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124章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24章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改革一番深情并茂的话说出来,众大臣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这皇帝已经派人到东江去劳军了,居然用两首歌,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难怪要在这朝堂之上显摆一下,这皇帝,还是个小孩子,有了好东西,要炫耀一番才肯罢休啊!一些老臣,摇摇头,闷在心里笑了一阵。

大臣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也纷纷出来奏到:“启禀陛下,陛下真乃明主圣君,天纵之才,两首歌可抵大军数万,白银数十万两啊!”

“陛下圣明……”

“陛下英明……”

“陛下大才……”

一群大臣轮番的上来拍马屁。

杨改革很高兴,自己的这翻布置,终于见到效果了,没有白费自己的一番心思,还有更值得高兴的就是,毛文龙看了自己的合唱团演唱效果之后,终于下了决心,向自己密报,说是这岛上养不了这样许多人,还请陛下把岛上养不起的人接到陆地上去,这岛上的军事,绝对按照皇帝的意思布置,绝对不再多招一个兵,多瞒报一个兵,皇帝让打哪,就打哪。

其真实的意思就是向皇帝投诚了。毛文龙看过皇帝的几手手段之后,觉得这皇帝还是有点靠谱的,花钱大方、靠谱,军事方面也很懂行,布置得也不错,更是会拉拢人心,这合唱团的歌一唱,已经把这岛上的民心,军心都给拉过去大半了,只要皇帝再招招手,绝大多数人都是要跟着皇帝走的,与其这样被动的被拉走,还不如自己主动点,于是,决定向皇帝“输诚”。

杨改革就知道,他毛文龙始终要背靠大明的,心里对于皇帝和明朝,还是有几分看重和依赖的,不可能投靠野猪皮去的,所以,一经自己伸出橄榄枝,毛文龙立刻就接住,向自己证明他的忠诚。

当然,密报中这迁移岛上的军民,这件事,是不用跟朝臣商量的,自己已经表过态了,会负责这东江的军饷,这东江裁汰下的兵员,自然归皇帝负责,全都是皇帝的事,用不着和大臣们商量。

杨改革两首歌“摆平”了毛文龙,自然要高兴,拿出来显摆,于是,群臣就遭罪了。

……

“那就是说,诸位爱卿都赞成咯?”杨改革笑呵呵的问道。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说什么,中了皇帝的套子了,这刚才还说皇帝圣明,拍皇帝的马屁,现在要再说个不赞成,也说不出口了。

“诸位爱卿,是愿意感受前一首东江百姓的凄苦,还是愿意唱这后一首家乡的温馨?朕也不为难诸位,只要诸位选一首演唱就是,让我等君臣每日都记得,天下还有疆土未复,天下还有凄苦的百姓等待我等去安抚,去解救……”

“启禀陛下,我等选第二首……”一个大臣等不及的就跳出来,选第二首了。这第二首显然比第一首那个哀调强得多,天天听那种哀调,会死人啊!

“呵呵,既然选定第二首,那就这样吧,日后,早朝,就用这首歌来给诸位爱卿励志吧。”杨改革笑呵呵的,得意得很,这群臣,也不是没有办法对付,也不是没有办法玩弄于鼓掌之间啊!

……

开场结束了。杨改革搞赢了这一回合。

正事开始。

“启禀陛下,臣有本要奏。”正事开始了,朝臣们也把这几日积累下来的事,赶紧的报奏给皇帝。

“说吧,什么事?”

“启禀陛下,臣请陛下追恤故左都御史邹元标、高攀龙、左副都御史杨涟、左佥都御史左光斗……”这位大臣一口气念了十几个人的名字和职务。

杨改革一开始还没听明白,只当是普通的人事抚恤,这种事,杨改革已经遇到几起了,有退休的,有以前的老臣死了的,这些,都会给一些抚恤。不过这一次显然,有点特别。听到左光斗的时候,杨改革立刻明白过来了。

这左光斗不是那个什么东林党被害的人吗?貌似自己要赶紧的定下魏案啊!这家伙,貌似是要自己是给个说法什么的。或者说,东林党准备向自己要权了?

