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明 >

第514章

乱明-第514章

小说: 乱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何况,林纯鸿还面临着非常尴尬的现实:大明的识字率实在太低了。

刚开始时,林纯鸿在荆州、夷陵等府数县搞免费强制教育,经过将近十年的努力,识字率由不到两成勉强升至三成以上。可是,当林纯鸿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大,林纯鸿突然发现,他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钱来搞免费强制教育。

因此,除了荆州、夷陵等府数县外,其余县均量力而行,并没有推广免费强制教育。

识字率低下,致使林纯鸿很难找到这么多合适的人来当官。秀才、举人都属于知识分子,无论思想有多保守,总比大字不识的文盲要适合。

而且,据林纯鸿观察,能考上秀才和举人,基本上都是一时之人杰,其中的书呆子并不多,至于范进之类的疯子,更是万中无一。

这是一块金矿,不开采,太可惜了。

消息传至交州,黄宗羲等人一下子傻了眼:在交州恩科取士还没有丝毫眉目之时,林纯鸿为何一下子承认了士子的功名?这到底是何用意?

唯有林欲楫心中窃喜,对黄宗羲一帮人说道:“林纯鸿压根就没有改革科举的计划!”

然而,当消息传至朝廷耳中时,朱由检怒火中烧,差点不由分说地将身边的太监拉出去打屁股。尤其当天下功名之士纷纷登记,成为林纯鸿的官员时,朱由检气得几欲吐血。

杨嗣昌远比朱由检冷静,只是叹道:“该来的总会来,拖到今天,已经算晚了……”

杨嗣昌、朱由检的头脑非常清醒,他们知道,林纯鸿之所以在三分天下有其二,财政、军事实力极为雄厚的情况下,一直未取朝廷而代之,所畏惧的,无非是大义名分。

大义名分就掌握在士子的口中,现在绝大部分士子欣然为官,林纯鸿想要大义名分,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不过,林纯鸿的折腾远未完结,八月初八,吏部侍郎杨一仁上奏章《地方官制改制札子》,正式拉开了官制改革的序幕。

杨一仁的札子洋洋洒洒十数万言,显然准备已久,并非临时起意。

札子中说道,大明划分为两京十五省,另设海事都督府、安北都督府、西域总督府等地方机构。

每省中,设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大理使司、光禄院等机构,分别担负行政、监察、司法、顾问等职责。与此对应,委任从二品官员担任布政使、按察使、大理使。唯有光禄院没有官品,亦不设官员,由光禄郎推举产生光禄院长。

省级机构中,不仅与大明以往大相径庭,与荆州现行的官制也区别甚大。比如,监察府被分拆为按察使司、大理使司两部分,往专业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省级之下,设府,府之下,又设县。每府每县,都有四大机构,行使行政、监察、司法、顾问等权力。府之长官,定为正四品,县之长官,定为正七品。

县为最小权力机关,县衙之下,根据需要设立六到十二个巡检司。每个巡检司管辖十数个村庄。

杨一仁的札子中,还详细地列举了各行政、监察、司法机关内部的机构设置,并对编制人员做了一些限定。

这些,大体上与荆州现行的官制并无太大区别。

除了架构之外,普天之下,最为关注的还是官员选拔制度。

关于官员的来源,杨一仁的札子建议两方面并重。

一方面来源于科举考试。获得秀才功名者,若本人愿意,授予从九品官职,举人授予从八品官职,进士授予从七品官职。

另一方面,面向整个社会公开招考。由地方政府根据职位空缺,每年拟定招考人数,报至府署,在布政使司的督导下由府署统一组织,择优录取。

关于招考的方式和组织方法,杨一仁不厌其烦,絮絮叨叨几万字。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杨一仁将历史、地理、经济、算术、律法、应用文写作、策论都作为考试内容,唯独缺了至关重要的经义。

关于官员职位的升降,杨一仁将其归纳为考成法,基本上与张居正当年的考成法差不多。不同的是,杨一仁规定,任何官员在提任为地方首脑和部门首脑之前,必须有三年以上下一级地方首脑和部门首脑的经历。

