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897章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897章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百姓的扩张而落地生根,……除此之外,每聚落成一个新的城镇,朕就捐一座图书馆给当地,供当地人借阅之用,算是为圣人的事业,为我华夏的传承尽一份力……”杨改革说道。杨改革一直就觉得,在计算机大规模应用以前,图书馆无疑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的重要环节,那种开放的,可供所有人借阅的图书馆是文化事业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问题上,杨改革还得鄙视一下中国古代,貌似没有大规模图书馆的建设,即便是有图书馆,也是私人收藏性质的,这对于文化的传播,知识的传播是很不利的,知识被隔阂,而知识和权力又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实质还是权力的垄断。

“陛下圣明!”几个人听了皇帝的话,一致的如此说道,先不管皇帝的想法好还是坏,光是这份承诺,就叫人肃然起敬。一座城镇一个图书馆,这个许诺,可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皇帝为了华夏之传承,确实费了不少心思,尽了不少的力。这一点,无论是谁,也挑不出一点刺来。

“教育和图书馆的事,朕已经有了安排,诸位知晓即可……”杨改革说道。

“……至于安全,这个,朕就不多说了,关外持有火枪,接受训练这都是必要的,朕将继续支持和允许百姓持有武器,朕要的是开疆拓土,这个过程必定会遇到豺狼虎豹,没有一定的自卫能力,让百姓们出关,不过是让他们送死罢了……”这一条,倒是没必要太详细的说,现在已经在这么做了,杨改革还打算这么做下去。

“……这个御寒的问题,实际分穿戴上的御寒和居住的御寒,穿戴御寒,朕已经有了安排,比如羊毛衫,羊绒衫,兽皮,棉衣等,这个诸位知晓就可以了,朕自有分寸;居住御寒,这个,朕是支持百姓居住砖瓦房的,但居住砖瓦房又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所以,朕希望辽东尽快的开发,尽快的出效益,百姓们才能住得起砖瓦房,为了百姓们的安居乐业,诸位要努力啊……”杨改革笑道。当然,顺道推销水泥也是必须的。

“臣等遵旨!”几个人立刻答应道。皇帝的这个愿望确实好,但这个理想是不是太美好了点?这关内很多地方的温饱人家都未必能住得上砖瓦房呢,皇帝的这个愿望会不会太“狂妄”了点?

“……这个借贷的事,朕会知会银行,给去辽东开发的人给予一定的支持,要借贷什么的,限制会放宽,利息方面,也会有所松动……”杨改革简单的说了下这方面的事。

“……最后说说产出交易的问题,实际也就是道路交通的问题,没有一个良好的道路交通,地头上产出的东西运不出来,那可就白白浪费了,所以,韩卿家,你的责任重大,水陆交通,可就全看你的了……”杨改革笑道。

“臣领旨!”韩爌立刻出来答应道。

“……对了,朕忘记了一点,关于医疗卫生的,这个朕也会严格要求的出关百姓的,就如同要求南方移民一般……”杨改革又说道,北方的移民和南方的移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南方容易出现疫病,而北方却不容易出现,北方比较冷,出现疫病的几率要小得多,但杨改革不打算放松,这是一个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好机会,有许多生活习惯,特别是乡村的生活习惯,杨改革不得不说,不是那么好,为了更加的“文明”,杨改革不打算放过移民这么好的机会。

众人仔细的听着,皇帝说得这些,实际已经涉及到辽东开发的方方面面了,若是把相关的银钱累积起来,必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辽东的开发,实际又是皇帝的一个大手笔,甚至可以和南方的百万移民相比较。

面对皇帝接二连三的大手笔,众人早已习以为常,早已习惯了,倒是没有多少见怪不怪,也没有惊呼不可思议什么的,倒是都安静的消化着皇帝的话,仔细的体会其中的用意。

“……对了,朕还要强调一点,朕关此次辽东开发外所有的诸多补贴,所有的事,所面对的对象,都是我朝百姓,都是必须持有我大明户籍的百姓,这一点,是重中之重,毕卿家,你可明白……”杨改革严肃的说道。推行强化户籍的管理,将权力和义务绑定在户籍上,原本是不可能的事,如今也随着这波开疆拓土而动了。

几个人虽然都习惯了皇帝的大手笔,可户籍这个事,还是惊起了不少的波澜,这可又是一个大事啊!

