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明 >

第359章

乱明-第359章

小说: 乱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检拿起笔毫,沾了沾墨,挥笔在纸上写下了“国泰民安”四个大字。旋即,他放下毛笔,双手捧起宣纸,用嘴吹了吹,脸上露出了一丝难以察觉的笑容。

“恨用卿晚!”朱由检想起了杨嗣昌第一次廷对时的场景,不由得默念道。

对杨嗣昌,朱由检赋予了一个帝皇所能赋予的全部信任。杨嗣昌倒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由崇祯九年时的风雨飘摇,终于谋得了今日尚属过得去的局面。

朱由检觉得,满朝文武,无一人像杨嗣昌一般勇于任事。仅此一点,便可以获得他的绝对信任,加官进爵尚属其次,他还会赋予杨嗣昌广阔的舞台,任杨嗣昌肆意发挥。

杨嗣昌可不仅仅勇于任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眼光。

朱由检清晰地记得,崇祯九年时,陕西、河南、南直隶附近尽是贼寇,林纯鸿自持其功,肆意撩拨朝廷,京师附近,鞑子刚退到关外,满目疮痍,惨不忍睹。那时的他,彷徨无计,差点对大明的未来失去了信心。

正在这个时候,杨嗣昌柔弱的身躯跪在他的眼前,却喊出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攘外必先安内!”杨嗣昌给他定了一个顺序表:贼寇、女真鞑子、林纯鸿。

朱由检业已坐了九年的江山,如果杨嗣昌的话仅仅止于此,自然入不了他的法眼。但是,最为可贵的是,杨嗣昌提出了每一步的具体方略。方略详尽实在,没有好高骛远,让朱由检欣赏不已。

果然,在第一步剿匪之中,杨嗣昌长袖善舞,借林纯鸿之力,将贼首逐一剿灭,整个中原从未像现在一样安稳,就连闯王李自成也躲入深山之中苟延残喘。

“接下来,应该是抚慰百姓,恢复民生……”

朱由检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皇帝,他知道,所谓的恢复民生,首要问题就是筹集足够的大圆。

“荆州的秋税,也该进京了吧……”

朱由检对一百二十多万的大圆,满怀期冀。荆州所缴纳的税额,呈逐年上升之势,更为关键的是,朱由检的内帑,几乎都与林纯鸿有关。现在,南京、武昌的铸币工坊由张彝宪主管,每月上缴大圆超过六万枚;与此同时,广东市舶司的关税税额,也逐年上升,几乎全部落入了他的内帑,一月也有两万余大圆之多。

近来,户部尚书李待问受荆州金票的刺激,极力主张朝廷发行银票,并声称,手头只要有一百万大圆,便可以发行两百五十万面额的银票,这些银票可以在民间采购各种物质,自然对朝廷艰难的财计有益无害。

不管朝臣们有何算计,总之在付诸朝议之后,原则上通过了此事,让朱由检不由得大喜。他仿佛看到,明年,朝廷的财计大为好转,可以有余力对北边的鞑子采取攻势。

有了银子,朱由检自然腰杆要直得多。朱由检早就想好了荆州即将解送入京一百多万金票的用途:全部用于赈济陕西、河南的灾民。

杨嗣昌在这几个月内,不厌其烦地劝谏朱由检加强赈济的力度。后来,熊文灿、杨一仁和包哲东窜入朝廷后,似乎也与杨嗣昌穿一条裤子,不停地上奏折,希望朱由检集中全力赈济灾民。

对这点,朱由检当然不反对,毕竟,这与杨嗣昌当初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相合。

虽然朱由检对杨嗣昌信任无比,但对杨嗣昌提出的“五年不言复辽”颇有微词。朱由检是个急性子,恨不得剿灭贼寇后,立即挥师北上,将女真鞑子赶入辽东的深山老林喝西北风。

但是,一想到等米下锅的局面,朱由检就万分不甘心地接受了杨嗣昌的建议。

挥师北上,是要消耗大量的钱粮的,就大明目前的状况,还是休养生息为妙。更何况,杨嗣昌提出了颇有诱惑力的策略:诱惑林纯鸿自辽东半岛、朝鲜袭扰满清鞑子后路,林纯鸿遥居荆州,隔辽东十万八千里,一旦与鞑子接仗,自然会拼得你死我活,互相消耗削弱。

与此同时,,大明则集中精力加强宣大、蓟辽防线,阻止鞑子进入京师附近劫掠。

此消彼长之下,往后还怕制不住林纯鸿?

