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590章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590章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鱼干?上海啊!”史可法不假思索的就回答了出来,司农司的一大粮食来源就是海产品,其中,鱼干又是重要的一项,熟知司农司移民工作的史可法,自然随口就答了出来,刚说完,史可法就震惊了!这……,是巧合么?还是什么?

“老夫接到陛下的消息,说会将南方的盐业转运批发中心设在上海……,宪之对此有何看法?”徐光启又笑着问道。

“这……!!”史可法更加震惊了!将盐业转运批发中心设立在上海,也就是说,上海以后极可能变成现在的扬州,那可是一等一的繁华之所啊!

“宪之再看看,大琉球在那里?”徐光启不待史可法回过神来,又问道。

“……大琉球……??……”史可法还在震惊中,还在消化这个消息对上海带来的后果,又听到徐光启问大琉球,赶紧去地图上找,找了一会,道:“……回阁老,在此……”边说,一边手指着那里。

“不错,就是那里,老夫接到陛下的消息,日后的移民尽量的往大琉球去,大琉球移民之事,宪之应该听说过吧。”徐光启笑着问道,已经年轻许多的脸上,总是洋溢着自信和希望的光芒。

“回阁老,大琉球移民的事,学生知道……”史可法说到这里,就已经有些呼吸不畅了,看着《坤舆万国全图》木然发呆起来……

“除了陕西,山西,河南等地需要移民,今年可能还要新增山东,京畿,乃至辽东的灾民移民,人数依旧在百万之上……”徐光启又提醒道,看着史可法这个肯学习,善学习的小伙子震惊的看着地图,觉得自己这次启发很成功。

“这,这,这……”史可法震惊上海的地理位置,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京畿、辽东到大琉球……,史可法在心中勾画着一幅百万移民大迁移的新画卷,呼吸急促。移民的特点就是顺着水走,从水沟到小溪,从小溪到小河,从小河到大河,从大河比如黄河又到运河,再到长江,顺水而下是移民的核心。凡是有人的地方必定有水,有水必定有沟,有沟就有河,河必定可以通往更大的河,更大的河必定可以通往黄河,黄河又可经运河到长江,就可以到任何要移民的地方,无数的水沟、小溪、河流将天下编织成一张可以连接到一起的网,从而改变了以往靠陆路赈济移民的局限性,可以千里、几千里的转运灾民,让大移民成为可能,如今再把江河的局限性再扩大,从江河扩大到海洋……

第505章 该轮到晋商案了

看着震惊不已的史可法,徐光启很满意,这种启发式的开导方式,效果相当好,远比说教和灌输要强得多,看着一副不敢相信的史可法,徐光启知道自己很成功的开导了这位“选定者”。

“往大琉球移民的优势,宪斗应该清楚吧……”徐光启看着还在震惊,没有恢复的史可法,继续开导着。

“回阁老,学生知道。”大琉球作为移民的目的地,史可法自然清楚,为什么往哪里移民,更是清楚,哪里一年三熟,只要维持三四个月,移民就可以收获,远不是如今维持一年移民所需可比的。更强的优势在于,一年之后,哪里甚至还有余粮往大陆输送,对于平抑如今的高粮价有相当大的用处,这都是以前在议论大琉球优势的时候早已讨论过的。所以,如果上海是移民的中心的话,用不了两年,也必定是粮食的集散中心。

“如果再算上如今一部分漕运走海上,也需从上海过路,上海也可以算是半个漕运中心,宪斗现在又如何看上海?”徐光启笑问史可法。徐光启自己其实也觉得蛮好笑,半个时辰之前,他自己也不清不白呢,可半个时辰之后,他就在这里开导兼教育史可法了,这事情可当真是奇妙,不好笑都不行。

“……回阁老,上海当乃重中之重,乃是诸多事物交结的中心,他日必定是繁华之所……”史可法经徐光启开导,已经明白了一些为什么徐阁老问他上海的事了,呼吸加重,不敢相信的回答着,局面经人一开解,就豁然开朗,到此时,史可法才明白,原来上海真的这般重要,如果算上盐业中心,此地日后必将是另外一个扬州。不,应该说远超今日的扬州。

“如果再算上海贸中西呢?那又会是如何?”徐光启接着启发道。

“海贸中心……”史可法已经麻木了。

“如果还有诸多大工场也会搬到上海来……”

“这,这,这样多的中心聚集在一处?”史可法不敢相信的问道,这样多的中心聚集在一起的后果是什么?实在是不敢想象。

“宪斗说得不错,陛下有意将上海打造成一个集诸多中心为一体的新城,咱们司农司的移民中心,也要移往上海,上海日后就是咱们的新家了,……上海,必将成为我大明的一颗海上明珠,每年税入,当占我大明的九成以上……”徐光启充满了自信,充满了力量的说道。

“……上海,……新城……明珠……九成税入?……”史可法望着笑意盎然,焕发着无限生机的徐光启,不敢相信的念叨着,大明九成税入,这……如果由一个县缴纳,这……那这个县得什么规模?这得是个什么样的县?史可法实在是不敢想象……史可法发现,此时的徐阁老,只能仰视,史可法发现,站在徐阁老面前,自己是那么的微小,徐阁老就如山一般高大。这个海上明珠的出世,已经指日可待,想日后这颗海上明珠以绝世的姿态出现世人眼前的时候,必将是璀璨夺目的。

“宪斗可想过去建设这个海上明珠?”徐光启问道。

“……”史可法痴呆的望着徐光启,整个人说不出话,今晚太多的惊奇和意外,已经让史可法反应不过来了。

“陛下吩咐,让司农司移驻上海,有意让上海成为移民中心,然后以方便移民为由,让宪斗出任上海县令,着手建设这颗海上明珠,宪斗可有勇气和担待?”徐光启笑着问道。

“啊!……”史可法目瞪口呆,所有的话语都堵在了喉咙里,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整个人只能痴痴的望着高山一般的徐光启。