也就是说,往后,通过当秘书轻松升迁的路被彻底堵死。任何人想当布政使,必须从知县、知府一步步干上来。

另外,杨一仁还规定,官员升职时,必须由监察部门进行审定,一旦查出问题,一律罢黜。

……

杨嗣昌看到这份方案,足足花了三天时间细细揣摩。最终,他叹道:

“官、吏之间的界限,彻底被打破,暂时还看不出好坏。至于官员升迁,好歹多了几条硬指标,比当前好多了。最为颠覆性的,还是面向整个社会进行招考……只怕,科举将越来越被边缘化……”

第684章 调兵之议

大明朝廷已经到了十字路口,是存是亡,最多一年便见分晓。

朝廷大臣、天下有识之士,无不认识到这点,焦点瞬间从交趾转至京师。他们知道,即便大明朝延续下去,也不是十余年以前的大明朝廷,执掌整个帝国的,恐怕不是几乎没怎么出过京师的皇上,而是远在荆州的林纯鸿。

杨嗣昌知道,林纯鸿的地方官制,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了至少十年的摸索,在多地进行试点后,方才最终形成方案。

方案虽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事实证明,绝对是行之有效的,否则无法解释林纯鸿快速崛起的原因。

隐隐的,杨嗣昌还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以前,他还担心林纯鸿无法将官制固化,会落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窠臼。现在看来,林纯鸿设计的四套机构,无疑比大明的制度要完善和稳固得多。

更让杨嗣昌拍案叫绝的是光禄院的设置。光禄院表面上来看,就是一套顾问机构,但从光禄院的相关法律条文中,杨嗣昌一眼看出,光禄院实质还有监督、质询之权。

杨嗣昌觉得,光禄士的数量还是太少,若一县的光禄士能上百,任何试图收买光禄院的企图都将成为不可能。

而且,光禄院天然就充斥着不同的势力,士子、权贵、商贾都占三分之一的份额,天然就有斗争的属性。

杨嗣昌也看出,林纯鸿仅仅只提出了地方官制,而对中央官制无只言片语。这无疑给了朝廷一个缓冲期。

杨嗣昌估计,林纯鸿对中央权力的划分,早已经有了方案。杨嗣昌所能肯定的是,林纯鸿绝无争夺九五之尊的计划,甚至连当周文王的打算都没有。

林纯鸿想要的,恐怕是华夏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虚君制度,并且力图把这套制度固定下来。

既然如此,林纯鸿就必须完成两件事,一件就是朝廷如何改组,另一件就是通过律法,将皇帝的权力限制住,以为万世之法。

杨嗣昌与林纯鸿打交道这么久,彼此之间太熟悉了。林纯鸿这么做,在杨嗣昌看来,无异于在他耳边说:地方官制,必须按照他的计划来,至于中央权力分配,咱们可以谈!

用什么谈,当然是用实力谈,难道还能通过耍嘴皮子争取权力?

杨嗣昌与李绍翼等人密谋多日,最终有了定算,遂由李绍翼上奏章,杨嗣昌票拟:鉴于靖国军团组建完毕,当由广平府南下至禹州驻扎。

靖国军团以黄得功京营为基础,并从禁卫军团抽调大量军官组建而成。其战斗力虽然不及孙应元的禁卫军团,亦为参加过实战,但其装备精良,下辖两个步兵军及一个骑兵军。骑兵军中,甚至还包含一个重装骑兵营!

朱由检这几天日子过得非常苦,焦虑、恐慌不停地折磨着他,几乎陷入了神经衰弱的境地,夜不成寐,好不容易睡着,总是梦到林纯鸿冲入京师,将其从皇位上拉下。

除了恨、悔,他迁怒于人,甚至对杨嗣昌都产生了怀疑。林纯鸿步步紧逼,过了这么多天,杨嗣昌居然连一条应对之策都没有,难道自己当初信任杨嗣昌就是一个彻底的错误?