朱由检深以为然,同意了“五年不言复辽”。

朱由检越想越兴奋,仿佛直捣黄龙就在眼前,大明得以中兴,他成了万众拥戴的圣明皇帝……

朱由检一个人在乾清宫暗爽,他哪里想得到京师中一夜三惊,早已乱成了一团。由于锁宫制,一到晚上,宫门落下后,任何人都别想出宫入宫,消息也难以送至宫内。

“报……敌酋以岳托为帅,率兵三万余众,正在攻打青山关……”

青山关位于永平府迁安县,筑于万历十二年,青山关水门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门,以山崖为基,地势颇为险要。

青山关扼守燕北山脉,一旦青山关失守,则意味着鞑子绕过了关宁防线,再一次侵入广阔平坦、适合大规模骑兵纵横驰骋的华北平原。

杨嗣昌接到此报后,惊得目瞪口呆,顾不得穿鞋,从杨府赶到兵部。杨嗣昌恼火万分,恨不得一口一口地将鞑子啃掉。在他的呕心沥血之下,朝廷正一步步地走向正轨,中兴可期。这次鞑子要是入侵,多少事情要被打断,多少朝臣和武将要因此而掉脑袋!

三万大军!

杨嗣昌想想就觉得脊背发凉,鞑子人丁并不多,能聚集三万的兵力,这是何等可惧之事!

然而,杨嗣昌的噩梦显然还未结束,当他衣冠不整地赶到兵部,一份急报又送到了他的眼前:

“报……多尔衮率师两万余,正在攻打密云北边的古北口……”

古北口距离京师不过两百多里,一旦鞑子突破古北口,将长驱直入,直抵京师城下!

杨嗣昌胸口气血翻涌,烦闷万分。

五六万大军……

鞑子究竟想做什么!难道想把大明一举剿灭?

杨嗣昌好不容易按捺住惊惧,发布了今晚的第一条命令:“所有守军,皆严防死守,若有后退一步者,斩!”

杨嗣昌的命令传出去没多久,忽然收到紧急军报:“报……监军邓希诏生日,吴部总兵吴国俊赴宴,大醉,听闻鞑子进攻青山关后,不战而逃……蓟辽总督吴阿衡顾此失彼,兵力单薄……紧急求援……”

杨嗣昌怒不可遏,拍案而起,不顾身份,大骂道:“混蛋……无耻……吴国俊!千刀万剐!”

杨嗣昌担任过宣化、大同、山西军务总督,自然知道这帮守将是什么货色。他紧锁着眉头,思索片刻,厉声下令道:“立即派人去寻吴国俊,告诉他,立即率兵返身作战,朝廷尚可饶他一命,否则必将千刀万剐、株连九族!”

这条杀气腾腾的命令刚下完,杨嗣昌又令道:“派人告诉吴阿衡,京师无兵可支援,令他不可退后半步,否则提头来见!”

……

杨嗣昌觉得浑身无力,一下子瘫在了椅子上。

这次鞑子袭击突然,不像往常一般提前叫嚣攻打时间和地点,致使青山关和古北口一线极度被动。而且,杨嗣昌还知道,鞑子每次作战,均携带威力巨大的红夷大炮,要靠这两座关墙抵挡住五六万鞑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自崇祯九年鞑子侵入华北后,今年又将出现在京师城墙下,出现在朱由检的眼前!

杨嗣昌忽然浑身打了一个冷战,万一圣上迁怒于他,项上的人头,还保得住吗?杨嗣昌忽然觉得自己的脖子凉飕飕的,浑身冒出了冷汗。

这种想法仅仅只是一瞬间,旋即,杨嗣昌咬着牙,心里坚定无比:即使这次掉脑袋,也在所不辞!