韩爌暗暗心惊,皇帝所想的东西,超过了他所能想的极限。大明朝原本很多顽疾都几乎是不可能发生改变的,可如今,却随着这一波开疆拓土而出现了转机,原本不可能的事,如今变得有可能了,变得有可操作性了。韩爌在心里暗叹,除开那些私利,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来看皇帝所做的事,确实称得上为国为民,高瞻远瞩。皇帝做得这些事,无不是对后世有着极大影响的大事,这些事,做成一件,都能名垂千古,可如今,皇帝要一并的给他做了,韩爌即为皇帝的胆大而担心,也为皇帝的魄力而欣慰,更为自己能活在皇帝这个时代,活在皇帝周围而感到庆幸。人生,还是要有一些激情和挑战才有意义啊!所谓的私利,和这些充满着“激情”的挑战比起来,当真是丑陋无比。

“……也就是说,来领补贴的,必定是我大明百姓,必定要持我大明户籍;就比如说,那图书馆的书,则只借阅给持有我大明户籍的人;就比如说,火器的持有,必定只能是我大明百姓,没有我大明户籍的,严禁销售给他枪支火器,严禁将武器流入外族他国……,朕只是大明的皇帝,自然只看顾我大明的百姓,朕还不是天下人的皇帝,外族他国的死活好歹,朕还暂且顾不上……”杨改革严肃的补充道。在关内搞户籍改革,杨改革即便是如今声望如日中天,也还没那个胆子,如今也只能在新开发的土地上加强户籍管理,为全面推行加强户籍管理打下基础。对这个事,算是格外重视,权力和义务绑定在户籍上的好处,自然不用说了。

“回禀陛下,臣明白,臣领旨!”毕自严答应道。皇帝实际早先给他有交代,他也早有心理准备。

第722章 教育与羊毛

给几个重要的大臣交底,布置任务,花费了杨改革不少精力。

说服,讲解清楚,布置玩这一系列的任务,已经是下午了。

杨改革布置这些任务的时候,还不觉得,待松懈下来,才觉得,有些口干舌燥,有些疲惫。

看着皇帝扭脖子,握拳,甩手,王承恩看得蛮心疼,今天都到这个时辰了,皇帝还没吃饭,想必是又饿又累啊!

“陛下,要传膳么,陛下还没吃午饭呢。”王承恩心疼的问道。

“嗯,喝点稀饭垫垫肚子吧,朕有点累,要午睡了,吃多了也不好,呆会午睡后再吃……”杨改革看了看天色,说道。

“奴婢明白了……”王承恩心疼得很,又是这样,只吃点稀饭垫肚子。

……

匆匆的喝了几口稀饭,杨改革倒头就睡了起来。

王承恩看着皇帝匆匆的喝粥,都还没咽下喉,倒头就睡,更是心疼,默默的收拾起碗筷来。

杨改革觉得自己累得厉害,布置这么大的事,消耗了杨改革相当多的精力,刚躺下,就想起来自己还有事没做完。

“大伴,国丈田弘遇还在京城里吗?若还在,立刻把他召来,朕有事吩咐……,对了,还有李若涟,……嗯,对了,还把衍圣公孔胤植也请来,朕有事,哦,顺便也把林钎,刘宗周也召来……”杨改革再次睁开眼睛说道,刚刚躺下又睁开眼睛的杨改革,两个眼睛是通红的,有些吓人。

