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215章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215章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启禀陛下,这个到了,一大早就送进宫里来了。”王承恩又答应道,昨天,皇帝布置下来的事,实在是多,也亏得皇帝的记性这样好,每一件事都记得清清楚楚。

“给朕念念吧。”

王承恩拿起那份太医院送来的条呈,读了起来。

“太深奥了,也太麻烦了点……”杨改革一听那些数目众多的中药,就头晕,这对付古代瘟疫,杨改革还是有不少点子的,这个,昨天晚上收集了不少的东西,就有这方面的,准备到时候用自己的方案,至于太医院,只是一个幌子。

“嗯,很好,唔……穿戴也整齐了,这就去文华殿吧。”杨改革见已经穿戴整齐,决定去开启决定自己命运的大门。

……

早上的太阳,温暖的照射在紫禁城城上,将这座大明朝乃至东方大地的权利中心,照耀得金碧辉煌,让这座宫殿和他的权利,十分的相配。

步辇和平时一样的稳,很快的把杨改革送到了文华殿。

刚刚进门,就是大臣们跪拜的声音,杨改革径直的走到龙椅前,才道了声:“都起来吧。”

声势浩大的谢恩,远比平时那点人来的响亮。

杨改革看了看,今天来的人比以前多得多,出现了许多新面孔,而且还都站在前面。自己最近认熟的一些面孔,居然都站在靠后的位置,难道这些,就是所谓的勋贵,清贵?

杨改革没有时间考虑今天这些“新人”是什么来头。直接就说到:“诸位卿家,今天不是朝会的日子,把大家召集来,是有很重大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是什么事了吧。”

皇帝的话大家都听到了,也都明白皇帝的话是什么意思,今天的核心事件,就是落实谁去当移民钦差,这可是崇祯朝第一肥差。

“……今天这件事,事关我大明朝未来数年的朝政,也关系到我大明朝的未来,所以,今天所议之事,诸位首先需把自己的观点放在为我大明的数百年基业来考虑上,思考事情,也需要把高度,放在关系到我大明朝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我希望诸位议事的时候,都谨记这一点……”杨改革一个人先把警告说在了前面,免得到时候出现那种抱团,党争,诬陷等等事情的发生,这事先打一下防御针,很有必要。

“臣等遵旨。”群臣以浩大,响亮的声音回答。

“很好,诸位卿家能明白就好,朕就不再罗嗦,徐师傅可在?”

“臣在。”徐光启站了出来。

“把这个移民赈灾的计划说一说,听完徐师傅说话之前,请大家不要插嘴,明白吗?”杨改革准备请个主讲上来。

“臣等明白。”众臣又一口音答应道。

“徐师傅,开始吧。”

徐光启估计没怎么睡好,看上去,有点疲惫,不过,说话却很沉稳,洪亮。

“……臣的移民、赈灾之策,一共分为迁移,赈济,招募,以工代赈,……”徐光启开始讲他的移民计划。

文华殿里,很安静,除了徐光启的声音。徐光启一个人用洪亮的声音大声的宣读自己的赈灾计划。众人摒住呼吸,仔细的听徐光启的讲解。

从动员国子监的监生开始到组建司农司,组建给地的司农局,然后招募、组织各地欠收的灾民有计划,有规模的转移,或者协助转移;同时讲解如何调集转运江南的粮食到陕西,河南等受灾之地;同时讲解为什么只在沿河设立赈灾点,不把粮食如平时赈灾那样送到各州县;讲解灾民只需要沿着任何一条河流往下走,就可以找到赈济点的好处;讲解可以利用运粮食的船,把人接到南方去,然后讲解如何在洞庭湖,太湖,鄱阳湖等众多的湖泊里围湖造田;最后,还讲了可能需要动用当地各卫所驻军,保证移民安全,最后,还把这灌於田的事,也列入其中……

这一讲下来,时间花得相当的长,具体的细节,不少也有列在其中,不少人听到半途,按捺不住,都准备开口说话,奈何皇帝有言在先,听完了再问,只得忍耐下来,耐心的等徐光启说完。

徐光启把自己的赈灾计划,逐条的宣读,待读完最后一个字,整个文华殿里,异常的安静。凭心而论,徐光启的这个赈灾方略,很多人都是出自内心的赞赏,对徐光启本人,更是佩服。尽管很多人事先都听过一部分,但是如今再听,仍然觉得规模庞大,不同凡响,很多原本打算在赈灾钦差这个肥差上争一争的人,都打消了这个念头,光是听如此庞大的计划,就已经非常的吃力了,还要组织,管理数百万人移民,管理他们的吃喝拉撒,把他们安置得好好的,这种事,对人的能力,是个考验,有的人觉得,这种事,实在是太费力了。

不过,也有的人觉得这更加要争一争,这移民百万,等于是活命无数的功德、政绩,必定是流芳百世的大好机会,更不会放过,更加准备好好的争一争。

有的人则只看到了无数的银子漫天的飞,上千万两的银子从手中过,这种诱惑,实在是相当的大,只可惜,皇帝把这件事,搞得太急了点,很多需要串联的人来不及串联起来,否则,必定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支持者。

杨改革对这移民工程,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谱,今天又听徐光启系统的说了一遍,心中对这移民工作,更加了解,可以说,如果自己不是皇帝,自己也许会亲自去干这件事。

“好了,徐师傅的赈灾方略都念完了,大家有什么要问的,有什么要说的,一个一个的来问,一个个的来说,疑问都说清了,至于移民钦差的人选,最后再说。”杨改革今天没有像往常那样,允许大臣们私下议论,今天这件事,关系到自己日后的生命问题,关系到历史的走向问题,这个,自己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事,这会议的规矩和章程,得按照自己预定的来。

