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546章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546章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呃!……”刘宗周又哽塞住了,皇帝这话也确实有道理,按照盐商们的德行,绝对会跟皇帝说的一样,好了伤疤忘了疼,要不了两年,这盐课就少得不像样子去,皇帝逼盐商一次两次或许行,但是要年年次次逼,这有理都变成无理了,这确实有点难,更何况,还有一层意思没说,如今这位皇帝是强势,才能逼得盐课,换了其他皇帝,未必对这盐课有办法,到了那时,即便是把盐课全部拿来办学,也不够。什么?皇帝还年轻,离死还早着呢,不对,大明朝年纪轻轻就死的皇帝,可不是一位两位……

“那依陛下的意思,该如何办呢?”刘宗周将皇帝的话在脑海里转了好几圈,权衡了利弊,已经明白了皇帝要干什么了,也知道,皇帝恐怕是真的有心办学了,刘宗周对皇帝的观感再次变了,一个舍得每年拿出数百万两办学,发扬圣人的事业的皇帝,不管如何,都是一个好皇帝……

“呵呵,其实,朕的意思也很简单,借着这次盐商通虏的机会,将盐课改一改,将盐政改一改,以杜绝偷漏盐课的事,如此,每年会有大几百万两,乃至上千万两的盐课收入,用来支撑办学、赈灾,都足够了,这盐课收入稳定,旱涝保收,数量也相当可观,用来作为办学款的来源,却是再好不过了……,一旦改了盐政,更是可以解决盐课再次被拖欠的问题,如此,办学的事,才可以长久下去,百年树人啊!待到百年之后,我大明,我华夏,必定遍地是人才,往来无白丁,必定会出现圣人所言的天下大同啊!”杨改革美好的向往着。

“陛下大德!……”刘宗周听着皇帝的话,心念已经转了无数,联想到太多的东西,说完之后又道:“敢问陛下打算如何改盐课?”刘宗周已经认同了皇帝的话,尽管皇帝做的事伤及了他或者和他有关的一些利益,但是,如皇帝所言一般,如能真真切切的拿出真金白银去办学,刘宗周觉得,也不枉来这个世上走一遭。人活在世上,还是要有点抱负,有点理想,有所建树的啊!

“如何改盐课的事,朕先暂且不谈,朕先来和二位卿家算一算每年能收到多少盐课。”杨改革笑着道,踹翻了盐商,不等于就踹翻了盐课。盐商、盐课、盐政这是不同的,踹翻了盐商不改盐课,顶多就是抄点家产,多收点盐课,这就是换汤不换药,最终还是要回到老路上去,要利用踹翻盐商的机会将盐课也改了,却还需另外想办法,还需要另外有人去鼓吹,去造势,需要有得力的人去推动,去执行,如今这个办学党,倒是适合这个角色,有动力,有能力,这个刘宗周,更是关键人物。

“请陛下示下。”两人连忙道,准备看看皇帝如何算盐课的。

“两位知道,一个人每年大约吃多少盐吗?”杨改革介于这两个人的重要性,介于办学党的重要性,仔细的为这两位解释起来。

“这,臣等不知,恳请陛下示下。”两个人对望了一眼,然后说道。

“一个人普通人,每年大约吃十斤盐。”杨改革笑道。

两个人对望了一眼,没说什么。

“我朝如今有多少人?”杨改革又问道。

“回陛下,臣知道,该有六千万之巨。”林钎回答道,这个数字,是明朝的官方数字,盐政就是根据这个数字制定盐纲。

“很好,每人每年吃十斤盐,六千万人,那每年该需要多少盐?”杨改革以开解的方式启发道。

“回陛下,该六万万斤。”林钎继续答道,对于数字,明显的,刘宗周这个大儒相当的陌生,半响没明白过来。

“按我朝如今的一百万两盐课算,每斤盐,纳税几文?”杨改革又笑着问道。

说到这种巨大的算学题,大儒刘宗周的脑门就开始疼了,这个数字也太大了吧,大到他脑袋都快裂开了。

“回陛下,一百万两银子,按每两银子一千文算,该当十万万文,每年销盐六万万斤,……”林钎是个老实人,见刘宗周已经傻眼了,只得自己开始慢慢的计算,前面的还好,后面那道巨大的算学题,也着实让林钎捏了把汗,算了半响,也没算出来,这个数字实在太大了。

