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明 >

第183章

乱明-第183章

小说: 乱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显得非常重要,将军办蒙学,志不在此吧?”

林纯鸿大笑道:“知我者,长庚公也!以往进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功名,许多人为功名穷尽一生之力,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能够折桂者万中取一,太浪费了!须知,读书识字,第一要务还在于谋生!岂能随着科举忙转一世?”

众人叹服不已,纷纷道:“我等愚昧,却忘了读书识字的最根本目的!”

林纯鸿豪情大发,嘴里滔滔不绝:“所谓科举,说穿了,就是官员选拔方式!天下读书人,岂能全部梦想着去做官?天下实务,需要读书人的地方太多了!就拿邦泰来说,棉布纺织、钢铁制造、货物转运……哪里不需要大量的读书人?夷陵士子陈丽申出书《植稻小识》,陈丽申既无功名,又无官身,却惠及天下,此中高下,诸位应该不难判断!照我说,科举已经穷途末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否则天下凋敝,迟早会酿成大祸!”

林纯鸿大力诋毁科举,让众人内心发苦,黄宗羲忍不住反驳道:“大人请明辨,科举不可或缺,一旦没有科举,天下将回到门阀时代,那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

林纯鸿笑道:“太冲言之有理,所以,在荆州等地,我并未排斥科举,谁家愿意自请塾师,以功名为念,我求之不得。只不过,我希望大明天下,人人能算账、人人能看懂《植稻小识》,方才强自推行蒙学教育。每个男童,只要进了学堂,除了自备纸笔,并不需要其他费用,谁家有适龄男童不送入学堂,我就找他多收二石粮食。”

众皆叹服,纷纷言道:“大人泽被湖广,必为天下人所铭记!”

众人又转到另外一间教室旁,发现先生正在教授数学知识。这些数学知识过于简单,对众人来说,无甚新意。

林纯鸿从先生那里拿了一套数学教材,递与众人赏鉴。数学教材乃林纯鸿亲自牵头编订,凝聚着后世的智慧,且与大明实际相结合。

黄宗羲刚好看到面积计算一节,大吃一惊:“米为何物?长度无不以尺、丈为度量,何时冒出米?”

宋应星笑道:“大明度量衡混乱,邦泰上上下下深受其苦,不得已,只好另起炉灶,成立计量局,专事统一度量衡。所谓米,按照大人的建议,长度为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计量局专门制作了米原器,存放在工程院,为邦泰提供比对标准。此外,还有重量、时间、温度,都制定了标准。”

众人不知其所以然,听得稀里糊涂,怔怔不能言。

看完巫家岗的小学堂之后,众人又往当阳县城而去,准备视察当阳的中学堂。

中学堂非强自教育,采用考试招募制,免除学费,学制为三年。目前当阳仅此一所,学生只有九十八人,规模相当小。

中学堂依然不以四书五经为重点,开设了语文、数学、格物、地理(包含天文)、历史等科目。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林纯鸿邀请传教士前来授课,专门讲授地理和格物等科目,受到了学生的热烈追捧。尤其是地理,每个学生无不期待拿着价值几百两的望远镜观看银河,看看银河到底是不是由很多星星组成。

林纯鸿豪情万丈,大放厥词:“别看现在中学堂只有九十八个学生,明年,只需要等到明年,当阳小学堂的第一批学生就毕业,我们必将招到更多的学生。届时,诸位想想,荆州、夷陵该有多少中学生毕业?我们的行知书堂得着手扩建啦!”

林纯鸿手舞足蹈:“诸位也知道,行知书堂的学生多么受欢迎,一毕业,就被抢夺一空,有的商家甚至开出了年薪五百两的高价!这可比官吏的俸禄高多了!”

除林纯鸿和宋应星外,众人被格物、地理等学科震得一愣一愣的,这天下也太奇妙了,完全颠覆了他们的传统认知。

黄宗羲甚为谨慎,提醒道:“大人,自古星象观测乃禁忌,大人就不怕惹祸上身?”

