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赤唐 >

第294章

赤唐-第294章

小说: 赤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得了李括好处,自是事事帮着李括着想。他这话说的不假,如今全大唐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安禄山叛乱一事上。如今叛军势头极盛,朝廷急需一个出色的将领站出来挽狂澜于即倒。

而老一辈的将领中,诸如高仙芝、哥舒翰都伤病缠身,不能发挥出最大的实力。而年轻一辈的将领,多是些托关系捞军功的膏粱子弟,指望他们独当一面,简直是痴人说梦。

像李括这样完全靠自己双手起家的青年优秀将领在全大唐,怕两只手都能数过来,也难怪皇帝陛下对他寄予厚望。

李括点了点头道:“多些朱公公提点,不过李某一心为国,至于功名利禄看的倒是淡了。”

朱贵呵呵笑了两声:“李将军又小孩子气了不是,这功名是您该得了,为啥不争?您率江淮府军前往关陇勤王这便是报君恩啊。报了君恩,理应受到封赏,这封赏您若是不要岂不让陛下难做?”

到底是常年在宫中行走的人物,朱贵看问题的眼光十分毒辣,只稍稍一分析,便点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再者说了,如今河北板荡,陛下急需要一个头面人物顶出来给天下有志之士做一表率,您说这人除了您可还有旁人可选?”

李括冲朱贵拱了拱手道:“朱公公所言甚是,只是李某不知道陛下所说的勤王一事是为何止?某该点齐多少兵马,又该从何处入关中?”

倒不是李括话多,毕竟皇帝陛下没有在圣旨中说明这许多,万一自己领会错了圣意,办错了事情岂不是耽误了大事?

“嗯,这个嘛李将军不必担心。陛下还让杂家传一口谕予你,说的便是此事。”

朱贵环视了一周,刻意的瞥了窦青等人一眼轻咳道:“还请李将军屏退左右!”……

扬州团练营,校场。

李括正愁眉紧锁的思忖着下一步的打算。

如果说皇帝陛下写就的圣旨是个官面文章的话,那朱贵传达的口谕便能代表他老人家的真实意思了。官场中的人,总喜欢说一套做一套,在这点上竟然连皇帝陛下都不能免俗。

“陛下他老人家希望您能从都畿道入京畿,经唐州、邓州、商州西入长安护驾。”(注1)

每每想起朱贵带着笑意所说的这句话,李括便浑身打起了冷战。如今东都被围,从河东入关中自是绝无可能,可为什么要弃山南东道不走,而绕远从都畿道行之呢?

事实上,从淮南道进入山南东道,经商洛、商丘入蓝田,一路便可直达西京,怎么都要比从都畿道来的快捷。陛下他老人家不会不知道这个理,那么唯一可以让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便是他对自己不放心!

李括展开亲兵送来的一张大唐疆域挂图,用炭笔勾涂了起来。

从舆图上来看,都畿道更靠近安禄山的大本营河北道,面对安禄山骑兵的压力明显比山南东道大上许多。最重要的是,东都洛阳位于都畿道,此刻正被幽州二十万铁骑围困。值此时刻,皇帝陛下竟然特意命自己从东绕行,莫非是企图自己助战高仙芝、封常青?

只是自己训练江淮团练府兵尚不及半年,虽然兵卒的面貌已有较大的改观,却仍然不可能达到边军的实力。统率着这样一支军队,便是两万、三万,怕是也无法与一支万人的幽州骑兵相抗衡啊!

皇帝陛下喜读兵书绝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莫非他想借刀杀人……

李括刚刚生出这个想法,就狠狠的给了自己一个嘴巴。他不住自嘲道,这江山都是皇帝陛下的,若他老人家真想要自己这条命,下一道谕旨即可,又何苦用这等见不得人的手段?