“将那个万万去掉,按六斤盐,十文税算。”杨改革看这两个人算帐算得辛苦,好意提醒道。

“回陛下,每斤盐该一文六七的盐课。”得了皇帝提醒,林钎立刻就算出了盐课,这十以内的算学还是比较简单的。

“呵呵,不错,如今每年朕实际收到的盐课,就是每斤盐一文六,两位可知,这盐又卖多少钱一斤?”杨改革笑着问道。

“回陛下,盐有好坏,亦有差别,从最便宜的十几文到几十文,几百文不等。”刘宗周算算术不行,在皇帝面前出了糗,见皇帝再问,立刻出来抢答。

“不错,刘卿家说得没错,从十几文到几百文不等,差的就不说了,太好的也不说,就按普通,一般的盐算,该是多少?”杨改革笑着问道,看着这个急急忙忙抢答的老头,杨改革笑了。

“回陛下,约莫三十到五十文吧,这盐也分地域远近,不能一概而论。”刘宗周开始头头是道的说起来。

“好,不错,二位又知道,这盐户产一斤盐,要几文钱吗?”杨改革继续细心的问道。

“回陛下,这个臣就不清楚了,不过,估摸,少则六七文,多则八九文,如果是十来文,臣以为,或许也有可能。”刘宗周摇头晃脑的说道,皇帝如此和颜悦色的和他“聊”事情,他觉得这很有明君问策臣子的古意。

“好,不错,就算八文吧,加上税一文六,顶多不过十文,盐商卖出来的,就算三十文一斤吧,二位,这盐商从里面赚了多少?”杨改革继续笑着说道。

啊!两个饱读诗书的读书人犹如被雷劈的一般,特别是刘宗周,更是惊讶得合不拢嘴,他也知道盐这个东西赚钱,盐商更是富有的象征,可他从来没仔细算过,盐商为什么这般有钱,这样算下来,才真真实实的感觉到盐商的可怕和离谱,怪不得皇帝要拿盐商开刀呢,换了我,我也要下狠手啊!实在太离谱了。

刘宗周已经开始冒汗了,惶恐的问道:“陛下,这……”刘宗周不敢相信这个是真的。

“林卿家觉得呢?”杨改革没回答,转而问林钎。

“回陛下,这绝对没算错,不过,盐商贩盐,却还得长途运输,还需要有店铺经销,还得上下打点,实际,则可能没有二十文之高,但是,十几文是少不了的了。”林钎很诚实的回答道。

第474章 票盐法

杨改革开解了半天,将两个人震得不轻,特别是那刘宗周,看着刘宗周眼睛里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眼神,杨改革就笑了。

“林卿家说得没错,即便是除去各种开销,盐商每斤盐所能获得的利润,也不会少于二十文,实际则更高,哼哼,每斤盐获利不低于二十文,给朕缴纳一文钱的税,旱涝保收,却还说没银子,老是拖欠着,二位说说,朕不办盐商办谁?有些人是不是太无耻了些?”杨改革笑道。

“确实,确实……”两个人听了皇帝的问话,连忙回答道,盐商这种离谱的利润给皇帝层层剥开之后,确实很吓人。

“所以,这盐课必须改。”杨改革道。

“那是,必须改,必须改。”两个人都附和道,特别是刘宗周,更是来劲,用盐课来支撑办学,可真的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事了,而且盐课还那么有钱。

