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147章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47章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从蛛丝马迹里,看到如此多的东西。要是按照皇帝的说法,这就要时刻提防倭国啊!这就得马上造战舰,造大船啊!否则,再一次的倭患为时不远,两京危在旦夕啊!

“陛下所言有理,臣以为,既然陛下识破了他们的诡计,那么,就该禁止海外贸易,禁止琉球国来我朝入贡,断绝和琉球、倭国的一切关系,如此,就不惧怕倭国人搞鬼了。”一位大臣提出了这种意见。

杨改革无语了,这种思维……

孙承宗倒是替皇帝解围:“XX大人,这倭国人,恐怕已经掌握了这造大船的技术,何况,这造船的木料,多出自南洋,即使我朝闭关,也无济于事啊!”

听到孙承宗如此的说,一些大臣焦急起来,这可怎么办?看样子,只能同意皇帝造船了。否则,真的如皇帝所言那般,倭寇再起,或者倭国人打到两京,那天朝上国可真的就完了。

第175章 这个靶子很厉害

“启禀陛下,臣敢问,陛下这消息从何而来,可靠否?”一个大臣对皇帝的消息可靠提出了疑问,这些推断,都是建立在这个消息的基础上的。

说到消息来源,杨改革最不怕了,这历史书上可说了,明朝最有特色的就是特务统治,这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名目繁多,随便扒拉一个,就是消息来源,这些大臣难道还敢去查锦衣卫的底子?杨改革准备放开胆子去忽悠大臣们了。这就是信息的不对称。

“消息来源?呵呵,这个,朕的锦衣卫,东厂,也不是吃素的,尽管近些年,懒惰了一些,但是,只要凡事认真了,总能侦查出一些蛛丝马迹的。朕让人查阅了一些关于倭国的记录,得出不少有用的东西,这个……就是内卫的事了。”杨改革把这消息的来源,推给了锦衣卫和内厂什么的特务机构,实际上,这纯粹是吓唬人,日本现在自顾不暇,正内乱得厉害,那里有精力去惹明朝的麻烦。不过,这群明朝的精英,绝对不可能知道日本那边的消息,在他们看来,倭国那个地方就是未开化的野蛮地带,谁会去关心那里?这也是杨改革忽悠群臣的底气。就是欺负他们不知道内情。信息的不对称,这就是穿越者的优势所在。

众臣一听皇帝说到锦衣卫,说到内厂,都心头一紧,才想起来,皇帝手里还拿着一把杀人的刀子呢,一齐都望向曹化淳,曹化淳也是心惊,皇帝还有自己以外的情报来源,否则,这个事,自己一点消息都没得啊!看来,日后办事得小心了,皇帝的耳目多着呢,见众大臣的目光齐刷刷的望向自己,连忙低下头,装作没看见。

文华殿里,半天都没有人作声了,杨改革也坐在那里,等待着群臣还有什么说法,准备在朝堂上说服大臣们,否则,这个事,没完没了的,也不是个事,杨改革也有把握,说服明朝的士大夫,起码,能说服一部分,这就够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该派出使者,到倭国去走访一趟,如此,来确定倭国到底是不是在针对我朝,是否准备进攻我朝,否则,光凭我等君臣在这里胡乱的猜测,也不是办法啊!”一位大臣准备派人出去了。

“这位卿家,你是宁愿相信倭国不会来攻打我朝,宁愿相信倭国人是善良的,也不愿意相信朕咯?派往倭国使者?这能看到什么?能听到什么?倭国人还没傻到把刀剑放在使者的面前让使者检阅。对于这件事,朕自然会派出侦察机构的,不劳烦诸位费心了。”杨改革对这些明朝的士大夫是越来越恨了,没事就自己窝里斗,自己的话都已经说道这个份上了,他们还是不希望自己造战舰。

“臣该死,该死,绝对不是不相信陛下,只是,臣以为,在没有确切的消息之前,我朝还是不宜妄动兵刀,修造战舰,待消息证实这后再做结论不迟。”这个大臣重申了官僚们的意思,不管如何说,就是不能造战舰。其他都是多费口舌。