“奴婢遵旨。”王承恩着实被吓了一下,连忙答应道。

交代完这些,杨改革眼睛一闭,立刻进入梦乡。这个大动作,实在是太消耗精力了。而刚才自己布置的这些,还仅仅是一个大致上的布置,还有一些细节需要交代和完善,还得见一些人,推动这件事,若是只要下一个圣旨那该多好,这是杨改革进入梦乡前唯一的念想。

王承恩看着刚刚睁开眼睛说了几句话又睡的皇帝,更是心疼。

……

杨改革云里雾里也不知道睡了多久,再次醒来的时候,感觉精神好些了,头却有心昏昏沉沉,摇了摇脑袋,喝了口茶,又觉得肚子有些饿,捡起几块饼子吃了,才觉得舒服些。见王承恩递过来毛巾,杨改革擦起脸来。

“大伴,朕睡了多久?”杨改革问道。喝了茶,擦了脸,垫了垫肚子,杨改革觉得舒服多了问道。

“陛下要不再睡会,陛下不过才睡了半个时辰……”王承恩连忙说道。

“半个时辰?噢,算了,够了,再睡今天就过了,有些事还是今天说了的好……,朕让召的那几个人到了吗?”杨改革说道。

“回陛下,都到了……”王承恩回答道。

“哦,都到了,这就好,这样,就开始见吧,先从衍圣公见起,让林钎和刘宗周也一起进来吧……”杨改革说道。

“遵旨,陛下!”王承恩又答应道。

……

杨改革稍稍的洗漱了一下,吃过了点东西,精神头已经好多了。

“臣参见陛下!”

孔胤植,林钎,刘宗周三个人工工整整的行礼道。

“免礼。”杨改革说道,这次人比较多,杨改革倒是没有赐坐。

“谢陛下!”几人又道。

“几位都是一心弘扬圣人事业的,都是热心办教育的,最近办得如何了?”杨改革笑着问道。

“回禀陛下,如今一切都在推进中,正在逐渐的扩大规模……”林钎说道简单的介绍了自己的工作。

“好!这圣人的事业,也多亏了几位不辞辛劳的去办……”杨改革夸奖了几句。

“……当不得陛下如此夸奖,为教育出力,是我等该做的。”林钎客气起来。

杨改革问了几句闲散的事,就开始说正事:“……今日把几位卿家召来,是有事要麻烦几位……”

“回禀陛下,为陛下办差,乃是做臣子的荣耀,当不得陛下如此客气……”孔胤植出面说道。

“……呵呵呵,那好,朕就不客气了,不过,朕在说这个事之前,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几位,几位可要如实回答朕啊!”杨改革道。

“回禀陛下,臣一定据实禀告。”孔胤植带头,三个人都说道。

“几位卿家对朕的辽东开发如何看?”杨改革直接就问这个问题了。

“回禀陛下,甚好,我朝北方极度干旱,百姓衣食没有着落,陛下开发辽东,为天下百姓寻到了活路,陛下所作所为,乃是圣主的作为……”孔胤植立刻将马屁送上。

“呵呵呵,是吗?……这就好,那林,刘二位卿家呢?你们觉得如何?”杨改革又问道。

“回禀陛下,陛下做得此事,乃是活人无数的大善事,大功绩,臣赞成陛下做的,如今天下数十万百姓聚集京城,嗷嗷待哺,不为这些百姓找一个出路,会出大事的……”林钎立刻跟进。

“回禀陛下,陛下做得是对的……”刘宗周说得比较简单。

杨改革点点头,说辞倒是挺好的。

“既然这样,那朕就说说这个事吧,也是和辽东开发有关的……”杨改革说道,既然你们都觉得开发辽东是好事,那就好。

“请陛下明示……”几人又道。

“……朕希望开发辽东的过程中,移民出去的百姓,能不忘本,能不忘根,能不忘记祖宗,而维系这一切的,自然是文化和习俗,是文明的传承,所以,朕想,移民出去了,不能就把他们放在辽东不管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