但他刻意找来的理由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安慰效果,没过多久他便复又陷入对皇帝陛下和朝廷的怀疑之中。之所以他会生出怀疑,还在于朱贵说的最后一句话。

“陛下希望您能派副将张延基前往安西任职,以弥补安西军将的缺乏。”

这句话乍一听来没有什么不妥,毕竟高仙芝、封常青率领许多嫡系将领东反长安勤王,安西四镇的将佐严重缺乏。但若细细思来,这个安排直是漏洞百出。

试想,张延基不过跟随自己在安西参与过一些战役,资历远不如一些在安西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将。若是偏将倒也罢了,但若要做一军一镇的主将,没有全面的大局观绝对是不能胜任了。即便赶鸭子上架,逼得他任职,怕也是对军队有百害而无一利。

张延基不适合做一军主将。

这一点,以李括对张延基的了解,基本可以断定误会。

与其调一不适合做主将的人入安西执掌一军,倒不如从安西军嫡系中提拔一些老将,这样一来可以节省时间,二来可以服众。

而皇帝陛下给出的理由竟然是张延基有在疏勒从军的经验,若要这般说,以大唐每三年军将轮转一次的规制说,几乎所有高级将领都有安西背景了。

大唐天子为何偏偏把目光聚集到了一个不入流的小将身上?又为何要不遗余力的把他调到安西?

李括不喜将精力放到这些事情的谋划思考上,可皇帝陛下这番诡异的决定却由不得他不多想。

事实上,自从远赴安西前,他便感受到皇帝陛下对自己态度的微妙变化。在这之前,皇帝陛下对自己赞赏有加,直是把自己当做哥舒翰、高仙芝的接班人培养。而在自己远赴安西后,虽然皇帝陛下不时的派中使借着犒赏三军的机会,对自己有所嘉奖,但从字里行间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出冷漠之意。

皇帝陛下不看好自己!

李括心下一寒。虽然他不愿意去想,却不可避免的想到那一件事。而这件事,自然和贵妃娘娘有关。

不知为何,在自己担任贵妃娘娘的射艺师父,出入宫禁后,竟然在市坊间传出自己和贵妃娘娘有染的谣言。

他当初从长安远赴安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那个谣言,如今看来,怕这件事在皇帝陛下已经扭化作节。他不知道此事出于谁人之口,但此事无疑已经对自己的前途产生很大的影响。

以皇帝陛下的性情,虽然面上不说,心中怕已对自己厌恶。这种事情说不清,道不明,完全解释不清,完全就看陛下他老人家的态度!

“如今,怕也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

李括沉叹了口气,摇头苦笑道。

还能怎么办呢?若是自己抗旨不尊,怕立时便会被安上一个叛贼的帽子吧?他安禄山有二十万铁骑的资本与朝廷抗衡,自己又有什么?

于是时,自己似乎已没有了选择。

第六章 乱世(六)

小雪之后是大雪,大雪时节真落雪。

腊月一至,大唐北地各州郡的气温便骤然下降。从北地草原席卷而来的寒流,彻底带走了地表的余温,让人感受到阵阵彻骨寒意。及到过了冬至,淮北大地已是银装素裹。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今年大唐的一九天,竟是酷寒如斯。

颍州城外,远行着一只约莫一万人的骑兵军队。

赶在这种恶劣的天气远行,只有可能是军队或者盗匪。前者受之于命,不得不为;后者搏之于命,不可不为。活着,向来就要付出代价。在这一点上,盗匪和军队竟是出奇的相似。

颍州刺史钱源可正自蹙着眉在城头踱步,直是愁容满面。

自从接到县尉姜正的奏报后,他便再也睡不下觉。一支万余人的军队正在从南面急速朝颍州城赶来,估计今日午后便能抵达城门外。

安禄山在幽燕叛乱起兵的消息早就传遍了大唐各州,而安禄山一反,都畿道、河南道自是首当其冲。前些时日东都被围,河南道的各州县官吏皆是人心惶惶,各思退路。

钱源可自然也不例外。

从对方行军的路线来看,他们该是从淮南道而来。这个时节冒着风雪急行军,概是应皇命北上勤王的朝廷军将了。若是放在往时,钱源可定会满怀欣喜的将这支救命的军队迎入颍州城,好生招待。可是此时他的心中却起了变化。

促使他犹疑的当然是一件事……东都告破!