林纯鸿向北方拱了拱手,道:“圣上乃有道明君,组织天下、海外才智之士修订《崇祯历书》,阐述星象运行自然之理,怎么会反对天下人观测星象呢?《崇祯历书》已修订完毕,虽未正式颁行天下,行知书堂就有一份,诸位若有兴趣,可借阅观摩,里面基本都是真知灼见!”

“如此甚好!”黄宗羲点头道,“在下估计,学生学了地理、格物,对四书五经难有丝毫兴趣!”

林纯鸿窃笑不已,这黄宗羲可算一言中的,让开了眼界的学生再去穷一生之力学习四书五经,这比杀了他们还难受。林纯鸿有这份信心,毕业的学生有良好的待遇,又找到了兴趣所在,必然将四书五经扔到垃圾堆里去,长此以往,大明的整个风气将被改变,所有士子将认识到,除了科举,其他的出路非常广阔。

※※※※

黄宗羲的感知非常敏锐,他已经模模糊糊认识到,林纯鸿普及教育一策,恐怕会比土地赎买更为影响深远,说不定,若干年后,会让大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到荆州后,黄宗羲茶饭不思,整日恍恍惚惚,总觉得摸到了点东西,却怎么也想不明白。

在邦泰境内游历半月,黄宗羲看到了诸多新奇之物,切身体会到邦泰的强大实力,并从普通小民上感受到大明上下所没有的活力。这里秩序井然,这里规则完善合理,这里堪称大明管理最为严格的地方。

同时,黄宗羲察觉到,在邦泰境内,乡村延续千年的宗族势力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冲击,士绅统治体系日趋瓦解。邦泰借助乡村货栈和弓兵体系,对乡村实施有效的管理,这堪称史上第一次。

黄宗羲相信,凭借邦泰完善的管理体系,其后备力量几乎无穷。一旦邦泰与朝廷发生冲突,即使朝廷调集天下兵马攻打邦泰,邦泰也并非无还手之力。

更为致命的是,邦泰将境内的大部土地直接控制在手中,对境内的控制力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黄宗羲对邦泰的政策了如指掌,他给林纯鸿算了一笔账:目前林纯鸿租给佃户的土地高达九百万亩,一亩地按时价六成的价格收购一石粮食,邦泰将为佃户支付五百多万两银子,从而得到九百多万石粮食。

九百多万石粮食是什么概念?可供三四百万人吃一年!

邦泰境内远远消耗不了这么多粮食,林纯鸿手握这么多粮食,无论是投机倒把,还是利用粮食控制其他势力,可谓易如反掌!

黄宗羲对粮食收购政策拍案叫绝,荆州地区一亩地粮食产量在两石半左右,佃户租种林纯鸿的土地,相当于租税为二成五,这个政策极大地提升了佃户的积极性,毕竟,租税不是简单的按成计算,每年缴多少是一定的,农夫生产的粮食越多,得利也越多!

事实也确实如此,黄宗羲就发现农夫们披星戴月,勤于耕作。而且《植稻小识》一出版,就被抢购一空,进入千家万户,明年,必然变成更多的粮食摆放在仓库内。

而且收购粮食乃硬性规定,如果今年不能卖够粮食数量,土地将被收回!从这点出发,也算强制性规定农夫必须种粮。

“一条政策,居然考虑到方方面面,委实可惧!太湖熟天下足该改为湖广熟天下足喽!”黄宗羲说不清是高兴还失落,叹道。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黄宗羲从邦泰的普及教育一策,想到了太多的东西。

最终,他给好友长兴县知县吴钟峦写了封信,阐述他的所想所思。

“……大明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朝堂之臣目不及远,诚为可笑也……朝廷视荆州军为腹心之患,江南豪商视邦泰工坊为竞争对手,天下士绅视土地赎买为洪水猛兽,皆未看到实质,在下看来,普及教育才是真正的洪水猛兽,若干年后,必将动摇大明国本……”