杨改革想了一会,说了句:“准了。”这个事,始终是要给东林党翻案的,自己没有什么理由不给他们翻案,这魏忠贤都倒台了,没理由被他迫害的人还蒙受冤屈,这东林党在朝廷里开始要权,开始独霸朝堂,按照历史,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吧。

杨改革思索着,这件事,应该是东林党的一个信号,他们要这在朝堂上,掌权了。自己可得加紧防备啊!鉴于日后东林党的“历史成绩”太过于糟糕,杨改革已经尽可能的做了准备了,比如,这魏案从轻发落,这朝中的大臣,很多还是魏忠贤时期的老臣,为的就是拖延这东林党崛起的时间,平衡朝堂,给自己留点时间,笼络一批自己的嫡系,培养自己的一批核心人物,避免被东林党架空。

见皇帝很利落的就“准了”,下面的很多大臣,心中才松了一口气。决定,还是可以配合和捧一捧皇帝的,毕竟,这皇帝够意思。

和东林党的斗智斗力,其实,还刚刚开始。

这件让人郁闷的事很快就过去了。

不一会,一位老臣出来奏到:“启禀陛下,臣有一策,可以缓解干旱,不知该讲不该讲。”

杨改革也纳闷了,这明朝还有啥高科技不成?还能缓解干旱?这可是在二十一世纪都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啊!在后世,最多就是救济干旱造成的损失,没听说能避免干旱的。顶多,就是打几炮降雨的高射炮。莫非,明朝有外星人出没?天顶星的科技存在?

“这位卿家,有何对策,尽管说。”杨改革很想看看,这位大臣到底与什么法宝。

“回禀陛下,此策也简单,要缓解干旱,陛下何不命正一真人张显庸求雨呢?想正一真人张显庸乃朝廷钦命的真人,命他求雨,必定可以降下甘霖,缓解旱情啊!”这位老臣一本正经的说道着。

杨改革差点笑喷出来,我靠,干旱你叫我求雨,这不是扯蛋吗?迷信,纯粹的迷信,这朝廷里的大臣都相信迷信,看来,这古代的迷信市场,还是蛮大的,如此看来,这些大臣处理朝政的手段,有时候也是不怎么靠谱的。

杨改革蹩在肚子里笑了半天,忍住没笑出来,过了一会,才消停下来,道:“这位爱卿,你说有用吗?”杨改革心中暗自思索,这迷信靠得住,母猪能上树啊!看来,自己有必要在这明朝打一打的封建迷信,嗯,等等那个,封建还是不要打了,自己就是这封建头子,专打迷信得了,让四个现代化早日在这明朝现实¥#@&……

那位老臣道:“回禀陛下,想这正一真人张显庸乃第五十一代天师,朝廷钦封的,怎么会没用呢?”

呃!这个老臣说的话挺深奥的,朝廷钦封的就能求雨了?那赶明我封他一二十个,每人驻守一个县,天天给我到陕西求雨去,这明末的农民造反,也就不存在咯?这不是扯蛋吗?第五十一代天师就可以求雨?缓解干旱?这是那个规定的?这可不是玄幻位面,也不是修真位面,有这种事的存在,你可别唬弄我。我可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社会主义新青年,最不信迷信的了。等等,他的话里,好像还有其他意思……杨改革一时没明白过来。

第150章 解的是心中的干旱

那位老臣道:“回禀陛下,想这正一真人张显庸乃第五十一代天师,朝廷钦封的,怎么会没用呢?”

杨改革一时还没有明白过来这话里面的意思,觉得这个人是在扯蛋,忽悠自己,这迷信都能求雨了,自己还要大张旗鼓的弄银子,赈灾干什么?直接封他几十个人,天天给我求雨去,这十万太监我都能养,难道还养不起几个神棍?