就在腊月十三日,安禄山大军攻破了东都洛阳,这个胡儿只用了短短三十五天就控制了河北道大部郡县,河南道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叛军一时竟有西克长安,逆天改命的态势!

大唐承平已久,各地官吏早就习惯了那种平平凡凡混日子的生活。此厢边镇大将突然举起了反旗攻下了大唐半数河山,让这些怀有远大理想抱负的文官武将纷纷傻了眼。

眼见着安禄山就要攻克西京,他们是跟着大唐皇帝一条道走到黑还是另寻明主,转投安禄山?

只是一个无比艰难的选择,假使选择终于李唐皇室,他们固然可以得到道义上的支持,但也仅限于此。东都已破,幽州铁骑正以可怕的态势席卷河南道诸郡县,相信不过多久,其余没有投降的郡县也会因缺乏支援向安禄山卑躬屈膝。

毕竟中原府军久疏战阵,完全无法与幽州铁骑相抗衡。至于那些临时组织起来的乡勇,怕是幽州铁骑只一个冲锋,便会被击的溃散。

而如果望风投向安禄山,则要面临承担极大的压力。毕竟安禄山只是控制了河北道和河南道的一部分,这些区域相对于大唐的广袤疆域实在是不值一提。虽然叛军势头正盛,但想必不能持久。更何况时已严冬,安禄山的推进势必会受到影响。如果安禄山不能一鼓作气夺下西京长安,情况还很难说。

朝廷有了足够的时间便可以针对叛军的攻势作出相应调整,甚至可以不紧不慢的征调各州府的援军入关中勤王。到了那时,安禄山出其不意起兵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势必将深陷各地府军围剿的困境。

若是朝廷到时追究了起来,那些投靠伪朝的官员怕是要被抄家灭族的吧!

关于此事,钱源可已经犹豫了十数日。

在他看来,安禄山获胜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毕竟关中有潼关这一险关,安禄山便是有二十万铁骑围而攻之都不见得能轻易的攻陷。何况如今安禄山夺得了河北道、河南道这么多的城池,势必要分兵驻防,能够调动的兵力不会多于十万。

只要朝廷派出大将高仙芝严守潼关拒不出战,等撑到来春便可磨掉叛军的锐气。到时皇帝陛下再颁布圣旨,召集天下军将入京勤王。

那时,安禄山必定会众叛亲离,叛军也会分崩离析。

可是他身任许州刺史的弟弟钱源若并不这么看!

钱源若认为安禄山擅长突袭,势必不会将战事拖到春日。二十万铁骑的优势就在于机动性,安禄山怎么会放弃这一巨大的优势?

若是安禄山狠下心来死攻潼关,最后也会进入关中!一旦潼关告破,西京便有如安禄山的囊中之物了。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钱源若择良木而栖,已经投靠了安禄山。

虽然心中并不看好弟弟的选择,但钱源可还是保持了沉默。

不论如何,家族都需要作出尽可能多的选择。

每当改朝换代之时,对世家大族就是一种考验。为了让自己的家族屹立于不败之地,族中都会分配各房投靠不同势力。这样不管最终哪方势力夺得了天下,那一方世家都会有血脉延续!

就像把食物蔬菜分配到不同菜篮中,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

虽然这样的选择看起来有些丑陋、卑鄙,但他还是默许了。

唯有如此,颍川钱氏才可以子孙延绵的传承下去!

不管最后是安禄山窃国成功还是李唐夺回了江山,投靠对立面的那一房势必逃不离抄家灭族,但这要颍川钱氏还有血脉活在这个世上,就不愁没有复兴的时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