“普及教育堪称邦泰第一策,吾不知,林纯鸿推行此策,是无意之举,还是成心为之,若成心为之,其谋划之深远,甚为可惧!复社诸君,当退避三舍,与其谋共同之利……”

“窃以为,复社执念于科举,落了下乘,当学林纯鸿,以普及教育为根本。林纯鸿以书堂为先导,以实学为根本,隐隐有开派立宗之势,吾辈再不奋起,定将湮灭不知所踪……”

第208章 总体部署

荆州城南墉,方圆十里的青砖墙内,起起伏伏坐落着十余栋楼榭,楼榭外围,绿树成荫,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让人流连忘返。青墙之外,全副武装的甲士镇守大门,锐利的枪头在太阳的照耀下,闪耀着寒光,让路过的人们不寒而栗。院内,巡逻的侍卫一拨又一拨,几乎连绵不绝。

这里正是邦泰最核心的区域,中书府、监察府和都督府均于上月搬迁至此。

除了三府之外,林纯鸿独自霸占了一栋楼榭,名为星拱楼。星拱楼内,除了宁典、于泽、成四和于幺儿率领的侍卫队外,还有新近成立的司务属,主要负责命令和文书的上传下达、日程安排等工作,司务属主事为张杰夫。张杰夫本为秀才,在林纯鸿担任枝江典史时,招募而来,历任货栈理事、监察府律法司副总管,办事谨慎牢靠,深得林纯鸿信任。

林纯鸿刚从当阳回到星拱楼,就接到了京师紧急军情:卢象升即将接替唐晖成为湖广巡抚,郧阳抚治由苗胙土接任;兵部令秦良玉屯兵万县;圣旨和兵部任命书已在路上,一份斥责,一份褒奖,林纯鸿升任为广东总兵。

广东总兵?

林纯鸿哭笑不得,他已经做好了赴陕西或者山西就任的打算,甚至连扩充骑兵的计划都已经拟好,现在居然让他跑到广东去打刘香,去和郑芝龙打擂台,这朱由检和温体仁的思维还真有点天马行空的意思。

看来,朱由检和温体仁的手笔还真够大,为了把林纯鸿从荆州调开,不惜开出如此高价!林纯鸿做梦都想控制南洋,正所谓想睡觉,朱由检和温体仁就送来枕头。

这广东总兵,我当定了!林纯鸿幸喜若狂,当即做了决定。

至于秦良玉屯兵万县,林纯鸿并不放在心里,令夔州弓兵总管覃虞加紧建设夔关炮台,控制长江航道,密切监视秦良玉动向。

同时,林纯鸿将斥责诏书当做了废纸,届时令张杰夫炮制一份请罪折子,声称已经取消逾越之制,给朝廷一个台阶下即可。

对朝廷的心思,林纯鸿了若指掌,无非就是调虎离山、剪除羽翼,应对之策也无非就是另建山头,严控内部。

唯一让林纯鸿不放心的是卢象升。

卢象升可不像唐晖,这卢象升怎么看都是忠义之徒,对大明朝廷、对圣上几乎已经忠诚到迂腐的地步,这从他今后明知不可为,却以死来证明自己就可以看出。

如果卢象升长于政略、长于治民,林纯鸿也不会担心。毕竟,邦泰对境内的有效治理摆在那里,任何有心绥靖地方的官员都不会视而不见,包哲东、马世奇就是典型代表,高斗枢当初也学着组建弓兵,只不过志不在治理地方,最终办成了坏事。但卢象升偏偏起家于行伍之间,对军事有天生的洞察力,林纯鸿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卢象升绝不会容忍在大明腹心出现林纯鸿这样的半独立势力。

此外,如果卢象升仅仅会打仗倒也罢了,相比较天雄军,荆州军在战术能力、训练和装备上强不少。让人担忧的是,卢象升是一个笼络人心的高手,在以后的剿匪生涯中,左良玉、祖宽等骄兵悍将都被他治得服服帖帖。林纯鸿不敢确保,在自己离开荆州的情况下,麾下众将能否应付卢象升翻云覆雨的手段。

唯一值得林纯鸿安慰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