杨改革看着这两个人,笑了,特别是刘宗周那如同打了鸡血一般的狂热,杨改革知道,自己的计划成功了,这个办学党大战东林党的事,成了。踹翻了盐商,改盐课的事,就不用自己去和东林党唱对台戏了,有这个东林党出身的儒学大师刘宗周领衔办学党去跟东林党大战……,想必,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杨改革想到这里,笑得更加灿烂了……

“那朕再给二位算算改盐课之后能收到多少银子……”杨改革笑得“天真烂漫”,天下可没有比坐看东林党大战“东林党”更有意思的事了。

“请陛下示下。”两个人立刻道。

“首先,这盐从盐户里收上来,不应该算八文……”杨改革开始斤斤计较的为两位算账了。

“那敢问陛下,该当如何算?”刘宗周立刻追问,盐的利润超乎想象,也就是说,这盐课还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也就是说,可以有更多的银子来支撑办学,他的事业,他的名声,可都指望着盐课了。

“我朝收盐户的盐,每引不过是支米一石,南方如今的米价,不过一两多银子一石,北方稍贵,也不过二两银子一石,而一引盐有四百斤,实际收盐户的盐,不过三五文一斤,还得是好盐……”杨改革笑着说道。

刘宗周看了看皇帝,有点自愧不如了,皇帝连这个都知道的如此清楚,二位帝师教导有功……,三五文收上来的更好,这就是说,盐课有更大的空间,盐课越多,这办学也就越有保障……

“暂且就算五文吧,我大明朝有多少人口?”杨改革又笑着再次问人口的事。

“回陛下,六千万。”刘宗周连忙回答道,这个问题,皇帝已经问过一次了。

“不,不,不,不该这样算,至少得有万万,一亿都还是少的……呵呵,二位可别告诉朕,天下就没有隐瞒田口这事。”杨改革笑着说道。明朝隐瞒田地,隐瞒人口,这事绝对不是什么新鲜事,作为后来者的杨改革,自然不会相信明朝才官方统计的六千万人,隐瞒田地和人口的好处,自然就不用多说。

两个人对望了一眼,刘宗周更是对皇帝生出了些惧意,面对这种事处之泰然的皇帝,绝不是一个好唬弄的皇帝啊!也不知道是谁给皇帝教的这些,简直就是坏透了。

“呵呵,朕也没打算去管这瞒报的人口是多少,也不打算清这方面的税赋,不过朕知道,这盐,是谁都少不了的,他可以瞒报人口,却不能不吃盐,所以,我大明吃盐的人,不能仅仅算六千万,至少也要算万万……,二位觉得这如何?”杨改革笑着说道,盐这个东西,就是一个天然强制收取的人头税,你可以通过手段隐瞒人口,可以瞒报,但是,人总不能不吃盐吧,吃盐,那就铁定得交这个天然强制的人头税,谁都跑不了。盐课就是一个杜绝偷税逃税的天然的工具,当然前提是盐课能收得上来,没私盐。

“回陛下,这……没问题……”刘宗周有些恐惧的说道,他从皇帝的话语里得到很多信息,那就是很多事皇帝都明白,以前那什么“坑们拐骗”的把戏,还是少在皇帝面前献丑,不然,是自取其辱。

“好!从盐户那里按五文钱收盐,朕加个十文的税,也不过才十五文,过了盐商的手转运销售到百姓手里,即便再加个十文,也不过才二十五文,多不多?”杨改革笑着给两个人算账,虽然这两个人不会参与改革盐课,但是,却也必须将他们说通,他们才会安心、有动力去鼓噪改革盐课,不然,一件悬在天上的事,他们未必肯去做。

“回陛下,绝对不多,如果百姓能以二十五文买到一般的盐,已经是了不起的德政了……”林钎回答道,这个价格,绝对不算高,二十几文如果能买到一般的盐,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事了,如今市面上的盐,稍微好一点的盐,都在三十文以上,更是有上百文、几百文的精盐。即便那种很差,参杂了泥沙的边角料也要一二十文,而皇帝说的,却是从盐户手里正常收到的盐,这种盐,可不是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