杨嗣昌冷静下来,开始认真思索鞑子入寇后的局势,并苦思破局之道。他敢百分百地肯定,以朱由检的性格,很有可能调集宣化、大同、山西的兵力勤王,甚至还有可能调集洪承畴和孙传庭紧急勤王。

如此一来,大明该面临着什么样的变局?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良好局面,会不会因此而毁于一旦?

大明朝,还真是多灾多难!

大冬天,杨嗣昌的额头不停地冒着汗……

第487章 登岛

大明洪武八年,置金州卫,南有旅顺口,海舟由此登岸。

崇祯六年,在孔有德、耿仲明的引导下,岳托、德格类携红夷大炮猛攻旅顺口。黄龙战死,旅顺口失守,大明失去了辽东大陆上的最后一个据点。

自此,东江军镇江河日下,最终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

岳托和德格类在攻破旅顺口的望海埚石城后,对城防稍事修复,并留下六百余精兵驻守,防止明军由此登陆,骚扰辽东半岛。

因此,郑福林的金吾军在骚扰辽东半岛时,一直离望海埚城远远的,惟恐遭到城内骑兵的打击。

望海埚城以北百余里,就是当年的金州卫城,此城业已废弃。卫城之南,就是举世闻名的金州地峡,最窄之处,不过十里,乃辽东半岛通往旅顺口的咽喉要道。

金州地峡被两海湾所环抱,海湾湛蓝湛蓝的,几千年来,安静祥和,无人打扰这份宁静。金州地峡之东四百余里,便是皮岛,乃东江军镇的主岛。

如果说,毛文龙在时,皮岛犹如一把尖刀,不停地在女真人背后挥舞。到了崇祯六年,旅顺口失守,朝鲜授首,这把尖刀连挥舞吓人的作用都已经失去,每年还消耗大量的粮饷。

尤其到了沈世魁任总兵时,皮岛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内乱,实力大大削弱,让女真人生了觊觎之心,要不是周林佬的六艘战舰及时赶到,所谓的东江军镇早就成为历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沈世魁绝不是什么好鸟,他本为辽东商贾,又是毛文龙的姻亲。毛文龙在时,沈世魁唯务货殖,仗着毛文龙之势,嚣张跋扈,与东江多名战将有极深的矛盾。后来毛文龙被袁崇焕所杀,沈世魁以毛文龙继任者自居,处处给新任总兵黄龙设置绊子。

沈世魁一番推波助澜、亲自操刀上阵的苦心没有白费,最终,黄龙战死,他顺利坐上了东江总兵的位置。不过,他当上总兵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逼反了与他素有仇怨的尚可喜,致使东江军镇进一步削弱。

尚可喜叛明后,与其说皮岛是个军事重镇,还不如说是商贸要地。沈世魁到底是商贾出身,军事上江河日下,商贸往来却是越做越大,每日赚取不薄的利润。

不过,在郑福林率领千余金吾军将士入驻皮岛后,沈世魁终于失去了一手遮天的地位,让他愤懑万分。

皮岛的军心本来就不稳,一部分将领对沈世魁、沈志祥叔侄把持所有利润极度不满。当郑福林上岛后,这帮将领可算寻到了第二条路,一时之间,秘密与郑福林联络的将领不下十人。

更为致命的是,荆州在皮岛设立货栈后,不仅将劫掠的财货放在货栈出售,而且还背靠庞大的江浙海商,将皮岛的货栈规模越扩越大,交易量直追沈世魁保持的商贸,让沈世魁寝食难安。

看着沈世魁日夜忧心,沈志祥觉得有点羞愧,毕竟,这些条款都是他与林纯鸿敲定的,算得上第一责任人。

“叔父,当初情况紧急,侄儿也是不得已,方才答应林纯鸿的驻军条件……这个……这个,不过当初拟定条款时,侄儿留了一手,加了一句‘协防满清鞑子’,现在我东江购买了六艘蜈蚣船,比金吾军水师还多,所谓的协防,条件业已不存在……”

沈志祥琢磨了老长时间,终于想起了当初的条款,忍不住提醒沈世魁。不过沈志祥自身信心就不足,说话声音越来越低,最终湮灭不可闻。

也是,林纯鸿是什么人,吞到口里的东西,会再次吐出来?

他本以为沈世魁会把他大骂一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