“啪”的一声,一个杯子被杨改革狠狠的砸在了地上,杨改革怒道:“一句话,反正不能造舰?难道你要等朕被人掳去,等朕的京师被围攻,你才开心?你才死心?你想做那亡国奴,朕可不想,你想做那阶下囚,朕可不想,你想等死,朕可不想,来人啊!给我叉出去,让这个一心当亡国奴的家伙凉快凉快去,清醒一下。”杨改革的怒火爆发了,也郁闷得死了。这件事,不就是文官心里那点私心作怪吗?自己好说歹说还不行,杨改革很想干掉几个。

大殿里面的侍卫,很快就把这个家伙拖了出去,在这个大臣一阵高呼之后,话题继续。

杨改革的怒火发泄了一阵子,才好过些,开始继续自己的忽悠大计。这始终还是要说服大臣们的,实在说服不了,你那只能换人了,对于这个出海的事,杨改革无论如何,也要弄下去。最主要的,杨改革对自己的东西,很有信心。

“好了,碍事、不讲道理的人走了,下面,咱们君臣就再商议一下这个有关倭国的事,下面这个事,还请大家理性一点,为了我大明朝的万万子民着想,这个事,朕可是告诫在先了,不要泄露今天谈话的内容,否则,一旦朕侦查到是谁泄密的,哼,绝不饶恕。”

群臣又是一个寒颤,来的时候已经预测了皇帝的怒火,已经有了准备,没料到,皇帝的话,比发火还厉害。一个个认真的听着皇帝要说些什么。

“大伴,把这无关紧要的人都清理一下。”杨改革下了清理令。

王承恩应了下来,开始清理人,无关的伺候的小太监,宫女,品级太低的侍卫,都被清走了。剩下的就是这些大臣,皇帝,还有一些品级较高的侍卫。

“以下的谈话内容,朕希望诸位不要见任何的文字,记在心里就够了,在这件事没有成功之前,大家都不知道这件事,明白吗?”杨改革首先就来了个神秘的要求,这一下子,把这谈话的氛围,搞得极为神秘了,把大臣们的心,也提了上来,纷纷准备看看皇帝准备玩什么花招。

群臣纷纷道:“臣谨记陛下之命,必定不会泄露半个字,更不会提及此事。”

“有哪位爱卿,对倭国比较了解的?”杨改革决定找个“搭档”,两个人演个“双簧”,演场戏给这些重臣看。

不过,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自己对倭国比较了解,都互相看了看,最后把目光停留在了孙承宗的身上,孙承宗不好意思,出来道:“启禀陛下,本来该臣为陛下解惑,可惜,臣对倭国的了解,也实在有限,如果是一些有历史记载的东西,可能还能说出一二来,如果要问臣现在倭国如何,臣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孙承宗很坦白的说自己也对日本不了解。

群臣见孙承宗都这样说,更是觉得尴尬,这做臣子的,不能为君上解惑,实在有失做臣子的责任。

“嗯,没事,既然诸位卿家对倭国都不太了解,那朕就把朕最近收集到的关于倭国的情况给诸位卿家说一说吧。”杨改革心道:就知道你们对日本说不出个所以然,要是知道,那就不叫明朝的精英了。

“恭请陛下教诲。”大臣们又如是说。

“诸位可知道,为何小小的倭国能养得起三十万的军士跨海远征我朝属国?”杨改革率先来了个启发式的提问。

“启禀陛下,这,臣也不明白,想一个小岛之国,如何养得起如此众多的兵丁?能和我朝大战数次,致使我朝伤亡精锐数万,这倭国的野心,当真不可小觑了。”一位大臣对倭国能养这样多的兵也感到好奇。

“嗯,这个,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朕要防备倭国进犯,必定要了解倭国的底细,小小的倭国如何养得起数十万兵丁?诸位,可听说过倭国乃是金山,银山之国吗?”杨改革开始引导这些大臣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了。