满殿的重臣,依旧半天无人问话,今天这事,关系重大,光是消化徐光启的话,就花去不少精力,这说什么,靠向那一边,怎么在这件事上面获取好处,都得考虑清楚了,否则,白白浪费了一个说话的机会。

施凤来是首辅,按道理,这个时候,归他先说话。

“启禀陛下,臣听完徐少保,徐大学士所言沿河赈济一事,觉得句句在理,所言之法,乃前所未有之开创,如此赈灾,实在乃事半功倍,节约钱粮无数啊!徐少保真乃国之擎天玉柱……”施凤来决心向皇帝靠拢,皇帝的意志就是他的意志,一上来,就帮着徐光启说话,因为这明显的,徐光启就是皇帝真正的左膀右臂。

杨改革点点头,说这沿河赈灾,灾民沿河而下寻求救济,这个,确实是一大创举,这个确实值得说道说道,不过,今天,这不是重点。

“嗯,施爱卿说得在理,朕知道了,下一个。”杨改革虽然爱卿这种好话,可是,今天不是拍马屁的日子,再好的马屁,也不如自己的命重要。

施凤来见自己一记马屁拍在马蹄子上,也就不废话,退了回去。

“启禀陛下,臣有话说。”挨着施凤来站的一个大臣,出来说话了。这明显的,现在的说话时间,还是在内阁,因为在后面就是徐光启。

杨改革认识这个人,和内阁们打了这样久的交道,对于内阁的几个人,倒是面熟得很,把人认清了,这位,是建极殿大学士张瑞图。

“张爱卿,有什么问题,只管说。”杨改革对这个张瑞图的印象,虽然不是很好,知道这家伙得归入阉党,但是,在目前的内阁里面,对他的印象还算好的,远在施凤来之上。他也和施凤来一样,为了压制东林党的崛起而特意留下来的。

“启禀陛下,臣只想问,这迁移百万移民,工程浩大,这如何执行?朝廷怕抽不出如此多的官员办理、协助此事啊!而国子监的监生,怕不好直接授官吧。”张瑞图做事,比施凤来靠谱一些,说的事,至少还问在了点子上。

杨改革点点头,道:“张爱卿,这个问题,朕来解答,朕准备征召今年的恩科进士为移民官,协助办理此事,日后有政绩卓著者,可以优先提拔,再从国子监选取品学兼优的监生,提前历事,如此,以补赈灾缺少人手之缺,国子监历事生,同样的,协助移民期间,如果有勤劳,任怨,考核优秀者,也可酌情提前授予官职,以此鼓励历事生。”

杨改革不由他人分辨,就以确定的口气,把这件事定了下来,算是一锤定音,这朝堂上,内阁里,全是一票“阉党余孽”,大多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体面下台的想法,不愿意得罪皇帝,其他人呢,则没入阁,说话的分量,难免欠缺,在这个重臣云集的地方,连尚书这一类,都还没轮着说话,所以,也就成全了杨改革一锤定音的效果,如果东林党上台,日子可就没这样好过了,这也算是杨改革糊里糊涂下的一盘棋,算是下对了。

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对皇帝独断专行有点意见,可是,这样做也没什么,这新科进士本来就该分派官职了,不过是被皇帝强迫去读什么书去了,现在征召成官,也算是回到正路上,至于国子监历事生的事,这个大家心中也有底,一来这监生们交了不少钱,二来,这举监出身的,出来为官也不是稀罕事。于是,这件事,也就如此定下来了。

张瑞图问了一个问题,也就退了回去,看今天这个阵仗,每人一个问题,怕是皇帝立下的规矩了。

张瑞图下去了,自然有人接着问。

接下来,又有几个人提出问题,不过,也都不是关键,都是对这赈灾方案不解的地方提问,徐光启一一解答。

……

“启禀陛下,臣有话说。”一个年轻得不像话的家伙出来说到,看这家伙,好像才三十多岁,实在是年轻得很,在这种重臣云集的场面,这个面孔,不得不说,十分的“嫩”。

“有什么事爱卿说吧。”杨改革最近在练习认人,见出来说话的是个“生人”,自己不认识,就给王承恩打了一个暗号。

王承恩会意,立刻小声的道:“陛下,此人叫周庭儒,乃礼部右侍郎,陛下登基之后召唤入朝的。”

他就是周庭儒?杨改革对这个家伙来兴趣了。这周庭儒在明末的历史上,算是有点名气的,也算是明末的参与者。杨改革记下了这个家伙,年轻得很,而且有点历史名声。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次朝廷大举赈灾,牵涉钱粮无数,过千万也未可,臣以为,该派员协助钦差管理账目,清查钱粮使用……”周庭儒说的问题,也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杨改革也点点头,道:“周爱卿,说得有道理,如此庞大的资金和钱粮,必须要派出很多人协助管理账目的,而且还得派出人员定期检查钱粮的使用状况,……这样吧,朕派一些中官负责核查账目;户部派出一些官员,负责钱粮发放,管理;监察御史方面,也派出官员,负责整体的检查,特别是监督中官和户部,不要弄虚做假……”这个问题,徐光启没有列在计划里,这个问题,杨改革本来直接就派过去,没有必要知会大臣们的,但是既然有人问了,那就干脆说出来。

见皇帝如此说,众臣也无话可说,历来派出中官监视、坐镇地方也是常列,这样大的事,皇帝没有理由不派太监去看着,何况太监们只是负责核查账目,这个已经是皇帝很“英明”了,这件事,也就算这样了。

……

没多久,这一圈子的问话,就完了,众臣对这移民,赈灾的事,基本上是认同,没有太大的异议,最关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