杨改革心中不爽,这样不靠谱的事,你也敢说出来,真的当我好忽悠啊!也就对这个老臣没好脸色,准备拒绝这件事,话到嘴边,又发现这个老臣的样子很认真,不像是忽悠自己的样子,杨改革拒绝的话又没说出来,改说道:“此事等朕想想再说吧。”

那个老臣也不再说什么,退了下去。

接着又议了几件不痛不痒的小事,朝事就算是退了。

杨改革出了太和门,对王承恩说道:“大伴,去把孙师傅给朕请过来,朕有话要问孙师傅。”杨改革在早朝上,对那个老臣的话始终觉得没太明白,觉得那个老臣的话里有话。只好来找孙承宗解释解释,这明朝的事,还是问下明朝的人比较直接。

“遵命,陛下。”王承恩答应下来,一个小太监立刻奔去“拦截”孙承宗。

不一会,孙承宗就到了,杨改革就站在太和门的后面等孙承宗,孙承宗见皇帝居然站在这里等自己,连忙见礼,问候皇帝。

“孙师傅不用多礼,陪朕走一走吧,今天这太阳不错,照在人身上,暖暖的,朕心中有些事不明,想请教孙师傅。”

“遵命,敢问陛下有何事疑惑?”孙承宗见皇帝要自己陪这走一走,也就放下心来,原本还以为有什么重要的事,或者很紧急的事。

“朕刚才在大殿里,听一位老臣说,命正一真人张显庸求雨,可以缓解干旱,朕觉得这事不靠谱,这求雨的事,朕看来,就是‘迷信’,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神存在,又如何能求下雨呢?可朕又觉得那位老臣的话里有话,朕一时还不明白这其中到底是什么意思,还请孙师傅给朕解惑。”杨改革把这心中的疑惑,告诉了孙承宗。

孙承宗听了之后,微微笑道:“陛下,‘迷信’,因被迷惑而相信,陛下这个词,用得到是贴切。”

孙承宗不说这其中的意思,却告诉杨改革这迷信用得不错,杨改革急道:“孙师傅,你还没说这到底有什么玄机呢?”

孙承宗笑了笑,道:“陛下,诚然,这鬼神之事,士人多敬而远之,陛下这迷信说得贴切,被迷惑而相信,已经道出真相了,其实,这求雨,解的不是大地上的干旱,而是解的这老百姓心中的干旱啊!故此,XX说正一真人求雨有效,乃这个缘故。”

“解的是老百姓心中的干旱,不是解大地上的干旱?”呃!杨改革晕了,这纯粹就是忽悠老百姓嘛。

孙承宗笑道:“确实如此,迷信迷信,迷惑住老百姓就行,让老百姓相信朝廷正在想办法解决干旱,正在求雨,虽然实际没有作用,可是老百姓不这样想,他们认为这朝廷很关心他们,为他们着想,他们相信这天上有神人,可以求下雨来,即使将来没有求下雨,朝廷至少努力过了。事情就是如此而已。”

“我靠,这就是忽悠老百姓啊!”杨改革心中骂道,没想到,这朝中的大臣,如此的奸猾,忽悠这个,忽悠那个,整天想的就是如何去忽悠人,不光忽悠自己,还忽悠天下的老百姓。

“呃!孙师傅,你说这样行吗?”杨改革被孙承宗的解释给“雷”住了。

“当然有用,虽然无效,但是百姓却相信;朝廷也需要有所动作表明自己对天下百姓的关心,事情就是如此。当然,如此,仅仅是缓解一下百姓心中的干旱,这个,陛下务必不要忘记了,不是真的缓解大地上的干旱了。”孙承宗非常肯定的说这个行。

“……”杨改革无话可说了,这个关心天下百姓,可真廉价啊!让个人求求雨,就是关心天下百姓了,不用花一两银子,这朝中的大臣们,挺会“节约”的嘛,比自己没事准备每年向灾区投入数百万两银子强多了。

……

虽然杨改革对这个画饼充饥的办法嗤之以鼻,不过,仍然决定去做。孙承宗说得对,老百姓相信就行,朝廷要做出必要的动作表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