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924章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924章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受不了的。

“陛下,不辛苦,这是臣该做的,不亲自敲打,怎么能知道这钢筋水泥的好坏呢?”孙元化说道,黝黑黝黑的脸上,露出了一排白色的牙齿……

“唉……,朕听说,因为柱子有裂隙,你把好几个水泥柱子都敲碎了?可有什么收获?”杨改革甚是动容的说道,能在太阳底下暴晒,并且坚持把几个水泥柱子敲碎,这种坚韧,杨改革不得不佩服。

“回禀陛下,确实有些收获……”孙元化又露出了一排白色的牙齿。敲了这么久的水泥柱子,总算没白敲。

“哦,说说看……”杨改革说道。

“陛下请看,这些柱子,是臣用不同种类水泥灌注的,除了水泥不同之外,里面的钢筋骨架都是一样的,所浇筑出来的柱子,因为水泥不同,做出来柱子的结实程度,也不同……”孙元化继续解释道。

杨改革也顾不得高温,跟着孙元化进了太阳底下。虽然也有撑伞的,可杨改革立刻就感觉浑身火辣辣的受不了。

孙元化见皇帝的模样,立刻想起来,皇帝不是自己,立刻醒悟,不该以自己的情况来对待皇帝,立刻把皇帝引导树荫下。

杨改革进了树荫,这才觉得舒服些。

“……陛下请看,好的水泥做出来的柱子,水泥不容易成粉末,差水泥做出来的柱子,即便是有钢筋铁骨也不行,敲打得几下,这水泥极为额容易成为粉末,断裂……”孙元化指着几个柱子说道。

“嗯,这个朕理解,不同的钢铁性能不一样,这不同的水泥也必定有不同的性能,卿家可找到了合用的水泥?”杨改革问道。

“陛下,若是说坚硬,这两号的水泥也勉强可以,可抗击铁锤击打多次而不断裂,算得上十分坚硬了,但,也不是最理想,臣觉得,要建人坛纪念碑,还必须要更加坚硬……”孙元化道。

“说得是……”杨改革说了句。

“陛下请看,关于水泥柱子容易裂开的原因,臣还找到了一些原因……”孙元化捡起一块碎水泥块,捧在手里,奉上来说道。

“……陛下,臣发现这水泥柱子里,似乎有不少地方是空心的……,这或许就是水泥柱子不结实的原因……”孙元化道。

“哦,朕看看……”杨改革接过水泥块,看了看,确实,这个不规则的水泥碎块,有一个凹陷进去的地方,有一定的弧度,算得上比较平滑。

杨改革一看这个东西,就知道,这是水泥里面有气泡的原因,灌注水泥的时候有气泡,水泥干了之后,这个气泡就会在水泥板块内部形成一个空隙。

这也是很多楼房一到下雨天就漏水的原因,因为施工的时候技术不到位,没有将水泥浆里面的气泡清理干净,一旦下雨,雨水就顺着小气泡进入房间内部。

若是柱子或者梁上有气泡,这可能引起严重的安全事故。

“这个看上去,因该是气泡……”杨改革说道。

“气泡?”孙元化不解的问道,对于这里面有这个东西导致柱子不结实他能理解,可为什么是气泡,他不理解,用钢筋水泥做柱子,他还是第一次。

“是的,应该是气泡了,卿家看,这凹陷进去的地方,内壁比较平滑,应该是灌注的时候没有把气泡清理干净,这水泥干了之后,就形成了这种很多空洞的地方,导致柱子不结实……”杨改革说道。

“这……,谢陛下指点……”孙元化说道。对于皇帝能知道这么多,他也好奇。

“……下次浇筑的时候,多把砂浆搅拌一下,把里面的气泡清理干净,想这柱子应该不会有这种空洞了……”杨改革总结道。

“臣记下了……”孙元化虽然好奇皇帝是怎么知道了,可也只能好奇,不敢多问。

杨改革又看了一下这些被孙元化杂碎的水泥柱子,也轻自动手用铁锤砸了几块石头,对有几块混泥土的硬度,还是比较满意的,看着不像是劣质水泥做出来的东西。

“对了,卿家可试过了钢筋的锻接?能不能行?”杨改革想起来某事,又问道。

“回禀陛下,臣已近用喷灯试过了,确实可以把钢铁烧红,经过锤打,也确实可以锻接在一起,不过,还是在平处试的,没有试过竖着的钢筋能不能锻接,若是能,则钢筋上碑之后的锻接,也才有可能,……臣以为,既然平处能行,这竖着也一定能行,就是锻接的时候有些麻烦而已,还有,用喷灯,这造价就及其昂贵……,臣建议,还是应该用一些固件来固定钢筋,而不能一味的依靠锻接,不然,这造价实在是太昂贵了……”孙元化说道。

“哦,是吗,贵不要紧,只能能用就好,若是能用固件,也是可以的,总之,要牢固,……,对了,可否为朕表演一番是如何锻接的?朕要亲眼目睹一下……”杨改革又说道,杨改革不太放心,还是准备看看。

“是,陛下,臣领旨!”孙元化答应道。然后就吩咐工匠们开始动手。

王承恩立刻把皇帝引到一个安全的位置,这又是火的,又是钢,又是石头渣子,实在是乱糟糟的,王承恩生怕皇帝出什么意外。

工匠们倒是很快就准备好了,铁砧是现成的,钢筋也是现成的。

两个喷灯一边一个,开始将火焰对准那两个钢筋需要锻接的地方。

呼呼呼的火焰很快就将两个钢筋需要锻接的地方烧红。

过了一会,工匠开始锤打起来。

一阵敲打之后,这两截钢筋似乎是给锤打到一处去了……

第741章 平衡思维力量

看着火焰下的两截钢筋锻接在了一起,杨改革稍稍的松了口气,虽然技术比较简陋,费用高昂,但总算还有办法,不会真的要靠“搭积木”来建一座数十丈的建筑。

又看了看黑得不像话的孙元化,对于黑炭孙元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加了解了报到自己这里来的,那么一点点的技术上的进步,是多么的艰难,这世上的事,特别是科学技术,从来不可能大笔一挥就进步,也不可能居高临下指指点点就可以完成技术变革,这些东西,从来都是需要一点一滴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实验,都是汗水和艰辛累计起来的。