大臣们听了,都神色异样的互相望了望,其中一位出来道:“启禀陛下,这种传闻,倒是偶有所闻,只不过,没有证实罢了,估计也做不得真。”这些大臣家里,有不少就从事这走私的事,对于这海上的传闻,多少知道一些,见皇帝说起这种“潜规则”,都面色异常。

“听说过,就好,可是,你们知道这倭国每年能产多少金子,多少银子吗?”杨改革抛出了一个启发式的“炸弹”。

“回禀陛下,这个,当真是不知!不过想那个未开化的穷弱之地,一年能产多少银子?一年下来,几万两,十几万两恐怕都是多的了,纵使知道了又如何呢?难道……”这个大臣最后说的就是难道还抢过来不成?见这是议事的大殿里,也就没说出来,不好听。

“十几万两?哧哧……爱卿的气量未免也太小了点,怎么不把这个数字扩大十数倍呢?如此,就和倭国每年的金银产量差不多了。”杨改革的这个炸弹,“轰隆”一声,惊得这群大臣,目瞪口呆。

杨改革看着下面一群呆若木鸡的大臣们,一个个张大了嘴,眼睛痴痴的看着自己,就知道,自己这可炸弹炸得很成功。

“哧哧……,诸位卿家可能还不知道,也想不到,这倭国每年会产如此多的金银吧?想我朝,每年的岁入,也不过三百万两上下,这倭国,光靠这从山里挖金子,银子,就能赶上我朝的岁入了,你叫朕如何不焦急?你叫朕如何不做准备?每年二百多万两银子,这和我朝全年的军饷也相差无几了吧,如果不想办法,这倭国之患,尽在咫尺啊!”

杨改革的话,如同喷气式的战斗机,在这群明朝精英的头顶掠过。给这群精英的感觉,就是炙热的空气在燃烧,战争的场面很接近。

“……不可能,绝不可能,陛下,不知道陛下这个消息是从何而来,绝不可能……”一个大臣不顾礼仪,失声的问起来。

“不可能,嘿嘿,大伴,给诸位卿家看看东西。”杨改革为了今天的忽悠,没少准备东西。

“遵命,陛下。”王承恩亲自到后面,端出一个盘子,上面用黄色的绸子盖着,王承恩走到众大臣面前,揭开那个盘子上面盖着的哦布。

“哇……”

“哦……”

“噢……”

不光是大臣们倒吸一个凉气,就连一旁的,等级很高的侍卫,也是一副贪婪的样子。更是惊呼出声。

王承恩的那个盘子里,端的是一盘金灿灿,沉甸甸的大金币。一下子见到如此之大,如此之多的金币,在没有准备之下,很多人现出了贪婪的原形。

“诸位爱卿看看,这金币是什么来头。”杨改革见和多人露出贪婪的神态,心中不屑。

大臣们都从王承恩端的那个盘子里,捡了一个金币,端详起来。这个金币实在太大了,有人的手掌长,有人的手掌宽,群臣拿在手里,整个文华殿里,立刻一片金光灿灿,晃人眼。

群臣端详了许久,才有人道:“启禀陛下,此物不似我中原铸造之物啊!臣瞧此物,铸造得也有些时候了,不似近年铸造的,敢问陛下,莫非,乃倭国铸造的?”这个大臣,还是从这个金币里瞧出了一些名堂,说是金币,不如说是金手掌,实在太夸张了。

“呵呵,不错,这位卿家好眼力,能看出这是倭国人造的,确实,此物叫做‘天正大判’,正是倭国人铸造的金币,出世的时间,怕是有几十年了吧。如何诸位卿家能从这里面看出什么吗?”杨改革为了搜集日本人“有钱”的“罪证”。没少花功夫,搜索了不少日本有钱的资料,特地找了这些金币过来,为的就是忽悠群臣,让群臣相信,日本很富裕,日本会出兵,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