有得一比,这混小子,确实有本公子当年的几分纨绔风范。

“父亲怎么了?莫非老三又做了什么事把您惹气了不成?”我小心地将摆在边上的酒盏递到了老爷子的手里。老爷子美滋滋地抿了一口,放下了酒盏叹气道:“哼,那小子,跟你当年一般模样!整天就知道胡闹,可把为父我气的不轻,你娘亲又整天护着,唉,家门不幸啊……”

我忍不住朝天翻了对白眼,虽然咱以为爱胡闹,可问题是咱能闹出成绩,闹出一个美好的未来和前途,那是老三能比的吗?“父亲,老三了大了,都快要成年了,有些事,怕是他也该知道个好歹了,您操不完那么多的心,还是担心您自个的身子骨要紧,有啥事,让孩子去拾缀那小子。”我赔着笑脸朝父亲道。

老爷子抬手揉了揉眉心:“话是这么说,可我还是不放心三郎,再这么不听管教的走下去,怕是跟柴家那几个混球没什么区别了,子不教,父之过,为父能不操心吗?再者说了,你长年在渭南,也难有时间去管教你这个弟弟。”

“三郎是聪明,不论是书经文章,还是那些异国典籍,他几乎都能朗朗上口,过目而不望,其见解就算是在书院里边,才名也算得在外了,可就是干的那些事,着实让人哭笑不得。”看得出来,老爷子是爱之深,责之切,生怕咱房家的又一根好苗子变成了一个混吃等死的无用之徒。

嗯,这事上,我也有些头疼,照老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确实有些难以控制,首先,他是大唐宰相之子,加上与陛下的晋阳公主甚为亲厚之事早已在长安传得满城风雨,嗯,不是我干的,我想干也不敢,主要是害怕这位皇帝老儿一怒之下来找我的碴。

另外,本公子在长安纨绔圈更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咱的弟弟,自然是横着走没人敢惹,虽说现下老三还没有成为一个小痞子,可并不代表他以为不会成为那种社会败类,毕竟,当初如果本公子不是穿越人士,说不准也就是那样。

我考虑了一番之后,小心翼翼地向父亲问道:“父亲,您希望老三以后从文呢,还是……”我可不会主动把我的想法抛出来,最主要的还是担心老爷子这边,在了孩子的前途上,老爷子占据着绝对的发言权,这一点,娘亲是没有办法来进行干涉的。所以,老爷子的想法是最主要的,知道了老爷子希望老三成为文官还是武将,这我也才好安排老三日后的学习生活,提前作好准备,要不就把他留在我身边,努力学习治理一方的经验,要不然就丢军事学院里边,凭老三那肖似我的体格和身板,当不成一代名将,至少也能成为一员虎将。

老爷子轻咦了一声,抬起了眉头瞅了我一眼,缓缓地道:“你有甚子想法,说来让为父先详参一二也是无妨的,反正三郎是你弟弟,你大哥不在,你也该人拿点主意。”

……

“既然父亲您这么说,孩儿也就说了,其实孩儿觉得,凭老三的性子,当文官,怕是不成的。”我这话完全出自于真心,我跟老三太想象了,我甚至觉得我超过娘亲和老爷子对老三的内心世界的了解。因为老三跟我是一类人,而且这小屁孩子长久以来一直把我当成他学习的目标和偶象。

而大哥又是另一类人,他的谦虚还有为和与善,还有谨言慎行都代表着他有着成为一代名臣的潜力。而我,不过是赶鸭子上架,串到渭南地面来搞七搞八,真正能耐的,还是我招徕来的这些人材,本公子在渭南任县令,手下的这八位官员,论起才干来,且不说他人,光是狄仁杰,就曾任大唐宰相十数年,而至于其他几位,都绝对是一时之俊杰。

本公子宁可率领千军万马,斩将夺旗,也绝不愿意去做什么守牧一方的封疆大吏,做那玩意最是没前途,至少对于我这个热爱教育事业,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性格来说,很没前途的。

老爷子垂眉闭眼,很是深思了一番,良久方自叹了一声:“再等等吧,现在三郎也还小,再过上一些时日,看这孽子能不能定下心性来,若是不成,就把他丢我大唐军事学院里边去,那样的环境,怕是才能收拾住这小子。二郎以为如何?”

“父亲之言甚善,既然父亲想再等等,孩儿自然是没什么意见,父亲但请宽心便是,有孩儿在,定不教老三变成那些混吃等死的勋贵子弟。”我已经听到了结果,自然要做出表态。

老爷子的考虑与我不谋而合,正在另一个温泉池里摆显泳技的老三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一生的命运,也就是在自己的二哥和父亲的这次交谈之后便给定了下来。

第984章 又一个必征之国

不过这样也好,谁让他一向这么没心没肺的,娘亲和老爷子可算得是为了他操碎了心,连带我这个二哥也累得够呛,没办法,大哥不在,我这个二哥自然要担起责任,说实话,我有时候真的恨不得把这小子提溜到军事学院里丢下,让他知道啥叫规矩,啥叫好歹,省得整天让家人担心。

今天听了老爷子的答案,我知道,老爷子怕是有些心动了,或者应该说,老爷子也觉得常规性的教育方式怕是对老三这混球没有多大的作用了,对付非常人,就得采取非常手段。

武研院抽调了近百名精悍的匠师,带上大量的燧发装置和工具,前往剑南道,对剑南道的五万大唐精锐的手雷、火炮和迫击炮进行击发装备的改装工作,没办法,二百门火炮,千多门迫击炮,无数竹木柄手雷早在数月前便已运至了剑南道的军队手中,总不能再让他们再累死累活地运回长安来改装之后再运回去。不仅仅是浪费人力和物力,还会造成原本确定的发动攻击时间的延误。

而派出匠师,送出燧发装置,还能更好地将燧装装置的使用教授给大唐的将士们,节省了时间的同时,也节省了开支。

另外,大唐帝都长安经由汉中地区直抵益州的水泥直道终于在耗费了数万人命之后,强行地接通了,自此,原本的蜀道难,已经成为了过去,至少大唐的四轮马车可以平缓的通过,而不会像以往一般,人马都得小心翼翼地在栈道上走,生怕一不小心就掉入万丈深渊。

道路的拓展,交通的便利,使得蜀锦、丝绸、茶叶更能容易地从蜀地运往长安及全国的各种州县,增加了物资的流通和商贸的往来,将会使用蜀地的经济实力向上拔高。

大唐帝国已经越来越重视道路交通的建设和维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