孙元化在还仔细的介绍这锻接的技术,向皇帝诉说着使用固件比使用锻接便宜的事。

“此事,暂且就不说了吧,朕今日难得心情不错,也正好和卿家谈谈关于这人坛纪念碑其他方面的事吧……”杨改革实际已经没有听孙元化说话了,心里不是滋味,打断了孙元化的话。自己或许把太多的希望和难题甩给孙元化了,他几乎承担了大部分重型工程技术方面的技术改进任务。

“……臣……,领旨!”孙元化这才发现,皇帝早已没听他说话,脸上,一脸的愧疚。

“卿家跟朕走一走吧,刚好休息一下,这太液池的风光也是不错的,也刚好可以看一看这太液池的风光……”杨改革道。皇城的东侧,是密密麻麻的房舍,也没空地给孙元化实验技术,也只有这西面的地方比较宽敞,才能给孙元化找块地方实验技术,这个工地,倒是离太液池不远。

“臣领旨!”孙元化答应道。

……

杨改革说是要走一走,实际,也不愿意走动实在太热了,也就在水边的树荫下找了个有风的地方歇着。

“朕今日才算是理解了卿家的辛苦,看卿家晒得这么黑,这心里也是过意不去啊……”杨改革叹息道,这是说的实话,杨改革原本以为,孙元化在技术上的进步,多半应归归功于自己的指点,可今日见了孙元化实验的场面,杨改革知道,自己纵使是指点有功,可实际,也更依靠孙元化的艰辛,若是没有一个文化水准够高,见识够高,地位够高,足够多的科学技术支持储备的人来一点一滴的把事做起来,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自己想玩钢筋水泥,想玩各种高科技,根本是不可能的。

“陛下,臣不辛苦的,能为陛下效力,是臣的荣耀,臣求之不得,能得陛下点拨,实乃是臣三生有幸……”孙元化立刻说道,很是谦虚。

“不,朕知道,朕的指点或许有些作用,但没有卿家这么脚踏实地的做事,绝不可能有今日之局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耍嘴皮子的人能弄出来的,朕今日算是理解了……”杨改革感慨的说道。

“……科学技术的进步?……陛下,这是……”孙元化有些听不懂皇帝的话了,也只能模模糊糊的感觉到,皇帝这大概说的是和技术有关的事,觉得甚是惊奇。

“哦,呵呵呵,没什么,朕的意思是,朕就是那个耍嘴皮子的人,一句话叫卿家穷举,说得很轻松,可卿家却为这一句话跑断了腿,累个半死,……这不过是朕的有感而发罢了……”杨改革笑着解释道。杨改革现在算是理解了什么叫做“空谈”了,空谈就是吃饱了坐在家里发发牢骚,对世界指指点点,一切想当然,这个实在太轻松了,而脚踏实地,则不是什么人都能胜任的。特别是对于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人来说,他们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能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能脚踏实地的做事,更是重要,不是所有官员都能像孙元化一样。

“……陛下谬赞了,臣当不起陛下的夸赞,比臣更加辛苦的人大有人在……”孙元化立刻谦虚的推让。

“不,朕这是有感而发,不是随便说说……”杨改革倒是严肃起来。

孙元化见皇帝严肃起来,更加疑惑,皇帝似乎说得是正事?

“……卿家这般拼命,让朕感动,也让朕惭愧,切忌,身体要紧,日后不要这般拼命了……”杨改革道。

“这……,陛下,恕臣难以从命,明知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明知自己能克服一个难题,焉有不印证之理?这岂不是虚度光阴,浪费生命?”孙元化立刻躬身着抗命。

“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紧,可朕只有一个孙元化,若是孙元化劳累成疾,那朕又从哪里找一个孙元化去?朕可损失不起孙元化……”杨改革笑着说道。

“……这……”孙元化的眼角立刻湿润了,内心已经开始流泪。

“……谢陛下关怀,臣诚惶诚恐……”孙元化擦了擦眼角说道。

“唉……,朕知道卿家一心想把一个个的技术难关攻克,可这般劳累和拼命,也不是办法啊!”杨改革说道,杨改革发现,自己好像忽视了一些问题,那就是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自己倒是一味给孙元化加担子,却没考虑过孙元化的承受能力。自己下达命令的时候固然很爽,可任务却几乎全部压在了孙元化一个人身上,这样下去,总是不行的,还必须得想个办法,给孙元化减负,或者说,得造就更多的“孙元化”来。

明朝要进行整体的变革,工业、技术上的变革是必不可少的,而工业和技术上的变革,需要大量的像孙元化这般,有一定的功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人来承担技术变革的重担。

在明朝,工匠,手艺人的地位始终是太低,短期内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改变,即便是有了不起的发现和技艺,也不可能承担起支撑技术变革的重担,技术变革的重担,短期内,始终还是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人来承担。

这种人,目前来看,工匠、手艺人是不可能的,社会地位太低,上不了台面,也只有像孙元化这般,有功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人来承担这个重任,否则,整个社会对技术的鄙视,会严重的制约技术的进步,一两千年的传统观念,不可能短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