徐光启看着已经被众多消息震的说不出话的史可法,笑了笑,这些消息确实是让人太震惊,现在史可法这个模样还是好的,他自己先前还放声大哭呢,知道要给史可法一个适应的过程,说完了,就笑看着史可法。

过了半响。

“学生何能何德,怎敢出任此重任,阁老,此实在是太重了,学生怕担待不起。”史可法平复了好久,才好一些,组织了一些话语,连忙说到,这些消息是在是太突然,实在是太震惊了。

“宪斗不可妄自菲薄,不仅是老夫看重你,更是陛下看重你,你此去上海出任县令,是以六品官做七品事,本身就有超然之姿,又怕什么?此事虽重,却有陛下为你指引方向,在背后为你撑腰,你又怕什么?日后上海集诸多中心为一体,翻天覆地,必定之日可待,陛下能指派你去,就是对你的肯定,对你放心,你岂能辜负了陛下对你的期望?此地乃是我大明重生的希望,乃是我大明复兴的希望所在,其重要性,无法说,你岂能推脱?齐家治国平天下,宪斗不是一直以这个为理念么?怎么到了这关键时刻,就不敢面对呢?”徐光启立刻一通说教。

“学生受教了!谨尊陛下吩咐,谨尊阁老教导。”史可法经过一番开导,也不再拒绝,这确实是个挑战,更是个机遇。今日经徐光启这一开导,他已经明白了上海的重要性,已经明白了上海翻天覆地,指日可待,如此的机遇,怎么能错过?更何况还有皇帝在背后撑腰。

“好!宪斗能答应下来,总算是没辜负陛下的期望,陛下还吩咐,宪斗去上海任职,司农司的差事依旧保留着,以方便移民,也方便以移民为由,建设这个从未有过的新上海,……此去上海,需大刀阔斧,不需拘泥什么陈规,一切当以建设新上海为重;一切以建设这颗海上明珠为重;陛下对新上海很是看重,一切更是要以陛下的指引和吩咐为重……”徐光启淳淳教导着。

“学生明白,必定不会辜负陛下和阁老的期望的。”史可法立刻严肃答应道。此时,史可法已经平复了许多,将事情的前前后后思索一番,已经想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今日徐阁老为何会哭泣,必定是徐阁老接到了皇帝陛下的信,看了信之后,徐阁老有所感触,这才有哭泣那回事,至于徐阁老为什么会哭泣,大概也和今日这个建设新上海有关,这新上海,当真是吸引人,其设想当真是宏大,即便他现在只是想想,依旧觉得全身的热血都在沸腾。

……

紫禁城。

平台。

杨改革召集了一批人,来了平台议事。

一番见礼之后,杨改革就直接开场说今天的事了。

“今日召诸位卿家来,是有件事,要和诸位卿家商量。”杨改革说道。

群臣都默不作声,等待这皇帝发话,看今日却是在平台议事,都知道,怕这事和战事有关,要是平常的政事,都该在文华殿里办。

“山西晋商通虏案,如今,也有些进展了……”杨改革说道这里,停了一下,环顾了一下四周的人。

大臣们听闻了晋商通虏案,个个连忙把脑袋底下去,就是这个晋商通虏案,皇帝就是借了他的势,然后把盐商牵扯了进去,从而把盐商连根拔起,这晋商案,可谓是个引子,盐商案如今已经风平浪静了,却不知道又提这晋商案干嘛。

“……从这晋商案里审出来的结果,可谓是触目惊心,商人通虏,这个就不说了,就连边将居然也有通虏,为东虏传递情报,走私物资提供方便,朕想起来就觉得可恶……”杨改革说到这里,又看了看众臣,见一干众臣都是低着脑袋,才满意。

“……我大明关外诸多战败,和晋商通虏不无关系,晋商着实是该死,不过,今日,朕召诸位来,不光光是要说晋商通虏案,更是要说一说,日后如何防范类似的事发生,古人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今日,就是要来补这个窟窿。”杨改革间断的将今天平台召见的目的说了说。

众臣一听,松了口气,如今面对这位威严与日俱增的皇帝,日子可真的不好过。

“启禀陛下,臣以为,确实该弥补这个漏洞,想如果不是晋商通虏,我朝何以在关外有如此的惨败?”首辅施凤来立刻站出来,为皇帝站台子了,这个工作,可是他的强项,他很专业。

“不错,那诸位都说说,这边关的贸易,到底该怎么办吧。边市开或是不开,又都有什么利弊,又该如何弥补漏洞?看看有什么好的方略。”杨改革说道。

众臣到现在才知道,今日皇帝把大家召来,是要干什么,那就是商议边市的问题,其实,这更是晋商案的后续,众臣现在才想起来,原来,晋商案还没结呢,大家的注意力,一直都被盐商案给吸引过去了,紧接着就是皇帝斗盐商,出台新盐法这个千古难得一见的大事,至于这个晋商通虏案,因为牵涉面“不大”,牵涉的银钱也“不多”,大家都给忘记得差不多了,现在听皇帝提起,大伙才想起来,这个盐商案的引子,确实还没结,而引发盐商案的关键,通虏这个事,更是没有结。

皇帝让大家议论,大家倒是没什么顾忌的就议论起来,对于这一点,现在的大臣们倒是很适应,也很喜欢,交换意见和看法,甚至是打听秘密消息,这可是很重要的,可是关系到关键时刻战队问题的大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