正当朱由检疑神疑鬼之时,杨嗣昌的票拟抵达他的案台。

“靖国军团南下至禹州?”

朱由检不知禹州在什么位置,忙翻出舆图来看,看完之余,不免倒吸一口凉气。

按照控制范围,林纯鸿掌握着方城、汝州、洛阳、潼关一线。这一线之北、之西,都由朝廷控制。禹州正好位于方城和汝州之间。

也就是说,靖国军团抵达禹州后,一旦进兵至方城和汝州一线,不仅可以切断宣武军团几个军的联系,而且还可以切断陕西、西域与荆州之间的联系!

这完全是准备打全面战争的节奏!

杨嗣昌的计划还未完:“户部拨付钱财,令陈永福在开封囤积粮草和军辎,并且招募乡勇,严加训练;令蓟辽军团南下,至保定府驻扎……”

读完奏章,朱由检一时竟然傻了。虽然他无时无刻都想着将林纯鸿打得落花流水,但一旦事到临头,他又瞻前顾后,惶恐不安。

他将杨嗣昌唤来,询问杨嗣昌到底想干什么。

“皇上,河南地方不靖,匪患一直不断,靖国军团南下,一方面可剿灭匪患,另一方面,可安定民心,何乐而不为?”

杨嗣昌只字不提林纯鸿、荆州,让朱由检疑窦顿生。

杨嗣昌接着说道:“河南匪患严重,仅靠靖国军团,恐怕还是不足,所以,还得让蓟辽军团至保定府,以防万一。”

朱由检终于醒悟过来,原来杨嗣昌压根就不想与林纯鸿打仗,调兵遣将,无非是告诉林纯鸿,朝廷并非没有反制之力,若真把朝廷逼得太狠,闹个你死我活,对大家都不好。

杨嗣昌出于朱由检的面子及朝廷的脸面,有所隐晦而已。

朱由检还是不放心,问道:“匪患严重,仅靠靖国军团够用不?”

杨嗣昌明白了朱由检的意思,无非是说荆州军强大,靖国军团南下恐怕也无济于事。

杨嗣昌指着舆图,对朱由检说道:“现今,方城至洛阳一线,仅仅只有宣武军团分散驻扎。从南至北,龙卫军团在椰州,龙虎军团在广南,骁卫军团在交趾,天策军团在云南,神卫军团在贵州,虎啸军团在四川。整个西南,几乎驻扎了一半的兵力,盖因西南多山,土司林立,需要为地方改制护航,这些兵力暂时都动不了。”

“雄威军团兵驻衢州,其中一部驻扎仙霞关,林纯鸿对郑芝龙不放心,需要雄威军团震慑。另外,神机军团分驻安庆、扬州和湖州,需要震慑江南豪族,轻易不能动。霹雳军团分驻荆州、武昌及襄阳,这些地方是林纯鸿的根基,轻易也不会动。”

“西北方向,骠骑军团驻扎在关西,乃武卫军团、天武军团和神刃军的基石,负责震慑西北、草原之敌,想动,也不是那么容易。至于金吾军团,旅顺堡放置一个军,其余两军驻扎在济州岛,也不知有什么用,总之离中原太远。”

……

杨嗣昌娓娓道来,一下子道出了一个关键:林纯鸿繆力在西南、西北扩张,整个中原腹地及两淮地域,兵力极为虚弱,正好为朝廷提供了契机!

朱由检突然脸色潮红,不加详细思索,问道:“可否令蓟辽军团沿运河南下,至高邮驻扎?”

杨嗣昌暗暗叹了口气,心道:这皇帝,还真是好高骛远,靖国军团南下,求的是势,警告林纯鸿不要逼得太狠,若蓟辽军团真的南下至高邮,这已经到了扬州的家门口,林纯鸿岂能忍?

一旦惹毛了林纯鸿,将西南兵力大规模调回中原,那才是真的万事休矣。

令杨嗣昌大跌眼镜的是,朱由检更为激进:“宣大一线目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